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9評論第1章 導論(1)
車文博著
弗洛伊德主義(Freudianism)是一個“老、大、難”的課題。所謂老,指這個學說一問世就引起激烈的爭論,稱贊、支持、拜倒者有之,懷疑、斥責、反對者更大有人在,人們往往把它不是視為靈丹妙藥,就是看成三教九流的邪說異端或不堪入耳的色情之說,爭論長達一個多世紀之久。所謂大,指這個學說涉及面很廣,既是西方現代心理學、西方現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又與醫學、社會學、教育學、人類學、政治學、歷史學、民族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有關。所謂難,指這個學說內容龐雜、分支繁多、見解奇特,人們看法差距甚大,很難統一。
在我國,新中國成立后幾十年來,弗洛伊德主義一直是人們很少提及,甚至不敢問津的“禁區”。粉碎“四人幫”以來,人們才開始有所了解,但許多人并不十分清楚。其中既有過于簡單化對待、視為毒品、全盤否定的傾向,也有視為香花、全盤肯定、盲目崇拜的苗頭。
我們認為,弗洛伊德主義并不是科學真理,根本不值得人們去迷戀信仰;但它也不是純粹的胡說八道,可以簡單地否定。因為弗洛伊德主義確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即某種具體的真理性,有值得借鑒和吸收之處。因此,我們應該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既要反對全盤肯定的放任主義,又要反對全盤否定或抽象肯定、具體否定的虛無主義,而應該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分為二地加以分析評論。
一、弗洛伊德主義的實質和特點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奧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主義的締造者,西方心理學第二勢力的領導者。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西方現代心理學和醫學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產生于19世紀末葉,開始是關于探討神經癥(neurosis)的病因和治療的一種方法和理論。到了20世紀20年代,這個理論逐漸擴展到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并由一種潛意識的心理學體系發展成為無所不包的人生哲學(existential philosophy)。弗洛伊德晚年試圖把建立這種應用于一切心理狀態的綜合心理學體系稱為心理玄學或元心理學(metapsychology)。
通常人們把弗洛伊德主義和弗洛伊德學說、精神分析視為同義語,這是就廣義而言的。如從狹義而言,三者還是有區別的。首先,精神分析是指以心因性為機制的一種治療神經癥的方法、技術、理論和潛意識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屬于精神醫學和深蘊心理學(depth psychology)的范疇。其次,弗洛伊德學說是指弗洛伊德本人的學說,即包括他有關精神分析的理論及其社會文化學說。最后,弗洛伊德主義則是指精神分析及其在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擴展和應用的總稱,屬于元心理學(亦譯“心理玄學”) 或心理學哲學(psychological philosophy)的范疇。換句話說,它是用泛性主義的潛意識決定論解釋各種人類社會現象形成機制的元心理學理論。如用其觀點闡釋社會組織、文明產生、宗教形成、道德起源、文學藝術、戰爭根源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這是哲學化和社會學化的精神分析學。
弗洛伊德學說遠不止精神分析,而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弗洛伊德主義”。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早已成為一種常識,夢、性、潛意識、戀母情結等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成為我們文化記憶的一部分。2006年是弗洛伊德誕生150周年,一些國際精神分析組織將這一年2006年定為“弗洛伊德年”。同一年的美國《新聞周刊》以“弗洛伊德并未死去”為題進行了封面報道。杰里·阿德勒(Jerry Adler)在該刊發表的《弗洛伊德就在我們的身邊》一文中指出,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弗洛伊德是我們文化的重要推動力。我們可以說,弗洛伊德猶如幽靈一樣在我們周圍徘徊了一個多世紀。
弗洛伊德主義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理論系統。
(一)從精神分析自身發展邏輯簡要來分
弗洛伊德主義涵蓋四個學派:
1.古典(或經典)弗洛伊德主義,即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學說及其社會文化理論。這是弗洛伊德主義的母體、精髓和根本。
