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酸辣味型
把兩種或兩種以上基本味結合在一起,就能變奏出無數誘人的復合美味。
一、調蒜泥味汁,突出蒜香味
蒜泥味汁,具有蒜香味濃,咸香微辣,略帶酸味的特點。主要運用于家常冷菜的制作,如蒜泥雞片、蒜泥白肉、蒜泥菜豇等。
主要調味品:大蒜、鹽、味精、香油等。
具體調制方法:將優質的大蒜去皮拍破,放入缽中,加入鹽搗成細泥,先用適量冷水澥開,再加入味精、醋、香油攪勻即可。
注意事項:
鹽定咸味,要求用量適中。太少蒜味不濃;太多味咸,無法食用。大蒜與鹽同搗成泥,可使黏性增大,蒜香更濃;先用冷開水把蒜泥澥開,可使其辣味突出。在此基礎上,加入適量的香油,新鮮的香油蒜泥味汁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
二、調芥末味汁,酸辣沖鼻好
用醋和芥末調制的酸辣味是較傳統的一種,具有香、辣、鮮、沖、酸的特點。這種味汁多用于拌制質地細嫩的動物禽類原料和一些素菜原料,如芥末黃瓜、芥末雞、芥末粉絲、芥末肚塊、芥末拉皮等。
主要調味品:芥末粉15克、米醋100克、鹽5克、味精2克、香油8克、棉紙。
具體調制方法:將芥末粉納入碗,加涼水用筷子攪成糊狀,用綿紙封口,置于籠內蒸10分鐘左右至發透,取出,用筷子順一個方向快速攪拌,直至發出沖鼻的辣味,然后加入米醋、鹽、香油、味精調和即成。
注意事項:
芥末粉定要蒸透;快速攪拌,使香辣味溢出,否則,口味發苦,影響菜肴質量;味精用量要適當,過多會削弱芥末汁的沖味;鹽用量不能過少,否則,酸辣味不醇香;香油增香,用量應恰到好處;為保證味汁的質量,以淡米醋為佳。
三、醋和胡椒粉,調制酸辣味
用醋和胡椒粉調制的酸辣味,多用于湯、羹類菜肴的調制,是較傳統的一種。常見菜肴有很多,如酸辣豆花湯、酸辣肉絲湯、酸辣豆腐湯、酸辣三絲羹、酸辣銀魚羹、酸辣雜拌湯、酸辣丸子湯、酸辣海參湯等。
主要調味品:胡椒粉、醋、醬油、鹽、味精、姜、蔥、香菜、香油、鮮湯等。
具體調制方法:炒鍋上火,放少許底油燒熱,灑入胡椒粉略炸,隨即摻鮮湯,加醬油、鹽、味精、姜絲,待滾出辣味時,再加醋調好酸辣味。盛出后,撒蔥絲、香菜,淋香油即成。
注意事項:
胡椒粉提辣味,應選用純度高的,最好用自磨的。投放方式為直接放入湯汁和用溫油略炸后再加湯水。前者的辣味沒有后者的辣味濃,但后者要注意油溫,切忌太熱,以免把胡椒粉炸煳,一般是油溫在二三成熱時灑入,出味時即速摻水。其用量宜重,以菜肴入口就能感覺到特有的辛辣味和清香味為佳。
以老陳醋和香醋提酸味,用量以菜肴酸味適中為度。其投放時間應在菜肴起鍋時加入,因為醋不能久煮。
鹽定咸味,用量適可而止,以醬油、姜、鮮湯等和味,用量也要恰到好處。
要求色白的湯羹,用白色醬油或不用醬油;醋用白醋,但口味比加有色醋的湯羹稍遜一些。
成菜后撒上蔥絲、香菜和香油,有點綴和調味的雙重功效,絕對不能少。
第二節 魚香味型
一、炒熘魚香味,調好有秘訣
用于炒菜、滑熘菜的魚香味色澤美觀,魚香味濃。代表菜例有:魚香肉絲、魚香熘魚片、魚香熘肝片、魚香熘鮮貝、魚香油菜等。
