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愍念諸眾生
善說智者律儀法
第二地中之行相
是諸菩薩微妙行
真實無異無差別
為欲利益諸羣生
如是演說最清凈
后二偈贊說。前偈有慈。后偈有悲。故云利益。又前偈教相。故云律儀。后偈證相。故云微妙。真實者契理故。無異者千圣同轍故。無差別者理貫事故。
一切人天供養(yǎng)者
愿為演說第三地
與法相應諸智業(yè)
如其境界希具闡
大仙所有施戒法
忍辱精進禪智慧
及以方便慈悲道
佛清凈行愿皆說
后三偈請中初二偈大眾請。前偈總請三地之法。謂如彼教法相應三智之業(yè)。后偈別請十度行法。以地地通有故。慈悲是愿。道謂道力。佛清凈行即無漏智。
時解脫月復請言
無畏大士金剛藏
愿說趣入第三地
柔和心者諸功德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凈第二地。欲入第三地。當起十種深心。
第二正說分中先明地行。后明地果。前中四分。一起厭行分。二厭行分。三厭分。四厭果分。此地修禪。厭伏煩惱亦厭于禪故名厭地。正住地心。住于八禪故但名厭。初入地心觀修彼行名厭行分。趣地方便起彼厭行。地滿心中得無量等。是厭之果。今初分中有三。初結前生后。次何等下徵列十心。三菩薩以是下結行入位。初中標起。云十種深心。論經云深念心。則異二地單云深心。謂更以十心。念前十深心故。
何等為十。所謂清凈心。安住心。厭舍心。離貪心。不退心。堅固心。明盛心。勇猛心。廣心。大心。
二徵列十心。義分四對。初二句一對謂根本建立。次三句一對謂方便發(fā)修。次三句一對謂修已成就。后二句一對謂德用自在。此四對中皆前離過后明成善。初言凈心者離過也。謂依二地凈心。趣此地凈心故。二安住心。依不舍自乘及前十故。此二依前。故云根本建立。次第二對方便修者。于中前二句離過。一懸離當欲。二離于現貪。后一造行進善。第三對中初一句離過。謂自地煩惱不能壞故。名堅固心。后二句成善明盛。謂八禪出入自在。勇猛謂不退失。第四對中謂不樂狹小。故云廣。依他自在不舍眾生。故云大。
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三地。
三結行入地。謂于前十心。作意思惟。便入增上心住。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第三地已。觀一切有為法如實相。所謂無常。苦不凈。不安隱。敗壞。不久住。剎那生滅非從前際生。非向后際去。非于現在住。
第二厭行分中有三。一修行護煩惱行。以觀有為可厭患故。二見如是下修行護小乘行。求一切智。深念眾生舍狹劣心故。三菩薩如是厭離下修行方便攝行。欲攝眾生不離無障礙智究竟方便等故。又此三段攝前三位。初及第二一半。攝修行住。次護小乘狹劣心下攝無恚恨行。以慈悲故。后段攝等一切佛回向。思惟佛智。度眾生故。今初文有二十句。分二。初十句觀無常即知有為體性。后十句觀無救者即就人彰過。今初分三。初顯觀無常。時謂住地已。次觀一切下總辨所觀。謂有為法。后所謂下別示其相。文有十句。初總。余別。總云無常。論云是中命行不住故。命行是所無常法。不住是無常義。別中九句。通顯此無常義謂無我我所故。
又觀此法無救無依。與憂與悲苦惱同住。愛憎所系。愁戚轉多。無有停積。貪恚癡火熾然不息。眾患所纏日夜增長。如幻不實。
第二又觀下十句明其無救。初句總顯。言此法者。即前無常。今又觀之。不出生老病死。如四方山來無逃避處。無能救者。別有九句。約生老病死。初四約死以顯無救。此相顯故。所以先明。一無依者。于無常未至中。無所依告救令不至。二與憂者無常既至。無能救者意者懼死。所以懷憂。三與悲者生陰轉壞。死相現前。于此中間彌增涕泗。四苦惱同住者正舍壽時四大分散。則憂苦轉增心生熱惱。次二約資生事不知是苦。妄生樂想。謂五追求。資生境有違順故愛憎所系。六于受用時苦多樂少。云愁戚轉多。謂受而不散眾禍皆集。用而毀損如損身命。故曰苦多。此二含生一種。七于身老時盛年壯色。不可救令停集。后二約病。初一病因。謂八于少壯時具樂等三受。故貪等常燒不容法水。熾然難救。九于年衰時眾患所纏。如樹將朽。日夜增長無能令免。老即病緣。如幻不實總結前九。
