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亥俄州大學有一位著名的社會心理生理學家約翰·卡西波,他在這方面做過許多的工作。通過他的研究結果表明:看到別人表達情感就會引發自己產生相同的情緒,雖然你并不是有意地模仿對方的表情。這種情緒的鼓動、傳遞與協調,幾乎每一刻都在進行著。人際關系互動能否順利進行,取決于情緒的協調。觀察兩個人談話時身體動作的協調程度,可了解其情感的和諧度。比如不失時機地點頭表示贊同,或者兩個人同時改變坐姿,或者是一方向另一方傾斜;甚至可能是兩個人以同樣的節奏搖動著沙發。
研究發現,其實師生之間也有類似的情形,上課時師生的動作愈協調,相互之間就會愈覺得融洽、愉快而富有很高的積極性。
通常來講,動作的高度協調代表互動雙方彼此喜歡。從事相關實驗的心理學家法蘭克·柏尼端說:“你與某人相處覺得是否自在,其實與生理反應有關,動作協調才會覺得自在。簡而言之,情緒的協調是建立人際關系的基礎,這與前面所說的親子情感的調和并無不同。人際關系的好壞與情感協調能力很有關系。如果你善于順應他人的情緒或使別人順應你的步調,人際關系互動必然較順利?!?
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或者是表演者,能夠使千萬人融進他的情緒中來,而不善于傳遞或接收情緒信息的人,在人際關系互動上卻總是常常處于被動,因為別人與其相處感到很不自在,盡管人們可能說不出任何理由來。在人際互動中,決定情感步調的人,居于主導地位也是理所當然,對方的情感狀態將受其很大程度影響。比如說,對跳舞中的兩個人來講,音樂便是他們的生物時鐘。在人際關系互動上,情感的主導地位常常屬于較善于表達或較有權力的人。常常是主導者一方話比較多,而另一人不得不時常觀察主導者的表情。高明的演說家、政治家或傳道者,非常擅長帶動觀眾的情緒,夸張一點講,就是調控對方的情緒于股掌之間,這正是影響力的本質。
由此可見,情緒的感染力是多么重要,因此,學會主動積極有效地表達情緒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必不可少的。
7.情商是一種智慧
早在19世紀中葉美國有個叫菲爾德的實業家,他率領工程人員,要用海底電纜連接起歐美兩個大陸。因此,他成為美國當時最受尊敬的人之一,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在舉行盛大的接通典禮上,剛被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突然中斷,人們的歡呼聲變為憤怒的狂潮,都罵他是“騙子”、“白癡”??墒欠茽柕聦τ谶@些只是淡淡地一笑。他不做解釋,只是埋頭苦干。經過6年的努力,最終通過海底電纜架起了歐美大陸之橋。在這次慶典會上,他沒上貴賓臺,只遠遠地站在人群中觀看。
菲爾德不僅是“兩個世界的統一者”,而且是一個理性的勝利者。當他遇到難以接受的厄運時,通過自我心理調節,然后作出正確的選擇,從而在實際行為上顯示出強烈的意志力和自持力。這正是一種理性的自我完善。
世上有許多事情的確是難以預料的,成功常常與失敗相伴。人的一生,有如花團錦簇,既有春風得意之時,也有愁云慘淡之日。面對成功或榮譽,要像菲爾德那樣,不要狂喜,也不要盛氣凌人,把功名利祿看輕些,看淡些,這樣,面對挫折或失敗就不會像中國人“家喻戶曉”的范進,中了舉卻發了瘋。
有位修行很深的禪師叫慧隱,無論別人怎樣評價他,他只會淡淡地回敬一句:“就是這樣的嗎?”在慧隱禪師所住的寺廟旁,有一對開食品店的夫婦,有一個很美麗討人喜歡的女兒。突然有一天,夫婦倆發現女兒的肚子竟然無緣無故地大了起來。這還得了,夫婦倆對此是暴跳如雷,對女兒進行苦苦逼問。女兒終于吞吞吐吐地說出了兩個字——“慧隱”。
夫婦倆聞此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好你個修行人,竟然干出這么下流的事兒來。他們立刻就去找慧隱討說法,然而這位大師還是不為自己辯駁,依然若無其事地回了句:“就是這樣的嗎?”孩子生下來后,夫婦倆將其給了慧隱。此時,慧隱已經是名譽掃地,然而他也沒當回事,只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有些鄰居對他冷嘲熱諷,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樣。
