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 幼幼新書
- 佚名
- 4954字
- 2015-12-26 18:09:16
張渙又方棗葉湯棗葉(一兩,切細,焙干) 黃芩 柴胡(去苗)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傷寒證治》療小兒天行,壯熱咳嗽,心腹脹滿。五物人參飲子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麥門冬(一兩半) 生地黃(一兩半。如無,只用干地黃半兩)上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之。(出《外臺》及張渙,皆以此治熱病。)《傷寒證治》又方八物麥門冬飲子麥門冬(三兩) 甘草(炙) 人參(各一分) 紫菀 升麻(各二兩) 貝母(一分,生)上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再入竹瀝少許,重煎勻服。(出《外臺》)《傷寒證治》療小兒天行,頭痛壯熱。八物吳藍飲子吳藍 大青(各二兩半) 甘草(炙) 麥門冬(去心。各三分) 茵陳(一分半) 梔子仁(十五枚)上件每服三錢,水一盞,入蘆根半握,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服。(出《外臺》)《傷寒證治》療小兒天行,五日以后熱不歇。棗葉飲子棗葉(半握) 麻黃(半兩) 蔥白(切,一合)上豉一合,童子小便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二服。(出《外臺》)《活人書》水解散 治天行頭痛、壯熱一、二日,兼治 瘡末出煩躁,或出尚身體發熱者。
麻黃(四兩,去節) 大黃 黃芩 桂心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上搗為粗末,患者以生熟湯浴訖,以暖水調下二錢,相次二服,得汗利便瘥。強實人服二方寸匕。此調風實之人,三伏中亦宜用之,若去大黃,即春夏通用。
《朱氏家傳》∶解利傷寒,四時氣疫,上焦虛熱,心神恍惚,脾胃不和,飲食無味,口苦舌干,渾身煩悶。人參散人參 茯苓 羌活 獨活 桔梗 知母 麻黃(去根節) 枳殼(麩炒,去瓤) 甘草(炙) 川芎 陳皮(去白)白術 濃樸(姜汁制) 茱萸(水煮) 桂心(不見火) 前胡 削木 甘草(節)上件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棗煎至七分。如要出汗,蔥白、豆豉、生姜煎服。嗽入杏仁、麻黃同煎。小兒入薄荷煎;婦人止入生姜煎。嵐瘧用柳桃條二七節同煎。
溫病第四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之。寒氣入肌肉,當時不即發,至春得暖氣而發,則頭痛壯熱,謂之溫病。又冬時應寒而反暖,其氣傷人即發,亦使人頭痛壯熱,謂之冬溫病。凡邪之傷人,皆由觸冒,所以感之。小兒雖不能觸冒,其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邪、冷熱之氣,所以感病也。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下利候∶溫病下利者,是腸胃宿虛,而感于溫熱之病,熱氣入于腸胃,與水谷相搏,腸虛則泄,故下利也。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鼻衄候∶溫病鼻衄者,熱乘于氣而入血也。肺候身之皮毛,主于氣,開竅于鼻。溫病則邪先客皮膚而搏于氣,結聚成熱,熱乘于血,血得熱則流散。發從鼻出者,為衄也。凡候熱病,鼻欲衄,其數發汗,汗不出。或初染病已來都不汗,而鼻燥喘,鼻息氣有聲。如此者,必衄也。小兒衄血,至一升數合,熱因得歇;若至一斗數升,則死矣。
《巢氏病源》小兒溫病結胸候∶凡溫熱之病,四五日之后,熱入里,內熱腹滿者,宜下之。若熱未入里,而下之早者,里虛氣逆,熱結胸上,則胸痞滿短氣,謂之結胸也。
仲景論冬傷于寒,春為溫病。
太醫局柴胡石膏散 治時行溫疫,壯熱惡風,頭痛體疼,鼻塞咽干,心胸煩滿,寒熱往來,痰實咳嗽,涕唾稠粘方。
柴胡(去苗) 石膏 前胡(去苗) 干葛(銼) 赤芍藥(各五十兩) 黃芩 桑根白皮(銼) 荊芥穗(去土。
各三十七兩半) 升麻(二十五兩)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豉十余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熱服,小兒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減,不計時候。
太醫局人參羌活散 治小兒寒邪溫病,時疫瘡疹,頭痛體疼,壯熱多睡,及治潮熱煩渴,痰實咳嗽方。
人參 羌活 獨活 柴胡(并去苗) 芎 枳殼(去瓤,麩炒黃)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兩) 前胡(去蘆頭) 桔梗 地骨皮(去土) 天麻(酒浸,炙。各半兩)上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七分,入薄荷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不計時候。
太醫局升麻葛根湯 治大人、小兒時氣溫疫方,與傷寒錢乙方同。
《三十六種》夜熱晝涼溫病候,用除溫散方。
