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 壽世保元
  • 佚名
  • 4911字
  • 2015-12-29 09:34:23

一論腎氣虛損。虛火上沖而作呃逆者。(自臍下上沖直出于口者難治)六味地黃丸。(方見補益)根據本方作湯。加柿蒂二個。沉香八分。木香一錢。砂仁八分。

一論中氣不足。脈虛微。氣不相接續而作呃逆者。宜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根據本方加麥門冬二錢。五味子四分。黃柏酒炒三錢。少加附子六分制。

一論陽明內實失下。而作呃逆者。用六一順氣湯。(方見)一論發熱而作呃逆者。用蔓荊子炒。不拘多少。水煎服。

一論發渴。而飲水太過。成水結胸而發呃者。用小陷胸湯黃連(三錢) 半夏(姜炒二錢) 栝蔞實(三錢)上銼一劑。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論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干嘔咳逆。又治受寒喘嗽。宜以小青龍湯桂枝(八分) 干姜(八分) 細辛(八分) 半夏(二錢) 芍藥(二錢) 五味子(四分) 麻黃(八分) 甘草(八分) 上銼。水煎服。

一論陽癥呃逆。潮熱。小柴胡湯加生姜二片。竹茹四錢。橘皮二錢。

一論有傳經。誤用姜、桂等熱藥。助起痰火。而作呃逆者。用黃連解毒湯。(方見)白虎湯。(方見)一論因服攻病藥。致傷胃氣。下陷而元氣將離。以致胃氣共丹田之氣疲敝。或久病患而至于呃者。乃三焦元氣。與胃氣憊矣。乃危急之兆也。宜用大補元湯嫩黃 (蜜水炒一錢半) 參(去蘆一錢五分) 白術(炒二錢) 懷山藥(一錢) 廣陳皮(七分) 石斛(七分) 白豆蔻(研六分) 沉香(二分) 廣木香(三分) 甘草(炙七分)上銼一劑。生姜三片。紅棗二枚。粳米一撮。水煎。不拘時溫服。

一論一切呃逆。用柿蒂燒存性為末。酒調服。立止。一方。每服用柿蒂七個。焙為末。

用黃酒調下。

一 法。治呃逆服藥無效者。用硫黃、乳香各等分為末。以酒煎。急令患人 之。

一方。用雄黃二錢。酒一盞。煎七分。急令患人 其熱氣。即止。

一灸呃逆法(見)一治噦逆欲死者。其肺脈弱者不治。用半夏、生姜各一兩。每服五錢。水煎服。

一治咳逆。連咳四五十聲者。用姜汁半合。蜜一匙。共煎令熟。溫服。如此三服瘥。

噯氣

噯氣嘈雜。審右寸關。緊滑可治。弦急則難。兩寸弦滑。留飲胸間。脈橫在寸。有積上攔。

夫噯氣者。胃虛火郁之所成也。因胃中有火。治療之法。虛則補之。熱則清之。氣則順之。氣順則痰消也。

一論噯氣者。胃中有火痰也。宜用星半湯南星(姜制二錢) 半夏(姜制二錢) 石膏(二錢) 香附(二錢) 梔子(炒三錢)上銼一劑。生姜煎服。或以姜搗汁亦可。蓋胃中有郁火。膈上有稠痰故也。

一論噯氣聲聞于外。因氣胸膈悶。有痰。舌黑。乃痰之癥也。宜服導痰湯陳皮(二錢) 半夏(姜炒二錢) 白茯苓(去皮三錢) 白術(一錢五分去蘆) 香附(二錢)青皮(去穣二錢) 黃芩(炒二錢) 栝蔞仁(三錢) 砂仁(八分) 黃連(姜炒二錢) 甘草(八分)上銼。生姜三片。水煎服。

一論婦人噯氣。胸緊。連噯十余聲不盡。噯出氣。心頭略寬。不噯即緊。宜破郁丹香附(四兩) 梔子仁(炒四兩) 黃連(姜汁炒二兩) 枳實(麩炒一兩) 檳榔(二兩) 莪術(制二兩) 青皮(去穣一兩) 蘇子(一兩)栝蔞仁(一兩)上共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滾水送下。或以分心氣飲服之。立效。

