登錄???|???注冊
很長時間以后,我依然會想起那年夏天,我們偎在軟綿的沙灘上,靠得很近的兩只耳朵各堵上一只耳塞。我看到水平面輕輕地激起細小的浪花,你閉著眼睛,問我。你聞到海的味道了嗎?我說什么味道。你說是澀澀的。17歲的味道,就像我們拉著手走著走,停止在人來人往的過道上,抬頭看暖暖的陽光,刺目,但卻很陶醉。你在墨爾本,好嗎?
石地 ·現當代隨筆 ·16.5萬字
以記錄美麗而嚴酷的極北之地阿拉斯加而聞名的星野道夫,不僅是一位生態攝影師,還是一位旅行作家。《旅行之木》精選星野道夫創作于1993—1995年的33篇隨筆。它們發表于作者成名伊始,33篇旅行手記,也是33個故事,33段邂逅。對作者而言,旅行路上邂逅的人會在今后的人生中畫出怎樣的地圖,總歸是想要了解的。通過旅行,找到答案,安靜而意味深長地記錄了下來,寫成書,是“幸福匯報”。星野道夫的文字,有種“告別了某種人生”的人所特有的溫柔,本書讓我們能夠與他并肩看到許許多多的風景。
(日)星野道夫 ·外國隨筆 ·8.6萬字
周氏兄弟出身于富裕家庭,其父為國民黨高官,在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和中國共產黨人英勇斗爭精神的感召下,他們毅然與家庭決裂,追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中國共產黨,在艱苦的斗爭環境中,不斷錘煉革命意志,逐步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為新中國的建立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廖獻紅 ·紀實文學 ·14.6萬字
本書主要記錄了寓居海外的華人在異國他鄉的生活、思索與感悟,是作者多年海外生活的積累與沉淀。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娓娓道來,真摯、平和而耐人尋味,引導讀者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更多的思索。
陸蔚青 ·現當代詩 ·10.6萬字
有趣又好讀的詩詞入門讀本。在故事中與壯美山河相遇,在經典誦讀中培養孩子的審美,用唐詩宋詞奠定一生的國學根基。這是一本寫給青少的詩詞經典課外讀物,精選了歷代歌詠山川盛景的詩詞經典。作者所關注的是經典詩詞背后隱藏的那些個體的沉浮榮辱、家國情懷,以及詩人們對時代深沉的溫情與眷戀。讓小讀者在課本之外看到一個異常豐富的大千世界,銘記這些鐫刻在中國人血脈中的萬水千山……在經典誦讀中引領孩子見天地、見人間、見萬象、見真情。
張雙 ·文學評論 ·9.8萬字
詞興起于唐代,經過五代的發展,極盛于宋代,是一種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樂府詩詞主要來源于樂府和民間文學,但和唐代的音樂繁榮是分不開的。在唐代,以琵琶為主要樂器的西域音樂已經大量傳入,民間歌曲也很發達,故《舊唐書·音樂志》說:“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這種西域音樂和民間歌曲結合后,創制出無數動聽的新樂曲,從宮廷延到民間都很流行。詞的產生和創作,主要就是配合這種新興的樂曲,因而當時把詞叫做“曲子”或“曲子詞”。由于詞和音樂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從而產生了嚴格的聲律和種種形式上的特點。每個詞調都是“調有定旬,旬有定字,字有定聲”,有它的固定形式。為了適應樂曲的節拍,詞的句子多數是長短不齊的,韻位也是參差不同的。為了配合樂曲的音調。加強樂曲的音樂性,詞中所用的字除分平仄外,有些還要分四聲。由于詞必須受聲律的約束,所以前人把作詞稱為“倚聲填詞”或“按譜填詞”。
龍榆生 ·古詩詞 ·8.4萬字
