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經營強項,優(yōu)勢助你實現理想(1)
- 不拿別人的地圖找自己的路
- 凡禹
- 4984字
- 2016-02-29 16:26:52
拿破侖·希爾說過:“由于我們的大腦限制了我們的手腳,因此我們掌握不了出奇制勝的方法。”我們都在渴望成功,渴望成功后帶來的名與利,但因為我們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與劣勢,常常過高或過低估計自己的能力,本來有能力做好,卻因猶豫不決而坐失良機;本來難以做到,卻勉力而為,結果欲速則不達。這種事在你我周圍有很多。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關鍵是要認清自己,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與劣勢,用優(yōu)勢出擊,這樣才能獲得成功,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只有找到了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了你的優(yōu)勢,那么,成功一定在不遠處向你招手。
發(fā)掘優(yōu)勢會使你的人生大放異彩
發(fā)掘自己的優(yōu)勢不容易,但你自己必須有信心,誰都幫不了你,一切全靠你自己。下面這個真實的故事也許能幫助你確信這一點。
有個農夫擁有一塊幾英畝的土地,靠著辛勤的勞作,日子過得很不錯。但他不知從哪里聽說,如果在一英畝土地下面埋有鉆石的話,那只要抓一把就可以富得難以想象。于是,農夫把自己那塊土地賣了,離家出走,四處尋找埋有鉆石的地方。他走到了遙遠的異國他鄉(xiāng),但最終未能發(fā)現什么鉆石寶地。一晃15年過去了,最后,他囊袋空空,一貧如洗。一天晚上,他來到海灘,在絕望中自殺了。
真是無巧不成書,那個買下農夫這塊地的人在散步時無意中發(fā)現一塊石頭,他拾起一看,原來是一塊鉆石。就這樣,在農夫為尋鉆石而舍棄掉的土地下面,新主人發(fā)現了從未見過的最大的鉆石礦藏。
財富只屬于自己去發(fā)掘的人,其實你也擁有自己的“鉆石寶藏”,它是你的潛力和優(yōu)勢,它足以使你的理想變成現實。你應該盡力去挖掘自己的“鉆石寶藏”——優(yōu)勢。
一天,一個喜歡冒險的男孩爬到父親養(yǎng)雞場附近的一座山上去,發(fā)現了一個鷹巢。他從巢里拿了一只鷹蛋,帶回養(yǎng)雞場,把鷹蛋和雞蛋混在一起,讓一只母雞來孵。于是,孵出來的小雞群里有了一只小鷹。小鷹和小雞一起長大,因而不知道自己除了是小雞外還會是什么。起初它很滿足,過著和雞一樣的生活。
但是,當它逐漸長大的時候,它內心里就有一種奇特不安的感覺。它不時想:“我一定不只是一只雞!”只是它一直沒有采取什么行動。直到有一天,一只了不起的老鷹翱翔在養(yǎng)雞場的上空時,小鷹感覺到自己的雙翼有一股奇特的新力量,感覺胸膛里心正猛烈地跳著。它抬頭看著老鷹的時候,一種想法出現在心中:“養(yǎng)雞場不是我呆的地方。我要飛上青天,棲息在山巖之上。”
它從來沒有飛過,但是它的內心里有著力量和天性。它展開了雙翅,飛升到一座矮山的頂上。極為興奮之下,它再飛到更高的山頂上,最后到了高山的頂峰,沖上了青天,它發(fā)現了偉大的自己。
也許有人會說:“這只不過是個很好的寓言而已。我既不是雞,也不是只鷹。我只是一個人,而且是一個平凡人。因此,我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來。”這就是一般人不能成功的問題所在了,因為你從來沒有期望過自己能夠做出什么了不起的事來。也就是說,在大部分時候,我們只把自己釘在自我期望的范圍以內。
任何成功者都不是天生的,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開發(fā)了人的無窮無盡的潛能。每一個人的內部都有相當大的潛能。愛迪生曾經說:“如果我們做出所有我們能做的事情,我們毫無疑問地會使我們自己大吃一驚。”
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有著無窮的潛能,而我們獨特的優(yōu)勢就潛藏在我們的潛能之中。只要我們能夠自立自強,積極地挖掘自身的潛能,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那么,我們就會釣到成功的“大魚”;當我們沖天一飛時,就會發(fā)現自己原來是這樣的偉大!
