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的行為(4)
-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4953字
- 2015-05-28 11:05:04
我們所處的世界
(一)世界的結構
每個人都必須適應環境,因此,人類的心理機制具有從外部世界接收信息的功能。此外,心理機制會根據自身對世界的認識,沿著先天因素引導的路線向前發展。雖然我們無法用確切的專業術語來解釋宇宙,描述這一發展趨勢,但我們仍然可以將其定義為一種以自卑為參照物的既定方向。只有在確定了目標后,才有心理活動的產生。正如我們所知,目標的建立需要以不斷發展的能力和適度的活動自由為前提,自由活動所帶來的滿足感是必須具備、不容貶低的。兒童首次完成從爬行到站立的轉變,就預示著他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同時也開始感受到敵意的存在。在最初產生活動的愿望時,特別是在他邁出第一步學習走路時,他需要經歷各種困難,這些困難可能會激勵他繼續努力,也可能摧毀他對未來的信心。那些在成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事情,可能會對兒童產生巨大的影響,并決定著他對所處世界的印象。因而,那些在運動愿望上沒有得到滿足的兒童,很可能會以能夠劇烈運動作為理想,通過詢問他們最喜歡的游戲是什么或長大后的愿望,我們就可以發現這點。通常,這些兒童的答案是汽車司機、火車司機等,這反映出他們想要克服運動上的不便,他們生活的目標是行動自由、沒有任何約束,從而克服自卑感并樹立自信心。自卑感在發育遲緩、多病的兒童身上是很常見的。同理可知,眼盲的兒童的愿望是看到清楚的世界,失聰的兒童的愿望是聽到令人愉悅的聲音。
在兒童認識世界的所有器官中,感覺器官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決定著個體與外在世界間的關系。人們通過感覺器官,獲得對宇宙的認識。眼睛是人們認識環境的首要感覺器官,色彩斑斕的世界吸引著人們的注意,這是人們生活經驗的主要信息來源。視覺對于接收環境信息具有無法替代的作用。它具有長久性,不像耳朵、鼻子、舌頭、皮膚等感覺器官,只能感受短暫的刺激。不過對于有些人來說,耳朵是主要的感覺器官,他們所接收的信息主要來自于聽覺,此時心理機制也更多地表現出聽覺傾向;同時也有一小部分人以肌肉活動為主要感覺器官。還有一些人以嗅覺或味覺為主要感覺器官,不過對氣味敏感的人,在我們的社會中會處于不利的地位。另外有些兒童,他們的肌肉系統占據著主導地位,他們精力充沛、焦躁不安,兒童時期就表現出無休止的活動狀態,成年后更加地活躍。他們只對運動類的活動感興趣,甚至在睡眠中也會顯現出活動的跡象,比如睡覺時焦躁不安地翻身等。“坐立不安”并且很難改正的兒童就是這一類型。一般地,所有兒童都是通過強化某一器官或器官組織(無論是感覺器官還是運動器官)來認識和適應世界的。兒童憑借其敏銳的器官來搜集外部世界的信息,從而形成對整個世界的認識。因此,只有了解一個人是通過哪種感覺器官來認識世界的,我們才能正確地認識這個人,因為這影響著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在兒童時期,器官的缺陷會影響一些人的世界觀,進而影響他們以后的發展。
(二)世界觀的組成要素
人生目標決定著我們所有的活動,同時也影響著我們的心理機制的選擇、強度和活動,這些心理機制將構成世界觀的意義和表現形式。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只能感受生活的特定層面、事件或只認識自身所處環境的原因。我們只看重符合自己愿望的東西。那么不了解一個人的人生目標,也就很難理解他的行為。因為不知道是什么目標影響著個體的活動,也就不能對他的行為做出合理分析。
A.知覺
知覺是感覺器官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和刺激時將其傳送至大腦后,在大腦中留下印記,形成記憶痕跡的過程。這些痕跡就組成了我們意識中的世界。但不可以將知覺與攝影相比,因為知覺受個體的性格特征影響。人是不可以感知他所看到的一切事物的,而且對于同一景物,任何兩個人的反應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對看到的事物的描述也會相去甚遠。兒童感知到的僅僅是環境中符合其行為模式的事物。視力較好的兒童在感知上具有明顯的視覺特征。大多數人都是視覺占優勢,但也有一些人是聽覺占優勢,通過聽覺接收到信息,獲得對世界的認知。這些認知不一定與現實世界完全一致,為了與個體的認知模式相符合,人們接收到的外界信息都會經過重新編碼、加工。一個人的個性表現在他是如何去感知,以及對于接收到的信息是如何加工利用的。知覺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理現象,它還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功能,我們可以從中探索人類心理活動的深淵意義。