本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從作者的記憶中走出,或是一段經歷,或是一個感悟,或是一縷情思,或是一份感恩。書中記錄了作者從求學清華到旅美生活工作中的點點滴滴,文字優美、感情真實,是一本難得一見的旅美華人散文集。
(美)古麗蓉 ·外國隨筆 ·12.7萬字
本書將魏晉文學上溯至漢末中原文學新風的興起,下延到晉宋之際江州隱逸文風的新變。全書分漢末、三國、西晉、東晉四個時段,對漢末魏晉時期不同地域文化對文學的影響、南北士人的文化交流與文學融合、文化中心遷移對文風新變造成的影響等諸多問題進行較為系統的探討。通過對漢末魏晉時期不同地域文人群體、文學創作和文風特點及其文化成因的梳理,從地域文化視角揭示魏晉風度及文風演進的歷史進程。
宋展云 ·文學理論 ·17.2萬字
本書介紹了當代美國青少年文學發展的軌跡和現狀,即二戰后的迷茫時期、問題小說時期和多元化發展方向。此外,還專章探討了青少年小說中的文化意識形態和表現方式、青少年亞文化和青少年話語、青少年人物塑造、青少年小說的敘事策略和技巧,并對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青少年文學獎項及其評價標準做了簡要介紹。美國青少年文學研究卻一直沒有受到外國文學界應有的重視,本書將為我國的美國文學研究開辟一個新領域,同時也為我國的青少年文學發展和繁榮提供域外信息和國際視野。
芮渝萍 陳曉菊 ·文學理論 ·17.8萬字
《跟大師學寫作系列》是一套專門為青少年精心編輯的叢書,遴選了多位現代文學大師“寶庫”中適合青少年閱讀的作品,循循引導孩子在文學的海洋里遨游,在大師的精神世界里汲取養分。《冬的情趣》收錄了老舍、郁達夫、張恨水、朱自清、蕭紅關于冬的描寫的散文作品,包括《江南的冬景》、《呼蘭河的冬天》、《聽鴉嘆夕陽》、《刮風無客不思家》、《濟南的冬天》、《冰雪北海》、《冬天》。
老舍等 ·名家作品 ·7098字
本書錄納蘭詞全部作品及后人的評論,另加以簡單的注釋和張草紉先生的系年。
(清)納蘭性德著 張草紉導讀 ·古詩詞 ·7.4萬字
本書試圖通過對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發展特征、題材內容和觀念主旨等方面的深入考察,分別歸納若干類型,予以分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與志怪小說的關系研究做進一步探索,尋求文學發展與宗教文化之間關系的深層規律。本書注重分類考辨,注重文本細讀,結合佛教典籍、歷史文獻等多方面材料,歸納志怪小說的類型,逐類裒輯梳理,通過文史互證、實證與闡釋的方法,盡可能地展現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創作面貌,就佛教與佛教文學對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文本的滲透進行多層面的考察。
冷艷 ·文學理論 ·16.6萬字
以一次特殊的自殺式的飛行任務展開敘述了作者在二戰期間瑣碎的回憶。主人公在黑夜中期待黎明,在炮火交織中陷入絕望又重新向往生機,最終在璀璨星空中尋找自己的認同——人的價值從來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后天努力獲得的。而為個人主義的犧牲而祝福,是文明加諸每個人的準則。
圣·埃克蘇佩里 ·外國隨筆 ·7.8萬字
這部精彩的文集,精選了古今中外約70篇與花園相關的文學佳作,包括詩歌、散文、小說片段、日記、信件等。在這些經典的篇章中,花園不僅是姹紫嫣紅、良辰美景,也是摯愛的歸處,是我們這個忙碌世界之中身體與靈魂的慰藉之地,更是人間天堂。書中匯集了來自不同時空背景的各種聲音,從1世紀古羅馬的小普林尼,到中國唐朝的白居易,再到美國開國元勛托馬斯·杰斐遜,無人不贊美花園的歡沁!他們的作品展現出,長期以來花園所孕育的,不光是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它的平和、幽靜與秩序也代表著一個悠久的傳統,源源不斷地為人們的靈感與靈魂提供給養。
