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雪瀌瀌,見晛曰消。【傳】晛,日氣也。【箋】雨雪之盛瀌瀌然,至日將出,其氣始見,人則皆稱曰今消釋矣。喻小人雖多,王若欲興善政,則天下聞之,莫不曰小人今誅滅矣。其所以然者,人心皆樂善,王不啟教之。莫肯下遺,式居婁驕。【箋】莫,無也。遺,讀曰隨。式,用也。婁,斂也。今王不以善政啟小人之心,則無肯謙虛,以禮相卑下,先人而后己,用此自居處,斂其驕慢之過者。
雨雪浮浮,見晛曰流。【傳】浮浮,猶瀌瀌也。流,流而去也。如蠻如髦,我是用憂。【傳】蠻,南蠻也。髦,夷髦也。【箋】今小人之行如夷狄,而王不能變化之,我用是為大憂也。髦,西夷別名,武王伐紂,其等有八國從焉。
《角弓》八章,章四句。
《菀柳》,刺幽王也。暴虐無親,而刑罰不中,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
菀柳
有菀者柳,不尚息焉。【傳】興也。菀,茂木也。【箋】尚,庶幾也。有菀然枝葉茂盛之柳,行路之人豈有不庶幾欲就之止息乎?興者,喻王有盛德,則天下皆庶幾愿往朝焉,憂今不然。上帝甚蹈,無自暱焉。【傳】蹈動;暱,近也。【箋】蹈,讀曰悼。上帝乎者,愬之也。今幽王暴虐,不可以朝事,甚使我心中悼病,是以不從而近之。釋己所以不朝之意。俾予靖之,后予極焉。【傳】靖,治;極,至也。【箋】靖,謀;俾,使;極,誅也。假使我朝王,王留我,使我謀政事,王信讒,不察功考績,后反誅放我。是言王刑罰不中,不可朝事也。
有菀者柳,不尚愒焉。【傳】愒,息也。上帝甚蹈,無自瘵焉。【傳】瘵,病也。【箋】瘵,接也。俾予靖之,后予邁焉。【箋】邁,行也。行,亦放也。《春秋傳》曰:“予將行之。”
有鳥高飛,亦傅于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箋】傅、臻,皆至也。彼人,斥幽王也。鳥之高飛,極至于天耳。幽王之心,于何所至乎?言其轉側無常,人不知其所屆。曷予靖之,居以兇矜?【傳】曷,害;矜,危也。【箋】王何為使我謀之,隨而罪我,居我以兇危之地?謂四裔也。
《菀柳》三章,章六句。
《都人士》,周人刺衣服無常也。古者長民,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萬民,則民德歸壹。傷今不復見古人也。【箋】服,謂冠弁衣裳也。古者,明王時也。長民,謂凡在民上倡率者也。變易無常謂之貳。從容,謂休燕也。休燕猶有常,則朝夕明矣。壹者,專也,同也。
都人士
彼都人士,狐裘黃黃。其容不改,出言有章。【傳】彼,彼明王也。【箋】城郭之域曰都。古明王時,都人之有士行者,冬則衣狐裘黃黃然,取溫裕而已,其動作容貌既有常,吐口言語又有法度文章。疾今奢淫,不自責以過差。行歸于周,萬民所望。【傳】周,忠信也。【箋】于,於也。都人之士所行,要歸于忠信,其余萬民寡識者,咸瞻望而法效之。又疾今不然。
彼都人士,臺笠緇撮。【傳】臺,所以御暑。笠,所以御雨也。緇撮,緇布冠也。【箋】臺,夫須也。都人之士,以臺皮為笠,緇布為冠。古明王之時,儉且節(jié)也。彼君子女,綢直如發(fā)。【傳】密直如發(fā)也。【箋】彼君子女者,謂都人之家女也,其性情密緻,操行正直,如發(fā)之本末無隆殺也。我不見兮,我心不說。【箋】疾時皆奢淫,我不復見今士女之然者,心思之而憂也。
彼都人士,充耳琇實。【傳】琇,美石也。【箋】言以美石為瑱。瑱,塞耳。彼君子女,謂之尹吉。【傳】尹,正也。【箋】吉,讀為姞。尹氏、姞氏,周室昏姻之舊姓也。人見都人之家女,咸謂之尹氏、姞氏之女。言有禮法。我不見兮,我心苑結。【箋】苑,猶屈也,積也。
