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常山郡部,真定路。《禹貢》冀州之域,春秋鮮虞之地,晉滅之,戰國屬趙,秦為巨鹿郡地,漢初置恒山郡,避文帝名,改常山郡,屬真定國。晉仍為常山郡,魏因之,徙今治。后周立恒州,隋復為恒山郡,唐初曰恒州,天寶改常山郡,又改平山郡,尋復常山。元和避穆宗諱,改鎮州,升成德軍。五代梁曰武順軍,晉曰順德軍,漢曰成德軍,周及宋皆因之。宋尋改真定府,為河北重鎮,金因之,置河北西路。國朝初,仍為河北西路,懷、衛、邢、、磁、相、保、大名、河間皆隸焉。后改真定路總管府,領縣九:曰真定、曰欒城、元氏、靈壽、獲鹿、平山、阜平、藁城、涉縣,領府一、曰中山,領州五:曰冀、深、蠡、晉、趙,府州所鎮縣凡二十有一。真定路錄事司,國朝所建立,專理城內,城之外則真定縣所理。城中今置燕南河北道肅政廉訪使,及真定路總管府以鎮之,錄事司、真定縣二官署,皆在城中。

漢高祖攻陳囗,改曰真定。魏為常山,郡治故城今在縣南。元魏移郡治于府城中。隋廢郡,唐復為真定縣,屬鎮州。宋、金因之,屬真定府。國朝為真定路倚郭縣。

藁城縣。戰國趙武靈王為九門縣。漢為藁城,屬真定,九門屬常山。晉省藁城,北齊置巨鹿郡,省九門。唐置廉州,復改藁城州,尋廢,又置九門縣曰觀州,州亦廢,并屬鎮州,天置藁平縣。宋置藁城,省九門入焉,開寶三年廢。金復置,國朝因之,屬真定路。

欒城縣。春秋晉靖公孫賓食邑,賓因以欒為氏。西漢為關縣,即今治也。東漢為欒城縣,故城在趙州西北十六里,今曰輪城是也。晉省,后魏復置,隋置欒州,尋廢。唐改欒氏,屬趙州,后屬真定。宋為欒城,金因之,國朝為真定路屬縣。

中山府城。占中山,唐堯始封此,《禹貢》為冀州之域,春秋,鮮虞國也。初為中山,魏并之,秦為上谷、巨鹿二郡地。漢置中山國,治盧奴。后燕慕容垂都此,北魏為中山郡,隋為博陵郡,尋改高陽。唐為定州,又復改博陵郡,升義武軍。宋改定武軍,升中山府中山郡。金仍為中山府,國朝因之為中山府,隸真定路,領縣三:曰安喜,為附郭縣,曰新樂,曰無極。

安喜縣。春秋,鮮虞之地。戰國為中山,魏文侯使樂羊取之,以封太子。至漢為盧奴、苦陘二縣之地。東漢為漢昌縣,魏改魏昌。元魏立安州,尋改定州。北齊遷安喜于今治。隋廢安喜,屬博陵郡,尋置鮮虞縣。唐復為安喜,宋、金因之。國朝以安喜為中山府,倚郭縣兼理城中。

趙州城中,《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國屬趙,秦屬邯鄲郡。漢屬恒山、巨鹿二郡地。晉為趙國,北魏趙郡,兼置殷州,理象城。北齊為趙州,隋改欒州,尋為趙郡。唐復為欒州,尋改趙州,又為趙郡,屬河北道。宋初仍為趙州,崇寧中升慶源軍,尋升慶源府。金天德三年,改沃州,因與趙音同,又取以水沃火之義云。國朝復為趙州,隸真定路,領縣七:曰平棘,為附郭縣,曰寧晉,曰臨城,曰高邑,曰柏鄉,曰隆平,曰贊皇。

平棘縣。漢初屬常山郡,后置宋子縣。晉屬趙國,后魏為趙郡,治所復置宋子縣。隋自象城移趙州治此,改置平棘縣。唐、宋、金皆因之。國朝為趙州屬縣,倚郭縣兼理城中。

管仲曰:“高阝邑之黍。”春秋,納荀卿于柏人,鄙為晉邑。柏鄉,即柏人,今治即高阝邑也,漢屬巨鹿郡。高祖八年,次柏人趙相貫高謀殺上,上心動,問縣名柏人,上曰:“柏人者,迫于人也。”去,弗宿,即此地也。光武即位于縣之五成陌干秋亭,更名高邑,為冀州刺史治所。魏改陌仁,隋置柏鄉縣于彭水之陰,即今治也。唐因之,屬趙州,天寶改堯山縣。宋省柏鄉入高邑,而存堯山。金復為柏鄉,屬沃州。國朝因之,為趙州屬縣云。