大黃 樸硝(研。各一分) 牽牛粉(半兩) 檳榔(二個)上件為末。每服半錢,煎黃芩湯調下,臨臥時服。
《莊氏家傳》∶春間疫氣欲作,為先氣壅畏風,痰嗽頭昏,鼻寒困悶,是其疾也。當先以甘桂湯理之,凡春氣動,先以此湯驅之,無問大人、小兒也。此方趙彥祖朝散傳之杜順甫中散,余與杜季子、季楊同官尉氏,因求得之。本名五胡,余惡而易名為甘桂湯。
甘草(炙) 官桂(去皮) 五味子 黃芩(各一兩半) 柴胡(四兩)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溫服。以二服滓再合煎一服。政和二年壬辰,余在澧陽,是春疫疾大作,諸小兒服此藥皆免。
《王氏手集》防風散 解時疫溫病,咳喘煩渴,頭痛體疼,目澀多睡,肌肉蠕動,痰逆忪悸。
防風 川芎 甘草(炙) 香白芷(各二兩) 菊花(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煎荊芥湯調,放溫服。
熱病第五
仲景論冬傷于寒,夏為熱病。
《外臺》黃帝曰∶傷寒熱病死候有九,四曰老人嬰兒熱病腹滿者死。
《圣惠》云∶小兒熱病者,是冬時嚴寒,人有觸冒寒氣,入于肌肉,當時不即發,至夏為熱病。凡邪之傷人,皆由觸冒,所以感之。小兒雖不能觸冒,其乳母抱持解脫,不避風邪,冷熱氣所感病也。
《千金》升麻湯 治小兒傷寒變熱毒病,身熱、面赤、口燥、心腹堅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瘡者;或因壯熱,便四肢攣掣驚,仍成癇疾,時發時醒,醒后身熱如火者,悉主之方。
升麻 白薇 麻黃(去根節) 葳蕤 柴胡 甘草(炙。各半兩) 黃芩(一兩) 樸硝 大黃 鉤藤(各六銖)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兒生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傷寒證治》亦以此治熱病。)《圣惠》治小兒熱病,頭痛口干,身體壯熱,心神煩躁。宜服解肌散方麻黃(三分,去根節) 葛根(銼) 赤芍藥 黃芩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入蔥白五寸,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令有汗出即瘥。
《圣惠》治小兒熱病,心煩壯熱,口干多渴。宜服茵陳散方茵陳 麻黃(去根節) 赤芍藥 甘草(炙微赤,銼) 黃芩 葛根(銼。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增減溫服。汗出為效。
《圣惠》治小兒熱病,煩熱驚悸。石膏散方石膏(細研) 川大黃(銼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大青 黃芩 梔子仁 知母 葳蕤 川升麻葛根(銼) 龍膽(去蘆頭。各一分)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熱疾,頭痛,心躁,眼黃。吳藍散方吳藍 大青 蘆根(銼) 石膏(細研。各一兩) 甘草(炙微赤,銼) 麥門冬(去心,焙) 黃芩(各三分)茵陳 梔子仁(各半兩)上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病,煩熱不解,大小腸秘澀,心胸悶亂。犀角散方犀角屑 赤芍藥 黃芩 川升麻 梔子仁 地骨皮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麥門冬(去心) 川大黃(銼,微炒。各三分)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分減溫服。
《圣惠》治小兒熱病,心神狂躁,身熱如火,頭痛煩渴,眠臥不得。真珠散方真珠(末) 馬牙硝 龍齒 寒水石 太陰元精石(各一分) 鉛霜 朱砂(各半兩) 牛黃 麝香(各半分)上件藥,都研令細。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病,皮膚壯熱。子芩散子芩 川升麻 梔子仁 大青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圣惠》治小兒熱病,壯熱心悶。牛黃散方牛黃(半分) 朱砂(各細研) 茯神 栝蔞根(銼) 苦參(銼) 甘草(炙微赤,銼。各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入研了藥,都研令勻。不計時候,以新汲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增減。
《圣惠》又方胡黃連 梔子仁 牛黃(細研) 甘草(炙微赤,銼。各半兩) 子芩(一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研入牛黃令勻。不計時候,以蜜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病,煩渴頭痛,壯熱不止方。
生地黃(汁,三合)上入生蜜半合和勻,時時與一合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病煩渴方。
上取栝蔞根末,不計時候,以乳汁調半錢。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圣惠》治小兒熱病,腹脹大腸不通方。
