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了解情商:叩開情商神秘之門(3)
- 情商決定成敗
- 志剛
- 4842字
- 2016-03-11 16:14:12
終于,她跑出了叢林,這時,天也放晴了。她的車就停在附近,她趕緊跑了過倒吸幾口涼氣,試圖讓自己平靜下來。艾米這時候才思考自己剛才是不是反應過頭了,她轉過頭看了看。就在那時,一只漂亮的小鹿正從叢林中走出來,小心翼翼地看著周圍。同時,另外一個散步的人帶者狗走了過來,那條狗沖鹿叫了幾聲,鹿很快也跑回叢林中去了。
從這個案例中,你能辨別出艾米的理性思維在什么時候發揮過作用嗎?她的行動是否完全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上?如果是,這種情感是擔憂還是恐懼呢?很容易得出結論:她決定跑開的決定是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這時是大腦杏仁核在發揮作用,著名學者丹尼爾·戈爾曼創造了一個很專業卻也很形象的詞來形容這種狀態——“情感劫持”。一個人當他的情感作出迅速反應的時候,“情感劫持”就發生了。“情感劫持”輕而易舉地取代了理智反應。
為什么大腦結構中的大腦杏仁核能夠成為信息處理的第一個港口呢?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因為它在保護人們。在叢林中漫步不會總是安全的,有時候也可能有危險。樹枝可能是被某個行兇搶劫的人用刀割斷的,而這時花時間去理性判斷聲音的來源或是去調查核實一下,很可能導致嚴重的甚至致命的后果。在上面這個例子中,讓情感做出迅速反應是最好的方法。
情感擁有戰勝理智的能力,那么大腦究竟怎樣控制情感呢?大腦必須能夠控制情感,否則它們將完全脫離人們。
這一系列工作得依靠新大腦皮層來完成。新大腦皮層位于前額正后方,是情感大腦的一部分。它負責“控制”情緒,重新評估情境,找出一個可能更合適的反應。
然而,重新評估的時間比大腦杏仁核及時反應的時間要長。這就是為什么艾米第一反應就是跑到車里,這一步決定便由大腦杏仁核所驅使,后來她的新大腦皮層才對情況作出更為理智的思想判定。
表面看上去大腦杏仁核和新大腦皮層是很親密的合作伙伴,其實不然,大腦杏仁核比新大腦皮層要強。大腦杏仁核的本能情感反應如此強而有力,以致它完全戰勝了新大腦皮層,更進一步導致了大腦短時間內無法作出更冷靜的判斷。這就是為什么一個人心煩的時候,他經常會說出“我無法作出理智選擇”之類的話了。他們的確是“無法”冷靜思考了,因為大腦杏仁核已經劫持了新大腦皮層。
大腦杏仁核儲存已有的經歷,把現在可能發生的事情與之聯系起來。一旦它發現現在的狀況跟某個曾經的經歷類似,它就能啟動已有經歷中對應的情感,就像是在重復過去,把情感反應到現在一樣。
在做出一系列反應之前,理性思維會去檢查當下情境,但是感性思維反應的速度更快一步,從而導致人們不會花時間去衡量這些跡象然后去比較不同的情況。感性思維反應提前一步到達了大腦,情緒也就優先高漲了。
這就是一個心煩的人為什么沒法進行理性思考的原因了。情感捷足先登,理智自然也只能先退避三舍了。
情感既然有如此強勢的戰斗力,那么它從何處而來呢?如果讓你仔細回想一下自己的情感,你能發現其來源嗎?