元氏縣西北三十余里,曰封龍山。《星文圖》曰:“山應軒轅十星,屈折若飛龍之狀,故云。”山陽有龍首峰,高二百丈,上有立石數莖,望之若龍骨也。峰東北五里,又有獅子峰,高五百丈,若獅子蹲踞。又有熊耳峰,高五百丈。又有玉石峰、螺峰、南北天井,皆西北最高之峰,各以其形相類而名也。又有石人峰,在東南隅,三石相向屹立,各高三四丈,儼如人形。又有孩兒、華蓋二峰名。仙人臺,則在螺峰之西,怪石相承如臺故云,山絕頂有二塔。獅子峰后數百步,有白云洞,世傳張果老所居。又有龍井,而水簾在龍泉之上,垂二丈許,雖祁寒不凍,大旱,禱輒應云。

十萬壘。趙州平棘縣南五里,安濟橋南,有壁壘曰十萬,今俗呼為“西壁營”。昔漢安帝永初元年,以鄧騭、任尚討羌,無功而還,后羌遂侵河內,趙、魏,民驚恐。北軍中侯,宋寵將五營兵屯孟津,詔魏郡、趙國、常山、中山繕作塢壘六百十有六所,此即一也。今河羌人居之。

巏嵍山(音權髦)。在柏鄉縣南,乃上山也。今屬順德路唐山縣境,即古柏人也。巏嵍山,出五色石。

真一泉。真定路府治西街,居民舍下有一井,極甘美,曰“真一泉”。金章宗嘗取惠山泉與此水較之,其味大勝,章宗因曰:“真一潤二。”遂以名其泉云。

盧水。中山府城濠,水流入城中,為盧水。《水經注》曰:“盧奴城西北隅,有水淵而不流,南北一百步,東西百有余步,水黑色,俗名黑水池。或曰黑水,曰盧不流,曰奴故,曰盧奴云。”自(原本缺一字)至燕,皆引氵寇水入城。今水竇既毀,地道亦絕,惟池水流出城外,潭積微漲滑滑,東北流注于氵寇水也。

陘邑縣。故城安喜東南五十里,本趙之陘城也。《史記》曰:“田叔趙,陘城人也。”漢為苦陘縣,屬中山國,章帝改漢昌。魏改魏昌,北齊廢。隋置隋昌,屬博陵郡。唐改唐昌,屬定州,天寶間,改陘邑。至宋康初,省入安喜,迄今為墟市。民居甚眾,豪商大賈皆集焉。市衢之西,有西門豹之廟,此即《史記》所謂陳余游苦陘,得富人公乘氏女所也。

新城。在縣北三十里。曰新城鎮,即古新市縣也,為白狄鮮虞之國。漢為中山屬縣,王莽曰平樂縣也。《趙記》曰:“新市縣有藺相如、廉頗、李牧三將之宅。故其城勢作成三曲,西北避相如宅,東北避頗宅,東南避牧宅。”又云:“相如祖塋皆在城中。”今為新市鄉新城鎮,居民數百家,為墟市。十二月,夜宿鎮上蘇氏逆旅,是夜大雪。

九門故城(董氏族附)。藁城縣西北三十里,荒城一區,蓋戰國時趙邑。本有九室居之,武靈正改曰九門。《史記》“王出九門,如野臺,以望齊巾山之境”是也。惠文王二十八年,藺相如城之,漢為縣,今為九門鎮,野臺在城側,俗呼為“寒臺”云。城中世家,惟董氏一族,故自其龍虎衛上將軍俊帥孤軍內附,滅金之役,戰死黃河之上,謚“忠烈”。其子文炳忠獻公,受知世祖,身兼左轄僉樞之職,討滅宋國,事載信史。次文用,為翰林承旨,謚“忠穆”。次文忠,僉樞密院,謚“忠貞”。其孫上選陜西平章,謚“忠宣”。子孫清顯,世罕及之者(內翰元文敏公明善,撰公家傳贊曰:“或曰為將三世,其后受其不祥。董氏貴顯四世,子孫數千百人。或曰活一人者,必有后。龍虎公、忠顯公為大將,不妄殺,濱死而生之者,無慮數十萬人。其諸以是為德與后。臺臣上章,累請援史張功臣例,進封王爵,子孫辭不受,蓋以滿盈為誡也。余嘗過其第中,見其冠蓋蟬聯,子孫皆清修好學而有承平公子之風。”觀乎此,清河元公之言益信)。

