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合香丸沉香 木香 丁香 白檀香 安息香(酒熬膏各一兩) 麝香(三錢) 香附末 白術(去蘆)訶子肉 蓽茇(各一兩) 犀角(銼屑二錢) 朱砂(一兩) 片腦 蘇合油(入安息香膏內各五錢)上將各味切片。研為細末。入腦麝、安息香、蘇合油。同藥拌勻。煉蜜為丸。每丸秤過一錢用蠟包裹。每用大人一丸。小兒半丸。去蠟皮。以生姜自然汁化開。擦牙關。另用姜湯少許調藥。灌下。
一人飲酒大醉后。氣往外。仰頭出不盡。有出氣無收氣。此乃氣不歸元。死在須臾。諸藥不效。余以韭菜根捶爛。入陳釅醋炒熱。絹包熨臍下。此一包冷了。又另換一包。熨至臍下溫暖。氣漸降而歸元矣。妙不可言。
痞滿
脈來堅實者順。虛弱者逆。
痞滿與脹滿不同。脹滿是內脹而外亦形。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蓋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位心下之中。腹滿痞塞。皆土邪之所為耳。有因誤下。里氣虛。邪乘虛而入于心之分野。有因食痰積。不能施行而作痞者。有濕熱太甚。上來心下而為痞者。治之用黃連、黃芩、枳實之苦以泄之。生姜、半夏、濃樸之辛以散之。人參、白術之甘溫以補之。
茯苓、澤瀉之咸淡以滲之。大概與濕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
一論按之堅而軟。無塊為痞。多是痰氣郁結。或飲食停滯者。
加味二陳湯陳皮(二錢) 半夏(姜炒二錢) 枳實(麩炒一錢) 黃連(姜炒六分) 山楂(去子二錢)木香(八分) 青皮(去穣二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砂仁(八分) 甘草(八分)上銼。生姜煎服。
一論痞滿。宜調中補氣血。清痞清熱。攻補兼施。簡而當也。
平補枳術丸白術(去蘆土炒三兩) 白芍(酒炒一兩) 陳皮 枳實(麩炒) 黃連(酒炒各一兩) 人參木香(各五錢)上為細末。荷葉煎湯。打米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遠。米湯下。漸加至六七十丸。一論內傷元氣脾胃。而作心下痞者。宜大補元氣也。服加減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如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
脈弦。四肢滿閉。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柴胡、甘草。大便閉燥。黃連桃仁。少加大黃、歸身。心下痞腌悶。加白芍。黃連。
心下痞腹脹。加白芍、砂仁、五味子。天寒少加干姜或官桂。心下痞。者。加附子、黃連。心下痞。
嘔逆者。加陳皮、生姜、黃連。夏月加黃連。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實三錢。黃連五分。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之。根據本方。食已心下痞。服前枳術丸而愈一論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宜用大消痞丸黃連(土炒六錢) 黃芩(土炒六錢) 枳實(麩炒五錢) 半夏(泡四錢) 陳皮(四錢) 濃樸(姜炒四錢) 豬苓(四錢) 澤瀉(四錢) 姜黃(二兩) 干生姜(三錢) 人參(四錢) 神曲(五錢炒) 砂仁(三錢) 甘草(三錢炙) 白術(去蘆土炒一兩)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漸加至百丸。空心。白滾湯送下。