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fā)如蠆。【傳】厲,帶之垂者。【箋】而,亦如也。而厲,如鞶厲也。鞶必垂厲以為飾。厲,字當作裂。蠆,螫蟲也。尾末揵然,似婦人發(fā)末曲上卷然。我不見兮,言從之邁。【箋】言,亦我也。邁,行也。我今不見士女此飾,心思之,欲從之行。言己憂悶,欲自殺求從古人。
匪伊垂之,帶則有余。匪伊卷之,發(fā)則有旟。【傳】旟,揚也。【箋】伊,辭也。此言士非故垂此帶也,帶于禮自當有余也。女非故卷此發(fā)也,發(fā)于禮自當有旟也。旟,枝旟揚起也。我不見兮,云何盱矣。【箋】盱,病也。思之甚,云何乎我今已病也。
《都人士》五章,章六句。
《采綠》,刺怨曠也。幽王之時,多怨曠者也。【箋】怨曠者,君子行役過時之所由也。而刺之者,譏其不但憂思而已,欲從君子于外,非禮也。
采綠
終朝采綠,不盈一匊。【傳】興也。自旦及食時為終朝。兩手曰匊。【箋】綠,王芻也,易得之菜也。終朝采之而不滿手,怨曠之深,憂思不專于事。予發(fā)曲局,薄言歸沐。【傳】局,卷也。婦人夫不在,則不容飾。【箋】言,我也。禮,婦人在夫家笄象笄。今曲卷其發(fā),憂思之甚也。有云君子將歸者,我則沐以待之。
終朝采藍,不盈一襜。【傳】衣蔽前謂之襜。【箋】藍,染草也。五日為期,六日不詹。【傳】詹,至也。婦人五日一御。【箋】婦人過于時乃怨曠。五日六日者,五月之日、六月之日也。期至五月而歸,今六月猶不至,是以憂思。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釣,言綸之繩。【箋】之子,是子也,謂其君子也。于,往也。綸,釣繳也。君子往狩與?我當從之為之韔弓;其往釣與?我當從之為之繩繳。今怨曠,自恨初行時不然。
其釣維何?維魴及鱮。維魴及鱮,薄言觀者。【箋】觀,多也。此美其君子之有技藝也。釣必得魴鱮,魴鱮是云其多者耳,其眾維魚,乃眾多也。
《采綠》四章,章四句。
《黍苗》,刺幽王也。不能膏潤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職焉。【箋】陳宣王之德,召伯之功,以刺幽王及其群臣廢此恩澤事業(yè)也。
黍苗
芃芃黍苗,陰雨膏之。【傳】興也。芃芃,長大貌。【箋】興者,喻天下之民如黍苗然,宣王能以恩澤育養(yǎng)之,亦如天之有陰雨之潤。悠悠南行,召伯勞之。【傳】悠悠,行貌。【箋】宣王之時,使召伯營謝邑,以定申伯之國,將徒役南行,眾多悠悠然,召伯則能勞來勸說以先之。
我任我輦,我車我牛。我行既集,蓋云歸哉。【傳】任者,輦者,車者,牛者。【箋】集,猶成也。蓋,猶皆也。營謝轉餫之役,有負任者,有輓輦者,有將車者,有牽傍牛者。其所為南行之事既成,召伯則皆告之云可歸哉。刺今王使民行役,曾無休止時。
我徒我御,我?guī)熚衣谩N倚屑燃w云歸處。【傳】徒行者,御車者,師者,旅者。【箋】步行曰徒。召伯營謝邑,以兵眾行,其士卒有步行者,有御兵車者。五百人為旅。五旅為師。《春秋傳》曰:“諸侯之制,君行師從,卿行旅從。”
肅肅謝功,召伯營之。烈烈征師,召伯成之。【傳】謝,邑也。【箋】肅肅,嚴正之貌。營,治也。烈烈,威武貌。征,行也。美召伯治謝邑則使之嚴正,將師旅行則有威武也。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召伯有成,王心則寧。【傳】土治曰平,水治曰清。【箋】召伯營謝邑,相其原隰之宜,通其水泉之利,此功既成,宣王之心則安也。又刺今王臣無成功,而亦心安。