南欒故城(千金渠附)。柏鄉縣南千山、言山二山之西也,俗呼為“南陵城”。《十三州志》曰:“昔陳公子完,避亂奔齊,桓公以此封之。”漢武帝封趙敬肅王子它,為南欒侯,即工莽之富平也。《左氏傳》曰:“齊國,夏伐晉,取欒。”其后南徙,故曰南欒云。城西有千金渠,唐開元中,縣令王佐所浚以疏積潦,其堰則謂之“萬金堰”也。

真定路之南門,曰陽和。其門頗完固,上建樓櫓,以為真定帑藏之巨盈庫也,上作雙門而無棖臬通過而已。左右挾二瓦市,優肆、娼門、酒爐、茶灶、豪商大賈并集于此。大抵真定極為繁麗者,蓋國朝與宋約同滅金,蔡城既破,遂以上地歸宋,人民則國朝盡遷于此,故汴梁、鄭州之人多居真定,于是有故都之遺風焉。

藁城縣西二十五里,故城東高臺三所,圮址尚存,郭況故臺也。今臺傍有三村落:一曰臺西,一曰故城,一曰內族,此即郭后所居也。昔光武擊王郎,至真定過此,因納郭氏為后。今臺三所作南、西、北三面。北臺之上建盧郎神廟,不知何神廟,東向,神像具唐服,民至今祀之。今真定平山縣東,有綿蔓故城,即光武所封況之侯國也。

安喜縣東南三十里荒臺一所,曰雞鳴臺。世傳,漢世祖自薊而南,于此舍宿,其地洼下,遂筑此臺,雞鳴囗囗囗以名云。

趙州城中,州衙南,皇華驛之東,有望漢臺。此即東漢耿純所筑,以望東武之所也,歲久摧圮。宋大觀四年,知軍州事劉戒,惜其遺跡湮沒,乃筑而新之。其高七尋,其基延袤二百八十尺,上廣六十尺,仍構屋以覆之,命州判官趙徽之撰《望漢臺銘》,刻石,其碑今在州衙前金刺史趙溫諤碑樓下。望漢臺但一荒丘耳。

趙州城南平棘縣境,通津有大石橋,曰“安濟。”長虹高跨通衢,上分作三道,下為環洞,兩挽復各為兩洞,制作精偉,蘭刻蹲獅,細巧奇絕。華表柱上,宋臣使金者刻題甚多,不能盡讀。有刻曰:“連鵬舉使大金,至絕域,實居首選,宣和八年八月壬子題。”橋上片石,有驢足跡四所,世傳神仙張果老之跡。或云,當時匠者之戲。匠者曰李春,隋寺人也。張果老《列仙傳》云:“果,真定蒲吾人,隱封龍山,唐高宗召,不起,明皇迎入禁中,賜號‘通元先生’。后不知所終。”今真定平山縣東十三里,有蒲吾古城,即果老居也。

趙州城西門外,平棘縣境,有永通橋,俗謂之“小石橋”。方之南橋,差小而石工之制華麗尤精。清波二水合流橋下,此則金明昌間,趙人裒錢而建也。建橋碑文,中憲大夫致仕王革撰。橋左復有小碣,刻橋之圖,金儒題詠并刻于下。

李囗書院(吟臺附)。元氏縣封龍山龍首峰下,有宋丞相李囗讀書堂及吟臺皆在焉。李公書堂本三所,東溪為浮屠所占,西溪蕪沒不可考,今建書院者,即中溪也。吟臺在東北隅,疊石為之,高三丈余,宋碑一通尚在。逮國朝至元三年,李文正公冶,自翰林學士辭歸,隱山中,因其故基以筑大成殿、講堂齋舍,招延學者王文忠公磐為撰書院記。李文正公,字仁卿,自號敬齋,云金進士,欒城人也。有文集行世。王文忠公,字文炳,號鹿庵,廣平人,亦云金進士。入國朝,為翰林承旨,年九十二,以壽終。

徐童樹。在元氏縣封龍山修真觀。四周多徐童樹,樹類梧桐,香氣時襲人,其子可以染碧,移植他所,則輒死,俗呼為“徐童華”。世謂北岳徐真君登仙于此,記云:“駱元素遇一老人,得藥十粒,且告曰:‘服此則不饑。吾本姓徐氏,字元英,新受長桑君牒,為北岳長史。’言既,化童子乘白云而去,因以名云。”