一男子胸膈作痞。飲食難化。服枳術丸。久而形體消瘦。發熱口干。脈浮大而微。用補中益氣加姜、桂。諸癥悉退。唯見脾胃虛寒。遂用八味丸。補命門相火。不月而飲食進。三月而形體充。此癥若不用前丸。多變腹脹喘促。腿足浮腫。小便淋澀等癥。急用加減腎氣丸。亦有得生者。
一治痞悶氣結食積。宜服內消丸青皮 陳皮 三棱(煨) 莪術(煨) 神曲(炒) 麥芽 香附(炒各等分)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清茶送下。
一腹中窄狹。須用蒼術。若肥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濕痰流注臟腑。氣不升降。燥飲。
用蒼術、香附行氣。如瘦人自覺腹中窄狹。乃是熱氣熏蒸臟腑。宜黃連、蒼術。
一論心下堅如盤者。
枳實(麩炒一錢) 白術(去蘆三錢)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 八味丸(方見補益)
鼓脹
經云。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關上脈浮則內脹。遲而滑者脹。脈盛而緊者脹。脹脈浮大者易治。虛小者難治。
水病腹大如鼓。脈實者生。虛者死。脈洪者生。微細者死。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浮而緊者死。
丹溪云。七情內傷。六淫外感。飲食不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
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陰陽不交。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郁而為熱。熱留為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云鼓脹者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于鼓。其病膠固。難以治療。又名曰蠱。若蠱侵蝕之義。
陰陽愆伏。榮衛凝滯。三焦不能宣行。脾胃不能傳布。脹滿之所由生也。曰谷脹。曰水脹。
曰氣脹。曰血脹。謂之四病。或寒或熱。或虛或實。又不可以無別也。若久病羸乏。卒病脹滿。喘息不得。與夫臍心突起。或下痢頻數。百方調治。未見一愈者矣。
朝寬暮急者為血虛。暮寬朝急者為氣虛。朝暮俱急者。氣血俱虛。
脈經曰。胃則脹滿。此論內傷不足之邪。乃久病也。寒者非寒冷之寒。乃陽虛之義故用參、術以補脾為君。蒼術、茯苓、陳皮為臣。黃芩、麥門冬為使。以制肝木。少加濃樸。
以消腹脹。氣不運。加木香。氣下陷。加升麻、柴胡提之。血虛。加四物湯。有痰。加半夏。
經云塞因塞用者是也。病脹久。脾胃虛者。雖有大小便不利之癥。乃氣不運血不潤也。當大補氣血為主。慎不可用下藥也。鼓脹為病多端。宜照后方加減調治。毋得執泥以誤人也。
一論病患初起。心腹脹滿。因于食傷脾胃。濕痰氣郁。食積而作脹也。用此通治之劑。
宜香砂和中湯藿香(一錢二分) 砂仁(一錢二分) 蒼術(炒一錢半) 濃樸(姜汁炒) 廣陳皮(去白)半夏(姜汁炒) 白茯苓(去皮) 神曲(炒) 枳實(麩炒) 青皮(去穣) 山楂肉(各一錢) 白術(去蘆炒一錢半) 甘草(三分)上銼一劑。生姜煎服。
一論脾虛鼓脹。手足倦怠。短氣溏泄者。此調治脹滿王道之藥。久病虛弱之人。宜服六君子湯人參(二錢) 白術(一錢五分去蘆炒) 白茯苓(去皮三錢) 半夏(姜制二錢) 陳皮(去白二錢) 甘草(八分)上銼。生姜煎服。一方。加當歸、白豆蔻、蘇梗。尤妙。
按經曰。塞因塞用。故用補劑以治脹初服則脹。久服則通。此唯精達經旨者知之。庸醫未足道也。若朝寬暮急為血虛。加當歸、川芎。暮寬朝急為氣虛。根據本方。朝暮俱急。亦加芎、歸。
