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掌握了中醫養生,也就找到了防病治病的捷徑(1)

中醫養生最高境界:多在平時下工夫

做好一天的調養工作,延年益壽不難

古人認為,一天也是個小四季,早上是春天,中午是夏天,太陽落山是秋天,半夜是冬天,即這也正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

一天當中,人體內的陽氣與自然界的陽氣有同步的變化。如《黃帝內經》所言,清晨人體陽氣開始發生;中午時分陽氣升至頂點,呈現隆盛狀態;傍晚黃昏時分則陽氣漸趨于體內,陰氣開始增長;到了夜晚,體表陽氣已微,陰氣漸增,至夜半增至頂點,呈現隆盛之態。一年里面,陽氣的生、長、化、收、藏,有這么一個過程。在一天里,人也是這樣的,要跟著陽氣的變化做好“生、長、收、藏”四項工作。

中國有句老話叫“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天之計在于晨”。早上,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關系著一天的身體與精神狀況。中醫認為早上是陽氣生發之際,陽氣是什么,是動力,是力量源泉。所以,在陽氣初生之際做好保養工作很重要。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吃早飯,多喝點粥、豆漿之類的流質食物,少吃餅干類的干食。

另外,早上盡量保持心情愉快,不知你有沒有這樣經歷:早上起來時心情好,非常高興,那么這一天都會很高興;相反,早上心情不好,擠公交車時跟人吵了一架,或者跟家人鬧別扭了,心情郁悶,那么這一天你都高興不起來,工作效率也提不上去。所以,早上一定要想辦法讓自己高興起來。怎么做到這一點呢?每天早晨起床后,不要急著洗臉,要對著鏡子,向鏡子里的你微笑。為什么要在起床的時候做?按照心理學的研究,剛起床時是人從潛意識進入到意識的分界線,是從潛意識到意識的過渡時期,這個時候保持快樂的心態,或者鼓勵自己,那么這一天就可以變得很愉快、很快樂。

中午陽氣達到頂點,這個時候建議大家睡個午覺。這也是古人說的子午覺。所謂子午,是子時和午時,即中午11點到1點,半夜11點到1點。半夜11點到1點的時候,人的陽氣來復了,陽氣開始初生,并逐漸增強,一直到正午11點,陽氣最旺盛;一到午時,陰氣開始初生了,陰氣逐漸生長,一直到半夜的11點達到最盛。所以子時和午時,一個是陽氣初生的時候,一個是陰氣初生的時候,不論陰氣和陽氣,在初生的時候都是很弱小的,需要我們保護它。

太陽西下時陽氣漸虛,汗孔也隨之閉密。所以到了晚上陽氣收藏的時候,不要再擾動筋骨,不要受霧露的侵襲。到了深夜,陽氣降到最低點,體內出現一片陰霾之氣,這個時候就不要吃夜宵了,因為身體沒有動力來消化它,不但不能吸收,還會影響睡眠。另外,晚上11點到1點的時間段內,如果你處在睡眠狀態的話,陽氣剛剛來復,它不會耗散掉,如果這時候你很好地睡覺了,高血脂、糖尿病發作幾率就小。如果違反了陽氣的活動規律,那么形體就會受邪氣的困擾而衰薄。

天人是相應的,自然界陰陽氣交換變化具有規律性,那么人體就應與“天地相參,日月相應”,做好一天內調養工作,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順應24節氣,養生需隨“時”而動

節氣交換之際,氣溫變化急劇,人很容易生病,所以根據二十四節氣各自的氣候特點,有重點地進行身體保養,對預防疾病有著積極的意義。

1.立春

“立”為開始之意,立春就是春天的開始,表明嚴冬已經過去,萬物復蘇的春季來臨。關于立春,民間有個說法是:立春的時候人不能躺在炕上,否則這個人就會變得很懶。那么,這有沒有科學道理呢?春季是主生發的,要多活動活動,讓人體自身的生發氣機與大自然的生發之氣相應,有利于健康。如果總是躺著,整天處于懶散狀態,就會阻礙人體氣機的生發,健康就會受到威脅。

從中醫角度講,春季屬于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木,而人體五臟與五行對應的是“心肝脾肺腎”。肝屬木,木的物性是生發,肝臟也具有這樣的特征,所以從立春開始在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而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恬靜、愉悅的心態。

