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豳風(14)
- 毛詩故訓傳
- 段玉裁
- 4630字
- 2015-12-21 10:49:39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獻之。【傳】毛曰炮,加火曰燔。獻,奏也。【箋】斯,白也。今俗語斯白之字作鮮,齊魯之間聲近斯。有兔白首者,兔之小者也。炮之燔之者,將以為飲酒之羞也。飲酒之禮,既奏酒于賓,乃薦羞。每酌言言者,禮不下庶人,庶人依士禮,立賓主為酌名。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傳】炕火曰炙。酢,報也。【箋】報者,賓既卒爵,洗而酌主人也。凡治兔之宜,鮮者毛炮之,柔者炙之,干者燔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傳】酬,道飲也。【箋】主人既卒酢爵,又酌自飲,卒爵,復酌進賓,猶今俗之勸酒。
《瓠葉》四章,章四句。
《漸漸之石》,下國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荊舒不至,乃命將率東征,役久病在外,故作是詩也。【箋】荊,謂楚也。舒,舒鳩、舒鄝、舒庸之屬。役,謂士卒也。
漸漸之石
漸漸之石,維其高矣。山川悠遠,維其勞矣。【傳】漸漸,山石高峻。【箋】山石漸漸然高峻,不可登而上,喻戎狄眾強而無禮義,不可得而伐也。山川者,荊舒之國所處也。其道理長遠,邦域又勞勞廣闊,言不可卒服。武人東征,不皇朝矣。【箋】武人,謂將率也。皇,王也。將率受王命東行而征伐,役人罷病,必不能正荊舒,使之朝于王。
漸漸之石,維其卒矣。山川悠遠,曷其沒矣。【傳】卒,竟;沒,盡也。【箋】卒者,崔嵬也,謂山顛之末也。曷,何也。廣闊之處,何時其可盡服。武人東征,不皇出矣。【箋】不能正之,令出使聘問于王。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傳】豕,豬也。蹢,蹄也。將久雨,則豕進涉水波。【箋】烝,眾也。豕之性能水,又唐突難禁制。四蹄皆白曰駭,則白蹄其尤躁疾者。今離其繒牧之處,與眾豕涉入水之波漣矣。喻荊舒之人勇悍捷敏,其君猶白蹄之豕也,乃率民去禮義之安,而居亂亡之危。賤之,故比方于豕。月離于畢,俾滂沱矣。【傳】畢,噣也。月離陰星則雨。【箋】將有大雨,征氣先見于天,以言荊舒之叛萌漸,亦由王出也。豕既涉波,今又雨使之滂沱,疾王甚也。武人東征,不皇他矣。【箋】不能正之,令其守職,不干王命。
《漸漸之石》三章,章六句。
《苕之華》,大夫閔時也。幽王之時,西戎、東夷交侵中國,師旅并起,因之以饑饉。君子閔周室之將亡,傷己逢之,故作是詩也。【箋】師旅并起者,諸侯或出師,或出旅,以助王距戎與夷也。大夫將師出,見戎夷之侵周而閔之,今當其難,自傷近危亡。
苕之華
苕之華,蕓其黃矣。【傳】興也。苕,陵苕也,將落則黃。【箋】陵苕之華,紫赤而繁。興者,陵苕之干喻如京師也,其華猶諸夏也,故或謂諸夏為諸華。華衰則黃,猶諸侯之師旅罷病將敗,則京師孤弱。心之憂矣,維其傷矣。【箋】傷者,謂國日見侵削。
苕之華,其葉青青。【傳】華落葉青青然。【箋】京師以諸夏為障蔽,今陵苕之華衰而葉見青青然,喻諸侯微弱,而王之臣當出見也。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箋】我,我王也。知王之為政如此,則己之生不如不生葉。自傷逢今世之難,憂悶之甚。
牂羊墳首,三星在罶。【傳】牂羊,牝羊也。墳,大也。罶,曲梁也,寡婦之笱也。牂羊墳首,言無是道也。三星在罶,言不可久也。【箋】無是道者,喻周已衰,求其復興不可得也。不可久者,喻周將亡,如心星之光耀見于魚笱之中,其去須臾也。人可以食,鮮可以飽。【傳】治日少而亂日多。【箋】今者士卒人人于晏早皆可以食矣,時饑饉,軍興乏少,無可以飽之者。
《苕之華》三章,章四句。
《何草不黃》,下國刺幽王也。四夷交侵,中國背叛,用兵不息,視民如禽獸,君子憂之,故作是詩也。
何草不黃
何草不黃?何日不行?【箋】用兵不息,軍旅自歲始草生而出,至歲晚矣,何草而不黃乎 言草皆黃也。于是之間,將率何日不行乎?言常行,勞苦之甚。何人不將?經營四方。【傳】言萬民無不從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箋】玄,赤黑色。始春之時,草牙孽者將生必玄,于此時也,兵猶復行。無妻曰矜。從役者皆過時不得歸,故謂之矜。哀我征夫,獨為匪民。【箋】征夫,從役者也。古者師出不逾時,所以厚民之性也。今則草玄至于黃,黃至于玄,此豈非民乎?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傳】兕、虎,野獸也。曠,空也。【箋】兕、虎,比戰士也。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棧之車,行彼周道。【傳】芃,小獸貌。棧車,役車也。【箋】狐草行草止,故以比棧車輦者。