主要調味品:泡紅辣椒蓉20克,蔥顆25克,蒜米15克,姜米10克,白糖20克,醋15克,醬油、鹽、味精、料酒各適量,水淀粉少許,鮮湯100克,紅油10克,色拉油35克。
具體調制方法:先取一小碗,放入鮮湯、白糖、醋、醬油、鹽、味精、料酒和水淀粉兌成味汁;炒鍋上火,放適量底油燒熱,投入泡椒蓉、姜米、蒜米和一半蔥顆炒香出色,下預先加工好的主輔料炒至合乎要求,倒入兌好的碗汁,快速顛翻均勻,撒入剩余的蔥花,淋紅油,再次翻勻,起鍋裝盤。
注意事項:
泡辣椒必須剁成極細的蓉,且用量要夠。同時,要與蔥姜蒜用足量的底油煸炒,讓其辣、香味和紅色素充分溶于熱油中,才能使成菜色紅油亮。
蔥顆在熗鍋時應放一半,另一半在出鍋時加入,以避免將蔥炒死而缺少香味。
加入味汁后應快速翻拌,立即出鍋,以避免醋揮發過多而酸味不夠,致使影響成菜風味。
二、燒菜魚香味,投料有順序
以口味而言的魚香燒菜,色澤深紅,味道咸辣帶甜微酸,蔥、姜、蒜味突出。如魚香大蝦、魚香豆腐、魚香丸子等。
主要調味品:泡紅辣椒25克,郫縣豆瓣醬15克,蒜米20克,蔥顆30克,姜米10克,白糖25克,醋20克,醬油、鹽、味精、紅油、色拉油等。
具體調制方法:在這些調料中以泡辣椒、豆瓣醬調色,定咸味。使用時必須用足量的熱底油煸出紅油,加水后觀色,補加醬油,嘗味后增鹽定咸味;白糖、醋增加酸甜味,白糖用量以透出甜味為度。醋有揮發性,使用時最好分兩次注入。第一次隨主料一起加入,起去異味的作用;第二次在原料熟透入味時投入,與白糖等料構成鮮美的魚香味。菜肴出鍋前,若辣味度不夠,可補加辣椒油。
三、涼菜魚香味,與熱菜不同
用于涼拌菜的魚香味,色澤紅亮,咸甜酸辣兼備,姜蔥蒜味濃郁。如魚香雞絲、魚香肚絲、魚香小油菜等。
主要調味品:泡紅辣椒20克,蒜末10克,姜米5克,蔥末8克,糖20克,醋15克,醬油、適量的鹽、味精、香油,色拉油40克。
具體調制方法:先把泡辣椒去蒂、籽,剁成細蓉;炒鍋內放20克色拉油燒熱,投入泡椒蓉炒酥至出紅油。接著把蒜末、姜米、蔥末放在小盆內,倒入燒至極熱的色拉油,待出香味后,加入油酥泡辣椒蓉、白糖、醋、鹽、味精、醬油和香油等拌勻,即成。
注意事項:
在這個調配過程中。泡辣椒有鮮辣味,突出魚香味并能增色,不但用量要大,而且還需用熱油炒酥出色;蔥、姜、蒜也必須用熱油澆一下,才能發出香味;糖醋的比例要掌握好,確保成品略帶酸甜;醬油增色,并和鹽定咸味,用量要適度;香油起輔助增香作用,不可使用過多。
第三節 麻辣味型
一、涼菜麻辣味,要重用“雙椒”
涼菜麻辣味是以紅油和花椒粉為主,加鹽、味精、白糖等調配而成,具有麻辣咸香,味厚鮮醇的特點。適宜拌制各種葷素涼菜,如麻辣口條、麻辣雞胗、麻辣菠菜、麻辣牛肉等。
主要調味品:蔥姜末10克,花椒粉10克,香油,紅油辣椒50克,醬油,鹽,味精,糖等。
具體調制方法:10克蔥姜末和10克花椒粉放在小盆內,注入適量燒熱的香油,攪和后,依次放入50克紅油辣椒和適量醬油、鹽、味精和白糖等,調勻即成。
注意事項:
醬油定味提鮮,鹽輔助醬油定咸味。在此咸鮮味的基礎上重用紅油辣椒和花椒粉,使麻辣味突出。其中,花椒粉宜恰到好處,以免麻味太濃或麻味太淡。