中山府學講堂前,有雪浪石,承以丈八芙蓉石盆。盆口鐫蘇文忠公《雪浪石銘》,其石紋作波濤痕,復有若臥牛立鳳之狀者。昔蘇公守定日,甚愛此石,構小室置之,榜曰“雪浪齋”云。西廡下一碑,圖石之形,并刻其銘于右學中。又有唐王維畫竹碑二通,一黑一白,世謂“陰陽竹”也。

玉華宮,在真定路城中,衙城之北,潭園之東,是為睿宗仁圣景襄皇帝之神御殿奉安御容者也。外為紅綽楔垣墻,四周槐柳森列,重門戟,廣殿修廡,金碧輝映,宏壯華麗,擬于宮掖。制命羽流崇奉香鐙,置衛土以守門闥,歲時月日,中書以故事奏聞,命集賢院臣代祀函香致醴,遣太常雅樂率燕南憲臣、真定守臣,具朝服,備牲牢,行三獻之禮。延間,御史元永貞上疏略曰:“圣朝建宗廟,崇孝享,可謂至矣。而睿宗神御別在玉華宮,竊惟功德莫如太祖、世祖,不聞有原廟世祖神御奉安大圣壽萬安寺,歲時以家人禮祭供,不用太常雅樂。今玉華宮又非龍興降誕之地,伏望朝廷,照依京師諸寺影堂例,止命有司祭供,罷太常樂,斯得典禮之正矣。”疏上不報。元統乙亥,監禮官薩都拉天錫有詩詠其事,詩曰:“大囗天香出內宮,孝思與世總無窮。百年禮樂行三獻,一派簫韶起半空。使者領班云氣里,女仙搖佩月明中。小臣監禮陪清列,兩袖葵花映燭紅。”天錫進士,時為燕南廉訪司照磨云。

開元寺。在真定路城中,鼓角門天祿坊西,此即張五村故地也。寺內三門石柱刻曰:“大歷十二年,藁城主簿李宿撰《解惠寺三門樓贊》云:‘后魏興和二年,建寺曰凈觀,至隋開皇十一年,改曰解惠,后復改,開元寺。寺有千石鐘,聲聞數百里,今為官府昏曉之警鐘。樓拱間有趙閑閑所遺墨跡。正殿皆石欄環繞,鐫刻花木、禽獸、人物極為工致纖巧。寺復有轉藏經碑,乃梁王承規集王右軍書也,妙絕當世。復有封居賦小篆千文碑,在寺中。’”

臨濟寺。在真定府城中,定遠門東街,飛云樓之東。其三門下,有唐吳道子所畫《布袋和尚像》及《搖鈴普化真贊》,東坡《墨竹綠筠軒詩》等石刻,極為精妙。寺乃臨濟祖庭,其靈塔,則金世宗所建也。昔,臨濟和尚結茅于此,嘗與木塔、河陽二師圍爐而坐,木塔曰:“搖鈴普化,果是凡是圣?”普化適至,揭簾而入,“汝謂我是凡是圣?”臨濟大喝一聲,普化作偈曰:“河陽新婦子,木塔老婆禪。臨濟小廝兒,倒具一雙眼。”世傳本寺,趙王熔所賜墨君和故宅也。

趙州城中東門內,有柏林院,世呼為“趙州古佛道場”,蓋唐末僧趙州和尚修行之所。舊在城外,后城既展,而在東門內矣。院西丁字街,有石浮圖,俗曰“大石塔”,高可四五丈,制作極工,上刻古薤葉篆,亦妙,宋景五年,西廂人所建也。

中山府城中,天寧寺后,有小寺,世傳慕容垂之后宮也。其妃以誣被殺,冤血濺砌石,石白血殷,漬而不滅,每雨過,其色愈鮮。余嘗考《北史》,垂妃無它被殺者,惟段氏諫垂廢太子寶,垂不聽,寶深銜之,及即位,令自殺,疑此即段氏之血也。

欒武子廟。欒城縣西四里,彪冢村高丘一所,曰“欒武臺”,臺有廟,曰“欒武祠”,此即欒伯書之廟也。書謚曰“武”,故云。廟西南有一冢,曰“彪冢”,俗傳武子獵于此,射一彪,死葬于此焉。

中山府文廟西,宋丞相魏忠獻王、韓公琦祠堂存焉。琦為帥,有惠政,州人為立祠,祠下有碑一通,其略曰:“仁宗朝,出知定州。時州兵不治,將為亂,及至,即用兵律裁之,察其橫不知教者,斬之。有死于戰敵者,賞其家,其孤兒使繼衣廩。乃考古兵法,列方、圓、銳三陣,親教習之。由是定兵強勁可用,號稱雄鎮,聲振契丹”云。

