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邪寒入肌體,汗閉熱氣內蘊,致使煩躁而多渴,喘嗽,汗不得泄,發熱不止。若服冷藥太甚,則使汗不出而反作別候也。須先出汗,次涼膈方愈。若不然,則慢脾、慢驚緣此得之。(《鳳髓經》歌同,仍注云∶與三黃散,方見本門中,次麥湯散方未見。)《小兒形證論》四十八候,正受傷寒歌一同。后云∶此為正受傷寒,目急、壯熱,氣喘嗽,面赤。先與解表散吃(方見慢驚風門中),后用南星丸退風熱(方見傷寒變疹門中)。如不退,卻將三黃散與吃(方見本門中。)《千金》治少小傷寒莽草湯浴方莽草(半斤) 牡蠣(四兩) 雷丸(三十枚) 蛇床子(一升) 大黃(一兩)上五味 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半。適寒溫,以浴兒,避眼及陰。
《千金》治小兒傷寒方。
葛根(汁) 淡竹瀝(各六合)上二味相和,二三歲兒分三服,百日兒斟酌服之,不宜生服,煮服佳。(《嬰孺方》同,乃云∶只生服,不用煮。)《千金》治少小傷寒。芍藥四物解肌湯方芍藥 黃芩 升麻 葛根(各半兩)上四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九合,去滓。分服,期歲以上分三服。(《傷寒證治》方同,云∶又治小兒瘡疹之候,與傷寒溫疫相似,疑似之間先可與之。)《千金》治夏月傷寒,四肢煩疼,發熱,其人喜煩,嘔逆滿劇如禍祟;寒熱相搏,故令喜煩。七物黃連湯方黃連 茯苓 黃芩(各十八銖) 芍藥 葛根(各一兩) 甘草(炙,一兩六銖) 小麥(三合)上各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冷分三服,不能一升者,可稍稍服之,湯勢定乃臥。藥去毒瓦斯,服湯之后,胸中熱及咽喉痛皆瘥。其明日復煮一劑,如法服之。服此湯無毒,但除熱下氣、安病患。小兒服者,取三分之一,以水四升,煮得二升,稍稍服。
《仙人水鑒》孩子傷寒方。
梔子仁(一枚) 棗(一枚,燒灰) 牙硝(一分)上以古字錢兩文燒令赤,水中淬。如此七度,將此水調三味,灌之立愈。
《仙人水鑒》孩子百日內患傷寒壯熱,速宜療之。
鏵鐵(一斤,燒令通赤,以水二斗淬之,如此三七遍,煎取二停,更入柳葉七片,浴兒不用) 胡油麻(二十一粒)松柏葉(二七枚) 牙硝 乳香(各一分) 金箔(一片) 白芥子(三七粒)上并搗為散,蜜丸如彈子大。以青物裹一丸,如燒香法,熏兒雙足,微有汗出便瘥。
《仙人水鑒》∶小孩三歲以下,忽患傷寒陰陽二毒。此因母之毒瓦斯所致。庸醫多不會,自見壯熱不食、多睡,便以冷藥及冷物與吃,即兒轉不安加甚。蓋藥熱動風,藥寒嘔逆,宜使此走馬散子方大黃(末,一兩,水醋煮令如) 干地龍(一粒,末入) 牙硝(一分)上為末,同研三百下,令蔭干;再搗為末,生姜汁調灌,立見神驗(量多少灌。)《圣惠》治小兒四五歲傷寒,壯熱頭痛。射干散方射干 甘草(炙微赤,銼) 川升麻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赤芍藥 石膏(各半兩) 麻黃(三分,去根節) 桂心(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發熱,四肢煩疼。解肌散方赤芍藥(半兩)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桂心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
各一分) 麻黃(三分,去根節)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濾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退熱。黑散方麻黃(去根節) 川大黃 杏仁(去尖皮、雙仁。各一兩)上件藥并炒令黑,搗,細羅為散。二三歲兒每服以溫水調下半錢。頻服,汗出瘥。四五歲每服一錢,未汗再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頭痛壯熱。犀角散方犀角屑 黃芩 川大黃(銼碎,微炒) 赤芍藥 麻黃(去根節) 栝蔞瓤(各一分) 柴胡(去苗,半兩) 石膏(半兩,細研)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體熱,頭痛心煩。麻黃散方麻黃(去根節) 甘草(炙微赤,銼) 赤芍藥(各半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石膏(一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以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傷寒,心胸壅悶,煩熱頭痛。宜服前胡散方前胡(半兩,去蘆頭) 石膏(一兩,細研) 黃芩 赤茯苓 枳殼(麩炒微黃,去瓤)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中風傷寒,眼目不開,手足微冷,口多出涎,啼聲不出,齒噤,或時覺躁悶。