一上舍飲食失宜。胸膈膨脹。噯氣吞酸。以自知醫。用二陳、枳、連、蒼、柏之類。前癥益甚。更加足指腫痛。指縫出水。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治之而愈。若腿足浮腫。或腫寒熱嘔吐。亦用前藥。

吞酸

脈弦而滑。兩手或浮或弦。或浮而滑。或沉而遲。或緊而洪。或洪而數。或沉而遲。胸中有寒飲。洪數者。痰熱在胸膈。時吐酸水。欲成翻胃也。

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如飲食熱。則易于酸矣。或言吐酸為寒者。誤也。乃濕熱在胃口上。飲食入胃。被濕熱郁遏。食不得化。故作吞酸。如谷肉覆蓋在器。濕則易于為酸也。必用吳茱萸。順其性折之。方為得法。

一論吞酸嘈雜。酸水刺心者。乃痰火郁氣也。宜清郁二陳湯陳皮 半夏(姜炒) 茯苓 香附 黃連(姜炒) 梔子(炒各一錢) 蒼術(米泔浸) 川芎枳實(炒各八分) 神曲(炒三錢) 白芍(炒七分) 甘草(二分)上銼一劑。生姜煎服。

一論郁結吐酸者。用茱連丸蒼術(米泔浸一兩) 陳皮(一兩) 半夏(姜炒一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黃連(一兩半姜炒夏月倍用) 吳茱萸(炒一兩冬月倍用)上為細末。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白滾水送下。

一論噫氣吞酸嘈雜。有痰有熱。有氣有食。胸膈不寬。飲食不化。以香蔻和中丸白術(去蘆炒) 山楂肉 連翹(各四兩) 萊菔子(炒五錢) 白茯苓(去皮) 枳實(去穣麩炒)陳皮(去白) 半夏(姜汁炒) 神曲(炒各二兩) 干生姜(一兩) 白豆蔻(炒五錢) 木香(五錢)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后。白滾湯送下。

一論婦人心酸。乃痰飲積在脾胃間。時時酸心或吐水。用吳茱萸丸大麥芽(炒五錢) 肉桂(五錢) 吳萸(一兩鹽水洗) 蒼術(米泔浸一兩) 陳皮(去白五錢) 神曲(炒五錢)上為細末。稀粥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米飲送下。

一論酸心。每酸氣上攻如釅醋不可當者。用吳茱萸一合。水一盅。煎七分。頓服。縱濃亦須強飲。曾有人心如螫破。服此方立效。

一治口吐清水。用蒼術(二錢壁土炒) 白術(一錢半去蘆炒) 陳皮(一錢五分) 白茯苓(三錢) 滑石(炒三錢)水煎服。

一儒者。四時喜極熱飲食。或吞酸噯腐。或大便不實。足指縫濕癢。此脾氣虛寒下陷。

用六君子湯。加姜桂治之而愈。稍為失宜。諸疾仍作。用前藥更加附子錢許。數劑則不再發。

一婦人吞酸噯腐。嘔吐痰涎。面色純白。或用二陳、黃連、枳實之類。加發熱作渴。肚腹脹滿。予曰。此脾胃虧損。末傳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肢體腫脹如蠱。余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氣漸醒。飲食漸進。虛火歸原。又以補中益氣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

全愈。

一治食后吐酸水。用干姜、吳茱萸各二兩為末。每服方寸匙。酒調服。日二服。胃冷者服之立效。

嘈雜

夫胃為水谷之海。無物不受。若夫濕面魚腥。水果生冷。以及烹飪不調。粘滑難化等物恣食無節。朝傷暮損。而成清痰稠飲。滯于中宮。故為嘈雜。噯氣吞酸痞滿。甚則為翻胃膈噎即此之由也。夫嘈雜之為癥也。似饑不饑。似痛不痛。而有懊 不自寧之況者是也。其癥或兼噯氣。或兼惡心。或兼痞滿。漸至胃脘作痛。實痰火之為患也。治法以南星、半夏、橘紅之類。以消其痰。芩、連、梔子、石膏、知母之類。以降其火。蒼術、白術、芍藥之類。

以健脾利濕。壯其本元。又當忌口節欲。無有不安者也。

一論嘈雜。乃痰因火動也。宜化痰清火湯南星(姜炒二錢) 半夏(姜炒二錢) 陳皮(二錢) 黃連(六分) 黃芩(二錢) 梔子(三錢)知母(一錢五分) 石膏(二錢) 蒼術(一錢半米泔浸) 白術(一錢五分) 白芍(炒二錢) 甘草(八分)上銼。生姜煎服。