上護煩惱行。
見如是已。于一切有為倍增厭離。趨佛智慧。見佛智慧不可思議。無等無量。難得無雜。無惱無憂至無畏城。不復退還。能救無量苦難眾生。
第二護小乘行。文有三十句。初十句護小心。后二十句護狹心。今初句總。先結前。謂先觀無常已厭有為。次觀無救故倍增厭。趨佛智慧明其生后。正護小心。求佛大智故。次見佛下別有十句。分二。前五攝功德大。即求佛菩提。后五清凈大即求涅盤果。菩提修成名攝。涅盤本有離障稱凈。今初攝功德大。一智用不測故不可思議。二妙用無比故無等。三純以利他故無故。四無譏嫌故難得。五不同外道故無雜。總攝五種功德大。后五清凈大。義攝有三。一無惱即離惑習。無明不雜故。二無憂者離苦苦依。根本亡故。三得涅盤有二義。一得體謂至無畏城。二得用謂能建大事。不住生死。故云不復退還。不住涅盤。故能救無量苦難眾生。
菩薩如是見如來智慧無量利益。見一切有為無量過患。則于一切眾生。生十種哀愍心。
第二護狹心。文有二十句。前十悲其淪溺。后十決志救濟。前中先牒謂見佛智勝利傷物不得。有為過患愍物處之。此是牒前則起悲心。是為生后。
何等為十。所謂見諸眾生孤獨無依。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貧窮困乏。生哀愍心。見諸眾生三毒火然。生哀愍心。見諸眾生諸有牢獄之所禁閉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煩惱稠林恒所覆障生哀愍心。見諸眾生不善觀察生哀愍心。見諸眾生無善法欲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失諸佛法生哀愍心。見諸眾生隨生死流生哀愍心。見諸眾生失解脫方便生哀愍心。是為十。
二何等下正顯悲行。文有十句。初總余別。總由孤獨無依故生哀愍。今眾生上遠慈尊。下不利物。故云孤獨。別有九種孤獨無依。初二依欲求眾生。一已得心無厭足故貧窮無依。二未得求無休息故三毒火然。言多欲多求。次三依有求眾生。一閉苦果獄。二集因覆障。故云煩惱稠林。三無觀察道。由生八難不聞法故。安能證滅。后四依梵行求眾生。前三小乘。一行小因。不求大因勝善之法。二保小果。不求菩提為失佛法。三不得大涅盤。長隨變易生死。后一外道雖求解脫。以邪行故失于方便。
菩薩如是見眾生界無量苦惱。發(fā)大精進。作是念言。此等眾生我應救。我應脫。我應凈。我應度。應著善處。應令安住。應令歡喜。應令知見。應令調伏。應令涅盤。
第二菩薩如是下決志救度。中初結前生后。作是念下正顯救心。文有十句。對前十類生此十心。一救孤獨故。二脫貧窮故。三凈三毒故。四度有獄故。五著無障處露地坐故。六住善觀察故。七得善法欲生歡喜故。八知見性相同佛法故。九調伏諸根不隨流故。十應令涅盤得解脫方便故。
科第二厭行分中有三。前護煩惱行。護小乘行已竟。下第三修方便攝行。
菩薩如是厭離一切有為。如是愍念一切眾生。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
第三修行方便攝行。謂修攝生方便之行。故下經云以何方便而能拔濟。即知不離佛智等。即是攝生之方便也。文有四段。初發(fā)起攝行之因。二作是思惟下思求方便攝行。三便作是念下思得攝生方便。四菩薩如是下依思修行。今初分二。先牒前二行以為三因。后欲依下依前三因以明發(fā)起。今初。一如是厭離一切有為是牒護煩惱行。為離妄想因。次如是愍念一切眾生是牒護狹心。為不舍一切世間因。三知一切智智有勝利益。是牒護小心。為發(fā)精進因。謂既知佛智勝益。明修行彼道以趣入故。三因之中初后是智。中一是悲。悲智為因能救方便。