《黍苗》五章,章四句。
《隰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見君子也,盡心以事之。
隰桑
隰桑有阿,其葉有難。【傳】興也。阿然美貌,難然盛貌,有以利人也。【箋】隰中之桑,枝條阿阿然長美,其葉又茂盛,可以庇廕人。興者,喻時賢人君子不用而野處,有覆養(yǎng)之德也。正以隰桑興者,反求此義,則原上之桑枝葉不能然,以刺時小人在位,無德于民。既見君子,其樂如何。【傳】思在野之君子,而得見其在位,喜樂無度。
隰桑有阿,其葉有沃。【傳】沃,柔也。既見君子,云何不樂。
隰桑有阿,其葉有幽。【傳】幽,黑色也。既見君子,德音孔膠。【傳】膠,固也。【箋】君子在位,民附仰之,其教令之行,甚堅固也。
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箋】遐,遠;謂,勤;臧,善也。我心愛此君子,君子雖遠在野,豈能不勤思之乎?宜思之也。我心善此君子,又誠不能忘也。孔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隰桑》四章,章四句。
《白華》,周人刺幽后也。幽王取申女以為后,又得褒姒而黜申后,故下國化之,以妾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為之作是詩也。【箋】申,姜姓之國也。褒姒,褒人所入之女。姒,其字也。是謂幽后。孽,支庶也。宗,適子也。王不能治,己不正故也。
白華
白華菅兮,白茅束兮。【傳】興也。白華,野菅也。已漚為菅。【箋】白華于野,已漚名之為菅,菅柔軟中用矣,而更取白茅收束之,茅比于白華為脆。興者,喻王取于申,申后禮儀備,任妃后之事,而更納褒姒。褒姒為孽,將至滅國。之子之遠,俾我獨兮。【箋】之子,斥幽王也。俾,使也。王之遠外我,不復答耦我,意欲使我獨也。老而無子曰獨。后褒姒譖申后之子宜咎,宜咎奔申。
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傳】英英,白云貌。露亦有云,言天地之氣,無微不著,無不覆養(yǎng)。【箋】白云下露,養(yǎng)彼可以為菅之茅,使與白華之菅相亂易,猶天下妖氣生褒姒,使申后見黜。天步艱難,之子不猶。【傳】步,行;猶,可也。【箋】猶,圖也。天生此艱難之妖久矣,王不圖其變之所由爾。昔夏之衰,有二龍之妖,卜藏其(“斄”下為“水”),周厲王發(fā)而觀之,化為玄黿,童女遇之,當宣王時而生女,懼而棄之,后褒人有獻而入之幽王,幽王嬖之,是謂褒姒。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傳】滮,流貌。【箋】池水之澤,浸潤稻田,使之生殖,喻王無恩意于申后,滮池之不如也。豐鎬之間水北流。嘯歌傷懷,念彼碩人。【箋】碩,大也。妖大之人,謂褒姒也。申后見黜,褒姒之所為,故憂傷而念之。
樵彼桑薪,卬烘于煁。【傳】卬,我;烘,燎也。煁,(左“火”右“圭”)灶也。桑薪,宜以養(yǎng)人者也。【箋】人之樵取彼桑薪,宜以炊饔饎之爨,以養(yǎng)食人。桑薪,薪之善者也。我反以燎于(左“火”右“圭”)灶,用炤事物而已。喻王始以禮取申后,禮儀備,今反黜之,使為卑賤之事,亦猶是。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鼓鐘于宮,聲聞于外。【傳】有諸宮中,必形見于外。【箋】王失禮于內(nèi),而下國聞知而化之,王弗能治,如鳴鼓鐘于宮中,而欲外人不聞,亦不可止。念子懆懆,視我邁邁。【傳】邁邁,不說也。【箋】此言申后之忠于王也,念之懆懆然,欲諫正之,王反不說于其所言。
