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一句話的安慰
當朋友生病、面對親人死亡、失業或者離婚而情緒糟糕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感到不知所措,變得不會說話,不會應對,甚至自己的手腳都不知道該放在什么地方了。
這個時候,適時的一句話或一個擁抱,能給對方多大的安慰啊!
目睹別人的痛苦或不安,會變得無能無語,甚至想逃離,都是正常反應,因為,那表示我們對此也感到害怕或焦慮。
但安慰陪伴,也是一種人際關系。許多研究發現,人在沮喪時,如有朋友相伴,即使是最拙的話,也有安慰效果。因此,每個人都該培養這種能力,才能與人互為支持,彼此幫助。
7.當朋友生病了
朋友罹患重病時,我們能做的,是先傾聽及接納他的感受,而不是用常識或醫學知識與他辯駁,企圖說服他別擔心。生病的人多半既震驚又害怕,也可能憤憤不平,覺得為什么是他,或已坦然接受。但不管怎么樣,都要先接受他復雜的情緒,讓他完全無懼地說出來。
接下來,再表達你對他的疼惜或不舍。像是“知道你病了,我心里也好難過”。如果已進入重大手術或化療,不妨告訴他:“你好勇敢,聽說這種手術或化療很辛苦,你真的很不容易。”
如果他的情況愈來愈糟,甚至進入臨終狀態,更要仔細聽他心里想說的話。因為他有可能想交代后事,也可能想感謝或叮嚀朋友。別拒絕或壓抑他,不要用“別想那么多,一切都會沒事”的話來搪塞,反而要適時問他:“你還想做什么?”“還有什么愿望?我們可以幫忙的?”
別怪自己好像使不上力。其實,無聲的陪伴與關心,已經給了他很大的力量。
8.當朋友失去所愛的人
面對親人的亡故,人會有很多情緒,像傷心、哭泣、自責或強烈的失落感,這時,還是先照顧他的情緒。
當對方傷心哭泣時,就在旁邊遞上衛生紙,拍拍他或抱抱他。人在極度哀傷時,無形的肢體語言比什么都有用。
如果還是想說點話,不妨說:“我知道你很難過,我也是。”或“我也很想念他。”但別說:“別再哭了,這樣哭對你身體不好。”或“你要節哀順變。”因為這只反映出我們不知如何是好,希望趕快停止這窘境。但真正對他好的,是讓他的悲傷有個出口,把情緒宣泄出來。
有時候,做點什么會比說什么更好。但別只說:“要幫什么忙,告訴我。”而是更具體的:“我要去超市買菜,要不要順便帶點東西給你?”或“我要帶小孩去看電影,你兒子可能有興趣,要不要讓他一起來?”不著痕跡的邀約或幫忙,會給對方說不出的溫暖。
最后,失去親人的朋友,需要長期陪伴和關注,而不是葬禮結束就好了。根據觀察,失去親人,通常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慢慢恢復,有人時間更長。所以做朋友的,別忘了繼續關心他,隔一陣子打個電話、寫個E-mail或卡片,問候一下。
9.當朋友丟臉難堪
如果朋友愿意跟你說他丟臉不光彩的事,表示你是他可信賴的對象。要珍惜這陪伴的機會,因為他可能除你以外,再也沒有人可以講。
不過,如果你的價值觀和他有所不同,基于安慰陪伴的立場,不妨先放下自己的價值觀,傾聽并接納他的感受。接納他的情緒,不等于贊同他的行為,所以不用太緊張。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不妨委婉告訴他:“我可能不適合陪你,因為我怕把情緒帶給你,也許某某人比較適合。”
但不管是否贊同對方,在傾聽過程中,不要急著給建議,而是等他自己說。從他的談話內容增強可行的部分。因為,成年人多有自己的打算,做朋友的不見得全盤了解,如果貿然給建議,恐怕不夠完善。如果事情發展不順遂,當事人也許還會怪你,損及兩人情誼。
也有可能,是朋友的另一半發生狀況,帶給他難堪。此時,別過度追問或添油加醋,就是最好的陪伴。有些人會希望別人別再問,因為那像在傷口上撒鹽。有些人會覺得很丟臉,好像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如果是這樣,不妨安慰他:“那不是你的錯,我們也不會這樣看你。”站在他那邊,給他情緒上的支持。