附子散方附子(炮裂,去皮臍) 葛根(銼。各半兩) 蜣螂(去翅足,微炒) 人參(去蘆頭) 桂心(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末。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四分,去滓,分溫二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圣惠》治小兒傷寒,頭熱足冷。囟門張者難瘥。多躁啼,不睡,小便赤少,四肢熱者。桔梗散方桔梗 人參(各去蘆頭) 葛根(銼。各半兩) 附子(炮裂,去皮臍)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羅為散。每服二錢,以水一小盞,入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圣惠》治小兒傷寒,體熱煩躁。知母散方知母 甘草(炙微赤,銼) 竹茹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各一分) 麻黃(半分,去根節)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蔥白二寸,香豉三七粒,生姜少許,煎至五分,去滓。
不計時候,溫服。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圣惠》治小兒傷寒,壯熱頭痛,口干心煩,宜服此方。
生姜(汁少許) 竹瀝(一合) 蜜(半合)上件藥相和令勻,二三歲兒分為三服。
《圣惠》治傷寒五日不能言語,熱在胸中。宜服抵圣丸方犀角屑 麻黃(去根節) 黃芩 釜下黃土 梁上塵 灶突墨(各半兩) 川大黃(銼碎,微炒) 川樸硝(各一兩)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彈子大。每服不計時候,以新汲水研服一丸。如渴,飲新汲水,當有汗出。良久未汗,即更服一丸,汗止熱退能語。若小兒即量力服之。
《靈苑》治小兒傷寒壯熱,解表大效。紅綿散方麻黃(半兩) 干蝎(七個) 天麻 甘草(各一分,并焙干)上件為末。每一錢紅綿一片,摻藥于綿上,入生姜一片、棗子半個,同煎至半盞,去綿、姜、棗,冷服。
《譚氏殊圣》方∶初得傷寒兩日間,作時壯熱四梢寒。朝來還似依稀瘥,至夜猶來似火燃。求取元明粉一物,飲中頻吃便身安。忽然未得惺惺瘥,更與神丹轉后看。解交飲子元明粉(一錢)上加紅粉散二錢,分作四服,茶調下,相次與吃了,更服下項救生丸及真珠散。(譚氏方即無紅粉散,恐是紅龍散,亦治傷寒,方見搐搦門。救生丸,方見無辜疽門中。真珠散,方見客忤門中。)《譚氏殊圣》方∶小兒壯熱又頭疼,手足饒寒冷似冰, 時時多眼澀,睡中忽跳愛虛驚。都緣全是傷寒作,不是家親及鬼神,發表微溏通取氣,免教災苦病相縈。問命散(一名定命散)藜蘆(一兩,炒干為末) 麝香(半錢,同研勻)上用一字以來,吹鼻中效,須先服紅龍散四服,次與救生丸,次服真珠散,次于鼻中吹藥三兩噴效。(三方并見同前。)茅先生小兒傷寒天麻散天麻 荊芥穗 甘草(炙。各半兩) 麻黃(去節,一兩) 全蝎(一分)上為末。每服一錢,水六分盞,薄荷三葉,同煎四分,通口服。
《嬰孺》治小兒傷寒發熱。服解肌湯不除,宜服此當歸湯方。
當歸 桂心 甘草(炙) 黃芩 芍藥 人參 干姜(各一兩) 大黃(三兩)上切,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下芒硝一兩,再煎三兩沸,三百日兒半合,二歲一合。如不利加之,取利為度。
《嬰孺》治小兒傷寒,寒熱不休,不能服藥。浴湯方莽草 丹參 肉桂(各三兩) 菖蒲(半斤) 蛇床子(二兩) 雷丸(五十個)上水三升煮十余沸,適寒溫浴兒,避陰及目。
《嬰孺》治四五歲兒傷寒。取汗湯麻黃(三分,去節) 射干 甘草(炙) 升麻 芍藥 貝母 石膏(碎。各二分) 桂心(一分) 杏仁(二十粒,去皮)上切,以水三升,煮及一升二合。兒強者三合,弱者二合。便令臥取汗,如人行十五里再服之。
《嬰孺》治少小傷寒發熱。解肌發汗散方芍藥 黃芩 葛根(各二分)上切,以水三升煮一升。為四服,一歲兒為三服。
《嬰孺》治少小傷寒方。
葛根(四兩) 麻黃葉 人參(各二兩) 甘草(炙) 桂心(各一兩半) 生姜(二兩半)上水六升,入棗十枚,同前藥煮及二升。百日兒一合,二百日兒一合半,量兒增之。蓋取汗,汗出溫粉粉之。
《嬰孺》治少小傷寒發熱。解肌發汗散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炒) 桂心(各一兩) 大黃(十二銖)上為末,二百日兒,乳汁和服大豆大四丸,抱出汗。
《嬰孺》治小兒傷寒,寒熱往來。麻黃湯方麻黃(去節) 牡蠣 雷丸(各十分) 干姜 桂心 枳殼 濃樸(炙。各四分) 白蘞(四分。一云∶四合) 大黃(六分) 蜀椒(汗,一合)上取豬脂一斤,細切,合藥杵熟,入絹袋中炙微熱,摩兒腹背手足令遍。如袋汁盡絞令汗出,摩訖粉之,濃衣抱汗出。宜于春夏用之,至秋冬不可用也。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小兒單傷寒及夾驚傷寒。紅綿散麻黃(去節,焙) 全蝎(炒) 甘草(炙) 大黃(用濕紙裹,炮令熟,切,焙) 白附子 蘇木(炒) 天麻(生。各一錢)上為末。每服嬰孩一字,三、二歲半錢,四、五歲一錢。水一藥注,或半銀盞,綿胭脂 子同煎十數沸,如無綿胭脂,只用綿少許,裹藥在內如前法,煎須候綿帶紅色,去綿與服。