施放白糖僅為提鮮、減燥,用量宜少;香油、蔥姜輔助增香,也不宜多用。
花椒油增香助麻,用量也要恰到好處。
二、炒熘麻辣味,講究香而醇
主要調味品:紅油辣椒、花椒粉、鮮湯、郫縣豆瓣醬、醬油、鹽、糖、味精等。
具體調制方法:與涼菜麻辣味的調制有些不同,即是將剁細的郫縣豆瓣醬下鍋炒香出色,加入鮮湯,投入原料燒開入味,下入醬油、糖、味精等調味品提味,收濃汁后起鍋,撒上花椒粉即可。這樣使調出的麻辣味厚,咸鮮而香。
注意事項:
調制時,應在咸味適口的基礎上,重用辣椒、豆瓣醬、花椒以突出麻辣味。但也要適可而止,做到麻而不烈,辣而不燥,回味無窮;另外,味精提鮮,香油輔助增香,醬油補色,糖和味,用量均不要太大;鹽定咸味,應在加足帶有咸味調味品外,試味后補加。為了加強麻辣的效果,在菜肴中可加入適當的辣椒節,花椒粒。菜肴裝盤后撒上花椒粉。
三、干煸麻辣味,掌握好火候
這種麻辣味是將辣椒、花椒和主輔料一起在熱底油的鍋中煸炒入味成菜,具有干香,麻辣味濃的特點。如干煸肉絲、干煸四季豆、干煸肚絲等都是麻辣干煸菜的代表。
主要調味品:干辣椒絲、花椒粉、姜絲、蔥絲、料酒、鹽、味精等。
具體調制方法:先把主輔料過油或焯水。將凈炒鍋置火上,放適量底油后,納姜絲、蔥絲、下干辣椒絲(或干辣椒節)和花椒略炸撈出,再將炒鍋隨底油上火,倒入原料煸炒至干香入味時,放入炸過的辣椒和花椒(或花椒粉)續炒一會,即可出鍋。
注意事項:
以干辣椒定辣味,用量要足。也可加入少量豆瓣醬,提辣助色。
切忌將花椒粉與原料長時間煸炒。這是因為花椒粉不耐高溫,香味極易散失,且易變煳,影響成菜效果。也可用花椒粒,但需與原料同煸,使麻味析出。
醬油、料酒和鹽應在原料煸酥前加入,以便于達到調味的目的。如加有豆瓣醬,就應減少鹽的用量。成菜出鍋時,還可淋入少量紅油和花椒油,以增加麻辣風味。
煸炒時間要夠,使麻辣味料充分熗入原料內。
四、涮燙麻辣味,調配要精心
這種麻辣味汁是用豆瓣醬、干辣椒、花椒和多種香料熬制而成的一種味汁,具有使用方便、湯色紅亮、麻辣味濃、香氣誘人的特點。
其使用方法是:把初步加工好的原料放在麻辣味汁中燉制或涮熟入味后,即可食用。如涮什錦肚串、涮海帶串、涮羊肉片、涮魚肉片、涮時蔬、鍋仔麻辣雞、茄子燉鯰魚、燉豆腐鯽魚等。
主要調味品:郫縣豆瓣醬、干辣椒各50克,花椒25克,豆豉50克,姜片、蔥節、料酒、醬油、鹽、味精、白糖、花椒面各適量,香葉、八角、桂皮各少許,清水2000克,牛油500克。
具體調制方法:郫縣豆瓣醬、豆豉分別剁細。干辣椒去蒂,切短節。炒鍋上火,放牛油燒熱,下姜片、蔥節、香葉、桂皮和八角炸香,續下干辣椒節炸成棕紅色,加豆瓣醬和豆豉炒香出色,摻清水,加料酒、醬油、鹽、味精和白糖一同熬制。待湯汁較濃、香氣濃郁,且出麻辣味時,撒入花椒面,即可備用。
注意事項:
豆瓣醬、干辣椒提辣增色,一定要用熱底油炒出香味和紅油,成品湯汁才紅亮味香。也可用香辣醬等代替。
加入白糖是中和各味,用量以嘗不出甜味為度。湯汁制好后,若麻辣味不足,可補加花椒面、花椒油和紅油。
所用各種調料的比例雖無固定標準,但調好的麻辣汁以油潤紅亮,進口帶辣,回味略麻,鮮味、香味與麻味并重為標準。
第四節 酸甜味型