2.阿德勒(Alfred Adler)的個體心理學(亦譯“個別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和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分析心理學(analytical psychology)。這是弗洛伊德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從古典弗洛伊德主義向新弗洛伊德主義發展的過渡、橋梁和中介。
3.新弗洛伊德主義,亦稱新精神分析,廣義是指凡基本接受弗洛伊德潛意識理論及其框架,但又有違背、修正、擴充和創新的精神分析理論。包括自我心理學、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存在分析學、客體關系學派、自體心理學等等。甚至有人主張還包括早期曾與弗洛伊德合作而后明確脫離弗洛伊德另立門戶的阿德勒和榮格兩人。狹義則指堅持弗洛伊德的基本動力觀點,突出強調社會、文化和人際關系影響的美國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
4.后弗洛伊德主義,亦稱后精神分析,包括后現代弗洛伊德主義如拉康(Jacques Lacan)、神經精神分析學(neuropsychoanalysis)等。
(二)從精神分析內在邏輯及其與外部學科發展關系層面來分
弗洛伊德主義內部發展路徑是遵循五種模式展現的。首先弗洛伊德所提倡的是驅力模式,經過阿德勒和榮格等人的過渡之后,進一步演化為自我模式、客體關系模式和自體模式,分別相應生成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學、客體關系學派和自體心理學等,它們從精神分析學內部推動著精神分析運動向前繼續發展。
弗洛伊德主義外部發展路徑是傳統精神分析學與其他學科相結合而生成的五種精神分析的理論和學派,如精神分析社會文化學派、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存在分析學、后現代精神分析學、神經精神分析等,屬于整合模式的范疇,它們推動了精神分析運動繼續向外發展。
心理學成為獨立學科以后,圍繞著心理學的對象、性質、方法展開了一系列爭論,出現了現代心理學10個主要學派(或思潮):內容心理學、意動心理學、構造主義、機能主義、精神分析、行為主義、格式塔學派、日內瓦學派(或稱皮亞杰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
那么精神分析學派都有哪些特點呢?
第一,從產生條件來看,精神分析不是學院心理學或傳統心理學,即不是在大學或學術研究機關中形成的,而是在神經癥治療實踐中產生的。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多屬精神病學家,其成員也主要是在精神分析實踐中培養出來的,故而被傳統心理學稱為“圈外人”。
第二,從研究對象來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而是治療情緒失常的人,主要是成人神經癥(尤其是癔癥、強迫癥和焦慮癥)。因此,它所研究的東西,正是其他傳統心理學比較忽視的變態行為、人格失常等問題。弗洛伊德把變態心理視為常態心理的對立面。在他看來,研究神經癥患者的反常心理,不僅可以提供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和理論,而且還可以提供某些在正常人身上無法發現的心理活動的線索,進而借此線索去尋求正常人的正常意識所封閉或有意掩蓋的心理本質。可見,弗洛伊德是企圖透過對神經癥者的反常心理的了解,去揭示正常人心理活動的奧秘。這既是精神分析的根本目的,也是這一學派的癥結所在。
第三,從研究內容來看,精神分析不是側重研究傳統心理學的課題,如注意、感知覺、思維等顯意識心理問題,而是著重探討潛意識、情欲、動機、人格等更深一層的內容。傳統心理學除行為主義外,基本上都限于“知”的研究范圍,即屬于意識心理學的范疇。唯獨精神分析學屬于潛意識心理學的體系。弗洛伊德強調,人的生命中最強有力的推動力是情欲和潛意識的動機,而不是理性或理智。他認為,潛意識心理生活遠比意識生活更為重要。因此,有人把精神分析學也視為情緒心理學、深蘊(度)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動力心理學。
第四,從研究方法來看,精神分析學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實驗室實驗法,既不收集控制實驗的資料,也不對其研究結果進行統計檢驗,而是運用臨床觀察法、個案研究法、文獻研究法和文化人類學研究法。傳統心理學通常以“方法”為中心,而精神分析學往往以“問題”為中心,目的是幫助治療精神疾病患者。顯然,這和一般心理學用自然科學方法來發現人類行為規律的目的是不同的。
二、弗洛伊德主義生成的背景
任何思想、理論、學說都是一定歷史的拷貝,弗洛伊德主義也不例外。從社會背景看。由于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社會矛盾和斗爭日益尖銳,加上猶太人家長制和維多利亞式(指當時陳腐偽善的道德標準和辭藻華麗的文藝風格——作者注)性道德的壓抑,神經癥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精神分析正是適應這一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正如尼爾所指出的:“維多利亞式中間的奧地利——猶太文化不僅形成了弗洛伊德患者的人格,而且也形成了弗洛伊德本人?!?