一論男婦因于氣惱。而心腹脹滿。或痰嗽喘急者。予常見因氣而作脹滿者甚多。用此方甚效。分心氣飲。(方見諸氣)根據本方。加檳榔、枳殼、香附、烏藥。
木香消脹丸 治癥同前。
木香(二錢半) 檳榔(五錢) 陳皮(一兩) 大腹皮(一兩洗) 枳殼(麩炒一兩) 桑白皮(一兩) 蘇子(一兩) 香附子(一兩炒) 蘿卜子(五錢炒)上為細末。水煮稀神曲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淡姜湯送下。
一論腹脹發熱。以陽并陰。則陽實而陰虛。陽盛則外熱。陰虛生內熱。脈必浮數。浮則為虛。數則為熱。陰虛不能宣導。飲食如故。因致脹滿者。謂之熱脹。宜用枳實分消湯川濃樸(去皮姜汁炒五分) 枳實(麩炒一錢半) 大黃(酒蒸一錢半) 官桂(一錢二分)甘草(炙一錢五分)上銼一劑。姜、棗煎服。嘔吐。加半夏。自利。去大黃。寒多。加干姜。
一論中滿鼓脹、氣脹、水脹、熱脹。宜中滿分消丸人參(二錢半) 白術(去蘆炒二錢半) 姜黃(二錢半) 豬苓(去黑皮二錢) 甘草(炙二錢)砂仁(二錢) 干生姜(二錢) 澤瀉(三錢) 陳皮(三錢) 知母(去毛酒炒三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枳實(麩炒三錢) 半夏(姜炒三錢) 黃連(姜汁炒二錢) 黃芩(酒炒三錢) 川濃樸(姜炒五錢)上為細末。水浸蒸餅為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食遠。白湯送下。
一論老人虛人下虛。心腹膨脹。不喜飲食。脈浮遲而弱。此名寒脹。宜樸香丸川濃樸(姜汁炒五錢) 大附子(泡去皮臍三錢八分) 木香(一錢半)上銼一劑。生姜七片。棗二枚。水煎熱服。
一論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脹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宜中滿分消湯益智(五分) 半夏(姜炒五分) 升麻(二分) 茯苓(五分) 木香(三分) 黃 (炒五分)吳茱萸(炒五分) 川烏(二分) 川樸(姜炒五分) 草豆蔻(五分) 人參(三分) 澤瀉(三分)青皮(去穣三分) 當歸(五分) 柴胡(二分) 黃連(二分) 澄茄(二分) 黃柏(酒炒三分)干姜(三分) 生姜(三分)上銼一劑。水煎服。房勞酒濕面生硬冷物等。一切忌之。
一論中滿腹脹。內有積聚。如石堅硬。令人坐臥不寧。二便澀滯。上氣喘促。或通身虛腫。宜廣術潰堅湯川濃樸(姜炒五分) 黃芩(炒五分) 黃連(五分) 益智仁(五分) 草豆蔻(五分) 當歸(五分) 半夏(姜炒七分) 蓬莪術(三分) 升麻(二分) 紅花(二分) 吳茱萸(二分) 生甘草(二分) 柴胡(二分) 澤瀉(三分) 神曲(五分) 陳皮(五發) 青皮(去穣二分) 口干。加葛根四分。
上銼一劑。生姜煎服。食遠。溫服。忌酒醋濕面。
一論濁氣在上。則生 脹。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宜木香順氣湯木香(三分) 濃樸(姜炒四分) 青皮(去穣五分) 陳皮(五分) 益智仁(五分) 澤瀉(五分) 干生姜(五分)茯苓(五分) 半夏(姜炒五分) 吳茱萸(五分) 當歸(五分) 蒼術(米泔炒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二分) 草豆蔻(三分) 白術(一錢)上銼一劑。水煎。溫服。忌生冷硬物。
一治蠱脹。
黑丑(頭末) 木香 甘遂(各一錢)上為細末。用豬腰一對。俱分破。將藥撒在腰子內合住。紙包。炭火燒熟。空心或食一個。或食二個。大便行膿血見效。一論血蠱。腹如盆脹。積聚痞塊。宜化蠱丸三棱(煨) 莪術(煨) 干漆(炒盡煙) 砂 虻蟲(糯米炒) 水蛭(鍛石炒) 琥珀 肉桂牛膝(去蘆酒炒) 大黃(各等分)上為末。用生地黃自然汁和米醋。調勻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空心。溫酒服下童便亦可。