春寒雖不像寒冬臘月那樣冷酷,但如果過早脫下棉衣,很可能使人體防御功能被摧毀,導致流感、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發生,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這時除了要保持穿暖少脫之外,還要特別注意護好兩頭,即重點照顧好頸部和雙腳。

2.雨水

關于雨水的習俗民間有很多,其中有一個是這樣的:剛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給父母送禮物,禮品通常是一丈二尺長的紅棉帶,這稱為“接壽”,意思是希望父母壽緣長,長命百歲;有了孩子的婦女,要送罐罐肉(用沙鍋燉了豬蹄和雪山大豆、海帶,再用紅紙、紅繩封了罐口),以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久不懷孕的婦女,則由母親為其縫制一條紅褲子,穿到貼身處,據說,這樣此婦女便可盡快懷孕生子。

這些習俗很有意思,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對健康的重視與渴望。從雨水這一天開始,雨量會逐漸增加,濕邪之氣也會隨之而來。春寒料峭,濕氣一般夾“寒”而來,因此雨水前后必須注意保暖,不要過早減少衣物以免受涼。同時少食生冷之物,以顧護脾胃陽氣。

另外,雨水時節,人體血液循環系統開始處于旺盛時期,故易發生高血壓、痔瘡出血等疾病。所以雨水節氣的養生重點是:攝養精神;繼續進行春捂防春寒,并防止風濕;做適當的體育運動,提高身體免疫力;適當對脾胃進行補益。

俗話說“春困秋乏”,特別是春日的下午,人們工作學習時間長了,就感到特別疲乏,這個時候伸個懶腰,就會覺得全身舒展,精神愉悅,即使在不疲勞的時候,有意識地伸幾個懶腰,也會覺得舒適。伸懶腰可使人體的胸腔器官對心肺擠壓,利于心臟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供給各個組織器官,同時,由于上肢、上體的活動,能使更多的含氧的血液供給大腦,使人感到清醒舒適。

3.驚蟄

古時人們在驚蟄這一天,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即“打小人”的前身。

“打小人”只是一種形式,它內在的意思在于宣泄內心的不滿,祈求新的一年事事如意。而這也反映了此時的一個養生關鍵:保持快樂、積極向上的情緒。

另外,“蟄”在漢語里的解釋就是藏的意思,此時天氣回暖,春雷開始震響,驚蟄的意思就是,春雷響起,蟄伏的動物感受到了春天的溫暖,就開始出來活動了,蛇蟲鼠蟻、病菌等害人蟲也會結束冬眠,所以這個時候我們要注意增強體質,以驅邪氣。

飲食上應該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魚、蔬菜、甘蔗等,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調血補氣、健脾補腎、養肺補腦。

4.春分

春分的“分”,是指春天過了一半的意思,此時春暖花開,是農家最忙的時節,也是人體容易過敏的季節。舊時民間有“春分吃春菜”的習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也稱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采摘春菜,采回的春菜與魚片一起做湯,叫“春湯”。還有俗語說“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所以,在保健上應注意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飲食上要禁忌大熱、大寒,要保持寒熱均衡。可根據個人的體質選擇搭配飲食,如吃寒性食物魚、蝦佐以溫熱散寒的蔥、姜、酒等;食用韭菜、大蒜等助陽之物時,配以滋陰的蛋類,以達陰陽平衡的目的。

5.清明

在中國民間,清明是祭祖掃墓的日子,充滿著悲涼哀愁,而此時也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氣。

古人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諸如蹴鞠、打馬球、插柳等風俗體育活動。中醫認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這個時候應當保持樂觀的心情,經常到森林河邊散步,多呼吸新鮮空氣,進行適當的體育運動以疏通筋骨。

老年慢性氣管炎容易在這個節氣發作,飲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

6.谷雨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個節氣。谷雨以后,氣溫回升速度加快,世間萬物會出現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人的心情和精神狀態達到一年中的最佳狀態。但是“百草回芽,舊病萌發”,此時也是人體舊病最易復發的階段,所以,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注意。

此節氣中人的消化功能正處于旺盛時期,應適當食用一些具有補血益氣功效的食物,不但可以提高身體素質,抵抗春瘟,而且可以為安度盛夏打下基礎。

7.立夏

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習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另外,在民間立夏有稱體重的習俗,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整個夏天就會很難熬。

