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亦名一切行(至)波羅蜜中說
釋曰。第二別贊妙覺。于一切行中。具一切行。故名一切行。即解脫道也。此解脫道。如光贊般若。波羅蜜中說者。示說處也。此即示彼第八卷(勘大般若)
經。大王是(至)說名味句
釋曰。第三贊文字般若。文別有二。初贊教殊勝。后大王若菩薩下。依教發觀。就初文中。若依本記。有四無上。一說者無上。二信無上。三所說無上。四智慧無上。此即大覺所說。故應信受。又彼所說。符正理故。得勝慧故。今解不爾。即分為三。初三同前。第四無上。屬所說故。此即第一說者無上。一切諸佛所說同故。此名味句差別相者。依大乘宗。聲上假立名味句身。是不相應行蘊所攝。名詮自性。句詮差別。為二所依。即說為文。具如別章
經。于恒河沙(至)何況解一句者
釋曰。第二信受無上。此即挍量嘆勝。言于恒河沙三千大千國中者。盛寶之處。一妙高山等。數滿至千。名為小千。即此小千。數滿至千。名為中千。即此中千。數滿至千。名為大千。智度論云。二過復三。故言三千。三千重數。故名大千。若廣分別。如深密記。謂前七寶施等。令得信行等七賢。預流等四果。不說空故。所以福少。此經說空。令諸眾生得大菩提。故知勝也
經。句非句非非句故
釋曰。第三所說無上。文別有三。一明文空。二明文義俱空。三明人法俱空。此即文空。有二。一句非句。是句性空。一切名句之體。本來無自性也。二非非句者非有非無。修得遣有無。空非句是性得。非非句是修德。遣性也
經。般若非句句非般若
釋曰。第二文義俱空。般若非句。是義空句。非般若是文空。文中求般若不可得。般若中求文不可得。是互無空。離文無義。離義無文。乃成平等。無義意明平等。略說互無
經。般若亦無菩薩
釋曰。第三人法俱空。此即法空。應說人空。準可知故。略而不說。就法空中。文別有二。初約因位。以辨法空。后依果位。以釋法空。前中有三。初標。次征。后釋。此即標也。謂般若是法。菩薩是人。人中求法不可得。即是法空
經。何以故
釋曰。第二征也
經。十地(至)三十生空故
釋曰。第三釋法空也。謂于十地。皆有始生住生終生不可得。地地有三。故成三十
亦非薩婆若(至)空故
釋曰。第二依果釋空。薩婆若者。此是梵言。翻云一切皆。謂般若非但非菩薩。亦非薩婆若體非但體空。大乘行用亦空故
經。大王(至)凡夫人也
釋曰。第二依教發觀。文別有二。初明倒想觀。后見三界下。明正觀。此即初也。謂若菩薩見境者。見實相。見智者。見觀照。見說者。見文字般若。見受者。于諸境中。有執著故。即非圣見。此即倒想見法。凡夫人也
經。見三界(至)果報之名也
釋曰。第二明正觀也。文別有二。初染凈因果。以明空相。二善男子下。約無聽說。以辨空相。前中有二。初明生死空。后薩婆若下。明佛果空。前中有二。初明分段變易二生死空。后金剛菩薩下。釋空所由。前中有二。初明分段生死。后顯變易生死。初后有三初明果名。而無實體
經。六識(至)無色界藏空
釋曰。第二明業空。謂欲界中。具起六識。起無量欲。發業受生。此中文意。即說彼業。名之為藏攝藏果故。或即彼業以為業果。由諸煩惱所發故
經。三界空(至)無明藏亦空
釋曰。第三煩惱空。此有兩釋。一依本記。文有三節。初三界空者。三界中皮煩惱。謂迷事貪等。次三界根本亦空者。三界中肉煩惱。謂迷理見等諸空。與皮為本。后三界本無明藏亦空者。三界中心煩惱。謂所知障所有諸空。就勝說故。但言無明。通為皮肉為根本故。三界根本亦空六字。言通肉心二種煩惱。一云。三界空者。結上業果二段文也。三界根本無明藏亦空者。謂三界中見修煩惱。就根本說。但舉無明
經。三地九生滅(至)果報果