真定路城中,開元寺后,繡女局內,唐清河郡王李寶臣紀功碑一通。其碑極高大,永泰二年立。《類要》云:“李寶臣紀功二碑,一在真定府治東三十步,即此碑也;一在府西一十步,大歷三年立。今在居民房屋土底,常有人掘見”云。

真定路城中,開元寺后,繡女局內,復有鉅碑埋土中,止露碑首,長及丈五。題曰:“王武俊碑,貞元五年立。”文字皆不可考。《類要》云:“王武俊碑,去真定府治東門二十步。”即此碑也。

真定路南關,陽和門外,史丞相遺愛碑一通。螭首龜趺,高四十尺,冠以華屋,壯麗崇峻。其文,則郡教授吳時起撰也。碑略曰:“公姓史氏,名天澤,大都永清人。國初,嗣兄天倪爵,為河北兵馬都元帥,尋除真定等處五路萬戶,又擢經略宣撫使。世祖皇帝即位,中統二年,超拜右丞相。至元元年,進光祿大夫。三年,進輔國上將軍,為樞密副使。四年,復為左丞相。六年,以榮祿大夫,為平章政事。八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平章軍國重事、中書左丞相。公出入將相五十年,柱石四朝,儀表百辟,古之社稷之臣也。其保障河北,戰三峰山,掊金搗宋,皆建奇功。嘗同巴延淮安忠武王統大軍至鄂渚,以病召還,明年薨于位,即十二年二月七日也,享年七十二,贈太尉,謚忠武,葬真定縣太保莊。墓碑,翰林學士圖克坦公履撰,神道碑,則翰林承旨王磐撰,皆敕賜文也。延六年,加贈‘推忠贊治同德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鎮陽王。’初公之治真定也,披荊棘,驅狐貍,開城郭,立官府,以招人民,成天下之劇郡,四方之都會。武仙之亂,公兄元帥天倪遇害,主將欲盡誅郡人,以雪其恨,公恐失脅從罔治之義,忍忿含垢,亟諫數四乃得全活。壬辰,招降老幼十萬余口,將護北渡,使其自便處所,或使歸鄉里,一無所問,其德可勝言哉!公甲第,今在子城西,黑軍營北。第中有靜治堂、青樾樓、景光亭、江漢堂”云。十二月早,渡滹沱河,抵陽和門外,日卓午矣,飯于旅舍,遂至南關,下馬讀其碑而去。

真定路府學尊經閣下,有劉法《墨史圖》石刻,及楊秘監《邦基畫》,及金諸賢詩,極精妙也。舊在墨史堂,今龕閣壁云。

唐恒州刺史陶云碑。在真定路府治廡下,有唐恒州刺史陶云碑一通,字為行草書,筆勢遒勁,而不著書者姓名。其文,則唐申州錄事張義感所撰。其略曰:“云,字大舉,河南伊闕人。高宗時,為恒州刺史”。其碑則永淳三年立也。昔宋歐陽文忠公為河北轉運使,至真定,見碑仆府門外,半埋土中,命工掘出,立于廡下云。

三公神廟碑(白石神君、無極山二漢碑附)。三公神廟,在元氏縣西北三十里封龍山下,其廟兩兩相對,若泰階六符之狀。蓋三臺近于軒轅,故廟于此山。今榜曰“天臺三公之廟”,廟有漢封龍山頌碑一通,漢三公山碑一通。縣西故城西門外,八都神壇,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漢光和四年常山相馮巡所立。壇側又有唐三公山碑一通。八都者,總望八山而祭于此。明帝永平中幸此,詔復租稅六年,勞來縣吏下及走卒皆蒙恩賜。其后,章帝北巡,又幸元氏,祀光武于縣堂,祀明帝于始主堂,皆奏樂焉。白石神君碑、無極山碑,二漢刻,皆在封龍山下。

唐盧舍那珉像碑(鐵塔附)。元氏縣城中開元寺,有唐蔡有鄰隸書盧舍那珉像一通。歐陽文忠公曰:“唐世能名八分者四家,韓擇木、史維則世傳頗多,而李潮及有鄰特為難得。慶歷中,昭文韓公始得此本,有鄰小字尤佳,若《石經藏贊》、《崔潭龜詩》,與三代鼎彝何異也。”又云:“其碑石刻,在中山府城中,蓋傳聞之誤耳。”開元寺內西北院中,有生鐵塔,高四五丈,其制亦機巧。

