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上(13)
- 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
- 佚名
- 4283字
- 2015-12-29 09:28:31
本館昨論及東洋水師之虛實;至于陸軍各情雖未得如水師之詳細可信,然亦探得數端,足以載錄。據傳東洋后裝洋鎗之精兵,通共不過萬二千人;其余皆舊制之兵耳。精兵,多屬「所美名亞里」者之人。按此類中人,皆系歷來食民膏、漁女色,游手好閑之后裔;故勇氣雖存而驅干皆懦弱,不耐勞苦。且病魔縱行于其間,即安駐東洋,而臥病者動多不測;何況客居臺灣,天時寒暖之不同、地土燥濕之各異,加以枕戈待旦之勞乎!聞有識此東兵之性者,謂華兵壯健十倍于東人。中國與東兵接戰,計當聲東擊西、乘虛避實,使東兵疲于奔命,自然不勝其辛苦,從此而積勞成疾也;然后華人可乘其銳氣已挫,不必多簡師徒,亦無難要而擊之矣。
舟師梗令
「香港日報」云:福州官憲傳命于炮舶,令赴臺灣稽察事宜。乃有一管駕者聲稱煤炭已罄,未能駛海;上憲即委員驗看,則船面已有裂痕。迨至各船囗行之時,是船獨升旗,照舊停泊。有副統領問之,則又謂『俟煤炭既足、修葺竣工,然后起碇前往耳』。
嗚呼!是誠怠忽之甚矣。夫兩國方起猜疑,特飭水師防護;凡兵舶將士,正宜黽勉從公,極形謹細,庶足以克敵致果。使是船煤炭果已告匱、船面業有敗壞,自當預為請給,趕緊修理;何待上官動問、駛行有期,然后藉辭規避乎!使是事果確,則雖治以不用命之罪,亦復何辭!
東洋購備鐵甲船
風聞東洋向法蘭西購辦鐵船兩艘,其駛行海面,專能觸沈敵船。計長約一百五十余尺,兩頭銳而中稍闊,有如橄欖之形;惟兩旁多兩角耳。周繞以鐵皮,厚二尺許;入水十尺,而浮于水面者僅二尺。上覆以鐵板,如龜殼然;蓋以避敵人之鎗炮也。按是說,恐未必真確。蓋泰西各國前已皆有照會,不準將船只、軍器售與東人;豈法國而獨肯偏助乎?然既有是信,在中國上憲宜即查察。如有其事,當再照會于法國公使,請備文迅為止住也。
五月二十六日(公歷七月初九日——即禮拜四)
廈門近信
「字林新報」登印廈門于五月十六日來函云:傳稱東兵已風示中國,謂非中國償其出師之費,則必不能撤兵回國也。果如是,則兩國之交兵,大抵不至久遠。蓋我國既調兵至一萬五千余之多,且在上海、香港等處購辦一切軍器,則軍容既壯、武備亦修,其有意于戰焉可知矣。
華官諭臺灣番社示
欽差幫辦臺灣事宜福建布政使司潘、欽命布政使銜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政夏,為曉諭事。
照得日本國因前有琉球國人遭風飄至牡丹社,為該社生番殺害;現在帶兵前來報仇,自三月至今,日兵未退。兼以卑南等社亦有搶掠伊國遭風船只等事,欲圖報復等情。本欽〔差〕奉圣旨渡臺前來,幫欽差沈大臣辦理此事。當查牡丹社生番殺害琉球國人,固屬兇惡;第該處系中國管轄,應由中國按律辦理,以符條約。至于卑南等社,上年日本國人遭風至此,曾經該社頭人陳安生等救護,交官送回本國;是卑南與日本不特無仇,兼且有德。揆情度理,諒不至擾及無辜。本司現會同本道乘坐輪船親往瑯囗〈王喬〉,面見日本帶兵官西鄉中將,斷不任其再及他社。為此,示諭番社人等,務安本業。本司、道自當設法保護,自不聽其越及各社。其各凜遵!特示。
初九日示。
閩督李(鶴年)奏北路副將林珠先行革職歸案審訊片(五月十七日京報)
再,已革前署臺灣鎮楊在元侵冒營餉、濫委營缺,經臣奏奉諭旨追辦在案。旋據楊在元供稱:其濫委林謙署理大甲汛守備,當時北路協副將林珠稟請,始行批委。當即飭司傳訊林珠,堅不承認。茲據臺灣鎮張其光查覆:確系林珠所稟、楊再元批準有案;由藩、臬兩司詳請核辦前來。臣查林謙并非營弁,輒行濫委,其中必有情弊。乃案據確然,林珠始終狡展;若非加以革審,不能水落石出。相應請旨將北路協副將林珠先行革職,歸案審訊;俟訊明后,再行按例定議,以肅營政。謹附片具陳,伏乞圣鑒訓示!