上用牽牛子半兩,微炒,搗,細羅為散。每服以橘皮湯調下半錢,稍利為效。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張渙治熱病石膏散方石膏 白茯苓 干葛根(各一兩) 甘草(炙) 黃芩 芍藥(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小盞,入竹葉、薄荷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又方地黃散生干地黃(一兩) 棗葉(一握,洗,焙干) 梔子仁 黃芩 陳橘皮(湯浸,去白。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蔥白、鹽、豉各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治小兒熱病口干,心神煩躁。真珠散方真珠(末) 牛黃 龍腦(各一錢,并細研) 瓜根 茯神 朱砂(研,水飛。各半兩) 馬牙硝 寒水石(并為細末。各一分)上件一處拌勻。每服半錢,蜜水調下,量兒大小加減。
張渙又方犀角飲子犀角屑 川大黃(炮,細銼) 川升麻(各一兩) 赤芍藥 人參(去蘆頭) 甘草(炙。各半兩)上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竹葉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張渙又方地骨皮散地骨皮(洗,焙干) 川大黃(微炮) 黃芩(各一兩) 麥門冬(去心) 黃 甘草(炙。各半兩)上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荊芥少許,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傷風第六
錢乙論∶傷風昏睡,口中氣熱,呵欠頓悶,當發散,與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證,當下大黃丸主之。大飲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大青膏方,見驚熱門中;大黃丸方未見。)錢乙論∶傷風手足冷者,脾臟怯也。當和脾后發散。和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大青膏方見同前;益黃散方見胃氣不和門。)錢乙論∶傷風自利者,脾臟虛怯也。當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未瘥,調中丸主之。有下證,大黃丸下之。下后,服溫驚丸。(大青膏方見驚熱門;調中丸方見胃氣不和門;溫驚丸方見一切驚門;大黃丸方未見。)錢乙論∶傷風腹脹者,脾臟虛也,當補脾,必不喘。后發散,仍補脾也。去脹,塌氣丸主之。發散,大青膏主之。(塌氣丸方見胃氣不和門;大青膏方見驚熱門。)錢乙論∶傷風兼臟者,兼心則驚悸;兼肺則悶亂,喘息哽氣,長出氣嗽;兼腎則畏明。各隨補母臟,虛見故也。
錢乙論∶傷風下后余熱者,以藥下之太過,胃中虛熱,飲水無力也。當生胃中津液,多服白術散。(白術散方見胃氣不和門。)錢乙論傷風吐瀉身溫云∶乍涼乍熱,時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吐,乳食不消,時咳嗽;更有五臟兼見證,當煎入臟君臣藥,化大青膏,后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證,慎不可下也。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也。(二方并見,同前。)錢乙論傷風吐瀉身熱云∶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術散,發散大青膏主之。(二方并見,同前。)錢乙論傷風吐瀉身涼云∶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后發散。補脾,益黃散;發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證多病于春冬也。(二方并見,同前。)《玉訣》小兒傷風候歌∶鼻塞傷風肺受寒,喘咳驚啼臥不安。頰赤口干頻發熱,吐瀉邪攻臟腑傳。
此患先與解熱,后下風涎,次平胃氣,故無誤也。
《博濟方》治小兒外傷風冷。解肌濃樸散濃樸(去皮,以姜汁涂,炙令香) 蒼術 陳橘(去瓤。各一兩) 干姜(三分) 甘草(半兩)上件同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姜錢二片,棗一枚,同煎至六分,熱服。
《劉氏家傳》治小兒傷風傷寒,渾身壯熱,咳嗽痰盛。麥湯散麻黃(去根節,生姜汁浸一宿) 知母 石膏( 赤) 葶藶(隔紙炒) 地骨皮 杏仁(湯浸,去皮尖,別研)滑石(末。各等分)上為末。每服半錢,煎小麥湯調下。
《劉氏家傳》驚調散 治大人、小兒、老少,但是諸般傷寒、傷風,體虛煩熱,上膈有涎,煩躁不省人事。
荊芥穗(一兩,微炒,焙,末之) 麝(半錢) 腦(一字)上將腦、麝各研入藥,令勻。每服好茶半盞,調半錢,和滓服。重者一錢,小兒少許,不計時候。
《張氏家傳》小兒傷風,渾身諸般壯熱。七寶散天麻(炙) 白僵蠶(微炒) 羌活(各一錢) 蝎 麻黃(去節) 白附子(各一分) 麝(少許)上為末。每服半錢、一字,用生姜、薄荷、蜜水調下,大小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