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可惡的狗。”這位朋友抱怨著,“多好的景致,卻讓它的一泡尿給破壞了。”說著,朋友就抬起腳,試圖把尿跡給覆蓋了。誰知道,列賓卻說道:“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正是因為有了狗的這一泡尿,這個園子才多了‘一片美麗的琥珀色’,你不覺得是對雪白大地的一種點綴嗎?”
列賓的話說得多么有趣呀,他的這種心態不正好揭示了“不抱怨方能少些煩惱”的道理嗎?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在抱怨別人給我們帶來不快或者抱怨生活不夠如意的時候,不妨想想狗留下來的那片尿跡。其實,它是“污漬”,還是“一片美麗的琥珀色”,完全取決于你的心態:抱怨,抑或不抱怨。
拿破侖·希爾小時候有一次和母親一起乘船渡江到紐約去。那是一個霧氣彌漫的夜晚,站在船頭望著茫茫的大海,拿破侖·希爾覺得寒氣襲人,不由自主地跺起腳來。
就在這個時候,母親突然歡快地叫了起來:“啊,這是多么令人著迷的景色啊。”拿破侖·希爾愣住了:“媽媽,什么東西讓您如此欣喜呢?”只見母親依舊充滿歡快:“你看呀,那濃霧,那四周若隱若現的燈光,還有消失在霧中的船,這一切多么令人不可思議……”
母親的歡快極大地感染了拿破侖·希爾,他也似乎感覺到了濃霧中的那種神秘、虛無以及點點的迷惑。于是,一顆原本遲鈍而且晦暗的心得到了一些新鮮血液的滲透,開始變得有活力了。這時,母親轉過身來,語重心長地對拿破侖·希爾說道:“從你出生之日起,你就一直在聆聽我給你的忠告。不管以前的忠告你有沒有聽進去,但今天的忠告你一定要聽,而且還要永遠地牢記著。那就是,世界從來就是如此動人、如此令人神往,所以你必須對它敏感,永遠不要讓自己感覺遲鈍、嗅覺不靈。”頓了頓,母親接著說:“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讓自己的心跳動起來——少些抱怨,多些熱情。”
母親的這番話,拿破侖·希爾一字不落地記在了腦海里,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始終實踐著。
為什么抱怨的人會說生活得這么累,因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付出而沒有看到自己的所得;而不抱怨的人即使真的很累很累,卻也不會去埋怨生活,因為他知道,失與得總是同在的,一想到自己已經獲得了那么多,他就會感到由衷的高興,就會停止抱怨。當你不再抱怨的時候,雖然現實還是同樣的現實,但是你的生活卻開始進入一種嶄新的狀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不抱怨的心態,對于一個人的生活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于不抱怨的人來說,生活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痛苦,因為他們即便是處在難過和災難之中也總能及時地找到心靈的慰藉。
正如在黑暗的天空中總能看見一絲光亮一樣,擁有不抱怨心態的人,眼里總是閃爍著愉快的光芒,人看起來也總是朝氣蓬勃——雖說也會有心煩意亂的時候,但不同于別人的是他能夠愉快地接受這些煩惱,既沒有憂傷也有沒哀怨,而是從容地拾起生命道路上的花朵繼續奮勇前行。可以說,具有不抱怨心態的人,無論什么時候都能夠感到光明、美麗和幸福就在身邊。他們眼里流露出來的光彩,會使整個世界都流光溢彩,把痛苦變成開心。
以怨養怨,是將痛苦N次方
以怨養怨,看似平常,殊不知卻是一個嚴重的惡性循環,發出的抱怨越多,所得到的抱怨和負面影響也會越積越多……正如格雷厄姆·沃拉斯說的那樣:“綿羊每咩咩地叫一次,就會失掉一口干草。你抱怨越多,消極的思想出現的次數也會越多,你就越難擺脫破壞你健康心態的敵人;你就越難擺脫破壞你幸福生活的敵人。”
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每個人都會時不時地因為一些人和事而處在這樣或者那樣的抱怨之中,但聰明的人往往能夠化解抱怨,愚蠢的人卻常常牢騷滿腹,繼而引來更加深重的抱怨。