《何草不黃》四章,章四句。
魚藻之什十四篇,六十二章,三百二句。
大雅 文王之什
《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箋】受命,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
文王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傳】在上,在民上也。於,嘆辭。昭,見也。【箋】文王初為西伯,有功于民,其德著見于天,故天命之以為王,使君天下也。崩,謚曰文。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傳】乃新在文王也。【箋】大王聿來胥宇而國于周,王跡起矣,而未有天命,至文王而受命。言新者,美之也。有周不顯,帝命不時。【傳】有周,周也。不顯,顯也。顯,光也。不時,時也。時,是也。【箋】周之德不光明乎?光明矣。天命之不是乎?又是矣。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傳】言文王升接天,下接人也。【箋】在,察也。文王能觀知天意,順其所為,從而行之。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傳】亹亹,勉也。哉,載;侯,維也。本,本宗也。支,支子也。【箋】令,善;哉,始;侯,君也。勉勉乎不倦文王之勤用明德也,其善聲聞日見稱歌,無止時也。乃由能敷恩惠之施,以受命造始周國,故天下君之。其子孫適為天子,庶為諸侯,皆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傳】不世顯德乎也者,世祿也。【箋】凡周之士,謂其臣有光明之德者,亦得世世在位,重其功也。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傳】翼翼,恭敬。思,辭也。皇,天;楨,干也。【箋】猶,謀;思,愿也。周之臣既得世世光明,其為君之謀事忠敬翼翼然,又愿天多生賢人于此邦,此邦能生之,則是我周家干事之臣。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傳】濟濟,多威儀也。
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孫子。【傳】穆穆,美也。緝熙,光明也。假,固也。【箋】穆穆乎文王有天子之容,於美乎又能敬其光明之德,堅固哉天為此命之,使臣有殷之子孫。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傳】麗,數也。盛德不可為眾也。【箋】于,於也。商之孫子,其數不徒億,多言之也。至天已命文王之后,乃為君于周之九服之中,言眾之不如德也。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傳】則見天命之無常也。【箋】無常者,善則就之,惡則去之。殷士膚敏,祼將于京。厥作祼將,常服黼冔。【傳】殷士,殷侯也。膚,美;敏,疾也。祼,灌鬯也。周人尚臭。將,行;京,大也。黼,白與黑也。冔,殷冠也,夏后氏曰收,周曰冕。【箋】殷之臣壯美而敏,來助周祭,其助祭自服殷之服。明文王以德,不以強。王之藎臣,無念爾祖。【傳】藎,進也。無念,念也。【箋】今王之進用臣,當念女祖為之法。王,斥成王。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傳】聿,述;永,長;言,我也。我長配天命而行,爾庶國亦當自求多福。【箋】長,猶常也。王既述修祖德,常言當配天命而行,則福祿自來。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傳】帝乙以上也。【箋】師,眾也。殷自紂父之前,未喪天下之時,皆能配天而行,故不忘也。宜鑒于殷,駿命不易。【傳】駿,大也。【箋】宜以殷王賢愚為鏡,天之大命不可改易。
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傳】遏,止;義,善;虞,度也。【箋】宣,遍;有,又也。天之大命已不可改易矣,當使子孫長行之,無終女身則止。遍明以禮儀問老成人,又度殷所以順天之事而施行之。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儀刑文王,萬邦作孚。【傳】載,事;刑,法;孚,信也。【箋】天之道難知也,耳不聞聲音,鼻不聞香臭。儀法文王之事,則天下咸信而順之。
《文王》七章,章八句。