喚醒沉睡的優(yōu)勢與潛能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陸哥·赫胥勒說得好:“編撰20世紀歷史時可以這樣寫:我們最大的悲劇不是令人恐怖的地震,不是連年戰(zhàn)爭,甚至不是原子彈投向日本廣島,而是千千萬萬的人生活著然后死去,卻從未意識到存在于他自身的人類從未開發(fā)的巨大潛能。”
古希臘特爾斐神廟中的碑銘上鐫刻著幾個大字——“認識自我”,偉大的思想家盧梭認為這幾個大字“比倫理學家們的一切巨著都更為重要,更為深奧”。當人類把身心投向認識自然、征服自然的活動中,往往遺忘了這一古訓。
人類用極大的精力和代價研究外部世界,大到浩翰無垠的宇宙,小到細菌、夸克、頂夸克,可是卻沒有很好地關注自身的潛能。與人類大力投入對外部世界的研究相比,人類對自身潛能實在是太漠不關心了!人的潛能開發(fā)不僅最為根本、最為重要,而且人的潛能極其巨大,哪怕是作出杰出成就的人“利用他自己的大腦潛能還不到百分之一”。
人類擁有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巨大潛能,但是這些巨大潛能都處于沉睡狀態(tài),遠遠沒能得到開發(fā)、利用。一方面,潛能無比巨大,另一方面,潛能開發(fā)十分容易。
其實,只要方法得當,可以立即見效。
有一家煉鋼廠分廠的工人總是完不成定額。該廠經理不管用好言好語鼓勵工人,還是想方設法勸告他們,甚至罵他們,用開除威脅他們,但是都沒有效。
總廠廠長斯切魏伯來了,他在白天班快要放工時問工人:“你們今天白班煉了幾爐?”
“6爐。”
他二話沒說,拿起粉筆在地板上寫了一個“6”就離開了。
夜班工人來了,看見地板上有了“6”字,就問白班的工人是什么意思。
“今天斯切魏伯來這里,他問我們今天煉了幾爐,我們告訴他6爐,于是他用粉筆寫了個‘6’字。”
第二天早晨,斯切魏伯再到這個煉鋼廠來了,夜班工人把“6”字擦掉了,寫了個“7”字。
白班工人看見夜班工人在地板上寫了個大“7”字,他們想趕過夜班,就熱火朝天地大干起來,到了交班時,他們竟寫上了個“10”。
就這樣,一班勝過一班。在極短的時間里,這個原來生產落后的煉鋼廠比總廠的任何一個分廠的生產都要好!
就是一個小小的數字,就能夠把潛能輕而易舉地開發(fā)出來!
在體育上,人們?yōu)榱颂魬?zhàn)體能極限,為了那0.001秒、0.001米殫精竭慮。科學發(fā)明層出不窮,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可是在人的潛能開發(fā)上,人們卻固步自封!人類何等聰明,又何等愚蠢!
我們只不過清醒了一半,我們只運用了身體上和精神上的一小部分資源,未開發(fā)的地方很多很多,我們有許多能力都被惡劣的習慣糟蹋掉了。
實際上,我們絕大多數人,一定有可能比現實中的自己更偉大些。偉大取決于能力,我們人人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只要發(fā)揮出這些潛在的優(yōu)勢,那么人人都能比現在的自己偉大百倍、千倍。可悲的是,千千萬萬的人都從未認真地審視自身的潛能,從未意識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的巨大潛能。
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最易成功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只會羨慕別人,或者摹仿別人做的事,很少有人能認清自己的專長,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后鎖定目標,全力以赴,所以不能夠成大事。據調查,有28%的人正是因為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職業(yè),才徹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并把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門坎,而邁進了成功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對口職業(yè)”,而總是別別扭扭地做著不擅長的事,因此,不能脫穎而出,更談不上成大事了。實際上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平凡人,但他們都希望自己成為不平凡的人——成大事者,夢想成大事,才華獲得賞識,能力獲得肯定,擁有名譽、地位、財富。不過,遺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總是不多。
如果你用心去觀察那些成大事的成功者,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論聰明才智高低與否,也不論他們從事哪一種行業(yè)、擔任何種職務,他們都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從很多例子中可以發(fā)現,一個人的成就來自他對自己擅長的工作專注和投入,只有無怨無悔地付出努力的代價,才能享受甘美的果實。
一位知名的經濟學教授曾經引用三個經濟原則做了貼切的比喻。他指出,正如一個國家選擇經濟發(fā)展策略一樣,每個人應該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做自己專長的事,才會勝任愉快。換句話說,當你在與別人相比時,不必羨慕別人,你自己的專長對你才是最有利的,這就是經濟學強調的“比較利益原則”,這是第一。
第二個是“機會成本原則”。一旦自己做了選擇之后,就得放棄其他的選擇,兩者之間的取舍就反映出這一工作的機會成本,于是你了解到必須全力以赴,增加對工作的認真度。
