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龍榆生
作品粉絲 146 人
全部作品
本書作者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師之一龍榆生。本書是根據龍榆生先生詞學學習創作課上講義編輯而成的著作,將數十年的研究心得和填詞經驗,融匯貫通,深入淺出地講解了詞學淵源、選調、作法等內容,同時也是講解宋詞欣賞的優秀讀物。其實很多人是喜歡讀詩、作詞、作曲的,但是苦于市場上同類型版本過多,良莠不齊,倒不如閱讀詞學大師的作品來的權威,吸收大師們日積月累的文化精華。作為一本國學大師的入門級圖書,無論讀者想要學習進步,還是想要鑒賞研究都能得到滿足。
龍榆生 ·文學評論 ·7.2萬字
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主要體裁之一,他興起與唐五代,至宋代達到了一個高峰,留下了很多經典作品。詞具有獨特的體制特征。《詞學十講》是當代著名詞學研究專家龍榆生先生講解詞的知識的入門讀物,該書是在給上海戲劇學院學生授課的講稿基礎修訂而成。該書內容主要包括詞在唐宋時期的發展歷史,詞調與詞韻的關系,詞句長短、選韻,以及對偶、比興、代字等文學手法對情感表達的影響。作者將自己數十年的研究心得與填詞經驗,融會貫通,娓娓道來,如數家珍,深入淺出,對讀者鑒賞詞極有幫助。該書自面世以來,深受普通讀者的歡迎,同時也深受專業人士的肯定,是一部經典的詩詞知識入門之作。
龍榆生 ·文學理論 ·10.7萬字
民國詞學大師龍榆生授課所撰教材,宏觀詞史,詞學規律,欣賞鑒別等。
龍榆生 ·中國史 ·7.1萬字
本書作者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師之一龍榆生。本書是一本專講唐宋詞體制格律的書,本書共收詞牌百余調,其中大多數是唐宋詞中常見的。每一詞牌都說明它的產生來歷和演變情況,間或指出適宜表達何種情感及其中某些特定的句法和字聲。作為一本國學大師的入門級圖書,無論讀者想要學習進步,還是想要鑒賞研究都能得到滿足。此次重版,除在內容上重新編輯整合,還大膽地重擬了經典書名,使經典作品更加貼近生活,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龍榆生 ·古詩詞 ·7.4萬字
本書為《詞學十講》姐妹篇,亦為龍先生在大學授課時所撰教材,是一部少見的貫通詞曲,由韻文本質出發探討其發展規律,指示創作、欣賞方法的經典著作。此書上編論源流,首先概述詞、曲特性及二者異同,隨后依次介紹自唐至明清各時期的代表韻文體裁,從小令到慢曲,從諸宮調到散曲、雜劇、傳奇,結合名家名作,使讀者對詞曲之關系和各種不同面目獲得通盤的理解。下編論法式,分析平仄四聲、韻位疏密等在詞曲創作中的運用,是極細致而切實的教學。作者以自身深厚的學識功底為基礎,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引人入勝。
龍榆生 ·文學理論 ·12.5萬字
《詞學十講》,又名《倚聲學》,是龍榆生上世紀60年代在上海戲劇學院為戲曲創作研究班上課的講義。全書自成體系,獨具特色,是作者數十年研究心得與填詞經驗。詞是音樂語言和文學語言緊密結合的藝術形式,從詞的音樂性講解詞的情味和意境,是本書特色。全書既講述詞的產生和發展歷史,又解剖詞的內部結構,以歷代名家代表作為例,對選調選韻、句度長短、韻位安排、對偶、結構、四聲陰陽、比興都有所介紹,為詞學愛好者打開了欣賞和創作詞這種藝術形式的一扇大門。
龍榆生 ·中小學 ·10.7萬字
本書是龍榆生先生在上海戲劇學院創作研究班上課時所用的講義。共有十講,前兩講主要講詞的起源和特征,第三講至第八講是關于此的音樂性論述,最后兩講則主要講詞的藝術手法和欣賞創作。正文之后,本書收錄了四篇龍榆生先生關于詞學的經典篇章,旨在使讀者在了解詞的基礎之上,了解到更豐富更深刻的知識。
龍榆生 ·文學理論 ·10.2萬字
