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有一種幸福叫淡定——淡是人生最深的味(12)
- 有一種幸福叫淡定 有一種智慧叫寬心 有一種境界叫放下
- 水中魚 陳榮賦
- 4954字
- 2015-06-16 09:31:23
每天只練習一招,看似簡單的事情卻被不簡單的男孩子堅持了下來。他扎實地練習著這個招式的每一個基本動作,從而完全領會了招式的所有內涵。而這個看似基本的柔道招式,不曾想,原來卻是柔道中最難的一個絕招。
由此可見,簡單基礎中大有奧秘。只要掌握好基本功之后,堅持下去,持之以恒地刻苦鍛煉,足以應對任何情況。也就是說,如果能將基本功練到極致,也就找到了基本的奧秘,這樣才會懂得基礎原來并不簡單,而是通向成功的關鍵因素。
心態歸零,讓每一天從零開始起步
有一個籃球明星曾經紅極一時,后來淪落到在一家洗車店里打工。老板要求他在擦車時摘下冠軍戒指,以免將車劃傷,但遭到了他的拒絕。他說,那枚戒指是他剩下的唯一榮耀,如果把它拿走,他就會崩潰。結果,他被店主解雇了。
有一個股民,一開始的時候幾乎沒有什么錢,后來炒股發了家,就對此神魂顛倒。但是一次選擇失誤,所有的錢被套住,他又回到了起步時境況,情緒失控就跳樓自殺了。
有一個老板,自己創業,白手起家,企業做得很大。但是一次決策失誤,企業轟然倒下,這位老板無法面對這種情況,覺得自己無法再過普通人的生活,便意志消沉地混日子,最后郁郁而終。
上面這三個人經歷不同,但有一個共性,就是成功了一次之后,再成功第二次卻很難。若讓他們重新回到起跑線上,心態上便承受不了了,總是還停留在過去的成功之中。
這些人缺少的是一種叫作“歸零”的心態。什么是歸零心態呢?就是無論我們現在是底層員工,還是公司老板,把自己永遠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上,一切從零開始,永不滿足自己的現狀。
為什么惠普前總裁卡莉·菲奧莉娜說“惠普離破產還有十二個月”?為什么三星總裁李健熙說過“除了妻兒,什么都要變”?這些企業家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我們的心態不歸零,始終覺得自己足夠好了,那我們就很容易被競爭所擊敗。
很多的研究生、博士生,在大學里是有口皆碑的好學生,但是到企業里面卻吃不開,甚至找不到工作。因為這些人從一畢業就沒有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不能接受從底層認認真真地做事情,總是以為自己就應該獲得重用,事實上他們還差得很遠。
如果我們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不要抱怨我們的老板對我們的才能視而不見,把心態歸零,從小事做起,總會有一天,我們的老板會認可我們既有才華又值得信賴,交給我們更多的責任。
另外有很多老員工,他們在公司拼搏了很多年,幫助企業取得了發展,有的人還是企業的“開國元勛”。但是企業發展好了,這些人反倒滿足于現狀,抱著“吃老本”的心態混在公司,稍有不如意,就擺出老資格的姿態發脾氣,增加了企業管理上的難度,變相增加了管理成本。結果企業不是越做越好,反而越做越差。
還有一些精英,有著多年的行業經驗、出眾的個人能力、卓越的業績以及良好的業界口碑,被企業挖去做經理人。但是,過去只能意味著結束,如果過于看重過去,過去也就成了包袱。也許正是這樣,太多不適應新環境、臨場發揮失常的職業經理人,最后抱憾離去。
這些人都沒有很好地做到心態歸零,所以他們只能取得暫時的成功,卻無法將小的成功變成大的成就,不能讓自己從優秀走向卓越。
心態歸零,是為了更好地前進,為了取得更大的成功。心態的每次歸零都將是一個自我完善的過程,一個自我提高的機會。讓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為下次進攻作好準備。我們時刻會面臨著新的工作環境,會遇到新的問題,這意味著我們過去的輝煌已經結束,必須時刻為新的開始作好準備。
如何做到歸零心態呢?就是把每一天都當作嶄新的開始,把自己的姿態放到最低,堅持不懈地改善。永遠不要去想我們已經有多好,而是眼光緊盯我們下一階段的更大的目標。永遠不要去想別人有哪些缺點,而是想自己還有哪些不足。
周圍的環境日新月異,當別人都在拼命進步的時候,我們還在“原地踏步”的話,等于把機遇拱手讓給了別人。如何讓成功從一句空話變成現實?答案就是:心態歸零,堅持不懈地改善。
每天進步一點點,十年自能磨一劍
成功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成功來源于諸多要素的集合疊加,比如每天笑容比昨天多一點點,每天走路比昨天精神一點點,每天行動比昨天多一點點,每天效率比昨天高一點點,每天方法比昨天多找一點點……正如數學中50%×50%×50%=12.5%,而60%×60%×60%=21.6%,每個乘項只增加了10%,而結果卻幾乎成倍增長。每天進步一點點,假以時日,我們的明天與昨天相比將會有天壤之別。