第三是“效率原則”。工作的成果不在于你工作時間有多長,而是在于成效有多少,附加值有多高。如此,自己的努力才不會白費,才能得到適當的報償與鼓舞。
境遇是自己開創(chuàng)的,成功乃是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輕自己,你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你也許正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有朝一日,你或許真的可以變得很不平凡,而成為大家羨慕的成功者。
一個人做自己擅長的事,腳踏實地是獲取成功的另一法寶。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立志,有的人想當科學家、發(fā)明家或者大文豪,個個看起來志向遠大,皆為成大事者之夢。年輕人難免都會崇拜偶像,希望找到學習的典型,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科學家、發(fā)明家。培養(yǎng)一技之長,一步一步去累積自己的個人資源,才是邁向成大事的成功之路的要素之一。
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大事的工作方法在于:該花的心血一定要投入,該有的過程一定要經過。人生充滿變數,一個人的成敗與否,不單看他的資質,而是毅力。人應該要有夢想,否則就失去了奮斗的目標與方向,但成大事者的條件必須日積月累地做好準備,你可以立志做大老板,做大文學家,但絕對不要躺在那里等待。
揚長避短才利于優(yōu)勢的發(fā)揮
成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而對自己的弱點和短處要設法避開。人生的訣竅就是利用自己的長處。在人生的坐標系中,一個人如果站錯了位置——用他的短處而不是長處來謀生的話,那是非常可怕的,他可能會在永久的自卑和失意中沉淪。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有的人善于做學問,沒有當官的素質,可他非要從政不可,或不得已被推上某個領導崗位,結果在官場上很不得意,學問也耽誤了。這種情況屢見不鮮,用勞倫斯·彼得的話說,這叫“迷失自己”。這種人的失敗,在于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丟了自己的長處,而用了自己的短處。
凡成功者,都是根據自己的長處來確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堅持住既定的方向,而如愿以償地獲得成功的。堅守自己的優(yōu)勢方向,就要能經得起各種誘惑的考驗,不隨波逐流,不趕時髦。
馬克·吐溫作為職業(yè)作家和演說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可謂名揚四海。你也許不知道,馬克·吐溫在試圖成為一名商人時卻栽了跟頭,吃盡苦頭。馬克·吐溫投資開發(fā)打字機,最后賠掉了5萬美元,一無所獲;馬克·吐溫看見出版商因為發(fā)行他的作品賺了大錢,心里很不服氣,也想發(fā)這筆財,于是他開辦了一家出版公司。然而,經商與寫作畢竟風馬牛不相及,馬克·吐溫很快陷入了困境,這次短暫的商業(yè)經歷以出版公司破產倒閉而告終,作家本人也陷入了債務危機。
經過兩次打擊,馬克·吐溫終于認識到自己毫無商業(yè)才能,于是斷了經商的念頭,開始在全國巡回演說。這回,風趣幽默、才思敏捷的馬克·吐溫完全沒有了商場中的狼狽,重新找回了自信。最終,馬克·吐溫靠工作與演講還清了所有債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你也許興趣廣泛,掌握多種技能,但所有技能中,總有你的長項。成功者的擇業(yè)原則是:去選擇最能使自己全力以赴的、最能使自己的品格和長處得以充分發(fā)揮的職業(yè)。因為惟有利用自己的長處,才能給自己的人生增值;相反,利用自己的短處會使自己的人生貶值。
人是復雜的、多面的,既有長處,也有短處;既有優(yōu)點,也有缺點。如何揚長避短,最大限度地表現自己的優(yōu)點、優(yōu)勢,這是成功者必備的素質。聰明的人能夠最大限度地表現自己的才華和優(yōu)點,使自己具有永恒的魅力。怎樣才能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呢?那就不要忘了“盡善盡美”四個字。事情無大小,每做一件事,總要竭盡全力求其完美,這是成功者的一種標記。
在人生的路上,只要善于發(fā)掘和利用自己的優(yōu)點、優(yōu)勢,就會成為一個處處受歡迎的人。
興趣能促進潛能的極大發(fā)揮
要想找到自己的優(yōu)勢,首先要發(fā)現你自己的興趣所在。所謂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聯系著的。
愛因斯坦4歲時,父親送給他一個指南針。指南針無論怎么擺放,指針總是朝著那個方向。“這里面一定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這使他感到了莫大的驚奇,父親通過讓他直接感知激發(fā)了愛因斯坦對科學的興趣。愛因斯坦在自傳中追溯自己的科學歷程時,專門談了這件事給他心靈帶來的震動。他認為,思維世界的發(fā)展在某種意義上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
鄒韜奮說過:“一個人在學校里表面上的成績以及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點是他對所學的是否真正喜歡,是否真有濃厚的興趣。”
有了興趣,人們就會自覺地從事或追求這種愛好的事情。興趣、愛好是一種動力,它使人勤奮,使人堅持不懈地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