釋曰。第二明變易生死空。然釋此文。自有兩釋。若依本記。即是四種變易生死。無明習為緣。得此果。文言三地者。一見地。從十回至三地。除伴者。出觀見有之執強。故言伴。助道法亦呼為伴也。二修地。從四地至七地。除羸弱者。出觀見有執不微弱也。三究竟地。八地至十地。除微細者。但見有之執不現前。稱之微細也。九生者。合十地為三地。一地始住終三生。此三地為九生也。此通結上下十地滅前三界無明習之果報皆空者。明十地所滅。滅無所滅也。無明或名三界習。故言三界無明習。習之果報。即十地變易生。智勝色妙。故言變易生。今依慈恩三藏。釋此文意。自有兩說。初三地九生滅者。攝地分齊。謂八九十三地中。皆有始住終三生滅。可得名九生滅。所以者何。前七地中。自有二義。一受分段生。故智度論云。七地菩薩受蟲身肉身。一類菩薩初地以上受變易生。是故智度論云。未舍肉身。入于初地。八地以上。一切煩惱不現前故。唯受變易。故云三地九生滅。后三界中。余無明習果空者。對緣辨果。謂如勝鬘說。無明住地為緣。得三種意生身。故言余無明習果報空也。若具分別廣如別章。故知本記所說三地九生滅者。不攝十地。以為三地及九生滅。又彼所說。從十回向至三地。除伴煩惱等者。便違解深密經。彼云隨眠略有三種。一者害伴。謂于前五地。不俱生現行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于爾時。永無后有。是故說名害伴隨眠。二者羸劣隨眠。謂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三者微細隨眠。謂于第八地以上。從此已去。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依所知障。為依為依止故
經。金剛菩薩(至)因空故空
釋曰。第二釋空所由。此明金剛菩薩。得理盡三昧故。二種生死惑業皆空。所言惑者。謂發業煩惱果者。即是惑所發業。如是惑業。皆有生滅。總說為空。有果空者。惑業所生三者變易果空。因空故空者。重釋果空所以。由惑業因空故。果亦空也
經。薩婆若(至)或前已空故
釋曰。第二明佛果空。文別有二。初智斷空。后三無為空。此即初也。薩婆若亦空者。即智德空。言滅果空明斷德空斷德有二。一方便凈涅槃二性凈涅槃。此即方便也。言惑前已空故性凈涅槃。謂從本已來。自性凈故。故維摩云。不斷煩惱受涅槃。即其事也
經。佛得三無為果(至)薩婆若空
釋曰。第二三無為空。文別有三。初標。次釋。后屬當。言得三無為者。總標。言智緣滅者。或名擇滅。擇謂智慧。由智斷障。所得滅者。名為擇滅。非智緣滅者。亦名非擇滅。不由智力所得滅故名非智緣滅。如前所說性凈涅槃等。言虛空者。即虛空無為。謂于真如上。無色所現。義說名虛空。薩婆若果空。第三屬當。謂薩婆若果無為體上。義說三種
經。善男子(至)皆如也
釋曰。第二約無聽說。以明空相。文有三節。初法。次喻。后合。言無聽說者。如下經說。若幻化身見幻化。是菩薩真化。喻合可知
經。大王菩薩(至)為若此
釋曰。就答初門中。正釋觀空。文別有二。初釋。后結。上來釋訖。此即結也。文別有二。初結能護體。后般若下。結能護用。如經可知
經。佛說法(至)菩薩大行
釋曰。第二時眾得益。若依本記。有二種益。一小乘益。謂皆得法眼凈。謂已見諦。二大乘益。有四。一性地者。十信前。有性之地。二得信地。即十信也。三十解已上。名為大空。初得空解故。四十回向已上。名為大行。行第一義諦故。今言法眼凈者同本記。二性地者。地前三賢。以習性道三種性故。三信地者。初地已上。已得無漏不壞信故。四大空者。八地菩薩二空觀智。常不退故。五大行者。九地已上。利他故。諸說同異。不可具述
元文二年四月二十一日于雨中閑居交點了
點本云
天喜三年八月十二日辰時點已
長講會 講師明范院 聽眾僧經贊
招提寺五室宗祐
寶永元年九月日書寫之 如幻 慧嚴延享改元甲子六月二十二日溽暑如蒸拜寫了愿生生游般若波羅蜜海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