一步登天做不到,但一步一個腳印能做到;一鳴驚人不好做,但一股勁做好一件事可以做到;一下成為天才不可能,但每天進步一點點有可能。
所以每天進步一點點,聽起來好像沒有沖天的氣魄,沒有誘人的碩果,可細細琢磨一下,每天——進步——一點點,久而久之,你便在不知不覺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法國有一個童話故事中有一道智力題:荷塘里有一片落葉,它每天會增長一倍,假使三十天會長滿整個荷塘,問第二十八天,荷塘里有多少荷葉?答案要從后往前推,即有四分之一荷塘的荷葉。這時,你站在荷塘的對岸,你會發現荷葉是那么的少,似乎只有那么一點點,但是第二十九天就會長滿一半,第三十天就會長滿整個池塘。
正像荷葉長滿荷塘的整個過程,荷葉每天變化的速度都是一樣的,可是前面花了漫長的二十八天,我們能看到的荷葉都是只有那一個小小的角落。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即使我們每天都在進步,然而,前面那漫長的“二十八天”因無法讓人享受到結果,常常令人難以忍受,人們常常只對“第二十九天”的希望與“第三十天”的結果感興趣,卻因不愿忍受漫長的成功過程而在“第二十八天”放下。每天進步一點點,它具有無窮的威力,只是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力,堅持到“第二十八天”以后。每天進步一點點是簡單的,就是要你始終保持強烈的進取心。一個人,如果每天都能進步一點點,哪怕1%的進步,試想有什么能阻擋得了你最終到達成功?
日本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向來以品質優良著稱,不論是電子產品、家用電器、汽車等,他們的產品品牌在世界上都是屬于一流的。
日本人對于品質有如此高的重視,主要歸功于一位美國的品質大師戴明博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戴明博士應日本企業邀請,重振日本經濟。戴明博士到了日本之后,對日本企業界提出“品質第一”的倡議。他告訴日本企業界,要想使自己的產品暢銷全世界,在產品品質上一定要持續不斷進步。
戴明博士認為產品品質不僅要符合標準,還要無止境地每天進步一點點。當時有不少美國人認為戴明博士的理論很可笑,但日本人完全照做。果然,今天日本企業的產品在世界上取得了輝煌成就。
福特汽車公司一年虧損數十億美元時,公司請戴明博士回來演講。戴明仍然強調企業要在品質上每天進步一點點,只有通過持續不斷進步,才可以使企業起死回生,重振雄風。
結果,福特汽車照此法則貫徹三年之后,便轉虧為盈,一年凈賺六十億美金。
只要能夠讓自己每天進步1%,我們就不用擔心自己不能快速成長。
在每晚臨睡前,不妨自我分析:今天我學到了什么,哪些事做錯了,哪些事做對了;假如明天要得到我想要的結果,有哪些錯不能再犯。
反問完這些問題,我們就比昨天進步了1%。無止境的進步,就是我們人生不斷卓越的基礎。
我們在人生中的各方面也應該照這個方法做,持續不斷地每天進步1%,長期下來,一定會有一個高品質的人生。
不用一次大幅度的進步,一點點就夠了。不要小看這一點點,每天小小的改變,結果會有大大的不同。很多人一生當中,連一點進步都不一定做得到。人生的差別就在這一點點之間,如果我們每天比別人差一點點,幾年下來,就會差一大截。如果我們將這個信念用于自我成長上,我們的人生就會有很大的轉變。
淡定為舟,做自己事業的擺渡人
“人生似海,命運如舟,機遇如波濤般起伏不定。”對于平凡的人們來說,在傳統社會上,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命運之舟能走多遠。但鯉魚尚可跳龍門,咸魚也有翻生時,如果你能抓住機會,就能改變你的人生,造就一個新的自己。
有三個書生上京趕考。第一個走到河邊,當時正發大水,四周人家都逃難去了。他在河邊找了很久,只看到一條小船,雖然船槳俱在,但他不會劃船。書生守在船邊等待,心想遇到會劃船的人帶他一程,以過難關。三天三夜過去了,書生尚未等到有會劃船之人,帶來的干糧已經吃完,冷風蕭蕭,但他又不愿意放棄上京之路。于是書生坐到船上,縮成一團,繼續等待。很不幸,這書生成為古代科舉考試的一個殉葬品,死在河邊的船上。
兩個月后,第二個書生也來到這里,只看到白骨一具,小船一只,四處渺無人煙。古時候的書生大多信念堅定,性格比較倔犟。這位書生也等了下來,要么死在黃河邊,要么等人劃船過河。
兩天之后,第三個書生也到了這里,他也不會劃船。
兩人四目相視,第二個書生已經凍得臉紫嘴青。
第三個書生思索了一番,將船推到水邊,拿起船漿。
第二個書生驚道:“你會劃船?”