B.記憶
心理的發展以感知為基礎,并與活動有著重要的關系。心理與活動之間存在著固有的聯系,心理活動受生理活動的影響。人必須具有收集所處環境的各種刺激和整理刺激之間關系的能力,這不僅是心理發展的前提保證,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能在人類防御和生存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對于生活問題個體所做出的獨特反應會在心理機制中留下印記,適應的必要性會影響記憶和評估的功能。沒有記憶人類就無法做到防患于未然,避免受到傷害。我們可以大膽地做出推測,所有的記憶都有一個隱藏在內心深處未被意識到的目的,人們的記憶不是偶然的現象,而是具有預警或鼓勵作用的。絕不存在無意義的記憶,只有確實了解了推動記憶的目標,我們才可以對記憶進行評估。知道人記住了某些事而忘記了另一些的原因并不重要,我們之所以會記住,是因為這些事件對某個特定的心理功能的發展至關重要,它們推動了某種潛在的心理活動。同理,那些對于實現目的來說無關緊要的事件我們將會忘記。因此我們發現,記憶也受人類生存發展這一目的的控制,受其支配,進而指導著人的整體人格的發展。一段長時記憶,哪怕它是虛假的類似那些充滿偏見的兒童時代的記憶,也可以超出意識的控制進而表現出一種態度、一種情調,甚至是一種哲學觀點,只要可以達成目標就一定要這樣。
C.想象
幻想和想象的產物能夠清楚地表現出個體的特殊性。這里所謂的想象,指的是在引發感覺的對象不在場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知覺。即想象是被復制出來的知覺,是心理功能的創造物。想象所得到的產物不僅是知覺的重現(知覺本身就是心理創造力的產物),而且是建立在知覺基礎上的一個全新而獨特的產物,正如知覺的產生是基于生理感覺一樣。
在表象的清晰鮮明方面,幻想遠遠勝過想象。幻想所產生的表象具有鮮明的輪廓,就好像本來不在眼前的事物就在眼前一樣,以致它們不但具有想象所具有的價值,而且還具有影響個體行為的作用。當幻想使人們感覺仿佛缺失了一個這樣的虛幻的刺激物時,我們就將它稱作幻覺。幻覺產生的條件與白日夢產生的條件是完全相同的。每一種幻覺都是心靈的藝術創作,根據特定個體的目標設計而成。我們可以借助下面的這個案例進行說明。
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姑娘,她違背父母的意愿,選擇了不被父母認可的婚姻。她父母因此很是惱怒,竟和她斷絕了所有的關系。時間一天天過去,她開始相信她父母不會原諒她。由于雙方都很驕傲、固執,因此許多重歸于好的努力都失敗了。這個姑娘出身于一個受人尊敬的富有家庭,由于她的婚姻,她陷入了尷尬窮困的處境。但從表面上,沒人能看出她的婚姻有什么不幸福的跡象。如果不是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人們一定會相信,她已經很好地適應了這樣的生活。
這個姑娘從小就倍受父親的寵愛,父女關系十分親密,這就使目前的決裂讓人難以接受。然而由于她的婚姻,她父親待她很不好,父女之間的裂痕日益加深。甚至在她的孩子出生以后,她的父母都沒有絲毫動搖,拒絕探望她或看看她的孩子。父母的無情,使她難以釋懷,特別是在她最需要父母安慰照顧的時候,父母的態度傷了她的心。她本是一個占有欲很強的人,父母的這種態度自然觸到了她心中最敏感的痛處。
我們必須記住,這個姑娘的情緒完全受她的欲望所支配。正是這個性格特征使我們得以洞察與其父母的決裂給她造成的如此之深的影響。她的母親是個嚴厲、正直的人,有許多優良的品質,盡管她對待女兒較為嚴厲。她知道如何在不降低自己身份的同時做到服從她的丈夫(至少在表面上如此)。而實際上,她也驕傲地向人們顯示她的服從,并視之為一種榮耀。在這個家庭中還有一個兒子,他的性情脾氣酷似他的父親,是這個家族的下一任繼承者。他比這個姑娘更受父母重視的事實,進一步刺激了姑娘的占有欲。這個一直都養尊處優、深得父母庇護的姑娘因為她的婚姻而陷入困苦貧窮的境地,使得她經常帶著日益增長的不滿回想父母對她的虐待。一天夜里,在她入睡之前,她發現門被打開了,圣母馬利亞走到她床前,說:“因為我非常愛你,所以必須告訴你,你將死于12月中旬,我不愿讓你毫無準備。”