再,所遺臺灣北路協副將員缺,照章輪用盡先人員;容另鄰員請補。至福建巡撫系臣兼署,毋庸會銜;合并陳明。謹奏。
奉朱砒:『林珠,著先行革職,歸案審訊;余依議。兵部知道。欽此』。
閩督李(鶴年)奉開復大湖縣丞處分片
再,前任大湖縣丞李燭龍,征存同治十一年分地丁銀一百五十五兩零、耗羨銀二百二十兩零、米耗銀四十五兩零,當因任催罔解,會片奏參,摘頂限追在案。茲據署布政使葆亨會同署按察使盧士杰詳稱:『李燭龍征存丁耗、米耗銀兩,催據按數完解;應俟匯入同治十三年秋撥并十二年奏銷隨帶地丁公費各冊內造報。請將該員原參摘頂,奏明開復』前來。臣覆查無異。相應請旨將前任大湖縣丞、準補鳳山縣下淡水縣丞李燭龍準予給還頂戴,以資觀感。除咨部外,臣謹附片具陳,伏乞圣鑿訓示!
再,閩浙總督系臣本任,毋庸會銜;并合陳明。謹奏。
奉朱批:『李燭龍,著賞還頂戴該部知道。欽此』。第三章 中
同治十三年(甲戌)
論臺灣用兵
臺灣近日消息
東人在鎮江窺伺
涂人誕言
臺灣番社風俗考(之三)
論日本侵犯臺灣事
橫濱報論臺灣事
中國兵船之數
論電線
「飛云」船傳來消息
續述「飛云」船傳來消息
購辦鐵甲船消息
日本欽使回國
更正訛傳
西人自打狗來函
東瀛雜聞(一則)
東使入都
王中丞過滬
臺灣軍務實錄
香港傳聞
譯各西報事(一則)
讀「循環日報」書后
譯香港西字報述臺灣事
再書「循環日報」后
臺灣近事
杭州雜聞(一則)
書中外新報「論中國」后
論臺灣事
述臺灣近略
行師之道
論制造
好戰必亡論
譯錄西報事(一則)
勸罷兵說
臺灣近事
書「申報」日本侵犯臺灣諸論后(識微子)
東洋欽使謁見李中堂
購辦鐵甲戰艦
臺灣事
雞籠風傳
準備后戰
李珍大被獲
譯錄東洋西報
東洋又買輪船
臺灣交戰請和之消息不相符
譯西字新報中述及臺灣各節
論西報述日本近事
臺灣相系之事
煤不出運
照會大日本國中將西鄉
西報論臺灣事
醫士充任東職
日人聘請西士
「依敦」船備載士兵
辨東國撤兵之訛
協助軍餉
鎮江泊有師船
津兵赴臺及各??谂d筑炮臺消息
臺灣番社考(第十四)
精練水師
節錄寓臺友人家函
論日本近事
臺灣信息節略
東人欲戰之由
建省議設電線
火船裝兵赴臺
杭省雜聞(一則)
東人笑談
東營鞏固
鎮江來信
譯通聞館報
調兵信息
譯東洋本地報語
書「日本紳民公稟」后
東人雜聞四則
天津調兵信息
譯錄東民上廷臣稟
日本調兵信息
傳電募人
封閉???
謀踞舟山
譯李珍大在廈門領事處堂諭訴辨情節
東人信息
再書「日木紳民公稟」后
東船至汕頭
臺灣廈門設電線信
中國購買后開鎗
李珍大案不審
日本使臣赴京都
日本運大炮至福州
鎮江遣兵
寧友傳言
昨晚鎮江信
東洋一事擬請各國欽使公斷
津沽來函
釋放李珍大之故
鎮江兵船出海赴閩
東使赴京信息
芻言
東人情事
通聞館論鎮江遣發之兵
論日本定議撤兵
長崎發旋風
火船往鎮江
粵逆首被獲情節
東使開船赴津
建臺雜聞
述日本近事
雜聞(三則)
雜聞(三則)
日本和戰尚無確耗
或問
晚探消息
漢口來信
勸諭中國水師
中東戰和之聞
當今堵御之策
日本游客來稿
師船安抵閩省
提標右營水師炮船將往吳淞
「海鏡」火船回空
譯「字林報」語
中國新購火船
師船器械整齊
東洋戰和無信
再復日本游客書
香港來信
中東情勢
譯橫濱報語
東國招募兵士
李珍大入都
東人擬拯鐵甲船
譯錄香港報語
中國已購得鐵甲船
閩省水師擬仍請西人訓練
中東所議須遲日有信
東國鐵甲船已浮至海面
譯長崎西報語
西憲評隲
載兵各船已回
東船窺伺華兵
論武員宜究習西國兵法
神戶新聞
東人買鐵甲船
東國郵來消息
兵部帶領引見奉旨(七月初八日京報)
美欽使詳咨東使舊話
東人赴長江各埠
東洋杞憂生述征番事辯謬(言佃敬委夫稿)
