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5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774字
  • 2015-12-26 18:09:16

《莊氏家傳》古方惺惺散 治小兒傷風壯熱,及瘡疹毒瓦斯、時氣、溫壯,風熱等疾。(與傷寒門中錢乙惺惺散大略同。)人參 白茯苓 甘草(炙) 白術 栝蔞根 細辛 桔梗上七味等分,焙干為末。每服一大錢,用水半盞,姜一片,薄荷三、兩葉,同煎三五沸。二、三歲一服,分三服;五歲以上只作一服。如傷風欲出汗,以蔥、豆豉、薄荷同煎,溫服。(一方無白術有干葛,甘草減半,治壯熱。

入薄荷、生姜,治冷氣,入姜棗水一盞,煎七分,用藥二錢少異。)《莊氏家傳》∶小兒傷風。

上以京豉及蔥生研,作靨貼囟上。如有邪氣者,以京豉及桃頭生研,貼如前方。

《孔氏家傳》治小兒風吹妄著,渾身壯熱,頭疼,面頰赤,多渴。參苓散人參 茯苓 甘草(炙) 白術(各一分) 黃芩 干葛(各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五分,姜一片,棗半個,煎四分,通口服。

《王氏手集》百解散 治小兒傷風、瘡疹之類。

黃 青皮 茯苓 栝蔞根 甘草(炙) 紫菀 白術(各一兩) 百合(一兩半)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盞,煎至四分,通口服。得少汗為妙。

《吉氏家傳》治小兒驚風,奶食不化,成外傷風,壯熱氣粗,慢風搖頭,口眼不開;及赤白痢。金箔丸金箔(四十九片) 朱砂 水銀 膩粉 牛黃 青黛 蟬殼 白僵蠶 麻黃(去節) 白附子 蝎 天麻(酒浸,炙) 犀角(末) 天南星(炮。各二錢) 真麝香(隨多少)上件都為末,將金箔、朱砂、水銀、膩粉同研細,傾入諸藥,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薄荷湯化下。

長沙醫者丘松年傳蝎梢散 治傷風發熱,睡臥不安,直視涎盛,時作驚掣。

全蝎(一十半個) 甘草(炙) 川芎(各二錢) 麻黃(去節,秤) 防風 薄荷葉(各一錢)上為細末,入朱砂一錢細研,入藥末內令勻。每服一錢,水半盞,煎三分,溫服。

傷暑第七

太醫局香薷丸 治大人、小兒傷暑伏熱,躁渴瞀悶,頭目昏眩,胸膈煩滿,嘔噦惡心,口苦舌干,肢體困倦,不思飲食。或發霍亂,吐利轉筋,并宜服之。

香薷(去土) 紫蘇莖葉(并用去粗梗) 干木瓜(各一兩) 丁香 白茯神(去衣) 薷香葉(去土) 甘草(炙,銼) 檀香(銼。各半兩)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至二丸,細嚼,溫湯下;或新汲水化下亦得。小兒服半丸,不計時候。

太醫局枇杷葉散 治大人、小兒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惡心,頭目昏眩,口干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利,轉筋,煩躁引飲。

枇杷葉(去毛,凈,炙) 陳橘皮(湯去瓤,焙) 丁香(各半兩) 香薷(三分) 濃樸(姜汁涂,炙,四兩)干木瓜 白茅根 麥門冬(湯去心,焙干) 甘草(炙。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溫水調下亦得。如煩躁用新汲水調下,不計時候。小兒三歲以上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

張渙治小兒伏暑嘔吐者,最宜服之清膈飲子方香薷 淡竹葉(去枝梗,剪葉,焙干。各一兩) 白茯苓 人參(去蘆頭) 半夏(湯洗七次,焙干) 檀香 甘草(炙。各半兩) 白粳米(一合)上搗,羅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大盞,煎七分,去滓。放溫,時時如熱水令兒服之。量兒大小加減。

