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3章

  • 華嚴綱
  • (唐)澄觀
  • 4931字
  • 2015-10-09 16:10:20

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 譯經

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 疏義

明匡山法云寺憨山沙門德清提挈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二

第二離垢地。所以來者。論云如是已證正位。依出世間道。因清凈戒。說第二菩薩離垢地。言正位者。即初地見道。是出世間。依此修于三學。戒最在初。前地雖證真。有戒未無誤犯。又以十度寄明地位。前施此戒。故次明之。下八準此。言離垢者。慈氏云。由極遠離犯戒垢故。謂性成就。非如初地思擇護戒。亦名增上戒。住此地斷邪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三業。能障二地。由斯二地說斷二愚。及彼麤重。一微細誤犯愚。即上俱生一分。此能起業。二種種業趣愚。即彼所起誤犯三業。言最勝真如者。謂此真如具無邊德。于一切法最為勝故。此亦由翻破戒之失為無邊德。以成于戒得最勝故。

諸菩薩聞此

最勝微妙地

其心盡清凈

一切皆歡喜

皆從于座起

踴住虗空中

普散上妙華

同時共稱贊

次正釋文。分三分。初贊請分。二正說分。三重頌分。今初。五頌分二。初三慶聞初地。二請說二地。今初前二。經家敘其三業慶喜。

善哉金剛藏

大智無畏者

善說于此地

菩薩所行法

后一發言申贊。領前請后。

解脫月菩薩

知眾心清凈

樂聞第二地

所有諸行相

即請金剛藏

大慧愿演說

佛子皆樂聞

所住第二地

后二初序后請。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當起十種深心。

第二正說分中先明地相。后彰地果。前中分二。一發起凈。即是入地心。二佛子菩薩住此離垢下即住地心。三聚無誤。地中正行名自體凈。直心起彼名發起凈。初中有三。謂標列結。今初標也。深心者深契理事。故標深列直。義一名異。言直心者則令自體凈中性戒成就。性戒有二。一久積成性。二真如性中無破戒垢。今稱如持。使得性成故云成就。

何等為十。所謂正直心。柔軟心。堪能心。調伏心。寂靜心。純善心。不雜心。無顧戀心。廣心。大心。

二徵列中有十句。初句為總。余九為別。別中前四律儀。次三攝善。后二饒益有情。

菩薩以此十心。得入第二離垢地。

第三結行入位。由上十心成就上品極圓滿故。入斯戒住。以此十心為發起凈。下文第一自體凈中。明三聚凈戒。即分為三。初攝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攝眾生戒。此三聚戒攝前三位。初攝治地住。次攝饒益行。思彼眾生墮惡等故。后攝不壞回向。謂有智愿等。于法寶等皆不壞故。律儀通于止作。攝善唯約善行。此二自利。后一唯約利他。

佛子。菩薩住離垢地。

今初律儀。分三。初標所依。謂離垢地戒增上故。

性自遠離一切殺生。不畜刀杖。不壞怨恨。有慚有愧。仁恕具足。于一切眾生有命之者。常生利益慈念之心。是菩薩尚不惡心惱諸眾生。何況于他起眾生想。故以重意而行殺害。

二正顯戒相。中有十善業道。即為十段。今初離殺。分二。初總明。次不畜下別顯。今初性自遠離。文屬殺生。義該下九。謂自性成就十善業道。即自性戒。然離有三種。一要期離。謂諸凡夫。二方便離。所謂二乘。三自體離。謂諸菩薩。契窮實性。自體無染。然離亦有四。地前離現行。登地離種子。除誤犯顯性凈。正當二地。次別顯中有三種離。一離因謂離殺因緣。二于一切下對治離謂離殺法。三是菩薩下果行離。即離殺業。今正不殺。故名果離。

性不偷盜。菩薩于自資財常知止足。于他慈恕不欲侵損。若物屬他起他物想。終不于此而生盜心。乃至草葉不與不取。何況其余資生之具。

第二離盜。初句總。非理損財不與而取故名為盜。別中亦三。一因離。二于他下對治離。三若物下果行離。因中止謂少欲。足謂自足。自之所有尚生止足。故無盜。

性不邪婬。菩薩于自妻知足。不求他妻。于他妻妾他所護女親族媒定及為法所護。尚不生于貪染之心。何況從事況于非道。

第三離邪婬。乖理曰邪。深愛曰婬。別中亦三。一因離。謂自妻知足。此亦二意。一內心知足。離于起因。二自足妻色。離受畜因故。此由寄報輪王相同世間故。得示有妻妾耳。二對治離。謂不求他妻。現在梵行凈故。不求未來妻色。他人之妻蓋不在言。三于他妻下明果行離。亦有麤細。細約起心。麤約從事。

