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生氣通天論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

【注 背為陽,陽虛則寒邪痹閉于背,而形體為之俯僂?!督饏T》所謂痹俠背行是也?!?

金匱真言論

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蹺,冬不病病 原缺,據《素問 金匱真言論》補。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注 四肢為諸陽之本。冬時陽氣下藏,經氣外虛,風入于經,故手足痹厥。按蹺者,按摩導引。冬氣伏藏,故冬不按蹺。復言人能藏養元真之氣,必不使邪傷經脈,內為飧泄;亦不使邪傷陽氣,外而汗出?!?

五臟生成篇

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注 痹者,痹閉而不遂也。泣者,凝于絡脈,泣濇而不能流行也。厥者,逆冷也。血為陰,如血凝于下,則上下陰陽不相順接而為厥矣。空,骨空也。骨空者,節之交,三百六十五穴會,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血行于皮膚,不得反循于穴會,故為痹厥也?!?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

【注 赤當脈,脈合心,故曰赤脈之至也。脈之喘急而牢堅,主積氣于中,當時害于食。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有積于中,故害于食也。名曰心痹,積氣痹閉于心下也。此得之外淫之邪,因思慮而心虛,故邪氣乘虛而留于內也?!?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

【注 肺主氣而虛,故脈浮。病氣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脈上虛而下實也。陽氣虛則善為驚駭。胸中為氣之海,上注于肺,以司呼吸。邪積于上則膻中之正氣反虛,故為虛喘。臟真高于肺,主行榮衛陰陽,陰陽虛乘則為往來之寒熱。酒者,熟谷之液,其氣慓悍,入于胃中則胃脹,氣上逆則滿于胸中,醉而使內則氣上逆,故有積氣在胸中。入房太過則傷腎,腎為本,肺為末,本傷故肺虛也?!?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

【注 脈長而彈,弦而急也。弦則為減,諸急為寒。此得之寒濕而陽氣受傷,故弦急,邪在心下支胠間,故脈左右彈。清濕地氣之中人,必從足始。足厥陰之脈從足上腘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布脅肋,故與疝相同,而腰痛足冷。厥陰與督脈會于巔,故頭痛。】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注 尺以候腎。黑脈之至上堅而大者,腎臟有積,故腎脈堅大。上堅者,堅大在上而不沉。與陰者,小腹而兼于前陰也?!?

移精變氣論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注 病至而治之者,言不能如恬憺虛無之世,雖有賊邪不能為害,設有病至而即以湯藥治之。八風者,八方之風,觸五臟邪氣發病。五痹者,五臟之痹也。以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痹,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痹,以秋庚辛傷于風者為肺痹,以冬壬癸傷于風者為腎痹,以至陰戊己遇此者為脾痹。草蘇之枝,莖之旁枝;草荄之枝,根之旁枝也。蘇荄為本,而旁枝為末。五痹以五臟為本,而經俞筋骨為標。五臟病以蘇荄治之,經脈之外合病則以蘇荄之枝治之,是以本治本而以末治標也?!?

診要經終論

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發為諸痹。

【注 冬主閉藏,夏令浮長,氣應藏而使之外泄,故發為諸痹?!?

脈要精微論

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注 病在陰者名曰痹,故當按之至骨?!?

玉機真臟論

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虮圆蝗誓[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發咳上氣。

【注 氣主皮毛,風寒之邪始傷陽氣,故使人毫毛畢直。太陽之氣主表而主開,病則反閉而為熱矣。言風寒之邪始傷表陽之時,囗發汗而愈也。痹不仁而腫痛者,氣傷而病及于形也。如在皮腠氣分者,可用湯熨。在經絡血分者,可灸刺而去之。皮毛者,肺之合。邪在皮毛,弗以汗解,則邪氣乃從其合矣。病舍于肺,名曰肺痹。邪閉于肺,故咳而上氣?!?

