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995字
- 2015-10-09 16:10:20
第四佛子下明集者。依增上悲念眾生故。生十種心。謂依前攝善。起悲攝生名戒增上。今依上悲欲拔眾生。悲心能起利眾生事。故名為集。集者益物之心。就中別相為八種眾生。一于惡行眾生令住善行。故名利益。二為苦眾生令得安樂。三于冤憎眾生慈不加報。四于貧苦者悲欲拔之。五于樂眾生愍其放逸。六于外道攝令正信。七于同行者護令不退。八于攝一切菩提愿眾生取于自己。九觀彼眾生乘大乘道。進趣之者敬之如師。十觀集具足功德者敬如大師。后二通攝為一菩提故唯有八。第五作是念下集果。依前悲心起勝上欲。欲拔濟故。約前拔濟。通有四種眾生。一化顛倒眾生。二化欲求眾生。三化有求眾生。四化梵行求眾生。文中為十類。初有一類。二有五類。三有二類。四有二類。皆言又作是念。文各有二先觀所化。次我當下興拔濟心。前即所治。后即能治。今十類生一一生所容有如前十心拔濟。十中初一解邪。余九行邪。且初。
作是念言。眾生可愍。墮于邪見惡慧惡欲惡道稠林。
第一化顛倒眾生。先所化中。邪見為總。謂四顛倒。理外推求故名邪見。常樂二倒名為惡慧。我凈二倒名為惡欲。惡道稠林者結其邪見。為諸過因。上為所治。
我因令彼住于正見行真實道。
后能治。住于正見翻上邪見。真實道翻上惡道稠林。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分別彼我。互相破壞。闘諍瞋恨熾然不息。我當令彼住于無上大慈之中。
第二化欲求眾生中有五類。分二。初三化現得五欲受用生過。后二化未得五欲追求時過。前中。即分三段。一受用不共財。二受無厭足財。三受貯積財。今初。已得之物不與他共。于費用時生瞋過也。先明所治。互相破壞。有二。一闘諍于言中。二分別彼我。乃對冤于心中。瞋恨已下結其增長。由瞋恨故思念作報。身心惡行熾然不息。能治中以慈治瞋。如來之慈乃名無上。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貪取無厭。唯求財利。邪命自活。我當令彼住于清凈身語意業正命法中。
二化無厭財眾生。求時無厭以生貪過。初所治中有二。一貪取無厭。明內心難滿。二唯求財利者形于身口。邪命自活。結上三業。次三業正命。以為能治。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常隨三毒。種種煩惱因之熾然。不解志求出要方便。我當令彼除滅一切煩惱大火。安置清涼涅盤之處。
三化受貯積財眾生。積而不散順生三毒。增煩惱過。初治中。染著生貪。散用生嗔。癡迷上二。言種種煩惱因之熾然者。謂寶玩受用數為煩惱之所燒故。癡迷于此無求出意。故云不知出要。能治中。涅盤清涼。煩惱火滅故。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為愚癡重闇妄見厚膜之所覆故。入陰翳稠林失智慧光明。行曠野險道起諸惡見。我當令彼得無障礙清凈智眼。知一切法如實相。不隨他教。
次二有二愿。化未得五欲進求時過。即造業眾生。分二。初一明追求現報。造諸惡行。后一明追求后報。造有漏善因。今初。先所治中有四種過。一愚癡覆心過。二入陰翳下增惡遠善過。三行曠野陰道明受苦報過。四起惡見者即無正對治過。后能治中先得凈慧眼。以所見如實。故不隨他教。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在于生死險道之中。將墮地獄畜生餓鬼。入惡見網中。為愚癡稠林所迷。隨逐邪道行顛倒行。譬如盲人無有導師非出要道。謂為出要入魔境界。惡賊所攝。隨順魔心。遠離佛意。我當拔出如是險難。令住無畏一切智城。
二化追求后報。習有漏善隨順險道過。謂以迷出世勝義愚。造福不動業。求未來報。則常在險道。前所治中文有十句。分三。初生死即自體。人天報危故名險道。二將墬下險道中事。文有八句。迷于苦集滅道。如次各二。初將墜明有苦。二入惡見網正明迷苦。三為愚下迷于集因。隨逐下明其造集。如盲下顯無道體。無有導師明闕道緣。正明迷道。非出要道下正迷于滅。入魔一句顯有滅障。謂入六塵如惡賊劫。隨順下二句明失。次能治中。拔出險道。總離前惡。住無畏城。是離之處。
上化欲求眾生竟。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為大瀑水波浪所沒。入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生死洄澓。愛河漂轉。湍馳奔激。不暇觀察。為欲覺恚覺害覺。隨逐不舍。