性不妄語。菩薩常作實語真語時語。乃至夢中亦不忍作覆藏之語。無心欲作。何況故犯。

第四離妄語。違想背心名之為妄。別中分二。初對治離。次乃至下果行離。今初對治。即是因離。不別明因。有二義故。一無外事。謂無刀杖妻財之外事。故無受畜因。二無異因故。謂但用誑他。思即妄語因。無別貪等以為異因。異因即起因故。離彼誑心。即誠實語。實語即是雜心對治。故對治離即是因離。不同身三各具三離。口四唯二。意三唯一。

性不兩舌。菩薩于諸眾生無離間心。無惱害心。不將此語為破彼故而向彼說。不將彼語為破此故而向此說。未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長。不喜離間。不樂離間。不作離間語。不說離間語。若實若不實。

第五言不乖離。名離兩舌。兩舌事成能令離間。別中亦二。初對治離。后未破下果行離。對治離者。即不破壞行。此唯約心。果行離者通心及事。即是差別。

性不惡口。所謂毒害語。麤獷語。苦他語。令他瞋恨語。現前語。不現前語。鄙惡語。庸賤語。不可樂聞語。聞者不悅語。瞋忿語。如火燒心語。怨結語。熱惱語。不可愛語。不可樂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如是等語皆悉舍離。常作潤澤語。柔軟語。悅意語。可樂聞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多人愛樂語。多人悅樂語。身心踴悅語。

第六言不麤鄙名離惡口。別中分二。初果行離。后常作下。對后諸業望治果行。非全次第。故先顯治。后能離果。今此先明果行中。先明所離。后明能離。初中有十七語。句各一義。前四總顯惡言體用。后十三語重顯前四。疏有多義。

性不綺語。菩薩常樂思審語。時語。實語。義語。法語。順道理語。巧調伏語。隨時籌量決定語。是菩薩乃至戲笑尚恒思審。何況故出散亂之言。

第七言辭不正故云綺語。其猶綺文。總離可知。別中亦二。先對治。后果行。前中八語初一為總。故下結云戲笑尚恒思審。是以菩薩常樂三思而后言。則無散亂矣。下七語別。時之一字亦總亦別。總者上言思審者思合其時。語默得中也。別者下七種語皆明其時。略有三義。一教化時謂稱適其機。二教受時即實義法三種語。三教誡語即順道理等四種語。即律中五義。一制謂有罪者治。二聽謂無罪者聽。三舉謂有過者舉。四折伏謂折攝合宜故云巧調伏。五令喜謂有實德者稱揚令喜故云決定。隨時籌量者若制若聽若舉若折皆須適時。故總結之。二是菩薩下果行離中亦以輕況重。

性不貪欲。菩薩于他財物。他所資用。不生貪心。不愿不求。

第八離貪。此下意三。但有對治者。以貪等是業有之本。更無所依。故非果行。非果則不可更立異因。故但有其一。今初離貪謂離求欲心。別中有三。一于他財物是事。二他所資用是體。三不生貪等。明差別。初始欲名求。次希得屬己為愿。

性離瞋恚。菩薩于一切眾生恒起慈心。利益心。哀愍心。歡喜心。和潤心。攝受心。永舍瞋恨怨害熱惱。常思順行仁慈佑益。

第九離于忿怒含毒故云離瞋。別中有三。一別顯能治。二永舍下總顯所治。三常思下類通治益。別中六種心。論攝為五。一于怨生慈心治。二于惡行生利益心治。三于貧苦生哀愍歡喜心治。四于樂眾生生和潤心。論名利潤。治彼染著無利潤故。五于發菩提心人起攝受心。攝令成故。

又離邪見。菩薩住于正道。不行占卜。不取惡戒。心見正直。無誑無諂。于佛法僧起決定信。

第十離于乖理推求。不言性離者蓋文略耳。別中治七種邪見。一住正道者治異乘見。小乘對大非正道故。二不行占卜治虗妄分別見。即是邪見。夫吉兇悔吝。由愛惡生。故云邪見。三不取惡戒。治于戒取。四心見正直治于見取。五無誑者治覆藏見。六無諂治詐現不實見。七于佛法下治非清凈見。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護持十善業道。常無間斷。

第三佛子下結成增上戒。

上攝律儀竟。

復作是念。一切眾生墮惡趣者。莫不皆以十不善業。

第二復作是念下攝善法戒。謂非唯律儀不闕不斷。常攝善法亦無斷闕。文中分三。初略觀不善起攝善行。次佛子下廣觀障治。起攝善行。三如是方便下總結勸修。今初分二。先明觀智。后是故下明起愿行。且初。

是故我當自修正行。亦勸于他令修正行。何以故。若自不能修行正行。令他修者無有是處。

后起愿行者。由念眾生惡因果故。便起大悲。修二和行。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十不善業道。是地獄畜生餓鬼受生因。