事隔一年后,這位未婚媽媽,終于承受不住自己良心煎熬。她老老實實地告訴了夫婦倆孩子的生父其實是住在附近的一位青年。
夫婦倆愧疚至極,責備完女兒,就立即帶著女兒再去找慧隱禪師道歉,求其寬恕,并將孩子領了回去。
慧隱禪師還是淡然若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又輕輕說了聲:“就是這樣的嗎?”仿佛不曾發生過什么事,即使有,也只像微風吹過耳畔,瞬間即逝。
慧隱為了給夫婦倆的女兒以生存的機會和空間,代其受冤枉,讓人們對其冷嘲熱諷,然而他始終泰然處之。“就是這樣的嗎?”這幾個字平淡無奇,然而卻正顯露了其中“寵辱不驚”的智慧,這一點正是生活在一個浮躁年代的現代人非常缺乏的。
著名作家冰心曾經翻譯過泰戈爾的《飛鳥集》,第一句就是:天空沒有鳥的痕跡,但我已經飛過。一個人一生要經歷許許多多成功失敗,這要求他具有經歷并戰勝失敗的精神防線。成功的時候別忘記世上的任何成功或榮譽,都是由許多機緣所促成,你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的;失敗時候也沒必要一蹶不振,奮斗過了,拼搏過了,又還有什么遺憾的呢?如此一來,自然就會贏得一個廣闊的心靈空間,使自己對寵辱得失都能夠泰然處之,并進一步把握自我,超越自我。
佛經里記載過這么一句話: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果一個人能把虛空宇宙都包容到自己心中來,那么他的心量自然就能像天空一樣廣大。榮辱悲喜也好,成敗冷暖也罷,你的心量放到足夠大了,你自然也能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了。
8.情商也是一門藝術
20世紀50年代,有一位叫道森的美國人去日本學氣功,一天傍晚他準備回自己的臨時居住地,便坐上了東京的地鐵。剛上地鐵,他發現了一個滿身酒氣的高大男子,臉色十分難看,好像是要尋釁滋事。
那個男子在車廂亂竄,竟然將一個抱著孩子的婦女撞倒在了一對老夫婦身上。他自己先大吼起來了,那架勢像是要和整個車廂的人過不去,滿車的人見此被嚇得目瞪口呆,生怕那個男子會動起手來。
道森見此情景,一時間也上了勁兒,正打算用所學氣功小試牛刀,大顯身手,自衛并保護他人。他從容不迫地從椅子上站起來,那個男子見狀立即做出準備出擊的姿勢,一場搏斗眼看就要發生了。就在這千鈞一發時刻,車廂里想起了一聲洪亮而友好的聲音:“嗨!”這聲音甚至讓人感到是一種好友久別重逢的欣喜。那個男子不由得轉過身去,看見了一位滿頭白發的老人,正笑容可掬地向他招手示意他過去呢。男子大步流星地走了過去,惡狠狠地問道:“你是誰?我憑什么要跟你說話?”白發老人不慌不忙,慢條斯理地問起了醉漢:“兄弟,你喝的什么酒呀?”男子一臉不屑,回答道:“我喝的是清酒,怎么了,關你啥事兒?”老人喜悅地說:“太好了,我也喜歡喝清酒,每天晚上我都溫一小瓶拿到花園和太太邊聊邊喝。我家后花園中景色優美迷人,各種樹木長得很好……你呢?一定也有一個不錯的老婆吧?”“不,她去世了……”男人的話匣子被老人打開了,他不由得開始啜泣起來,接著對老人講述起了他的不幸遭遇。老人不失時機地鼓勵男子將所有壓抑全部吐出來。當道森要下車時,他看到那個男子已經平靜下來了,斜倚在椅子上,頭幾乎是埋在了白發老人的懷里。
這個故事不正是情商的一次精彩表現嗎?老人處理事情和語言的智商深不可測,然而更讓人折服的是他的人際智能。
情商并不是與智商針鋒相對。情商本身自己就是一種智慧,因此如果誰想把智商值作為預測將來智力的唯一指標顯然是很武斷的。許多事實證明,智商與遺傳有關,然而一個人后天的努力更為重要。韓國當年的名噪一時的神童金雄犒,兩歲時就已會讀寫兩千多個個字,剛剛10歲智商就達到了成年人的普遍水平。他曾經壯志凌云,對記者說:“我以后要當總統!”然而,據跟蹤報道,快30歲時的他只不過是一個很平凡的青年。類似例子不勝枚舉,這關鍵在于如何正確理解智商的內涵。青少年兒童的智力每天都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用一次幾十分鐘的測試來對孩子的前途下結論無疑是草率武斷的。事實上,一個人將來在社會上能否成功,智商所起的作用并不像想象中那樣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