漢東王先生《家寶》治嬰孩變蒸及小兒傷寒、溫壯、斑瘡水豆、夜啼、驚叫,諸驚余熱;口內生瘡、小便赤色。
七寶輕青丹方螺頭青黛(半兩) 葛粉 鉤藤(炒為末,秤) 天竺黃(各一分) 白附子(三字) 丁香(一字,炒) 麝香(一字,別研,用半皂子大亦得) 鉛錫(灰二錢)上為末粉,粟米煮糊為丸,如此○大。嬰孩每一丸分三服,三、二歲每一丸分二服,四、五歲每服一丸,薄荷、蜜、熱水磨下。
錢乙論升麻葛根湯 治傷寒、溫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并宜服之。
升麻 干葛(細銼) 芍藥 甘草(炙,銼)上各等分,同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無時。
錢乙惺惺散 治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及氣不和。
桔梗 細辛(去葉) 人參(切,去頂,焙) 甘草(銼炒) 白茯苓(去皮) 白術 栝蔞根(各一兩)上同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薄荷五葉,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如要和氣,入生姜五片同煎。
一法用防風一分、川芎二分。
張渙羌活湯方 治小兒傷寒。解利邪氣。
羌活 防風 川芎 人參(去蘆頭。各一兩) 干葛根 川升麻 犀角(末) 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二片,薄荷三葉,煎至五分。去滓,放溫熱服。
張渙解肌湯方 治小兒傷寒。透肌散毒。
麻黃(三分) 川芎 人參(去蘆頭) 赤芍藥 前胡 獨活(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二片,薄荷三葉,煎至五分,去滓。放溫熱服。
張渙黑散子方 治小兒傷寒。解利邪熱。
川大黃(半兩) 麻黃(去根節) 川升麻 芍藥 杏仁(去皮尖) 甘草(各一分)上藥慢火炒令黑色,搗羅為散。每服半錢至一錢,煎荊芥湯調下。
張渙前胡散方 治小兒傷寒四五日,邪熱不除者。
前胡(一兩) 甘草(炙) 桔梗 半夏(湯洗七遍) 黃芩 柴胡(去苗) 人參(去蘆頭。各半兩)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姜二片,棗一枚,同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嬰童寶鑒》治小兒傷寒。金花散方郁金(半兩,末) 馬牙硝(一兩半) 膩粉 朱砂(各半錢)上件為末。每服一字,用麥門冬、熟水調下。
《良方》治小兒傷寒、風癇。小黑膏烏頭 天南星(各一枚大者,燒通赤,入小瓶內,濕紙密口令火滅,取刮之,中心存白處如皂莢大子為度,須燒數枚,擇中度者可用) 薄荷 元參(各末五錢)上蜜和,蔥白湯下豆許,頻服。筋緩急加乳香同蔥白煎湯。潤州傳醫賣此藥累千金。余家小兒傷風發熱與二三丸,令小睡及寤則已涼矣。
《活人書》連翹飲 治小兒一切熱。
連翹 防風 甘草 山梔子仁上件各等分,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七分。
《活人書》三黃丸 治吐血、黃膽及腹中有熱。
黃連(三兩) 大黃(一兩) 黃芩(二兩)上搗,羅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白湯吞下。小兒減服之。
《活人書》治小兒傷寒無汗,頭疼,發熱惡寒。麻黃黃芩湯麻黃(去節,一兩) 黃芩 赤芍藥(各半兩)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一分)上搗,羅為細末。每服二錢,暖水調下,日三服。兼治天行熱氣,生豌豆瘡不快,益煩躁昏潰,或出尚身疼熱者。
《活人書》升麻黃芩湯 治小兒傷風有汗,頭疼,發熱惡寒。
升麻 黃芩 葛根 芍藥(各三錢) 甘草(一錢半,炙)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二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若時行瘡痘出不快,煩躁不眠者,加木香一錢半。
《活人書》雙丸 治小兒身熱、頭痛,食飲不消,腹脹滿?;蛐母固弁?,大小便不利;或下重數起未瘥,可再服。小兒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肉不調,并宜用此丸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