若不出意料,你可能會寫某些已經發生的事、產生過恐懼、憂慮、喜悅、興奮等的“一件事”或“某種情形”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事件并沒能創造情感,而恰恰是你對事件的想法。如果再回到艾米在叢林散步這件事上來就比較容易對之作出解釋了。
叢林中天越來越黑,加上樹枝被風折斷聲、樹葉被踩的嘎吱聲,這些都造成了艾米的恐慌。如果光從表面上看起來,造成這些情感的原因是對事件的思考:“有嘈雜聲必然是有人在那兒,我時刻面臨著危險”,然而如果讓艾米的大腦杏仁核不能先入為主,而是讓新大腦皮層來思考以作判斷,艾米可能只會簡單地這么想:“我想那可能不過是只狐貍或鹿罷了”,盡管她可能還是會有些擔心,但是就不致做出那么多本能反應了。
除此而外,情感從兒童時代的經歷中也能學習來不少。兒童時代的經歷對一個人培養、感受和表達情感影響很大。一個人小時候成長在充滿愛的家庭會情感開放,一旦等他到了成年的時候就很容易表達情感了。不幸的是,很多小孩因為家庭和父母問題,而不能健康成長,他不僅不能有效地去表達情感,更有甚者,他得被迫學習怎樣阻止情感。比如,孩子可能學到:當比他們大的哥哥姐姐嘲笑他們的時候,如果哭的話就會遭到更多嘲笑;當父親第一次讓孩子學騎自行車時候,如果他們表現出害怕,就會被人說成是懦夫;當得到不公正待遇時候,孩子如果表現出憤怒,他們就會因為表達了憤怒而受到體罰。久而久之,孩子就只能學習如何阻止情感、慢慢壓抑情感,壓抑對生活的要求。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長大了很難變得開朗,要改變這種情形可能需要一些專業的心理幫助。心理治療可以有效地幫助改善,人們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重新系統性地學習情感表達。這種治療教人們不僅要刺激情感反應,也要控制情感反應,惟其如此,才能正確地培養好情感,理智才能恰當地運用情感。
情感也離不開大腦的控制,大腦就像一個容量非常大的記憶書店。它總是儲存著對情感產生過有力影響的記憶,而大腦杏仁核則負責收藏這些記憶。當某個誘發因素啟動某件過去的事時候,大腦往往就會在行動之前做出準確的反應,即使這種反應可能不適合這個場景。
不久前有這樣一位來訪者,她曾經不小心在一次辦公樓電梯事故中受傷。從那以后,每次她一看見電梯,就會感到恐慌。她的大腦儲存了一種情感記憶,一靠近電梯,這種記憶就會被觸發,哪怕電梯明明是安全地在上上下下。經過幾個階段的認知行為治療,她的錯誤思想和信念受到了挑戰,現在基本已經恢復正常了。其實,她的經歷給人們剛好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借鑒。大多數情況下,大腦是在已有的經歷上運轉,如果有什么新情況,它就會啟動最合適最有用的情感。
如果能有效利用情感,它能幫助人們提高與別人相處的能力。各種書籍、話劇或者是歷史,都講述了許許多多激情戰勝理智的故事。這些例子正好說明了情感會積極地去征服和囊括理智所試圖作出的努力。
這并非說純粹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反應總是會造成比較壞的結果。縱觀歷史和心理學研究,沒有人曾經這樣講過。它們只是在告訴人們,即使一個人情感很強烈,他的情感也是可以容忍理智的。強烈的情感如果能發揮適當,同樣會收獲好的結果。
其實憤怒也形同與最炙熱的愛一樣,它也是最強烈的情感之一。憤怒一旦運用不合適,就會成為最具破壞性的和最恐怖的情感,然而憤怒也能給世界帶來很多好處。面對貧窮、饑餓、暴君的統治,只有當人民憤怒起來了,他們才會去與暴君暴政作斗爭。如果斗爭勝利了,就能消除不公平。這時候的憤怒其積極效果可見一斑,在這里,它就得到了高效率的運用。相反,如果僅是冷靜的理智,它不太可能挑戰不公平。這個本身就很強勢的東西,它需要激情來激發。因此,如果一個人最有效地利用了情商,他必然會受益無盡。
6.情緒的感染力
人際交往中,有一個基本定理就是情緒的相互感染。情緒相互感染正是影響力的一個重要體現。人們在交往中,互相之間傳輸和捕捉著情緒信息,并會聚成各自內心世界的潛流,通過這股潛流的涌動來感染并影響對方的情緒。一個人如果對這種情緒的控制能力越高,他在社交中的影響力自然就會越大。
你或許有這樣的經驗:在每一次與人交往過程中,你都能感覺自己在不斷地傳遞著情感信息,去影響周圍的人,同時你也在不斷接受他人的情感信息。然而,你有可能沒有這樣的經驗或者相對較少。這是因為在多數情況下,這種交流與感染比較間接和隱秘,不容易被大多數人所察覺,而這種感染作用的的確確地存在著。大多數人都喜歡與熱情大方開朗的人接近,從他們身上可以感受到勃勃向上的生命的力量,難道他們從來都不曾憂郁、悲傷與痛苦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他們只不過是懂得如何將情緒在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地方投射到他人身上。