第三化有求眾生。有二段。初一道差別。五趣流轉。后一界差別。三界系閉。今初。先過。后治。過中初句為總。入欲下別。總即沒在大河過。謂六道漂溺如彼大河。求其沒中所以是過。次入欲流下別顯。大瀑水波浪。有三種相。一自體漂流。即五趣因果。二身見下為因起難。謂處之多害三安六處下便成大失。失出離道。今初自體有五種相。一深。二流。三名四漂。五廣。一深者具足四流無量水故。為煩惱河。二生死洄澓者流也。上總四流。煩惱因深。故此苦果常流不竭。三愛河漂轉者名也。前明四流雖無惑不攝。愛潤生死。此由漂溺者偏受河名。四湍馳等者漂也。此有二義。一顯河急。故云湍馳奔激。謂雖寶愛身。欲令長久而念念不住。是漂溺時。二由急故不能如實知。亦復不見涅盤彼岸。故云不暇觀察。五為欲覺等。隨逐者廣也。謂隨欲五塵。故名為廣。依此漂溺。
身見羅剎于中執取。將其永入愛欲稠林。于所貪愛深生染著。住我慢原阜。
第二起難。有四。一者執。執著我我所窟宅。不能動發。故云身見羅剎于中執取。二將其下轉還。詣先舍欲已。將生上界。由身見執。還生下界欲念之中。三于所貪下中著。謂于受用時求欲等樂著故。四住我慢原阜者增慢。謂于受用事時中。我慢大慢憍慢。自高輕彼故。慢令心高故喻原阜。
安六處聚落。無善救者無能度者。
三明大失有三。一善道無出意失。此無善因安六處聚落故。二惡道無救失。此無救緣。三無能度者異處去失。謂離善行生諸難處。不值佛故。此雙闕因緣。
我當于彼起大悲心。以諸善根而為救濟。令無災患離染寂靜。住于一切智慧寶洲。
后能治中初起化心。次以諸下成化行。化行有六。一與善因。謂六度萬行以為船筏。二作救緣。三令無苦患。四令離集染。五證涅盤寂靜。六令得菩提大智。皆翻上思之。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處世牢獄。多諸苦惱。常懷愛憎自生憂怖。貪欲重械之所系縛。無明稠林以為覆障。于三界內莫能自出。我當令彼永離三有。住無障礙大涅盤中。
第二明界差別。先過。后治。過中初句為總。三界系縛猶如牢獄。求有處之。所以為過。次多諸下別明世獄有五過隨逐。一苦事即種種諸苦。二財盡謂愛資生求之不得。憎貧窮遠之不能。三愛離謂親愛別離常生憂怖。四有縛謂雖生上界。還為貪械所縛。五障礙。謂雖得四禪八定。亦為無明所覆。與正見相違。次能治中。若如實了知三界之相虗妄。則自無障礙。果證涅盤。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執著于我。于諸蘊窟宅不求出離。依六處空聚起四顛倒行。為四大毒蛇之所侵惱五蘊怨賊之所殺害。受無量苦。我當令彼住于最勝無所著處。所謂滅一切障礙無上涅盤。
第四化梵行求眾生。有二。初化邪梵行求。令舍邪歸正。次段化同法小乘。令舍權歸實。今初先明過中初句為總。謂執著于我過。然外道執著雖多。以我為本。斷常等見皆因此生。次于諸蘊下別明有六句。前三句失道。故遠第一義樂。后三句失滅。故具足諸苦。初中外道計我故云諸蘊不求出離。徧計六根。起四顛倒。故云顛倒行。后三中。一四大乖違苦。謂生老病死苦。二五陰隨逐苦。三怨賊六受無量謂苦。外道著我。故不能得出。后治中上由計我故處處生著。唯大涅盤是無著處。菩薩教之觀過。知其實性。人法皆空故云最勝無著處無上涅盤。
又作是念。一切眾生其心狹劣。不行最上一切智道。雖欲出離。但樂聲聞辟支佛乘。我當令住廣大佛法廣大智慧。
二化同法小乘。初起過中有三。初不求大因過。利生懈怠為狹。佛法無邊退沒不證為劣。二不行下不愿大果過。三雖欲下明修行過。不定聚眾生。實有大乘出離之法。而修小乘。后治中廣大佛法。即諸度萬行。登地已上名為廣大。皆佛因法。智慧通因果。翻前狹劣。總名廣大。
佛子。菩薩如是護持于戒。善能增長慈悲之心。
第二結成攝生之戒。護持于戒。即前律儀。及攝善法故。能增長慈悲之心即益生戒。
上相地竟。
下地果。
佛子。菩薩住此離垢地。以愿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億佛。多百億佛。多千億佛。多百千億佛。如是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
第二位果。唯無發趣。三果同前。皆勝初地。初調柔果有三。謂法喻合。法中有三。初見佛為鏈行緣。
于諸佛所。以廣大心深心。恭敬尊重。承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后于諸佛下明能鏈行。于中先供佛。
于諸佛所以尊重心。復更受行十善道法。隨其所受。乃至菩提終不忘失。
后于諸佛下受法更受十善。即學佛十善也。是戒地故。
是菩薩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凈滿足。
三是菩薩下所鏈凈中。對前勝中。以離慳嫉破戒二種垢故。
譬如真金置礬石中如法鏈已。離一切垢轉復明凈。菩薩住此離垢地亦復如是。于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遠離慳嫉破戒垢故。布施持戒清凈滿足。
二喻中。前初地菩薩戒未凈。故施亦未凈。今離二垢。說名離故。初地金但火鏈以除外垢。今此置礬石中。兼內凈體明。云一切凈。法合可知。