如果,是他受到八卦或攻擊,不妨等候他的反應或需要。假如是他受到委曲,一定會想澄清,此時聽就好了,但在他想報復或還擊時,適時提醒一下:“這樣做好嗎?可能會對你更不好。”讓他冷靜下來。假如他根本不愿意提,就跟他一樣若無其事,一直到他想講或需要協助,這就是沉默的陪伴。
做人,其實可以更柔軟更有彈性。
10.如果他離婚了
身旁的朋友離婚了,我們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
別隨便說恭喜。雖然現在離婚愈來愈普遍,對有些人來說,離婚甚至是一種解脫,但真正離過婚的人都知道,那是很大的失落,實在說不上恭喜。
先陪伴寬慰他們低落的心情。某些人離婚后會變得很沮喪,特別是因配偶有外遇而離婚的人,會對自己有所貶抑,認為是自己留不住另一半。這時朋友能做的,是先聽他說低潮沮喪的話。需要時,適時提醒一下:“婚姻是兩個人的事,不是只有一個人的問題,別太自責。”
別批評他過去的配偶。可陪伴、可傾聽,但一定要勒住自己的舌頭,別批評他過去的配偶與婚姻,因為那對于安慰他一點幫助都沒有,只會讓他更沮喪,覺得自己的過去好像做了一件很糟的事。
做朋友最容易犯的錯是,過度投入別人的婚姻,并告訴別人該怎么做。謹守朋友的本分,就是讓他知道,你愿意陪伴他,并相信他有能力處理。
看他的支持系統夠不夠,有時候還得問一下:“錢夠用嗎?”“小孩有沒有人照顧?”“有其他親友的支持嗎?”把他拉回現實來。支持系統較強的人,適應得較好,也容易走出婚變的陰霾。
若有需要,建議他尋求專業的婚姻輔導。有些人在離婚后會想和對方復合,或者和其他人約會,也可能陷入混亂的情感糾葛,若有需要,不妨建議他去找婚姻輔導人員,給他較好的協助。
11.如果他下崗失業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幾年常發生的,那就是因組織的縮編或解散,朋友被資遣、優退或解雇了。
當朋友主動找你,告訴你他失業了,表示你是他重要的支持系統。這個時候,我們應趕快放下手上的事情,專心聽他說。
“那是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我為這地方賣命十幾年,這么熱愛新聞工作,但現在,連戰場都沒了。”他打開心中的郁悶,一點一滴說了起來。
和前面幾位朋友一樣,我也很同情他的遭遇。大環境的不景氣,加上工作場所的人事糾紛,讓他不得不離開戰場。才四十出頭,還不到退休年齡,這對有社會壓力的男人來說,應該是很大的打擊。
怎么安慰這樣的朋友?
失業的人,會夾雜著許多情緒與不平,像是面子上過不去、不甘心,或即將而來的經濟問題。因此,除了聽他們傾訴,也可從以下幾方面安慰他。
別急著問問題或給建議。剛失業的人,最怕別人問:“你接下來要干什么?”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知道,當然不知如何回答。也別一直“指導”他該怎么做,好像我們比較能掌握人生,實際上,失業的人,自信心已經很低,別再讓他們覺得自己很蠢。
小心自己的言語,肯定他們過去的表現。失意受挫的人,很容易把事情放大或扭曲,所以,我們得留心自己的言行,也要理解對方的遭遇。告訴他:“你以前就很棒、很負責。”或是“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做的某件事,真是太好了。”這些都是肯定他的價值與表現。
別讓他太封閉自己,適時邀他吃飯、做喜歡的事。中年失業的人,很多是靠朋友才站起來的,因為,中年人多有豐沛的人脈與資源,可互相支持。邀他出來,讓他知道,朋友都支持他,情誼不受影響,這是給失業者正面的經驗。
12.小孩考試升學不理想時
中年時,還會碰到孩子升學與教養的問題,特別是中年的媽媽,很容易覺得挫折沮喪。
比如說,有朋友因為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好哭了三天三夜,她的眼睛都哭腫了,怎么勸比較好?