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刺耳。

【注 失而弗治,肺即傳其所勝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脅乃肝之分。厥者逆也,逆于脅下而為痛,故一名厥脅痛,蓋言痹乃厥逆之痛證也。食氣入胃,散精于肝,肝氣逆,故食反出也。木郁欲達,故可按摩而導引之。肝主血,故若可刺耳。】

宣明五氣篇

五邪所亂,邪入于陰則痹。

【注 邪入于陰,閉而不行,則留著而為痹痛之證。故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

逆調論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

【注 此言榮氣不得衛氣之和,則榮氣虛;衛氣不與榮氣相和,則衛氣實也。不仁者不知痛養,不用者痿而不勝。蓋言榮衛不和則兩者皆虛,榮衛兩虛則不仁且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虛也。人身者,榮衛之所循行也;志者,五臟之神志也。本臟篇曰: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榮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如三者相失而不相有,則氣血不行,魂魄離散而死矣?!?

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栗,是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腎氣勝,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于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凍栗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腎孤臟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病名曰骨痹,是人當攣節也。

【注 腎氣勝者,腎水之氣勝也。以水為事者,膀胱之水勝也。言水寒之氣偏勝,則太陽氣衰而孤陰不長矣。腎臟之精枮不長,而膀胱之一水不能勝二火矣。腎脂不生,則髓不能滿于骨,是以寒至骨也。肝者,一陽初生之木火;心者,地二所生之君火也;腎為孤臟,孤臟之陰借太陽標本以合化,太陽氣衰,則孤陰不長矣。膀胱之津液不能勝二火,不能凍栗者,二陽之火熱在內也。病名曰骨痹,病在髓枯而骨痛也;故其人當骨節拘攣。】

風論

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于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月真)而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注 此言風邪傷衛,而為腫瘍不仁也。】

痹論

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

【注 風者善行而數變,故其痛流行而無定處?!?

寒氣勝者為痛痹,

【注 寒為陰邪,痛者陰也,是以寒氣勝者為痛痹?!?

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注 濕流關節,故為留著之痹?!?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

【注 皮肉筋骨,五臟之外合也。五臟之氣合于四時五行,故各以其時而受病,同氣相感也?!?

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

【注 肺合皮,心合脈,脾合肌,肝合筋,腎合骨。邪之中人,始傷皮肉筋骨,久而不去則內舍于所合之臟,而為臟腑之痹矣。】

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肝;脈痹不己,復感于邪,內舍于心;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所謂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之氣也。

【注 舍者,如館舍,邪客留于其間者也。邪薄于五臟之間,干臟氣而不傷其臟真,故曰舍、曰客,而止見其煩滿喘逆諸證。如入臟者,則死矣?!?

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喘而嘔。

【注 肺主氣而司呼吸,其脈起于中焦,還循胃囗,上膈屬肺,故痹則煩喘而嘔?!?

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干,善噫,厥氣上則恐。

【注 心主脈,故痹閉而令脈不通。邪薄心下,鼓動而上干心臟,則煩而心下鼓。心脈上通于肺,故逆氣暴上則喘而嗌干,心氣上逆則善噫。水火之氣時交。心氣逆于上,則不能下交于腎;腎氣虛,故恐。】

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

【注 肝藏魂,神魂不安故發驚駭。肝脈入毛中過陰器,循喉嚨入頏嗓。肝氣痹閉則郁熱,在上則多飲,在下則便數,上引于中而有如懷妊之狀也。】

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注 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胃氣不轉,故善脹。骨痿不能行,故尻以代踵。陰病不能仰,故脊以代頭。】

脾痹者,四肢解墮,發咳嘔汁,上為大塞。

【注 脾氣不能行于四肢,故四肢解墮。脾脈上鬲挾咽,氣痹不行,故發咳。入胃之飲,上輸于脾肺。脾氣不能轉輸,故嘔汁。肺氣不能通調,故上為大塞。】

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發飧泄。

【注 腸兼大小腸而言。小腸為心之腑而主小便,邪痹之則火熱郁于上而為數飲,下為小便不得出也。大腸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之故上則為中氣喘爭,下為飧泄?!?