一、涼菜糖醋汁,加鹽效果好
這種味汁是用白糖、醋和蔥姜水等調制而成的一種酸甜汁,具有色澤淡雅、口味酸甜的特點。多用于拌制各種素菜和部分葷菜,方法是:把改好刀口的原料裝在盤中,淋上調好的味汁即成。如酸甜菜花、酸甜藕片、糖醋魚片、糖醋銀耳、糖醋生菜等。
主要調味品:白糖100克,醋75克,鹽5克,蔥段、姜片各10克、香油適量、花椒少許。
具體調制方法:凈鍋內注水1000克上火,投入花椒、蔥段、姜片,用小火熬出香味,撈出花椒、蔥、姜,放入白糖煮化至溶化,離火晾涼,加入醋、鹽、香油拌勻即可。
注意事項:
調制時,糖、醋用量定要掌握得當。糖與醋以4:3為好。添加鹽,可使味汁更香更濃。
二、糖醋汁甜酸,比例是關鍵
這種味汁是以醬油、白糖和醋為主調配而成的一種酸甜味汁,兼具咸鮮,色澤褐紅。多用于焦熘菜的澆汁,如糖醋丸子、糖醋茄子、糖醋蝦仁等。
主要調味品:姜米,蒜米,醬油,白糖,醋,香油、色拉油等。
具體調法方法:炒鍋上火,放底油燒熱,下姜米、蒜米炸香,加清水、醬油、糖、醋等,沸后勾芡汁,淋香油攪勻,再加適量的熱油,用手勺快速推攪幾下至味汁呈晶瑩透亮、似動非動,有較多魚眼泡狀時,便是較理想的糖醋汁了。
注意事項:
白糖和醋的用量比例,一般是酸甜口味各占整個口味的1/2。醋要最后加入,因為其性能不穩定,易揮發;加入醬油調色,用量應適可而止。如果用的是甜醬油,就要少加一點鹽;傳統的制法多單用醬油調色,現在調制時,還可加少量的番茄醬來調色,這樣比單用醬油調出的成品色澤艷麗,還可彌補其維生素的不足,使之營養成分更趨合理。但用量切不能過多,否則就成為番茄味汁了。
三、番茄味汁好,紅亮又酸甜
這種味汁是以番茄醬、白糖和醋為主調配而成的一種酸甜味汁,與上述涼菜中的番茄味汁所不同的是進行了勾芡,除具有色澤紅亮,味道酸甜的特點外,還有汁稠、潤滑的特點。
這種味汁經常被用來做烹制熱菜中的焦熘菜的澆汁,方法是:把炸好的原料裝在盤中,澆上做好的番茄味汁,或把炸好的原料倒在制好的番茄味汁中,翻勻成菜,如番茄里脊、番茄豆腐、番茄大蝦、番茄牛肉餅、番茄香菇、番茄平菇等。
主要調味品:番茄醬40克,白糖50克,醋30克,姜米、蒜米、鹽各少許,適量的香油、色拉油、水淀粉。
具體調制方法:炒鍋內放色拉油燒熱,下姜米、蒜米炸香,放入番茄醬炒至無酸澀味時,摻入清水,加白糖、醋和鹽調好酸甜口味,沸后勾芡汁,淋香油推勻,再加適量的熱油快速推攪,至味汁呈晶瑩透亮、似動非動,有較多魚眼泡狀時即成。
注意事項:
番茄醬一定要在炸香姜、蒜米的熱底油中煸炒出香酸味后,再加水。否則味汁會發澀,影響風味。
要掌握好白糖與醋的比例。常規糖醋比例為4:3,因番茄醬有酸味,其比例應調整為4:2。由于醋的酸度不同,在實際操作時要靈活掌握,切不可生搬硬套。
加入鹽量要適度。有人認為做酸甜汁不加鹽,味道會更加純正。其實不然,鹽在此味汁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既是糖醋中咸味和鮮味的主要來源,又能去除酸甜味中膩口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