有鹙在梁,有鶴在林。【傳】鹙,禿鹙也。【箋】鹙也、鶴也,皆以魚為美食者也。鹙之性貪惡而今在梁,鶴潔白而反在林,興王養(yǎng)褒姒而餒申后,近惡而遠善。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箋】戢,斂也。斂左翼者,謂右掩左也。鳥之雌雄不可別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陰陽相下之義也。夫婦之道,亦以禮義相下,以成家道。之子無良,二三其德。【箋】良,善也。王無答耦己之善意,而變移其心志,令我怨曠。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傳】扁扁,乘石貌。王乘車履石。【箋】王后出入之禮與王同,其行登車亦履石,申后始時亦然,今也黜而卑賤。之子之遠,俾我疷兮。【傳】疷,病也。【箋】王之遠外我,欲使我困病。
《白華》八章,章四句。
《綿蠻》,微臣刺亂也。大臣不用仁心,遺忘微賤,不肯飲食教載之,故作是詩也。【箋】微臣,謂士也。古者卿大夫出行,士為末介。士之祿薄,或困乏于資財,則當赒贍之。幽王之時國亂,禮廢恩薄,大不念小,尊不恤賤,故本其亂而刺之。
綿蠻
綿蠻黃鳥,止于丘阿。【傳】興也。綿蠻,小鳥貌。丘阿,曲阿也。鳥止于阿,人止于仁。【箋】止,謂飛行所止托也。興者,小鳥知止于丘之曲阿靜安之處而托息焉,喻小臣擇卿大夫有仁厚之德者而依屬焉。道之云遠,我勞如何?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箋】在國依屬于卿大夫之仁者,至于為末介從而行,道路遠矣,我罷勞則卿大夫之恩宜如何乎?渴則予之飲,饑則予之食,事未至則豫教之,臨事則誨之,車敗則命后車載之。后車,倅車也。
綿蠻黃鳥,止于丘隅。【箋】丘隅,丘角也。豈敢憚行?畏不能趨。【箋】憚,難也。我罷勞,車又敗,豈敢難徒行乎?畏不能及時疾至也。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
綿蠻黃鳥,止于丘側。【箋】丘側,丘旁也。豈敢憚行?畏不能極。【箋】極,至也。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
《綿蠻》三章,章八句。
《瓠葉》,大夫刺幽王也。上棄禮而不能行,雖有牲牢饔餼,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廢禮焉。【箋】牛羊豕為牲,系養(yǎng)者曰牢,熟曰饔,腥曰餼,生曰牽。不肯用者,自養(yǎng)厚而薄于賓客。
瓠葉
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嘗之。【傳】幡幡,瓠葉貌。庶人之菜也。【箋】亨,熟也。熟瓠葉者,以為飲酒之葅也。此君子謂庶人之有賢行者也。其農(nóng)功畢,乃為酒漿,以合朋友習禮江道藝也。酒既成,先與父兄亨瓠葉而飲之,所以急和親親也。飲酒而曰嘗者,以其為之主于賓客,賓客則加之以羞。《易 兌 象》曰:“君子以朋友講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