《大明》,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箋】二圣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故曰大明。
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傳】明明,察也。文王之德明明于下,故赫赫然著見于天。【箋】明明者,文王、武王施明德于天下,其征應炤晢見于天,謂三辰效驗。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傳】忱,信也。紂居天位,而殷之正適也。挾,達也。【箋】天之意難信矣,不可改易者天子也。今紂居天位,而又殷之正適,以其為惡,乃棄絕之,使教令不行于四方,四方共叛之,是天命無常,維德是予耳。言此者,厚美周也。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傳】摯國任姓之中女也。嬪,婦;京,大也。王季,大王之子,文王之父也。【箋】京,周國之地小別名也。及,與也。摯國中女曰大任,從殷商之畿內,嫁為婦于周之京,配王季,而與之共行仁義之德,同志意也。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傳】大任,仲任也。身,重也。【箋】重,謂懷孕也。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傳】回,違也。【箋】小心翼翼,恭慎貌。昭,明;聿,述;懷,思也。方國,四方來附者。此言文王之有德,亦由父母也。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傳】集,就;載,識;合,配也。洽,水也。渭,水也。涘,厓也。【箋】天監視善惡于下,其命將有所依就,則豫福助之,於文王生適有所識,則為之生配于氣勢之處,使必有賢才,為生大姒。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傳】嘉,美也。【箋】文王聞大姒之賢,則美之曰:大邦有子,女可以為妃。乃求昏。大邦有子,伣天之妹。【傳】俔,磬也。【箋】既使聞名,還則卜之,又知大姒之賢,尊之如天之有女弟。文定厥祥,【傳】言大姒之有文德也。祥,善也。【箋】問名之后,卜而得吉,則文王以禮定其吉祥,謂使納幣也。親迎于渭。【傳】言賢圣之配也。【箋】賢女配圣人得其宜,故備禮也。
造舟為梁,不顯其光。【傳】言受命之宜,王基乃始于是也。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造舟,然后可以顯其光輝。【箋】迎大姒而更為梁者,欲其昭著,示后世敬昏禮也。不明乎其禮之有光輝,美之也。天子造舟,周制也,殷時未有等制。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傳】纘,繼也。莘,大姒國也。長子,長女也。維行大任之德焉。【箋】天為將命文王君天下于周京之地,故亦為作合,使繼大任之女事于莘國,莘國之長女大姒則配文王,維德之行。篤生武王。
保右命爾,燮伐大商。【傳】篤,厚;右,助;燮,和也。【箋】天將氣于大姒,厚生圣子武王,安而助之,又遂命之爾,使協和伐殷之事。協和伐殷之事,謂合位三五也。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于牧野,維予侯興。【傳】旅,眾也。如林,言眾而不為用也。矢,陳;興,起也。言天下之望周也。【箋】殷盛合其兵眾,陳于商郊之牧野,而天乃予諸侯有德者當起為天子。言天去紂,周師勝也。上帝臨女,無貳爾心。【傳】言無敢懷貳心也。【箋】臨,視也。女,女武王也。天護視女,伐紂必克,無有疑心。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傳】洋洋,廣也。煌煌,明也。駵馬白腹曰騵。言上周下殷也。【箋】言其戰地寬廣,明不用權詐也。兵車鮮明,馬又強,則暇且整。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傳】師,大師也。尚父,可尚可父。鷹揚,如鷹之飛揚也。涼,佐也。【箋】尚父,呂望也,尊稱焉。鷹,鷙鳥也。佐武王者,為之上將。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傳】肆,疾也。會甲也,不崇朝而天下清明。【箋】肆,故今也。會,合也。以天期已至,兵甲之強,師率之武,故今伐殷,合兵以清明。《書 牧誓》曰:“時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大明》八章,四章章六句,四章章八句。
《緜(綿)》,文王之興,本由大王也。
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