第三個書生冷言:“從未劃過。”
第二個書生更驚:“那如何渡得?”
第三個書生說道:“可以一試,你上來否?”
第二個書生已經凍了兩夜,雖然危險萬分,膽戰心驚但也不顧死活地爬上了船。
河水也不過數百米寬,雖然不會劃船,但練習了兩個時辰,兩位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技巧。又經過一番努力,他們倆把船劃到了對岸。
第二個書生千恩萬謝:“多謝!多謝!如果沒有你我就死定了。”
第三個書生道:“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與其在岸邊等死,不如自己一試,搏他一把。”
現實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這些人一方面怨恨自己懷才不遇,另一方面又不主動去尋找成功的機會,不懂得好好規劃自己的人生之路。很多人的事業就像一艘船在水上漫無目的地漂流,即使這樣漂流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仍然不知道該去的方向。直到有一天,當他們突然遇到了一個瀑布,又被激流沖下的時候,他們驚覺自己失去了方向,才開始拼命地劃,希望能夠挽回,但為時已晚。這樣的職業生涯是相當遺憾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土地,需要自己的耕耘”。在自己事業的這一片土地上,每個人都應該心懷“我的地盤我做主”的理念,把命運攥在自己手里,做自己事業的“擺渡人”。找到職業錨之前,你只不過是自己事業之舟的水手!找到職業錨之后,你才真正是自己事業之舟的擺渡人!
在有職業目標和職業發展路線圖之前,你的事業之舟只能是在社會的海洋中漂泊,隨波逐流,隨時有被巨浪掀翻的可能。而有了明確、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后,你的事業之舟才能有稱之為航行旅程。航行和漂泊的區別在于:漂泊沒有方向,沒有目的地,而航行有明確的方向,也知道確切的目的地。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航行的抗風險能力要強得多,因為航行有很明確的“線路圖”,可以避開“漩渦”、“礁石”等,使自己的“旅途”一帆風順!
失去方向、缺乏目標的人,工作對他來說只是養家糊口,一旦出現挫折和困難,便怨天尤人,不是抱怨這兒,就是抱怨那兒,工作也沒激情,并頻繁地跳槽。其實,頻繁地跳槽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反而是對職業生涯的一次又一次傷害,事業之舟也只是在原地打轉。
馬努杰是一名平凡的推銷員,但是他卻有著一個不平凡記錄——在四十七年的職業生涯中,曾為兩百零七家公司工作。他的這個記錄已經成為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案例——“馬努杰死亡回旋梯”,平均一年換五次工作,或者說是平均兩個月就被辭退或跳槽一次。
馬努杰不了解自己的優劣勢,不清楚自己適合的工作環境,缺乏必要的職業技能,這些是悲劇出現的核心原因。事實上,在實際工作中,類似的“馬努杰”現象并不少見。這雖然是一個極端的案例,但由于缺乏科學的職業規劃,頻繁跳槽的人卻不在少數,而有的人跳槽只是為了換環境,承受不了當前的工作壓力,也就是說,有相當一部分人跳槽是沒有明確目的和計劃的。這是有很多弊端的,其中最危險的莫過于在一次次的跳槽中,讓自己在以往的職業生涯中好不容易積蓄起來、沉淀下來的“職場能量”一次次地“歸零”。而且頻繁跳槽,會使人心浮氣躁,不能安心工作,最終會因為碌碌無為而遭到淘汰。
在職業生涯初期,我們可能做的是自己不喜歡而且不想從事一生的工作。但要分清:喜歡不喜歡這份工作是一件事,應該不應該做好這份工作、是否有能力做好這份工作是另一件事。切記:職業生涯發展是從做好本職工作開始的。當你還沒有能力做好一份工作時,就沒有資格說不喜歡。所以,不要頻繁“跳槽”,如果為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需要這么做,我建議你一定要“跳高”。跳槽是把自己當驢看,追求好主人、好飼料;而跳高是把自己當運動員看,去拼搏、去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