「字林」述東使抵津
東洋兵輪由臺到滬
東使哦古坡到大沽
頒令各口設防
東船開駛近聞
訛字改正
譯「士林報」述天津友人來函
總理衙門于英五月十一日致書東洋外務衙門譯稿
鐵甲船商尚待華官駕回
寧郡調兵赴防金雞山
選錄多聞子寄華字囗報館書
東洋外務大臣得拉西馬于英五月囗囗日照復中國總理衙門
總理衙門于英六月初二日再復照會東洋外務大臣
招募勇丁
丹國扣留定銀
譯勘東洋復書
天津來信論日本事
東洋事未諧和
哦古坡欽差上京
中國載兵船復往臺灣
通聞館論中東兩國之今勢
譯「字林」天津友人來函
詳述中東情勢
中國整飭邊防
湘軍續赴鎮海
寧郡民情
寧波西友來書
東人窺探京師路程
詳究中東失議之由
調兵赴吳淞防堵
東人貧困
錄述東國近日情形
津沽消息
賃船裝兵赴臺
洋槍隊續赴吳淞
法兵船抵寧
閩督李(鶴年)奏知府等各員暫緩引見片(七月二十三日京報)
譯橫濱西報論(附識數語)
東兵議往北京
東洋募勇
東人帑藏空乏
日本強詞
杭城募勇
五月二十七日(公歷七月初十日——即禮拜五)
論臺灣用兵
夫國家之制立軍政也,設水師以保國而防不測;或數年、或數十年可以安坐食餉,無征戰之苦。乃警報一傳,而武士之丕責始啟;由逸驅勞、易安為危,務須勤王;而能忘死冒險而不顧身,斷不可仍耽安逸而懾大任也。此養兵于無事日者,一旦有事,而閭閻囗無不仰望于武士也。見敵而直前、寧死而不退,此兵將之金科玉律也。果能如是,則黎庶皆無慮矣。昔者,英與法在海面交戰,英水師提督名「納孫」者為百戰百勝之將也,于水師內在自所駕戰船高懸一旗,大書曰「英國所望于水師之兵將,忘死以勤王而已」。此一語也,武士之責皆包括于其內。英兵至今,舉以為法。惟愿各水師,亦皆當遵以為制也。本館興言及此,蓋因人言福建各水師船人不爭先而思后也。吁!是言也,吾亦不肯盡信矣。
今中國、日本兩國釁隙已開,有三月矣。日本人既終不聽理撤兵,則決戰之言,似不日當下也。茲閭閻所望于握權諸大臣者,務須認真奉公從事。
余嘗見中國軍事,往往以虛為實,成為積習。此待亂民無精器者,雖掩飾以行軍,尚可取勝;乃與勁敵相支,而以是道從事,則恐取不利矣!福建先得信時,上官欲令少煤之兵船以出海;此雖小事也,亦以見大事之一斑。夫兵船無煤,不啻將此船付之風波、投之敵國而已。該船官本各有防衛自船之責,如有后失,罪不可辭;乃上官不足其煤,是亦上官之咎也。又如天津解來之二炮,原系西人所造成;以不愛惜管照,均多敝壞,不合于用。于此,則雖有良炮之名,實反不如他炮也。且聞福建所調之兵,多屬舊制、用舊器者;即所有洋器,亦多已敝爛矣。所愿于上官者,須知精器若不善收,不復成其為精,惟剩有精式而亡其精用也。聞日本兵皆稱精兵,今欲以舊制之兵相敵,恐徒然也。夫冗兵之與精兵,其費餉同一也;與其多調冗兵,何如選調精兵乎!今臺灣一事,系通國大事也;國中不拘何處,若有精兵而即宜調用也。福建一省精兵既鮮,而天津李伯相之兵,聞其精銳甲于天下;閩浙總督何妨奏調!何以津門調兵之信,至今猶未聞乎?前雖傳有調兵之說,然調兵必須用火船;置船之音,亦至今未聞矣。
本館于上年將鳳凰山教習外國軍法營壘撤去一事,曾論其非,且陳說華兵不篤心以習學;當時已見惡于華官。今又論及臺灣各事,更不必言。然本館素性愚忠,凡有益于中國政治者,茍有所見,無不直陳;縱人言不恤也。惟望中國摻局者,亦以本館之心為心,共相勉勵而益勉勵焉可爾,勿致貽笑于敵人也!今兵事未啟,而尚可補救;若俟被挫,則已為遲矣。
至于日本之兵雖稱為極精,而亦多虛隙之處;是在當敵者有以乘其敝而制其勝耳。昔年普、法之戰,是其前鑒矣。愿當大局者少采芻蕘!
臺灣近日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