本書是龍榆生先生在上海戲劇學院授課時所撰的教材。全書循序漸進,由宏觀的詞史、詞學規律,述及具體作法、欣賞鑒別等各方面,以至于哪些詞牌適宜抒寫蒼涼激越之情、哪些適宜兒女柔情,平仄韻各自的作用、如何用適當的轉換達成情感效果,長短結構安排的作用等等;若非龍榆生這樣兼擅理論與創作的大家,是不容易寫得如此深入淺出、具體可學的。本次出版新增附錄三篇:首先根據正文所涉及詞牌、人物,從龍榆生本人詞作中挑選出十首,或和古人韻,或體現作者對前人詞學評價;每首詞后加編者按,注明正文中論及該詞牌之頁碼,以便讀者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對照閱讀,加深理解。附錄二、三分別選擇《今日學詞應取之途徑》和《論平仄四聲》兩篇,與正文部分既不重復,又有所關聯。且正文為白話寫成,這兩篇為淺近文言,俾全書較富變化層次,亦可使讀者更全面地感受龍榆生論學的各種路徑。
龍榆生 ·中國文化 ·8.1萬字
詞興起于唐代,經過五代的發展,極盛于宋代,是一種配合音樂可以歌唱的樂府詩詞主要來源于樂府和民間文學,但和唐代的音樂繁榮是分不開的。在唐代,以琵琶為主要樂器的西域音樂已經大量傳入,民間歌曲也很發達,故《舊唐書·音樂志》說:“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這種西域音樂和民間歌曲結合后,創制出無數動聽的新樂曲,從宮廷延到民間都很流行。詞的產生和創作,主要就是配合這種新興的樂曲,因而當時把詞叫做“曲子”或“曲子詞”。由于詞和音樂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從而產生了嚴格的聲律和種種形式上的特點。每個詞調都是“調有定旬,旬有定字,字有定聲”,有它的固定形式。為了適應樂曲的節拍,詞的句子多數是長短不齊的,韻位也是參差不同的。為了配合樂曲的音調。加強樂曲的音樂性,詞中所用的字除分平仄外,有些還要分四聲。由于詞必須受聲律的約束,所以前人把作詞稱為“倚聲填詞”或“按譜填詞”。
龍榆生 ·古詩詞 ·8.4萬字
本書分上下兩編,不僅論述了詞曲的特性及起源、發展、流變,還著重探討了聲韻對詞曲的重要作用,這對研究詞曲史、聲律學以及詞曲寫作皆有很高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龍榆生 ·文學理論 ·10.9萬字
本書作者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詞學大師之一龍榆生。本書分為上下篇,從詞曲的發展到詞曲的安排用法,思想感情表達均有論述。本書對研究詞曲史、聲律學以及詞曲寫作,都有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書中所引例子,多為膾炙人口的名作,通過介紹和評析,有助于提高讀者的鑒賞力。作為一本國學大師的入門級圖書,無論讀者想要學習進步,還是想要鑒賞研究都能得到滿足。此次重版,除在內容上重新編輯整合,還大膽地重擬了經典書名,使經典作品更加貼近生活,拉近與讀者的距離。
龍榆生 ·文學評論 ·10.9萬字
龍榆生編選。該書選錄自陳子龍(608~1647)至呂碧城(1893~1943)近三百年(主要是有清一代)名家詞66家498首。各家名作,多收此書。“本編體例,略依《唐宋名家詞選》,各家并綴小傳,間采諸家評語”(《凡例》),使讀者受益良多。編者在《后記》(1948年作)中對近三百年詞壇情況,有極精辟論述:“近三百年來,屢經劇變,文壇豪杰之士,所有幽憂憤悱纏綿芳潔之情,不能無所倚托,乃復取沈晦已久之詞體,而相習用之,風氣既開,茲學遂呈中興之象。”在評述以朱彝尊為代表的浙西詞派(亦稱浙派)和以張惠言為代表的常州詞派的發生、發展及其影響之后,進一步指出:“然則詞學中興之業,實肇端于明季陳子龍、王夫之、屈大均諸氏,而極其致于晚清諸老,余波至于今日,猶未全絕。論近三百年詞者,固當以意格為主,不得以其不復能被管弦而有所軒輊也。”這對讀者從總體上把握清詞的成就、特點及演變情況,是很有裨益的。但該書未收張煌言、林則徐、秋瑾、柳亞子等名家詞作,是其不足。
龍榆生 ·國學 ·8.3萬字
《唐宋詞格律》是一本專講唐宋詞體制格律的書。本書共收詞牌一百五十余調,首先以韻腳分為五大類,兼顧各調體式演變。每一詞牌都說明它的來歷和演變情況。每一詞牌標有“定格”“變格”等詞格,并標明句讀、平仄和韻位。每一詞牌附有一首或數首歷來傳誦的唐宋詞人的作品作為例證。
龍榆生 ·文學理論 ·5.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m.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