第二廣觀障治起攝善法中謂觀五重善法。謂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也。意于上上清凈佛善。起增上心。求學修行攝善法戒清凈行故。

十善業道。是人天乃至有頂處受生因。

后攝觀十善具諸法門。然通相而辨善皆能治。以順理益物正反惡故。文有五重。今初人天十善。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聞聲而解了故成聲聞乘。

第二辨三乘善。各有三段。今初聲聞乘善。初標所修善。次以智慧下顯所用功異。三成聲聞乘結成自乘。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凈。不從他教自覺悟故。大悲方便不具足故。悟解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

第三緣覺善。所用異中初句總明。以能修習。名修清凈。未能圓修。不名具足。方便謂教法。以緣覺出世無九部法故。

又此上品十善業道。修治清凈。心廣無量故。具足悲愍故。方便所攝故發生大愿故不舍眾生故。希求諸佛大智故。凈治菩薩諸地故。凈修一切諸度故。成菩薩廣大行。

第四菩薩十善所用異中修治清凈。是自利心。廣是利他。無量即大乘心。是二利行體。具足悲愍。是菩薩用。方便所攝即四攝攝生。是彼悲力。發生大愿即凈深心。當初地。二不舍眾生即不退轉地。雖得寂滅不舍眾生。即八地。三希求佛智等。即受大位地。即當第十地。

又此上上十善業道一切種清凈故乃至證十力四無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是故我今等行十善。應令一切具足清凈。

第五佛善。上上是總。一切下別有四種。義顯上上事前。三屬佛。后一菩薩思齊。一切智中自在純熟。方名具足。亦滅習氣。故云清凈。

如是方便菩薩應學。

結勸可知。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又作是念。十不善業道。上者地獄因。中者畜生因。下者餓鬼因。

第三十不善業道下利益眾生戒。長文分二。初廣明攝生。后如是護持于戒下結成益生之戒。前中顯此戒增有五種義。一智。二愿。三行。四集。五集果。今初。言智者謂善知眾生苦因果故。文分為三。初總明知因。二于中下別顯知果。三佛子下結成苦因。今初總中。果有三涂不同。因有三時階降。論名時差別。疏有多義。

于中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于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十惡即分為十。初殺生中。殺令夭折。不終天年。故得短命。即正惡等流。二未死受苦故獲多病。即方便等流。怖無精光感外增上。資具等物乏少光澤。

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

二盜損彼財故獲貧窮。令其不得稱意受用。故共財不得自在。感外田苗霜雹損耗。

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妻不貞良。二者不得隨意眷屬。

三婬中。令其妻不貞良方便詃誘故。婬之穢污感外臭惡塵坌。

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被誹謗。二者為他所誑。

四妄語等流。又誹謗約違境。被誑約違心。言無實故。

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眷屬乖離。二者親族弊惡。

五兩舌中。令他離間親友成怨故。

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聞惡聲。二者言多諍訟。

六惡口中。語體惡故語用惡故。言恒有諍。違惱他人。

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言無人受。二者語不明了。

七綺語。言無人受機不領故。語不明了自綺錯故。

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無厭。

八貪欲中。已得不足故。未得欲求故。

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被他人求其長短。二者恒被于他之所惱害。

九瞋恚中。二種等流似前輕后重。見其不可意故求其長短。二惱害彼故。

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三惡道。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生邪見家。二者其心諂曲。

十邪見。還生邪見之家。心見不正故多諂曲。

佛子。十不善業道。能生此等無量無邊眾大苦聚。

三結成苦因。無邊苦聚由此生故。

是故菩薩作如是念我當遠離十不善道。以十善道為法園苑。愛樂安住。

第二是菩薩下明愿。依智起愿。愿為眾生自修善故。但離惡因惡果自亡。愿修善因善果自至。

自住其中。亦勸他人令住其中。

第三自住下明行。依愿起行。如誓修故。于中初依前愿以起自行。后亦勸下依于自行正攝眾生。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于一切眾生生利益心。安樂心。慈心。悲心。憐愍心。攝受心。守護心。自己心。師心。大師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水县| 云霄县| 沾益县| 沽源县| 临潭县| 青浦区| 德钦县| 华安县| 和平县| 台北市| 宿州市| 扶沟县| 景洪市| 鹤岗市| 西平县| 远安县| 韶山市| 宁陵县| 贵港市| 逊克县| 石首市| 九江县| 东乌珠穆沁旗| 中西区| 图们市| 哈尔滨市| 蓬溪县| 波密县| 天等县| 三门县| 龙南县| 苏州市| 海阳市| 丰镇市| 乌拉特中旗| 邵阳市| 若尔盖县| 平果县| 福建省| 江安县| 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