她并不害怕這一幻影,但她仍然叫醒了她丈夫,并一一告訴他。第二天,她去看醫生,把這件事告訴了醫生。這顯然是一個幻覺,但她堅持說,對所發生的一切,她都相當清楚明白。初看起來,這似乎不可能,但運用我們的知識認真分析,我們就能理解這一切。情況是這樣的:這是一個占有欲極強的姑娘,同時,我們的觀察表明,她渴望支配所有人。與其父母決裂以后,她發現自己陷入了困境之中。一個人如果竭力要征服生活中的一切,他當然很可能接近上帝并與之交談。例如在祈禱中,圣母馬利亞就經常出現在想象中,誰也不會覺得這事有什么值得注意之處,但這個姑娘的情形不同,還需要進一步說明。
不過,一旦我們明白心靈可能會玩一些小花招以后,這件事就完全失去了它的神秘色彩。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情況:不是有那么多人都做過荒誕不經的夢嗎?其區別只是在于:這姑娘可以醒著做夢。我們還必須補充一點,她的抑郁感使她的欲望處于極大的壓力之下。現在,我們意識到,實質上有另一個母親來到了她的身旁,這位母親是大眾心中最偉大的母親,與她的母親形成鮮明的對比。圣母的出現是因為她自己的母親不曾到來。這種幻象的出現是她對母親對自己缺乏關愛的譴責。
這姑娘現在正在設法證明她父母是錯誤的。12月中旬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在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更傾向于維護鞏固與親人之間的關系,大多數人滿懷溫暖和熱誠相互拜訪,贈送禮物、賀年卡等。同樣在這個時間,改善破裂的人際關系變得更加迫切。所以我們可以理解,這個特殊的時間與她發現自己所處的窘境密切相關。
在這個幻覺中唯一讓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圣母的友好到來,只是為了告訴這個年輕的姑娘,她將要死去這個壞消息。而她對丈夫述說這一幻象時所用的幾乎是幸福的語調,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事實。圣母的預言很快就在她狹小的家庭圈子中傳播開來,醫生在第二天也知道了這件事,因而,這很容易使她的母親改變心意,來看望她。
幾天以后,圣母馬利亞再次出現,再次說出了同樣的話。當我們問及她與她母親的會面結果如何時,這姑娘回答說她的母親不承認做錯了事。因此我們看到的仍然是老一套,她想要支配她母親的愿望沒能實現。
這時,我們曾力爭讓她的父母明白女兒生活中發生的一切,成功地安排了一次這姑娘與她父親的會面。當時的場面很感人,但這姑娘仍不滿意,她說她父親有夸張做戲之嫌,她還抱怨說,他讓她等得太久了!可見,即使贏得了勝利,她仍不愿意糾正自己的錯誤,仍想要證明其他人都是錯誤的,唯有她自己是永遠正確的、是勝利者。
由前面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幻覺出現于精神壓力最大、害怕目標不可能實現的時候。毫無疑問,在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及在遙遠的從前,幻覺會對人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游記中有許多對于幻覺的描述眾人皆知,沙漠中的海市蜃樓就是個極好的例證。在沙漠中迷路的人,又饑又渴,疲憊不堪,危在旦夕,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人們通過想象為自己創造出一個清朗的、使精神為之一振的景象,以減輕環境帶來的壓力。這里的海市蜃樓象征著一種新的境遇,它對于筋疲力盡的人們是一種鼓勵,能使之重振精神,下定決心,繼續前進。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種安定劑或麻醉劑,能使人忘卻苦難帶來的恐懼。
對于我們來說幻覺毫不新奇,因為在關注知覺、記憶機制和想象時我們已看到過類似的現象。當關注夢境的時候,我們也將看到同樣的現象。想象力增強而高級神經中樞判斷功能受到約束時,人們就很容易產生幻覺。幻覺在某些情況下是有益的,在緊急時刻或是危機關頭又或是面臨巨大威脅的壓力下,人就可能會產生幻覺從而消除或克服自己的畏懼心理。面臨的壓力越大,人們就越難以理性。這時“自救”將成為意識的主題,人們將調動他所有的精神能量,并設法達到自救這一目的,而想象也會被迫轉化為幻覺。
錯覺與幻覺有著緊密的關系,兩者唯一的區別在于錯覺是對外部特征的歪曲,就像歌德的《魔王》中描述的情形一樣。而其潛在的意義及與心理上的危機感的關系則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