《莊氏家傳》治小兒中暑吐利。

上以白蒺藜苗研汁服。

長沙醫者丁時發傳治小兒中熱,面赤,身如水熱,或眼赤。

郁金(三枚,用皂角水煮干) 甘草 馬牙硝(各一分) 當歸(二錢)上末細研。一字或半錢,冷水調下。

傷寒第八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候∶傷寒者,冬時嚴寒而人觸冒之,寒氣入腠理,搏于血氣,則發寒熱、頭痛、體疼,謂之傷寒。又春時應暖而反寒,此非其時有其氣,傷人即發病,謂之時行傷寒者。小兒不能觸冒寒氣,而病傷寒者,多由大人解脫之時久,故令寒氣傷之,是以小兒亦病之。診其脈來一投而止者,便是得病一日;假令六投而止者,便是得病六日。其脈來洪者易治,細微者難治也。

《巢氏病源》小兒傷寒解肌發汗候∶傷寒是寒氣客于皮膚,寒從外搏于血氣,腠理閉密,冷氣在內不得外泄,蘊積,故頭痛、壯熱、體疼。所以須解其肌膚,令腠理開。津液為汗,發泄其氣則熱歇。凡傷寒無問長幼男女,于春夏宜發汗。又脈浮大宜發汗。所以然者,病在表故也。

《千金》論曰∶夫小兒未能冒涉霜雪,乃不病傷寒也。大人解脫之久,傷于寒冷則不論耳。然天行非節之氣,其亦得之。有時行疾疫之年,小兒出腹便患斑者也。治其時行節度,故如大人法,但用藥分劑少異,藥小冷耳。

《圣惠》論∶凡嬰孩傷寒,不可以燥藥發汗也。發汗,則孩子一向躁極于臟腑,熱極傷于心氣,多厥不可治也。若以性寒湯藥,陽受于冷,冷熱相擊,孩子一向驚叫不睡,熱沖于腦,頭縫開張,皮肉筋脈急脹,不可治也。若以性熱湯藥餌之,乃助于陽也。陽極則陰必爭也。四肢汗出如油,手足或熱或冷,多狂癲驚 ,即不可治也。

茅先生∶小兒有傷寒候。身微熱, 吐乳,鼻塞,咳嗽。此候因抱兒子當風處,吹著背俞至此。所治者,當日下天麻散二服(方見本門中),朱砂膏二服(方見驚積門中)。其患即愈,不得誤動臟腑。

茅先生∶傷寒變蒸,夾驚夾食,中風,所中傷寒各說有一。因根據根源各別下藥,有殊如調理。上件傷寒傳變,吐不可止,大小便不通,大渴,耳內膿出,身上生斑點赤,心狂,眼視,鼻口干燥,死候不治。

漢東王先生《家寶》傷寒病證∶嬰孩小兒單傷寒者,渾身壯熱,鼻流清涕,身上寒毛起,咳嗽欲喘,宜用解傷寒紅綿散三、二服,間調胃氣,進乳食觀音散三、二服。如有余熱未退,睡里多驚,須進七寶輕青丹三、二服,(紅綿散、輕青丹方并見本門中。)再服調胃氣觀音散三、二服。(方見胃氣不和門中。)漢東王先生《家寶》∶小兒傷寒可醫者七。

鼻內清水是傷寒。鼻者是肺之外應。傷寒,故外風吹著身,皮毛及發皆主于肺,故令外涕流出清水,身寒毛立,后則身熱躁叫,口干,耳冷,汗出,是傷寒。傷寒者,是邪氣傷其正氣,正氣軟弱,則不能主于身,被邪氣攻出,故為汗。汗出多則令面黃無力,后若不止,則體虛生風,宜補實之。