一論嘈雜。因血虛而作者。宜養血四物湯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白芍(炒二錢) 熟地黃(姜炒四錢) 人參(二錢) 白術(去蘆一錢五分) 白茯苓(去皮二錢) 半夏(姜炒二錢) 黃連(姜炒六分) 梔子(三錢) 甘草(八分)一方。去人參。加香附二錢。貝母二錢。

上銼。生姜煎服。

一論婦人心胸嘈雜。多是痰癥。或云是血嘈。而用豬余血炒食之則愈。此以血導血歸原耳。

此方治中脘心腹冷痰。心下嘈雜。口出清水。脅肋急。腹滿痛。不欲食。此胃氣虛冷。脈沉遲弦細。宜此旋復花湯陳皮 半夏(姜炒) 赤茯苓 旋復花(去皮) 人參 白芍(炒) 細辛 桔梗 官桂 甘草上銼。生姜七片。水煎服。

一論婦人心胸嘈雜。用茯苓補心湯 即四物湯。合參蘇飲是也。

一治心中嘈雜。坐臥不寧。蔡完體傳。

陳皮(一錢) 半夏(八分) 白茯苓(錢半) 赤茯神(八分) 酸棗仁(炒八分) 益智仁(三分)麥門冬(去心一錢) 甘草(二分)上銼一劑。生姜水煎。半空心溫服。

一人多思慮。以致血虛。五更時嘈雜是也。宜以四物湯加香附、山梔、黃連、貝母。

一肥人嘈雜。宜用二陳湯。少加川芎、蒼術、炒梔子。水煎服。

一論嘈雜者。痰水內動。如阻食在膈。令人不自安也。用痰火越鞠丸海石(研水飛三兩) 膽星(二兩) 栝蔞仁(三兩) 山梔(炒黑三兩) 青黛(水飛過八分)香附(童便浸二兩) 蒼術(米泔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二兩) 撫芎(二兩)上各等分。為細末。湯泡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臨臥。白湯送下。

一論嘈雜屬郁火者。宜加味三黃丸黃芩(二兩去朽酒炒) 黃連(六錢去毛姜炒) 黃柏(一兩五錢去皮童便炒) 香附(二兩米醋浸透炒) 蒼術(一兩五錢米泔浸透搓去黑皮切片炒)上各等分。為細末。打稀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七八十丸。臥時。清茶送下。

諸氣

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愈。其或沉滑。氣兼痰飲病也。

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藉血肉以成其形。一氣周流于中。以成其象。形神俱備。乃為之全人。故氣陽而血陰。能溉周身。而無一毫之間斷也。血則隨氣而行。氣載乎血者也。有是氣必有是血。有是血必乘乎是氣。二者行則俱行。一息有間。則病矣。今之人不知忿怒驚恐悲哀而損其身。憂愁思慮以傷其氣。故人之病。多從氣而生。致有中滿腹脹。積聚喘急。五膈五噎皆由于氣也。

一論男子婦人一切氣不和。多因憂愁思慮忿怒傷神。或臨食憂戚。或事不隨意。使抑郁之氣。留滯不散。停于胸膈之間。不能流暢。致心胸痞悶。脅肋虛脹。噎塞不通。噯氣吞酸。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痿黃。口舌干枯。飲食減少。日漸消瘦。或大腸虛閉。或內病之后。胸中虛痞。不思飲食。并皆治之。

分心氣飲青皮(去穣二錢) 陳皮(二錢) 半夏(二錢姜炒) 白茯苓(去皮二錢) 木通(二錢) 官桂(五分) 赤芍(二錢) 桑白皮(三錢) 大腹皮(三錢) 紫蘇(一錢) 羌活(二錢) 甘草(八分)上銼作劑。生姜三片。棗一枚。燈心十莖。水煎。溫服。性急。加柴胡。多怒。加黃芩食少。加砂仁、神曲。咳嗽。加桔梗、半夏。胸膈痞悶。加枳實、香附。三焦不和加烏藥。氣閉加蘿卜子、枳殼。氣滯腰疼。加木瓜、枳殼。上焦熱。加黃芩。下焦熱。加梔子。翻胃。加沉香磨服。水氣面目浮腫。加豬苓、澤瀉、車前、木瓜、葶藶、麥門冬。氣塊。加三棱、莪術。一方。去赤芍、羌活。加枳殼、桔梗、木香、檳榔、香附、莪術、藿香。治憂思郁怒諸氣。