立夏是夏季的開始,以前鄉間常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和白粳米煮成五色飯,稱為“立夏飯”。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潤膚的功效,將其熬煮成的綠豆湯,是夏季最好的排毒解暑飲料。

另外,中醫認為此時人體的心臟機能處于旺盛時期,應注意對心臟的特別養護。盛夏酷暑,人體出汗多,需補充水分,以保持機體平衡。

8.小滿

人們常說“小滿小滿,麥粒漸滿”,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子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小滿,是收獲的前奏,也是炎熱夏季的開始,更是疾病容易出現的時候,這個時候一定要有“未病先防”的養生意識。

此氣節是皮膚病的易發期,所以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綠豆、冬瓜、黃瓜、黃花菜、水芹、荸薺、黑木耳、藕、胡蘿卜、西紅柿、西瓜、山藥、蛇肉、鯽魚、草魚、鴨肉等;忌吃膏粱厚味、甘肥滋膩、生濕助濕的食物。

9.芒種

我國江西省有句諺語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边@是在講芒種夏至時節人們都非常懶散,甚至走路都沒精神。這是因為入夏氣溫升高,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濕度增加,濕熱彌漫空氣,致使人體內的汗液無法通暢地排出,所以人們多會感覺困倦、委靡不振。要改善這種懶散的狀況,首先應該保持輕松、愉快的狀態,這樣才能使氣機得以宣暢,通泄得以自如。另外,要晚睡早起,多多呼吸自然清氣,適當接受陽光照射,以順應陽氣的充盛,利于氣血的運行,振奮精神,中午還可以小憩一會兒以消除疲勞。

10.夏至

顧名思義,“夏至”就是暑夏到來的意思。民間有“夏至一陽生”的說法,就是說在夏至日雖然天氣炎熱,陽氣達到極致,但陰氣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滋長,此時人體極為脆弱,很容易患上各種疾病。

夏至以時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的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適可而止,不可過食,以免損傷脾胃。

11.小暑與大暑

小暑過后,天氣變得越來越熱,迎來大暑。中國民間還有句俗話,叫“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就是說冬天不在石頭上久坐,夏天不在木頭上久坐,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個季節中,溫高濕重,在露天久放的木頭,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干的,其實經太陽一曬,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就會有害健康。所以,夏季在室外乘涼散步的時候,最好不要在木椅子和樹樁上久坐,以免寒濕侵入體內。

大暑這個節氣,炎熱的程度到達高峰。中暑人數明顯增多,當出現持續六天以上最高氣溫高于37℃時,中暑人數會急劇增加。心臟病、糖尿病和前列腺病患者,在此氣中要分外小心。

12.立秋

立秋是進入秋季的初始,這時候天氣仍然很熱,但是已經沒有夏天的濕度大,因為秋天的氣候特點是干燥,按照中醫的理論,立秋后肺的功能開始處于旺盛時期,這個節氣要注意內心平和寧靜,保持心情舒暢,切忌悲傷憂慮,即使遇到傷感的事情,也應該主動予以宣泄,以避免肅殺之氣,同時還應該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起居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可以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

民間流行“貼秋膘”之說,夏天天氣熱,胃口差,人免不了會變瘦,瘦了當然需要“補”,“以肉貼膘”在老百姓中最常見。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另外,立秋以后,各種瓜果開始陸續上市,但民諺有“秋瓜壞肚”的說法,就是指立秋以后進食大量瓜類水果易引發胃腸道疾病。人們在夏天食用了大量瓜果,立秋以后再這樣吃下去,就會損傷腸胃,導致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因此,立秋之后應慎食瓜類水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流县| 楚雄市| 封丘县| 繁峙县| 西乌珠穆沁旗| 连州市| 新丰县| 三穗县| 达日县| 柞水县| 瑞安市| 固始县| 荃湾区| 龙门县| 高雄市| 类乌齐县| 湛江市| 自治县| 苗栗市| 黎川县| 湘乡市| 志丹县| 安康市| 太仆寺旗| 枝江市| 武胜县| 科尔| 阿拉尔市| 汉川市| 富蕴县| 永宁县| 元朗区| 海晏县| 五指山市| 临高县| 罗城| 吉木乃县| 陇西县| 德州市| 阿坝| 淄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