從思想背景看,弗洛伊德學說雖與古希臘柏拉圖的“靈魂二度說”、亞里士多德的“夢的象征說”有著內在的同源性,但主要來源于奧匈帝國的近鄰德國的影響。重視精神的能動性是近代德國哲學思想的傳統。它以理性主義為主要形式,并包含著豐富的非理性主義的思想。萊布尼茲(G. Leibniz)的“微覺說”、康德(I. Kant)的“模糊知覺”、赫爾巴特(J. Herbart)的“意識閾”概念、費希納(G. Fechner)的無意識思想,對弗洛伊德均發生了毋庸置疑的影響。他還親自聽過德國學者布倫塔諾(F. Brentano)的哲學課,接受了意動心理學關于心理的意向性、動力性、活動性的觀念。特別是叔本華(A. Schopenhauer)和尼采( F. Nietzsche)的唯意志論、柏格森(H. Bergson)的生命哲學為弗洛伊德主義提供了非理性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的主要理論基礎。另外,弗洛伊德主義的倫理學根據,既可追溯于古希臘伊壁鳩魯(Epicurus)的快樂論,又與英國邊沁(J. Bentham)、約翰·穆勒(J. Mill)的功利主義相聯,屬于避免當前痛苦、追求未來快樂的一種個人主義倫理觀的范疇。
從科學背景看,弗洛伊德重視性、能量、神經元的研究,他的這些研究都同達爾文(C. Darwin)、邁爾(R. Meyer)、赫爾姆霍茨(H. Helmholtz)、施旺(T. Schwann)、施萊登(M. Schleiden)、布呂克(E. Brucke)的影響以及進化論、能量守恒轉化定律、細胞學說等19世紀的三大發現密切相關。當然。更直接的原因是醫學背景。當時,奧國、英國特別是法國的醫學思想和技術對弗洛伊德主義影響很大。如他主張神經癥是功能病,強調性的因素在致病中的重大作用,運用催眠術治療等,就是他到法國向巴黎派和南錫派學習的結果。
總之,弗洛伊德主義是企圖解決當時社會病態現象的迫切社會需要的產物,是德國意志主義、生命主義等非理性主義的哲學思想的體現,是英國、奧國特別是法國神經癥理論強調心因性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三、研究弗洛伊德主義的意義
研究弗洛伊德主義,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研究弗洛伊德主義直接有助于人們擴大心理科學的視野,提高心理學基本理論的素養。
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我們對任何科學的掌握,不僅要從水平測度去認識,而且要從垂直測度去理解。一般所學的普通心理學知識,還只是了解一個心理學現代科學知識的橫斷面,并不知道心理學的概念、范疇、理論、學說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所謂“不知其源,焉知其流”,就是這個意思??梢哉f,一個研究心理學的人,不懂得心理學史,特別是各種心理學流派的演化及其規律,就是專業上的無知,這話恐怕不無道理。弗洛伊德主義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三大勢力之一。它不同于格式塔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之處,就是提出一套精神分析的理論范式,注重深層心理(潛意識)、動力心理(情欲)、整體心理(人格)的研究,創立和發展了深蘊心理學、動力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因此,我們研究弗洛伊德主義直接有助于了解西方現代心理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即由意識心理學向潛意識心理學的發展、由心理靜力學向心理動力學的發展、由元素主義向整體主義的發展。不難看出,不了解弗洛伊德主義就難以認清潛意識學說的深刻內涵及其重要價值,就難以反映人的心理活動的全貌和構建科學心理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框架,就難以理解當代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需要金字塔”、“多元化自我”和“自我實現”的歷史淵源。
弗洛伊德主義是西方許多心理學分支,特別是應用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的理論支柱。當代西方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主要有五種理論范式(見下圖),即從五種不同的取向、觀點和方法的視角出發探討人的心理和行為的過程。例如,對侵犯的研究,神經生物學家側重研究對行為起作用的大腦深部的機制,并尋找一種藥物或一些生物學方法(如做手術)來控制大腦深部的機制;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主要研究富于侵犯的學習經驗的類型的判別,以及特殊情況下激起敵對行為的特異刺激,力圖改變環境條件以提供新的學習經驗,并對非侵犯行為給予獎勵;認知心理學家集中研究個人如何認知特定的事件(按照他們的激怒—喚醒的特征),以及給它以不同類型的信息時其認知會被怎樣修改。盡管它同行為主義的研究有相似之處,但更多地注重引起憤怒的情境中的個體知覺與思維過程;精神分析學家主要探討個體的潛意識以發現為什么敵對性會指向某些人或情境,并力圖使它轉入更易于被人接受的渠道;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則注重研究社會某些方面的問題,改善人際關系,并提供條件以促進其建設性和合作性潛能的發展。誠然,西方許多心理學家的觀點日趨折衷,但是,弗洛伊德主義卻不失為西方心理學的一種極為重要的理論基石。因此,研究弗洛伊德主義對于我們了解西方心理學流派的演化及其理論基礎,對于了解潛意識心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對于創建具有我國特色的科學心理學體系都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