一論七情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悶。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惡心嘔吐等癥。

加味四七湯半夏(湯泡五兩) 白茯苓(去皮四兩) 川濃樸(姜炒三兩) 紫蘇(二兩) 桔梗(二兩)枳實(麩炒二兩) 甘草(一兩)上銼作十劑。生姜七片。棗一枚。水煎。熱服。一方。治梅核氣。加檳榔。

一論一切氣滯。心腹飽悶疼痛。脅肋脹滿難消。嘔吐酸水。痰涎不利。頭目昏眩。并食積酒毒。及米谷不化。或下痢膿血。大小便結滯不快。風壅積熱。口苦煩躁。涕唾稠粘。此藥最能流濕潤燥。推陳致新。滋陰抑陽。破結散郁。活血通經。治氣分之圣藥也。宜此利氣丸大黃(生用六兩) 黑丑(頭末六兩) 木香(一兩) 檳榔(一兩) 枳殼(麩炒一兩) 香附(末炒四兩) 青皮(去穣一兩) 陳皮(去白一兩) 莪術(煨一兩) 黃連(一兩) 黃柏(三兩)上為細末。水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或百丸。臨臥。淡姜湯送下。以利為度。如不利。加丸數。通利則愈。

瑞竹堂加黃芩、當歸各一兩。

一論脾胃不和。過食生冷油膩。面粉濕面。停滯不化。胸膈滿悶。嘔逆惡心。腹脅膨脹心脾疼痛。憎寒壯熱。或面目四肢浮腫。甚至臟腑悶澀。上氣喘息。臥睡不安。俱是因氣所氣、咽氣、膈氣、滯氣、氣痞、氣癖、氣塊、一切氣并治。用此沉香化氣丹香附子(一斤炒內四兩生用) 黑牽牛(頭末八兩) 蒼術(米泔浸炒四兩) 青皮(去穣炒五兩)陳皮(五兩) 山藥(二兩) 枳殼(麩炒二兩) 枳實(麩炒二兩) 川濃樸(姜汁炒一兩) 三棱(煨二兩) 莪術(煨二兩) 紫蘇(煨二兩) 木香(一兩) 沉香(七錢半)丁香(三兩) 丁皮(二錢二分) 官桂(五錢) 干姜(一兩) 砂仁(一兩) 良姜(一兩) 白豆蔻(去殼一兩) 南星(泡一兩) 半夏(泡一兩) 人參(五錢) 草果(去殼一兩五錢) 檳榔(一兩) 白茯苓(去皮一兩) 石菖蒲(二兩) 蘿卜子(炒一兩) 神曲(炒二兩) 山楂(去子二兩)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臨臥。淡姜湯送下。膀胱疝氣。空心。

鹽湯下。如要大便通利。漸加至百丸。仍看老幼盛衰。增減丸數。此藥蠲積聚。化滯氣。逐利病原。立見神效。藥性溫平。不損元氣。常服三五丸。疏風順氣。和胃健脾。消酒化食。寬中快膈。消磨痞塊。孕婦不宜服。

一論男婦中氣。牙關緊閉。口眼 斜。不省人事。并傳尸骨蒸勞瘵。卒暴心疼。毒厲瘴瘧。小兒急慢驚搐。婦人產后。赤白。一切急暴之癥。最能順氣化痰。神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阳市| 平罗县| 池州市| 遂平县| 喀喇沁旗| 隆昌县| 四子王旗| 宜城市| 炉霍县| 柯坪县| 内丘县| 南漳县| 治县。| 乐山市| 泸州市| 宣恩县| 中山市| 钦州市| 绥宁县| 定结县| 澄城县| 红河县| 福泉市| 梧州市| 垦利县| 南昌县| 响水县| 赣榆县| 英吉沙县| 中山市| 彩票| 宜君县| 临邑县| 平陆县| 新沂市| 清水县| 新乡县| 门源| 禹州市| 娱乐| 丰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