鼻塞是傷寒。傷寒是外邪傷肺,所受則正在肺,邪氣傷正氣則滯,榮衛不通,故乃鼻塞。是發汗后更與通關藥耳。

面赤是傷寒。傷寒是傷氣及邪氣入腹。其肺當旺,不肯受邪。肺者受患,其初傳心則心氣虛,故令面赤則口干,夜間不臥,陰陽相克,日中可解,則涼藥服之。

吐白水是傷寒。何以吐白水?其傷寒受在于胃,其胃氣為邪所傷,胃弱則吐白水。若吐食則入脾,瘥后須變身黃。脾胃俱象土,故色黃,宜早暖脾胃耳。

兩眼黃赤是傷寒。傷寒是先受在脾,在其色黃。次傳在肝,主眼,故邪傷于肝,故共脾邪入之,故令眼黃赤,宜以洗肝后發汗耳。

小便黃赤是傷寒。傷寒者,寒氣傷肺,肺虛故不受,于心,心實傳腑。心以小腸為腑,受邪則滯榮氣,則赤,后則尿如血。通小便后取之。

不可醫者六∶傷寒面黑者不治。傷寒氣傷皮膚,本入肺,肺傳腎。腎主水,水屬北方,其色黑。復傳心,心屬火。其水大能克火,故令面黑,不治。

傷寒大小腸痛不治。其傷寒受在肺,肺以大腸為腑,臟不能受,倒傳出一臟,不再傳入心,則火克金;心將小腸為腑,故大小便痛耳。

傷寒忽作邪聲不治。此是傷寒,邪氣傷肺。肺主聲,肺被邪傷,絕則聲出不回。如便作邪聲,是肺絕也。

傷寒叫聲不出不治。此是傷寒入腎失解,腎氣絕,不能作聲,即死耳。

傷寒糞黑不治。何以瀉黑血糞?其傷寒邪傷肺,肺絕不能行血。其血黑色,從大腸中下,如死鵝鴨一般,即死。如大便無赤黑不妨,卻是熱盛,宜與涼藥耳。

傷寒爪黑不治。爪黑者,傷寒傳肝,其邪勝,正氣絕。肝主筋及主諸爪甲,肝絕則不能榮于爪,故為死之形也。

上件,其傷寒皆是邪氣傷于臟腑,滯其血氣則寒熱,血脈亂,不能飲食。其頭痛面赤者,則是陽毒。其面青不語、多哭、身寒,是為陰毒。凡傷寒,三日前宜汗,三日后宜轉。又云∶陰毒宜回陽,(先與熱藥,后方汗。)陽毒宜解。(先與涼藥,后與汗之。)取轉亦此說,三日前汗,三日后轉,此大略之言耳。(有初得便宜轉者,有得之三、兩日后宜汗者,不可拘此。)《嬰童寶鑒》∶小兒傷寒為客風傷于腠理,攻于皮膚,故身熱、頭痛、不食、氣多嘔逆、驚啼、面赤而喘。

《活人書》序∶小兒傷寒與大人治法一般,但分劑小、藥性差涼耳。尋常風壅發熱,鼻涕痰嗽,煩渴。惺惺散主之。

(方與錢乙同,見本門中。)咽喉不利,痰實咳嗽,鼠粘子湯主之。(方見瘡疹門中。)頭額身體溫熱,大便黃赤,腹中有熱,四順散、(方與葛氏同,見溫壯門中。)連翹飲、三黃丸主之。頭額身體溫熱,大便白而酸臭者,胃中有食積,雙丸主之。(三方見本門中。)小兒無異疾,唯飲食過度,不能自節,心腹脹滿,身熱頭痛,此雙丸悉治之。小兒身體潮熱,頭目碎痛,心神煩躁,小便赤,大便秘,此熱劇也,洗心散、(方見傷寒大小便不通門。)調胃承氣湯主之。(方見傷寒自汗門。)頭疼、發熱,偎人、惡寒者,此傷寒證也,升麻湯主之。(方見傷寒口內生瘡門中,十物升麻湯。)無汗者,麻黃黃芩湯;有汗者,升麻黃芩湯,皆要藥也。(二方并見本門。)小兒尋常不可過當服涼藥,胃冷蟲動,其證與驚相類。

醫人不能辨,往往復進驚藥,加腦、麝之類,遂發吐、胃虛而成慢驚者多矣。小兒須有熱證方可疏轉,仍慎用丸子藥利之,當以大黃、川芎等 咀,作湯液,以蕩滌蘊熱。蓋丸子巴豆乃攻食積耳。

翰林待詔楊大鄴問∶小兒傷寒瘟疫者為何?答曰∶神氣雖丸,性情未定,衣裳不擇于濃薄;或恣情而脫著,嬌縱不常,生冷盡意;或過餐寒熱之物,因此致患頭疼、氣促、發熱增寒;或飲多尚渴;或虛汗連連,精神。因綿綿用藥,須精審其根源,察病表里,仍看脈體,未可便下,切須要知虛實,消停藥分,切在意處方治之。