定武蘭亭石刻。舊在中山府庫中,為天下名本,今埋沒不知所在。昔唐太宗詔供奉臨蘭亭,惟此本乃率更令歐陽詢所拓也。上命刻石留禁中,以他本賜外臣,一時貴尚摹拓,惟禁中石奉獨完善。至五代石敬瑭棄中國,而契丹耶律德光,自中原輦寶貨圖書還,北至殺虎林而死,永康立,其國交兵,遂棄石而歸。慶歷中,李學究者得之,韓忠獻婿始以墨本出示韓公,索其石觀,李遂瘞地中,李死,其子出石,始售于人,每本必千錢,由是好事稍稍得之。后李負官緡無償,時宋景文公祁守定武,以公帑金代李輸之。取石,匣藏于庫,非故舊不得囗。熙寧間,薛師正守是邦,求者沓至,薛惡其摹打之聲,乃刻別本于外,以遺求者,然此郡已有二刻真贗矣。其子紹彭摹他石以易元刻。暗以自別,遂于古刻“湍”、“流”、“帶”、“右”、“天”五字,各刻損二筆為記。或謂古跡“仰”字如針眼,“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又云字微帶肉,此為唐刻本也。大觀中,徽宗詔取此石于薛氏家,其子嗣昌進納御府,上命龕置宣和殿。靖康,金入汴京,其石不知所存。云金以紅毯輦歸金,東南諸刻無能仿佛者。天臺桑澤鄉世昌編《蘭亭博議》一書甚詳。

趙州城東北三十里,平棘縣境上,古宋子城,城中有漢耿球碑一通,作漢隸,蓋耿純宋子人也。城西有耿鄉,漢光武封純為侯國,世謂之宜安城,至今民多姓耿,皆純之后也。宋子故城,即秦高漸離,匿作宋子而歌之所也。按衛恒《四體書勢》曰:“鉅鹿宋子城耿球碑,師宜官書,袁術立球純之后”云。

徐整碑。在柏鄉縣西南七十里。柏鄉故城之西門內,漢柏人令徐君碑一通。君名整,桓帝時為柏人令,有惠政,民懷之,為立碑。此即高祖動心不宿之地也。

柏鄉縣城中通衢,居民檐下,柏鄉尉蘭君碑一通。君名儼,字望之,唐會昌間,尉柏鄉有遺愛民伐石立碑,潞州進士張環制文。將樹碑時,皇叔觀察使完顏從郁適朝京還,因題詩一章于碑后,曰:“卿材皆愿識將軍,事簡將軍少出巡。白酒不沽誰犯禁,黃雞無禍得司晨。問耆撫幼非干舉,止社停巫豈慢神。數尺去思碑上語,后官知勸可書紳。”鄉人并刻其詩于碑后。

“吉日癸已”石刻四字,周穆王所刻也。昔在趙州贊皇縣城南十三里,壇山崖石之上。《穆天子傳》云“穆天子登贊皇山,以望臨城,置壇此山,因以名焉。”癸巳,志其日也。又有四望山者,謂穆王登山望祭四方者,傳中但云登山,而不言石刻。然字畫亦奇怪,若杖畫狀,土人謂壇山為“馬鐙山”,以其巳字之形類鐙也。宋尚書廣平宋祁,以皇囗四年秋,自毫移鎮鎮陽道,出趙州,命人于壇山石壁模得此字。時趙之守將武臣也,遽命鑿山壁,輦其字歸趙龕之廳壁,聞者莫不嘆惋。嘉囗己亥,移置高邑縣廳壁。元至元二十三年乙酉,復移龕贊皇廟學之壁云。

藁城縣城中文廟內,有漢藁長蔡湛碑一通,光和四年立,并碑陰全。廬陵歐陽文忠曰:“天章閣待制楊畋嘗謂余言,漢時隸書在者,此最為佳,畋自言平生學此字也。”藁城縣九門城中,有隋九門令鉗耳府君碑,不載書撰名字。碑首題云:“大隋恒山郡九門令鉗耳清德之頌。”君名徹,華陰朝邑人,本周王子晉之后,避地西戎,世為君長,因以地為姓。曾祖靜,魏馮翊太守,祖朗,成集二州刺史。父康,周荊、安、寧、鄧四州總管,別駕龍門二郡守。字畫遒勁,非歐、虞不能及也。

九門城中,有隋李康城清德頌碑一通,不著書撰名氏。文為聲偶,而字畫奇古可愛。康,隴西狄道人也。碑首題曰:“大隋冠軍將軍、大中都督、恒州九門縣令隴西李君清德之頌。”字多訛闕,其后曰:“十一年,歲在辛亥,大將軍在酉二月癸丑,朔十二日甲子建。”年上二字磨滅不可識。按:隋開皇十一年,歲在辛亥,其二字乃開皇也。大將軍在酉之說,出于陰陽家,前史不載,而見此并記之。