佛子。此菩薩四攝法中愛語偏多。十波羅蜜中持戒偏多。余非不行但隨力隨分。
二別地行中以離語四過故愛語偏多。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訶薩第二離垢地。
三總結地。
菩薩住此地。多作轉輪圣王。為大法主具足七寶有自在力。
二菩薩住此下攝報果。先明在家。后若欲下出家。在家中二。先上勝身即金輪王。
能除一切眾生慳貪破戒垢。以善方便。令其安住十善道中。為大施主周給無盡。布施愛語利益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不離念法。不離念僧。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又作是念。我當于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為殊勝。為妙。為微妙。為上。為無上。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
后能除下明上勝果。
是菩薩若欲舍家于佛法中勤行精進。便能舍家妻子五欲。既出家已。勤行精進。于一念頃得千三昧。得見千佛。知千佛神力。能動千世界。乃至能示現千身。于一一身能示現千菩薩以為眷屬。
二出家攝報果。
若以菩薩殊勝愿力。自在示現。過于是數。百劫。千劫。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三若以菩薩下愿智果。并如初地。
爾時金剛藏菩薩。欲重宣其義而說頌曰。
質直柔軟及堪能
調伏寂靜與純善
速出生死廣大意
以此十心入二地
第三重頌中有十五偈。分三。初十頌行位。于中有四。初一頌頌十種心。
住此成就戒功德
遠離殺生不惱害
亦離偷盜及邪婬
妄惡乖離無義語
不貪財物常慈愍
正道直心無諂偽
離險舍慢極調柔
依教而行不放逸
二有二偈頌攝律儀戒。
地獄畜生受眾苦
餓鬼燒然出猛焰
一切皆由罪所致
我當離彼住實法
人中隨意得受生
乃至頂天禪定樂
獨覺聲聞佛乘道
皆因十善而成就
如是思惟不放逸
自持凈戒教他護
二有二偈半頌攝善法戒。
復見羣生受眾苦
轉更增益大悲心
凡愚邪智不正解
常懈忿恨多諍訟
貪求境界無足期
我應令彼除三毒
愚癡大闇所纏覆
入大險道邪見網
生死籠檻怨所拘
我應令彼摧魔賊
四流漂蕩心沒溺
三界焚如苦無量
計蘊為宅我在中
為欲度彼勤行道
設求出離心下劣
舍于最上佛智慧
我欲令彼住大乘
發勤精進無厭足
四有四偈半頌攝眾生戒。
菩薩住此集功德
見無量佛咸供養
億劫修治善更明
如以好藥鏈真金
佛子住此作輪王
普化眾生行十善
所有善法皆修習
為成十力救于世
欲舍王位及財寶
即棄居家依佛教
勇猛精進一念中
獲千三昧見千佛
所有種種神通力
此地菩薩皆能現
愿力所作復過此
無量自在度羣生
二有四偈頌位果。
一切世間利益者
所修菩薩最勝行
如是第二地功德
為諸佛子已開演
三有一偈結嘆所說。
上第二離垢地竟。
第三發光地。所以來者。前戒此定。義次第故。又前三地寄同世間。施戒修法。前二地施戒竟。今此顯修。故深密云前位能持微細戒品。未得圓滿世間等持等至及圓滿聞法總持。為令得此。因說此地。令勸修學。言發光者智論名為光地。本論名明地。光之與明眼自殊稱。皆略無發字。仁王名明慧地。慧亦是明。義旨皆同。今統收下經及諸經論總有三義立發光名。一以初住地十種信心為能發。勝定聞持為所發光。以安住地竟。方始聞法修得定故。瑜伽云由聞行正法光明等持光明之所顯示。故名發光地。二以聞持為能發。勝定為所發。三以勝定總持并為能發。彼四地證光明相為所發。唯識云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故十凈心唯是能發。證光明相唯是所發。言所離障者唯識名暗鈍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聞思修法忘失。彼障三地勝定總持。入三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三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欲貪愚。此障勝地及彼修慧。二圓滿陀羅尼愚。此障聞思慧。及障彼陀羅尼故。若約所證。唯就總持名證勝流真如。唯識云謂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極為勝故。其所成行亦唯禪及求法。其所得果亦法及禪。下四無量五神通等皆定所攝。上釋名竟。
佛子得聞此地行
菩薩境界難思議
靡不恭敬心歡喜
散華空中為供養
次正釋文。總分三分。初贊請分。二正說分。三重頌分。今初六偈分二。前三慶前。后三請后。前中初偈集經者敘。
贊言善哉大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