有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對于一個經常抱怨的人來說,抱怨的由頭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找到。比如:擠車時,有人不小心踩了或者撞了他一下,他立刻就會抱怨人家想找茬;上班時,老板就事論事地說了說他的毛病,他立刻就會抱怨老板太苛刻;吃飯時,傳菜的服務生灑了幾滴湯水在他的身上,他立刻就會抱怨人家不長眼睛……就這樣,每時每刻,他都可以找出讓他抱怨的事情。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他還把抱怨當成了和人談話的一種形式,即便是在閑聊天氣、交通狀況、時事新聞、子女等問題的時候也是口若懸河,讓人望而生畏,恨不得立刻逃走!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叫作“以怨養怨”。有抱怨就會有痛苦。有些人因為抱怨而痛苦,再因為痛苦而抱怨,如此循環下去,一個抱怨會引起無數個抱怨,一個痛苦會衍生出無數個痛苦。所以,“以怨養怨”是將痛苦N次方,是將其放大了很多倍。
一場瓢潑大雨,把一座多年的老房子澆塌了一個角兒。老房子的主人特別生氣地跳到院子里,指著天空,破口大罵起來:“你個該千刀萬剮的老天爺,有眼淚沒處灑了不是?攢了這么多,一口氣噴下來,倒把我的房子毀了,衣服濕了,糧食沖了,我沒地兒住了,沒東西吃了,你就心安了……”
正罵得起勁呢,住在隔壁的鄰居出來了,安慰他說:“哎呀,算了算了,你跟老天爺計較,有用嗎,它能聽得見嗎?”
“哼哼,它當然聽不見了,要能聽見還不羞愧得一頭撞墻死去呀……”
“呵呵,這不就得了嘛!”隔壁的鄰居繼續開導他,“既然老天爺聽不見,那你干嗎還在那白費勁兒呢?倒不如趕緊找些人手來把房子修一修,然后坐在屋里把衣服烤烤,把糧食拾掇拾掇,免得再下雨又出什么意外!”
可是老房子的主人一跳老高:“不行,我非得好好罵一罵老天爺,把我害苦了……”說著,他又破口大罵起來。
就這樣,他氣呼呼地罵了好半天,就是不說修房子的事。結果,又一場瓢潑大雨下來,終于把整座房子給澆塌了。
明知道抱怨于事無補,但還是一個勁兒地抱怨而不去努力地接受乃至改變,不但會憑空增添不少痛苦與煩惱,還會有更大的破壞作用。想想吧,如果生活中有兩撥人:一撥很少抱怨,也很少說閑話;另一撥整天怨天尤人,如果一定要從兩者中選擇一撥去交往,你會選擇哪一撥人呢?
可以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前者。原因也很簡單:在到處都充斥著牢騷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正需要一個“不抱怨的空間”!不可否認,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不時地遇上一些讓自己惱怒的事情,控制抱怨并非易事,然而若讓抱怨繼續下去就會傷人害己。許多時候,一旦意氣用事、率性而為,其后果將難以預料。
所以說,陷入“以怨養怨”的惡性循環之后,喋喋不休的抱怨只會讓你的生活更加沉悶。因此,必須想出一個最適合調整自己情緒的辦法并形成習慣,從而盡最大可能地去控制自己的抱怨。
有一個小伙子,總對一些看不慣的人和事抱怨個不停。一天,正當小伙子又大發雷霆的時候,他的父親走了過來,拿給他一袋釘子,并且告訴他:“從現在開始,每當你抱怨的時候就釘一顆釘子在院子的圍欄上。”
第一天,小伙子釘下17顆釘子;第二天,小伙子釘下15顆釘子;第三天,小伙子釘下14顆釘子……慢慢地,小伙子每天釘下的釘子越來越少,因為他發現控制自己的抱怨要比釘下那些釘子容易得多。終于有一天,小伙子一顆釘子也沒有釘下,他趕緊跑去找父親,卻聽父親說道:“從現在開始,只要你控制一次抱怨,就拔出一顆釘子。”
小伙子有些不解,但還是照著去做了。過了一段日子,小伙子總算把釘下的所有釘子全都拔了出來。這個時候,父親笑了起來,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欄上的洞吧,將永遠也不能恢復到從前的樣子了。你抱怨時所說的話,就如同這些釘子留下的疤痕,再多的對不起也無濟于事。疤痕已無法抹去,傷痛也一樣存在,且真實得讓人無法承受。”聽到父親的話,小伙子認真地點了點頭。從此,再也聽不到他的抱怨了。