藁城縣九門城西,浮圖碑一通,題云:“九門縣合鄉城人等,為國建浮圖之碑。唐應詔四科舉董行文撰文,清河傳節得書。唐高宗上元三年,歲在丙子,建浮圖,在智短寺。”寺今亦廢久矣。

馮樂陵。在新樂縣東北二十里,即漢馮昭儀之墓也。昔昭儀,隨其子中山孝王興就國,王為母筑宮于樂里以居之。樂里,即今新樂城也。昭儀在元帝之時,有當熊之功,成帝優異之,賜御服、鼓吹、鹵簿,名其居曰“樂里”。既終,敕葬樂里東北,因名其墓曰“馮樂陵”云。十二月(原本缺二字)早,自新樂縣起,午前至馮樂陵午飯遂至荒陵,眺望而去。午后,雪復大作。

漢中山王陵。安喜縣東,唐河西北有二墳,即漢中山哀王、憲王之陵,世訛為“二女陵”,非也。哀王乃孝王之孫,康王之子,《寰宇記》曰:“氵寇水,又名唐河,自唐縣界流入,東注京丘北對君子岸,岸上有哀王、憲王二陵。”又聞中山懷王、順王、夷王數陵,在安喜縣境內,今皆不可考矣。

李左車墓。趙州城西七里,清水之曲,有高冢一所,世傳為李左車之墓。冢上今為佛地,中有一井可汲,余無考者。冢上但有元魏景明二年所立,兗州刺史李使君碑一通而已。

欒城縣西陲,有村曰“陳居”,陳余墓在焉。此余游趙日所居,死歸葬此。

欒城縣城東,石欄橋東二里,有冢極高,為漢蒲關侯柴武之墓也。隋開皇間,武有遠孫為浮屠氏,曰英師,并葬于冢側,今臺冢亦漢制也。冢旁有臺頭寺,俗訛為“柴世宗墓”,非也。近冢曰柴村,即武族之所居也。

真定縣南十里,古常山城下治河之濱,荒冢隱然,是為漢膠東侯賈復之墓。昔浚沿河發古冢,得骸骨異常,身擐鐵甲,一戟在旁,尋復得其墓志,始知為賈復之墓也。太守馬公斂以衣衾,更瘞之。后燕南憲掾孫茂先見其事,后三十年,告于郡知事王德禎,因礱石,請監察御史楊君俊民為文刻諸石,名曰“懷賢”之碑,以表其墓。其略曰“侯,南陽人,光武,拜執金吾冠軍侯。建武間,封膠東侯,食六縣。后罷將軍,以列侯就第,卒謚“剛正”(按《后漢書》作剛,無正字)。侯嘗破五校于真定,創甚,光武念之,約為婚姻,卒后,哀其成績,詔葬于此,或史之所逸也。又述宋洪適之言,辨論埋銘之原,以為自漢明帝時,都尉路君墓門始,至為詳博。王君字囗之,保定人。好古篤實,君子以余為忘年友也。楊君字士杰,郡人,舉進士,揚歷館閣,今為國子司業,亦余之故人也。

郎氏墓碑。在新樂縣東南十五里曲郡村,有郎氏墓。墓林中有郎茂、郎穎二碑,皆李百藥撰,宋才書,字畫甚偉。碑云:“茂從煬帝幸江都而卒,穎事唐為大理卿。隋唐之時,屢更定律令,蓋法律士也。”穎之碑陰題名云:“柱國府僚佐三十二人,常山公府國官一百七人,合一百三十九人為一卷。柱國府長史、司馬、掾屬各一人,諮議、記室、司倉、司功、司戶、司兵、司鎧、司法、司田、司士、參軍事各一人。又有參軍事五人,行參軍十人,典{囗}三人,常山國官國令大農各一人,常侍、侍郎、國尉各二人,典尉六人,舍人四人,城局、廟長、學官各一人,食官、廄牧各四人,典府長一人,典府丞二人,親事七十五人。”穎以貞觀四年卒,此蓋唐制也。

真定之西關外,社壇西北隅,城濠之外,真定縣境上,也有褚先生墓。墓下小碣一通,其略曰:“先生褚氏,諱承亮,字茂先。宋宣和二年擢第,調易州戶曹,會金皇子郎君破真定,拘境內舊進士七十三人,赴安國寺試策。策曰:‘以上皇不道,少主失信。’舉人希旨,極口詆毀。先生離席揖主文劉侍中曰:‘君父之過,豈臣子所當言耶?’長揖而出場屋,劉為之動容。比揭榜,先生被黜,余悉放第。狀元許必輩自號七十二賢。榜時,人謂先生曰:‘有德先生。’朝廷重其名,命知藁城,漫一應之,尋解印去,年七十終。弟子周伯祿等百余人,因私謚曰‘元貞先生’”云。十二月早,謁拜墓下。