先肯定那個傷心媽媽所做的努力,包括每天照顧小孩的三餐作息,接送他上下學與補習,還有其他的。
再提醒她,是不是對小孩有過高的期待,如果繼續責備孩子,會不會讓兩個人更加疏遠,關系更緊張?
如果那個媽媽還是很傷心,不妨找她出去逛菜市場、爬山,把負面的能量釋放出來。
過了幾天,我朋友告訴我,這幾個建議還蠻管用的,那個傷心的媽媽不再那么執著孩子的學業成績了,母女倆終于可以說話,也愿意一起出去逛街買菜。
帶著安慰的勸,有時很管用。
但愿你也能從這些建議中得到幫助,陪伴需要的人。
因為,我們永遠會記得并感謝,在我們最傷心失意時,曾拉我們一把或說一句貼心話的人。
13.不要逼別人認錯
有這樣一段富有啟示性的話:“‘我的’這簡單的兩個字,是做人處世關系中最重要的,妥善運用這兩個字才是智慧之源。不論說‘我的’晚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我的’父親,‘我的’國家或‘我的’上帝,都具有相同的力量。我們不但不喜歡說我的表不準,或我的車太破舊,也討厭別人糾正我們對火車的知識、青霉素的藥效或拿破侖一世生卒年月的錯誤……我們愿意繼續相信以往慣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們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懷疑,我們就會找盡借口為自己的信念辯護。結果呢,多數我們所謂的推理,變成找借口來繼續相信我們早已相信的事物。”
卡耐基先生有這樣一次親身經歷:
有一次他請一位室內設計師為他布置一些窗簾。等到賬單送來后,他大吃一驚:費用遠遠超過了他所預計的。過了幾天,一位朋友來看他,問起窗簾的價格,他告訴朋友以后,他的朋友說:“什么?這太過分了!他占了你的便宜了!你怎么會上當呢?”
卡耐基先生想:“我吃了虧嗎?”是的,他說的是實話。可是,沒有人肯聽別人否定自己判斷力的實話。卡耐基開始為自己辯護了,說:“好貨總有好貨的價錢,你不可能以便宜的價錢買到高質量的東西。”
第二天,另一位朋友也來拜訪,他贊揚那些窗簾,表現得很有興趣。他說要是負擔得起的話,也希望在自己的家里布置上這樣的窗簾。卡耐基先生的反應完全不一樣了,說:“說實話,價錢太高了,我也負擔不起,我后悔訂了這些窗簾。”卡耐基先生甚至為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起來。
可見,如果對方處理得巧妙而且和善可親,我們也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如果把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我們的食道里,結果就適得其反了。我們不喜歡改變自己的決定。我們不可能在強迫和威脅下同意別人的觀點,但我們愿意接受態度和藹而又友善的開導。
一個人在決定是否接受說服時,總是自覺不自覺地衡量對方與自己的熟悉程度和親善程度。所以,無論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別人的錯誤:一個蔑視的眼神,一種不滿的腔調,一個不耐煩的手勢,都有可能帶來難堪的后果。你以為他會同意你所提出來的建議嗎?絕對不會!因為你否定了他的智慧和判斷力,打擊了他的榮耀和自尊心,同時還傷害了他的感情。他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看法,還要進行反擊。這時,你即使搬出所有柏拉圖或康德的邏輯也無濟于事。
因此,不要逼別人認錯。事實上:承認錯誤雖然是一件好事,但愿意承認錯誤的人畢竟很少。心理學家高伯特說,人們只在無關痛癢的舊事情上才“無傷大雅”地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