四炒枳殼丸 治脾胃不和。血氣凝滯。腹內蠱脹。
枳殼四兩。去穣。切作兩指面大塊。分四處。一兩用蘿卜子一兩炒。去蘿卜子不用。一兩用蒼術四兩炒。去蒼術不用。一兩用干漆一兩炒。去干漆不用。一兩用小茴香一兩炒。去小茴香不用。
上用炒枳殼四兩。研末。煮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米湯下。
水腫
水腫之癥。有陰有陽。察脈觀色。問癥須詳。陰脈沉遲。其色青白。不渴而瀉。小便清澀脈或沉數。色赤而黃。燥糞赤溺。兼渴為陽。水腫氣急而小便澀。血腫氣滿而四肢寒。
蠱癥大要有二。曰單腹脹。曰雙腹脹。喘急氣滿。腫而不安。四肢微腫。此單腹脹。因內傷七情所致。取效微遲。四肢浮腫。肚大身重。此雙腹脹。因外感風濕所致。取效甚速。又有水腫氣腫之分。以指按腫處。有陷隨起。隨起者氣腫。先須理氣。陷指起遲者水腫也。只須導水立愈。凡人年四十以上。氣血壯盛者。得效之后。善自調理。終身不發。五十以后。氣血稍衰。調理不謹。時或再復。此藥尚能治之。但屢復屢治。而元氣耗。則難為矣。脈浮洪易治。沉細難治。浮洪者。只用金不換木香丸。沉細者兼用沉香快脾丸。先服木香流氣飲一論諸氣。痞滯不通。胸膈膨脹。口苦咽干。嘔吐不食。或肩背腹脅走注刺痛。及喘急痰嗽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大小便閉澀。又治憂思太過。怔忡郁積。香港腳風濕。聚結腫痛。喘滿脹急。此藥調順營衛。流通血脈。快利三焦。安和五臟。凡治蠱脹。宜先用此。
木香流氣飲木香(七錢五分) 丁皮(七錢五分) 藿香(七錢五分) 半夏(湯泡五錢五分) 人參(五錢)白術(去蘆五錢) 赤茯苓(五錢) 濃樸(姜炒一兩) 青皮(去穣二兩) 陳皮(四兩) 草果(七錢五分) 檳榔(七錢五分) 香附(二兩) 紫蘇(二兩) 大腹皮(七錢五分) 木瓜(五錢)白芷(五錢) 麥冬(去心五錢) 莪術(煨七錢五分) 肉桂(七錢半) 木通(一兩) 石菖蒲(五錢) 甘草(一兩)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棗二枚。水一碗半。煎至七分。去渣。熱服。本方加沉香、枳殼、大黃。去藿香、石菖蒲。名二十四味流氣飲。蠱腫。加白豆蔻。腫滿。加黑牽牛。頭面腫。加蔥白。肚腹腫。加枳實。倍青陳皮。臍至腳腫。加桑白皮。
一論金不換木香丸。治蠱腫之神藥也。先服木香流氣飲三五劑。通加白豆蔻。次用金不換木香丸。至收功后。用沉香化氣丸調理。或心頭煩熱者。竹葉石膏湯。熱甚。加黃芩。前賢論蠱腫之癥。有五不治者。面黑如炭。肚大青筋。掌中無紋。腳腫無坑。臍中凸起。此五癥亦能治之間有得生者。如敗下黑水者不治。陽事不舉者不治。其余青黃紅紫。皆能治之。又一癥或腫或消。或作泄瀉。知脾弱即瀉。名曰洪水橫流。服此宜之。其腫自消。其瀉自止。忌一切生冷毒物。油鹽醬醋。魚 鵝鴨。房事等件。無有不效者。
金不換木香丸大戟(五錢) 芫花(炒五錢) 甘遂(五錢) 黑丑(頭末二錢) 生大黃(五錢) 青皮(五錢)陳皮(五錢) 南木香(五錢) 青木香(五錢) 胡椒(一錢病合倍用) 川椒(去目五錢) 檳榔(五錢) 益智仁(五錢) 射干(三錢) 桑白皮(五錢) 苦葶藶(五錢炒) 大腹皮(五錢) 澤瀉(五錢) 木通(去皮五錢) 連翹(五錢) 砂仁(五錢) 巴豆(去殼半生半熟五錢)上二十二味為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壯盛人加七八十丸。第一消頭而腫。五更初。用蔥白酒送下。第二消中膈胸腹腫。五更初。用陳皮湯送下。第三消臍以下腳腫五更初。用桑白皮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