欲依如來智慧救度眾生。
后發(fā)起者既思三因。欲將有益之智。救可愍眾生。
作是思惟。此諸眾生墮在煩惱大苦之中。以何方便而能拔濟。令住究竟涅盤之樂。
第二思求方便攝行者。亦只思前眾生墮有為惑業(yè)苦中。欲令永滅。得大涅盤。未知方便故思求之。
便作是念。欲度眾生令住涅盤。不離無障礙解脫智。無障礙解脫智不離一切法如實覺。一切法如實覺不離無行無生行慧光。無行無生行慧光不離禪善巧決定觀察智。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不離善巧多聞。
第三思得攝生方便中方便有五。一佛無礙智。二八地如實覺。三四地如行慧。四三地禪定。五亦三地多聞。然此五中從微至著。則后后起于前前。今觀求逆尋其本。展轉相因。并云不離。此五之中多聞為能起。佛智唯所起。中間三種。通能所起。
菩薩如是觀察了知已。倍于正法勤求修習。
第四依思修行。上既逆推本由多聞。今則順行先求聞慧而起聞行。文中先結前生后。下正起求行。
日夜唯愿聞法喜法樂法依法隨法解法順法到法住法行法。
后日夜下正起求行。于中二。先明求法行。后菩薩如是下明求行因。今初文有十句。即是三慧而有四節(jié)。初三唯聞。第四五六通聞思慧。第七唯思。后三唯修。于中初日夜常聞以顯勤行。喜法等九顯正修行。
上求法行。
下求因行。
菩薩如是勤求佛法。所有珍財皆無悋惜。不見有物難得可重。但于能說佛法之人生難遭想。
二求行因中有二。初常勤求因。后菩薩如是下正修行因。今初。彼常勤求以何為因示現。恭敬重法畢竟盡故。于中分六。一總明輕財重法。
是故菩薩于內外財。為求佛法。悉能舍施。
二雙舍內外。
無有恭敬而不能行。無有憍慢而不能舍。無有承事而不能作。無有勤苦而不能受。
三內財敬事。謂心則恭敬舍慢。身則承事忘苦。
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
四況舍外財。
若聞一偈未聞正法。生大歡喜。勝得轉輪圣王位。若得一偈未曾聞法。能凈菩薩行。勝得帝釋梵王位。住無量百千劫。
五輕位重法。人天王位終是無常。句偈教義法王為果。
若有人言。我有一句佛所說法。能凈菩薩行。汝今若能入大火坑受極大苦。當以相與。菩薩爾時作如是念。我以一句佛所說法凈菩薩行故。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大火滿中尚欲從于梵天之上。投身而下親自受取。況小火坑而不能入。然我今者為求佛法。應受一切地獄眾苦。何況人中諸小苦惱。
六甘苦重法。以一句之法能盡苦源。地獄多劫誠可甘也。
菩薩如是發(fā)勤精進求于佛法。如其所聞觀察修行。
后正修行因中初結前。如其下正顯因相。謂靜處思惟正觀。為修行之因也。若順經文。此是后文標舉耳。
此菩薩得聞法已。攝心安住。于空閑處作是思惟。如說修行乃得佛法。非但口言而可清凈。
大文第三厭分。束為七修相者。前明聞思。今顯修慧。即五種方便中第四禪善巧決定觀察智也。論云云何厭分。是菩薩聞諸法已知如說行。乃得佛法。入禪無色無量神通。彼非樂處。于中不染。必定應作故。謂不樂不染即是厭義。其無量神通是厭之果。經文修有七相。一依何修。二云何修。三何處修。四何故修。五何時修。六何所修。七何為修。束此七相。大為三段。初四修行。次二正入。后一入意。今初。此菩薩得聞法已即依何修。以依正法故。次攝心安住即云何修。攝散住法是修相故。次于空閑處即何處修。次作是思惟下即何故修。要得修行方證得故。此于七相中已具四相。然非但口言。通于說聽。謂非但聽聞文字音聲而得清凈也。然皆即妄即真。圓融自在。任運而發(fā)。不同欣厭。
佛子。是菩薩住此發(fā)光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