如果你想很好地控制并最終放棄抱怨,那么你就必須學會克制。試想一下,如果你能夠把消極、負面的情況當成是積極、正面的機會,那么你就對自己的生命取得了絕對的掌控權。在這里,不妨按照心理學家說的那樣“訓練自己把杯子看成是半滿而不是空的”。何為“把杯子看成半滿而不是空的”?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不再問“為什么”,而是開始問“如何”。如果你注意一下自己抱怨時所說的話的語言結構,可以看到,你經常這樣說道:“為什么我的父母不是富翁?”“為什么老板沒有讓我晉升?”“為什么我不能受到更多的訓練?”“為什么我沒有做到?”“為什么沒人告訴我應該這樣做?”“為什么我就找不到一個與我相愛的人?”
所有這些“為什么”對你的影響很大,它們牢牢地控制著你的情緒,從而讓你把生命中很大一部分精力和時間都放在這樣那樣的抱怨之中。現在,你可以這樣問自己:“我如何才能做到?”“我如何才能讓老板給我升職?”“我如何能夠不再痛苦?”“我如何能夠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點?”“我如何把經歷變成一種優勢?”當把“為什么”轉變成“如何”之后,你就能夠得到超出你想象的更有建設性、更富愉悅性的人生,當然你也會迅速地看到你的轉變。
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怨天尤己,從現在開始不要抱怨出身,不要抱怨環境。雖然無法改變生活,但是可以改變自己;雖然改變不了過去,但是可以努力改變未來。如果我們擺脫了“以怨養怨”的惡性循環,那么我們也就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只有擁有希望,才會擁有快樂
遇到事情,不管有多么難,都不要用悲觀、消極的心態去猜想未來,因為好事可能會變成壞事,而不幸中又可能蘊藏著機會,關鍵在于你用什么樣的心態去對待它。一個積極的人,總能看到美好,總能看到希望,總有更大的動力驅使自己前進。
在電視劇《我的青春誰做主》中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堅強的理由是因為人的心里還有希望,心若沒有希望棲息的地方,生活也就失去了光彩。”
人活在世上,不能沒有希望,就像不能沒有陽光、空氣、水和食物一樣。那么,希望到底是什么?希望是生活中某個幽暗角落里的耀眼陽光,是一直守候在你身邊的人生信念,有了它,就有了生活的方向和動力,每向前一步就意味著又向幸福邁近了一步。失望無非就是躲在希望身后見不得光的影子,那根本影響不了你正常的生活,因為希望永遠在照亮著你前進的方向。
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說過這樣一句話:“人是靠希望活著的,當舊的希望變成現實,或者消失了,就會有新的希望繼續燃燒起來,如果一個人的生活中沒有希望存在,他的生命實際上也就失去任何意義了。”是的,只要心存希望,就會發生奇跡,就能讓人的信念永存。
如果說絕望是痛苦的酵母,那么希望就是通往幸福的橋。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就是人生幸福的智慧。因為有了希望,凡事才有成功的可能;因為有了希望,你才會去拼搏。一旦有了希望,你的人生才會有目標,你才可以在它的指引下,堅持不懈,直到獲得自己的幸福。
有一位教授,素以才學兼備而深受學生的愛戴。
非常不幸的是,在一次例行體檢中,教授被診斷出患有癌癥。這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他的情緒馬上就低落了下去。
不過,教授很快就接受了事實,一掃起初的滿面愁容,變得更寬容、更珍惜眼前的一切了。當然,在勤奮工作之余,他從未放棄過與病魔做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