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濇于小便,上為清涕。

【注 胞者膀胱之室,居少腹。邪閉之,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水閉不行,則蓄而為熱;故若沃以湯,且濇于小便。膀胱之脈從巔入腦,腦滲則為涕。上為清涕者,太陽之氣痹閉于下,不能循經而上升也?!?

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

【注 陰氣者,臟氣也。神者,五臟所藏之神也。五臟為陰,陰者主靜,故靜則神氣藏而邪不能侵,躁則神氣消亡而痹聚于臟矣?!?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注 居處失宜則風寒濕中其俞,當節飲食,勿使邪氣內入。如飲食應之,邪則循俞而入舍其腑矣。】

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注 淫氣者,陰氣淫佚不靜藏也。淫氣而至見于諸證,則臟氣不藏,而痹聚在臟。是以在臟腑經俞諸痹,留而不已,亦進益于內而為臟腑之痹。夫寒濕者,天之陰邪,傷人經俞筋骨;風者天之陽邪,傷人皮膚氣分。是以三邪中于臟腑之俞,而風氣勝者,其性善行,可從皮腠而散,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

【注 夫風寒濕氣中其俞,其臟氣實則邪不動臟;若神氣消亡,則痹聚在臟而死矣?!?

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

【注 夫居處失常則邪氣外客,飲食不節則腸胃內傷,故飲食居處為六腑之病本?!?

六腑亦各有俞,風寒濕氣中其俞,而食飲應之,循俞而入,各舍其腑也。

【注 飲食入胃,大小腸濟泌糟粕,膀胱決瀆水濁,蒸化精液,榮養經俞。如居處失常,而又食飲應之于內,則經脈虛傷,邪循俞而入舍其腑矣?!?

帝曰:以針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臟有俞,六腑有合,循脈之分,各有所發,各隨其過,則病瘳矣。

【注 滎俞治經,故痹在臟者當取之俞。合治內腑,故痹在腑者取于合。又當循形身經脈之分所發,各隨其有過之處而取之,則其病自瘳?!?

帝曰:榮衛之氣亦令人痹乎?岐伯曰: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注 言五臟六腑受谷精之氣,營行于經脈,經榮之氣復貫絡于臟腑,互相資生而養育者也?!?

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注 分肉者,肌肉之腠理。水谷之悍氣,行于臟腑之募原。募原者,脂膜也。絡小腸之脂膜,謂之肓。是以在中焦則熏蒸于肓膜,行于胸膈則散于心肺之膜理,行于腹中散于腸胃肝腎之募原。是外內上下皮肉臟腑,皆以受氣,一日一夜五十而周于身?!?

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氣合,故不為痹。

【注 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旋轉而不休息者也。故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不與風寒濕邪合而留連于皮膚脈絡之間,故不為痹也?!?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

【注 不仁,不知痛癢。燥謂無汗。濕者多汗而濡濕?!?

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注 寒氣勝者為痛痹,故痛者寒氣多也。】

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

【注 通當作痛。病久入深者,久而不去,將內舍于其合也。邪病久則榮衛之道傷而行濇,邪入深則不痹閉于形身,而經絡時疏,故不痛也。榮衛行濇,則不能榮養于皮膚,故為不仁?!?

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

【注 人之陽氣少而陰氣多,則與病相益其陰寒矣。邪屬陰,故為寒也?!?/p>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1-09 17:51:50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旬邑县| 灌云县| 晴隆县| 古蔺县| 盘山县| 邵阳县| 新竹市| 寿光市| 海口市| 噶尔县| 文化| 天门市| 海宁市| 郴州市| 自治县| 滨州市| 孝昌县| 兰州市| 大同市| 大港区| 富顺县| 罗源县| 无极县| 惠来县| 四子王旗| 临泉县| 高清| 益阳市| 尖扎县| 林口县| 扶绥县| 民勤县| 三原县| 乌鲁木齐市| 湄潭县| 长宁区| 仁怀市| 包头市| 海南省| 井研县| 略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