(英)克里斯汀娜·哈德曼特 ·外國詩歌 ·6.4萬字
1909年竹久夢二26歲的時候以處女作《夢二畫集·春之卷》嶄露頭角,此后陸續出版了《夢二畫集·夏之卷》《夢二畫集·秋之卷》《夢二畫集·冬之卷》等。這是竹久夢二的成名作更是代表作。竹久夢二的畫風深刻反映現實又自成一體,詩句也精煉富有韻味,深深影響了我國漫畫大師豐子愷,并深受魯迅、周作人、朱自清等大文學家所喜愛,同時也獲得現代讀者持久的喜愛。《夢二畫集·秋之卷》,以1910年(明治四十三年)10月第1版為底本,依據原版封面以及開本尺寸進行翻譯出版,這是《夢二畫集·秋之卷》出版105年來第一次在中國譯介出版。《秋之卷》是竹久夢二繼《春之卷》《夏之卷》之后的又一代表作,收錄了夢二早期的作品。
(日)竹久夢二 ·外國詩歌 ·1578字
本書以沈刻王校南詞本(《晨風閣叢書》本)為底本,以影寫呂刻本、侯刻本、粟香室覆侯本、《全唐詩》本,以及有關二主詞的各專集、各選本、詞話、筆記互相比勘。注釋方面,歧義處加以別擇,疑難處加以疏解。就全詞的創作意圖、藝術手法,進行精到的說明。不少詞作并附錄相關的背景材料,有助于讀者深入理解作品。
詹安泰編注 ·古詩詞 ·8.3萬字
《視覺時代的莎士比亞》的兩位作者通過各個篇章,從內容、思想、主題、技巧、藝術、社會等角度出發,對十數部較有代表性的莎士比亞喜劇、歷史劇、悲劇及傳奇劇電影進行細致獨到的釋讀與批評,就上述問題做出了回應。莎士比亞電影幾乎與電影藝術同時起源,同時發展,20世紀90年代更是出現了所謂的“莎士比亞電影復興”。在“視覺時代”的語境下,作為人類文化和文學經典的莎士比亞與作為大眾藝術傳媒的電影之間有著怎樣的互動關系?這樣的互動,對經典文學在新語境下的闡釋與傳播,對大眾藝術傳媒在新時代遭遇的思想和技術挑戰,都將具有什么樣的意義?在國際上,莎士比亞電影研究已成為莎學的重要內容,文學作品的改編研究也正在成為顯學,我國學者和學術界如何應對、參與,并發出自己的聲音?
張沖 ·外國隨筆 ·14.8萬字
作家范煙橋熟悉上海的城市精神和社會生活,曾為《夜上海》《花好月圓》等電影插曲填詞,經周璇演唱后風靡一時,且傳唱至今。本書分兩輯,上輯《街頭碎弦》,乃《機聯會刊》專欄文章,凡二十五篇,反映了上海的街市營生和民生百態;下輯《海上游塵》,選自《萬象》《新上海》等報刊,凡二十三篇,記述了上海的四季風情和日常瑣碎。
范煙橋著 王稼句整理 ·文集 ·5.2萬字
本書精選方志敏先生獄中散文六篇:《方志敏自述》、《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可愛的中國》、《死》、《清貧》、《獄中紀實》。文中處處洋溢著為國為民獻身的愛國思想和熱情,表現出一個共產黨人無畏的犧牲精神和堅定的意志。其富于感召力的文字,今天讀來仍令人激情澎湃,賦予了中國革命詩性的光芒。
方志敏 ·文集 ·9.9萬字
明清以降,中國的城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汴京、臨安、北京、金陵、蘇州等歷史名城,一方面見證了中國近代化與現代化的過程,一方面更挾其豐沛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動能,深深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形態,也在文學的創作與接受中有著或隱或顯的表現。胡曉真進入文本細部論述文學與城市生活的交織,帶領讀者走入“虛幻實境”,感受空間與創作的虛實辯證、相輔相成之妙。
胡曉真 ·文學評論 ·1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