其實,情緒的感染力是無處不在的。有時你充當的是一個主動的感染源,有時卻會在不經意間成了某種情緒的被動感染者。也許在剛剛被感染的當時,你并不能明顯地察覺到,直到你的情緒已經發生明顯變化時,你才覺察到原來情緒已經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很獨特的轉變了。
全場歡呼雀躍的演唱會上,歌手們活力四射,把臺下觀眾的情緒調動到了最高峰,他們的歌聲和舞姿令觀眾發狂,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情緒讓觀眾們不由自主地跟著融入進去;而觀眾在有時候看一些纏綿悱惻、凄慘蒼白的電視劇時,也常常會被劇中人物演繹的悲情所感染,跟著劇中人物一起歡笑,甚至一起流淚,這些正是情緒感染的力量。
平時的情結就像是一股暗流,一直流淌在一條小溪中。除非是在情緒大爆發時期,才會像決堤了的洪水一樣滾滾涌來。除此之外的大多數時候,情緒的交流會細微到幾乎無法察覺,卻又無時無處不在左右著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清晨,一個人的一句話或許能夠讓你整個上午都有所不安,心里總是有解不開的結,也許你認為早已把那事兒給忘了,然而它卻影響了你一整天的工作效率。
如果你能夠把熱情傾注到你的工作或學習中,這會使一切煥然一新的。許多研究與事實表明:熱情具有影響人生成就的重大功效。同樣地,熱情也是影響人際交往關系的重要因素。類似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如果熱情,那他在與人交往中往往更為積極主動,更勇于承擔責任,更容易給予他人以關懷和幫助,因而更受人歡迎。是什么促成了這種源于個人自身的內部推動力?答案正是情商。當一個人滿懷熱情地與人交往時,常常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注于交往對象以及雙方的情感互動與交流上,從而使兩人之間的情緒同步協調,而熱情的人常常占據著主動者、控制者的位置。
在情緒互動的過程中,高情商者常常能夠成為情緒的主導者,他能夠將情緒傳導給周圍的人。衡量一位領導者是否成功、能否勝任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看他能否鼓舞整個團隊的士氣,使整個團隊處在一種較為積極、興奮的情緒狀態中,從而能夠產生更好的工作績效。
如果你希望能夠表達情緒信息,并使他人順應你的情緒步調,一般有兩種形式可供參考:語言的和非語言的。毫無疑問,語言本身就含有豐富的情感信息,怎樣組織安排語言、運用什么樣的詞匯跟人交談,既是智商又是情商的體現。如果一個人能夠成功地運用鼓勵、安慰、贊美,那么他必定會擁有一份較為成功的人際關系。除此以外,人的非語言表現也是可以調節情緒的,一個人如果面帶迷人微笑、充滿自信和熱情,那他必然隨時隨地都會受人歡迎。
人們在交往時,情緒傳遞的方向總是從表達能力較強的一方指向相對較為被動的一方。很多人比較容易受到情緒的感染,也就是極易動容。善于順應他人情緒或使他人情緒順應你的步調,這必然能夠提升你的影響力,并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大凡成功的領導者和富有感染力的演講家都具有這一特征,能夠用這種方式調動千萬人的激情。
其實,在每一次人際交往時,人們都在不斷地不同程度地傳遞著情感的信息,并以此來影響對方。一個社交技巧愈高明的人愈能夠自如地掌握這種信息。社交禮儀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預防情感的不當傳遞。然而,如果將這種禮儀運用在親情關系上,同樣會讓人感到很不自然。
情緒的感染常常是很難被人察覺的,曾經有幾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簡單的實驗:請兩個經過特別挑選的實驗者,一個極善于表達情感,一個則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實驗者,寫出當時的心情,接著請他們相對靜坐,等候研究人員到來。大約兩分鐘后,研究人員來了,請他們再次寫出自己的心情。實驗結果很有趣,喜怒不形于色的實驗者的情緒總是會受善于表達情感的實驗者所感染,每一次都是如此。
這種神奇的傳遞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原來,人們會在無意識中模仿他人的情緒表現,諸如表情、手勢、語調及其他非語言的形式,從而在心中將對方的情緒重復出來。這有點像導演所倡導的表演逼真法,要演員回憶產生某種強烈情感時的表情動作,以便重新喚起同樣的情感。
如果要在日常生活進行情感模擬更為困難,相關研究者們發現,人們看到一張微笑的臉時,會感染同樣的情緒,這種變化可以從臉部肌肉的細微改變而得到證明,然而這種改變必須通過電子儀器才能偵測到,肉眼是很難察覺出來的。
情緒的傳遞常常都是由表情豐富的一方傳遞給相對不那么豐富的一方,也有些人比較容易受感染,那是因為他們的自主神經系統非常敏感,因此比較容易動容,看到一些較為煽情的鏡頭很容易流眼淚,和愉快的人稍微談一談,便會很容易受到感染。這種人通常也較易產生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