《惠眼觀證》∶傷寒外證,一見眼睛黃赤及鼻塞,遍身壯熱,口鼻出清水,非時冷汗,加之咳嗽氣閉、毛起,小便如粉汁,此皆是傷寒候。傷寒候如覺面帶黑色,大小腸干痛,上吐下瀉,氣又刺痛,耳內膿及眼生浮膜,皆惡候也。

《惠眼觀證》∶小兒傷寒形候亦分數類。有兼驚、挾實、驚氣、溫候三證。一兼驚者,因患驚風,三日后治得驚退,第四日至五日忽有嗽,息粗大,面色恍惚,變動無時,上渴不止,急且治脾,宜下麥湯散(方末見)、平胃丸(方見噦逆門中)、附子散(方見虛寒門中)。萬一記之,不得下冷藥,恐冰卻脾氣,伏熱不退。二挾實者,本因孩兒肥實,吃食無度,傷飽而閉卻胃氣。其候嘔逆,一見唇紅面赤,便問曾吐嘔逆無,如已曾吐嘔逆,必須頭痛或瀉不止,乃用 湯丸。(方見急慢驚風門中。)通利后勻氣散、(方見胃氣不和門中。)夾麥湯散服之。驚氣者,本因氣膨脹,咳嗽,咽喉中涎響,心間煩躁,臟腑疼痛,夢中虛驚,先用烏犀膏(方見熱門中)滾涎,次下麥湯散及大驚丸(方見一切驚門中),相夾服至兩日方下 湯丸,通利一二日,氣行后常服醒脾平胃湯藥。如傷寒后,或遍身生黑黯血,所謂蘭斑形證,下可用藥。三溫壯者,亦渾身微熱面紅,常困睡,微汗,因客風吹著毛竅,冷氣急,鼻塞,大體與變蒸相似,只下麥湯散與紅綿散(紅綿散方見瘡疹已出未出門中,)治之亦安。

《小方脈》論傷寒皆因三陰三陽受病,緣未辨東西,不能言語,雖即遍身壯熱,四肢不任,其狀多喘,難為識候。凡傷寒與諸熱疾皆同,奈諸熱不生呻吟,惟傷寒呻吟眉聚是也。宜服麥煎散。(方未見。)茅先生小兒初受傷寒候歌∶小兒傷寒身壯熱,面赤唇紅眼赤黃,身上寒毛初凜凜,更兼冷汗潤汪汪。鼻中清涕涓涓滴,小便如粉又如漿,上喘鼻塞將加嗽,口干嘔逆是尋常。看有諸般難治療,別為章句好看詳。

茅先生小兒傷寒死候歌∶傷寒吐不止,便溺更難通,汗后發熱渴,耳中瘡潰膿。身生斑黑點,鼻丘出傾筒,咳嗽四肢厥,心狂下所攻。體軟睡不寤,腹脹喘聲雄,手足心熱痛,此候命須終。

茅先生小兒又傷寒死候歌∶小兒傷寒面黑色,耳內有膿聲噎塞。氣逆吐瀉轉加增,大腸干泄眼浮極。醫士精神還更昏,千萬歸泉休廢力。

《玉訣》小兒傷寒候歌∶鼻多清涕肺傷風,寒氣相傳鼻不通,壯熱脈浮生內熱,發驚涎盛轉加濃。

夫小兒傷寒者,先與治風,后與下涎,次謂胃氣也。

《石壁經》三十六種正受傷寒候歌∶傷寒初得渾身熱,惡哭多啼無喜悅,眼紅臉赤類驚風,(《鳳髓經》此一句云∶只看眼急以驚風。)卻被醫人道驚熱。

但須涼膈莫令渴,渴便飲水無休歇。若將三黃散子服,汗出身輕便無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安市| 潞西市| 罗定市| 唐山市| 马边| 阳信县| 班戈县| 桐乡市| 汉中市| 鄂尔多斯市| 府谷县| 安义县| 白玉县| 新河县| 邵武市| 德阳市| 庆安县| 鹤峰县| 财经| 通许县| 定日县| 乡宁县| 平阴县| 阳江市| 清新县| 宁乡县| 白水县| 金沙县| 巴马| 中超| 西藏| 丹东市| 澄城县| 台山市| 舟山市| 嘉祥县| 蚌埠市| 乌兰浩特市| 公主岭市| 高尔夫| 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