真定縣北十五里,大安鄉曹家疃道左,墓碑題曰:“元故僉浙東海左道肅政廉訪司事甄君之墓。”墓前一碑,中奉大夫、陜西諸道行御史臺侍御史趙郡蘇天爵撰文,國子司業王理書,翰林直學士謝端篆。碑略曰:“君諱世良,字賢卿。世為真定人,年四十余,始游江南,試吏四明,擢浙東西憲掾,進南臺察院。受知文皇帝,尋貢中臺,除廣西廉訪知事,遷帥府都事。際遇今上于潛邸,比紹大統,召君入朝,臺臣奏為山南經歷,上不允,改通政都事,尋拜監察御史,出僉浙東憲。至元元年九月十八日,卒于金華官舍,年六十八。君任廣西,調護圣躬,夙夜無懈。嘗書‘賢卿’二字賜之。及遷浙東,又賜緡錢五千貫,其恩眷類此。子二人,曰英,曰蒙”云。蓋君之在四明也,與先君子最厚善,每過余家,喜余誦讀,語人曰:“此子可教也。”今予自海上歸南陽,將上京師,道出鎮陽,竊幸拜君之墓。嗚呼!二十年之間,見君之窮達生死,而予棲遲草萊,年益邁而學益荒,負君知人之鑒矣。

真定縣北,新城鎮南二里許,墓林蓊蔚,羊、虎、翁仲皆白石鐫鑿,極為偉壯,是為嶺北行中書省郎中蘇君之墓。隧前一碑,乃蘇氏先塋之記,奎章閣侍書學士蜀郡虞公集撰,翰林承旨吳興趙文敏公孟囗書丹,為二絕之筆也。君墓碑亦虞公撰,其略曰:“君名志道,字子寧。以吏起家,為丞相掾,三命為樞密經歷。延囗三年歲丙辰,關中有變,遂及和林,人大震恐,并皆奔散,會天大雪,深丈余,車廬人畜盡壓沒,民皆枕藉相食,道無行人。朝廷超拜君為中憲大夫、嶺北等處行中書省左右司郎中。君請厚價募民粟,至和林以賑,饑民遂得全活。明年,行至京師卒。其子天爵,奉柩歸葬于此。”天爵字伯修,以文章起家,揚歷臺閣,為時名人。今以國子祭酒,選為京畿奉使宣撫。十二月大雪,留新城不得發,至墓稍晴。遂同李亨散步至墓上,讀虞公所撰碑。過墳庵,又讀費著、周伯琦等燕南考試回題壁。守墓者邀余二人啜茶,且言昔耕墓旁,得古碑之蓋一段,其制若今搗練方石,字皆漫滅不可讀,蘇公定為碑蓋也。蓋古人埋銘,必以石覆其碑,恐土蝕其字畫,故碑蓋則大篆其題目,今之碑文曰“篆蓋”,即其遺意也。

藁城縣東南二十里,倪家莊側,有唐倪若水墓。莊多姓倪氏,皆若水子孫也。若水,字子泉,擢進士,開元初,為中書舍人、尚書右丞,出為汴州刺史,政清靜,興州縣學,風化大行,未幾,入為戶部侍郎,復右丞卒。

藁城縣二十里新興村,滹南王先生墓在焉。先生諱若虛,字從之。金進士及第,仕至翰林學士。國初遁此,自號“滹南遺老”,篤志經學,尤長于經義,南北師尊之以為法。后登太山,端坐而逝,歸葬于此。有《慵軒集》及《經史諸書辨疑》行世。墓前碑,則元遺山所撰也。有司今立祠縣學以祀云。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3 15:07:00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肇庆市| 姚安县| 右玉县| 大埔县| 峨边| 临泽县| 墨玉县| 平泉县| 屯门区| 开远市| 响水县| 永仁县| 延庆县| 威远县| 绍兴市| 体育| 中宁县| 宾阳县| 万荣县| 罗平县| 营口市| 潼南县| 体育| 郎溪县| 盈江县| 灵丘县| 兴业县| 江门市| 民勤县| 西丰县| 同江市| 南漳县| 乐昌市| 景洪市| 罗江县| 浦北县| 犍为县| 揭东县| 南川市|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