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人的行為(3)
-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4811字
- 2015-05-28 11:05:04
(一)嬰兒的處境
每個兒童都依賴于社會的幫助,社會的幫助無處不在,但他仍然會發現這個世界需要付出,也可以收獲,需要你去適應,也會帶給你滿足。當然,兒童也會因生理本能受到挫折而產生痛苦的體驗。在很小的時候,他們就會認識到有的人生來富有,所有愿望都可以滿足,而有的人卻不是這樣。我們可以說,由于童年時代的這些經歷,使他想要擁有一個具有綜合功能的器官,以保證他擁有正常的生活。這樣心靈也就應運而生了。通過對每一種經歷進行各方面的評估和分析,心靈獲得了這種綜合能力,并且促使他以最小的付出來獲得最大的生理滿足。于是,他開始高估自己,過早地認為自己擁有打開一扇門或搬動重物的力量,或是認為自己具有命令別人、支配他人的權力。在他的心中也產生了想要長大的念頭,想要長得和別人一樣強壯甚至更強壯。由于嬰兒的弱小,長輩們有義務照料他們,這就使嬰兒生活的主要目的變為支配那些聚集在他身邊的成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雖然這樣的照料更突出了嬰兒的弱小。這樣在嬰兒的面前就出現了兩種選擇:一種是他繼續按照從成人身上學到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成長,另一種是夸大自己的弱小無力,尋求成人的善心幫助。這兩種發展傾向我們都可以在兒童身上找到。
在生命初期,個體的性格類型就已經初步形成。一些孩子想要通過努力學習獲得權力、成為勇士,而這樣的孩子也往往會得到成人的認可;另一些孩子則利用自己的弱小來投機取巧,嘗試用各種方法來夸大這種弱小感,從而得到成人的關心、憐愛。只要仔細觀察孩子的各種處事態度、表情和言行,我們就能知道他屬于哪種性格類型。但是要注意單純地解釋性格類型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將之與環境結合來進行討論,我們才可以確定每種性格類型的意義。通常,從兒童的行為中我們能夠看出他對環境的態度。
可塑性基于兒童有努力彌補他的弱小的天性。無數天才和智者的產生都源于這種對自身的不滿足感的刺激。下面我們來說說身處逆境中的兒童。這樣的兒童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與他敵對的,這主要是兒童思維的片面性造成的。如果在早期的啟蒙教育中,兒童沒有學會正確地認知各種觀點,那么在之后的歲月里,他對世界的敵對心理將很可能在行為上表現出來,在他眼中,整個世界都充滿著敵意,而當他遇到更大的困難時,這種敵對的感覺將日益強烈。這種情形多發生在具有生理缺陷的兒童身上。這種兒童對待環境的態度與正常兒童迥然不同。生理缺陷造成的生理不便在外在表現上可能是運動困難、生理器官的不健全或機體抵抗能力低下(經常生病)等。
但不能正確認識世界并不一定是由生理缺陷造成的。環境對兒童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或采用不恰當的方式提出要求)與造成的困境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與生理缺陷是相似的。一個渴望適應環境的兒童,突然發現自己需要面對重重困難,而求助卻無門時,悲觀情緒將迅速涌上他的心頭。
(二)困難的作用
對于兒童來說,困難總是毫無章法地出現,他們很難做到一貫恰當地做出應對。兒童的心理只是得到了初步的發展,生存技能也尚未成熟,他們只能努力去適應不可改變的現實條件。他們只能從曾做出的錯誤反應中進行反思,就像做實驗一樣在心中不斷地嘗試新的方法,直至找到正確的反應方式,并在生活中加以驗證,從而獲得進步。在對兒童行為模式進行的研究中,兒童面對特定環境所做出的反應方式引起了我們的高度關注。從他們的應對方式上我們可以看出其內心的發展程度。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個體的行為與社會現象一樣,都不能依據一種模式來進行評判。
在心理的發展過程中,兒童遇到的障礙通常會阻礙或歪曲他們的社會認知。這些障礙可能是物質環境上的缺乏,比如由經濟、社會、種族或家庭情況造成的不良影響;也有可能是自身生理缺陷造成的。社會文明是建立在人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發育的器官的基礎之上的,因而,存在嚴重生理缺陷的兒童在解決生活問題時就會處于不利的位置。很晚才會走路的兒童、運動困難的兒童或學說話很晚的兒童(由于大腦發育遲緩,他們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表現得很笨拙)都屬于這一類型。這類兒童時常碰這碰那、笨手笨腳、行動遲緩,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成為他們的負擔。而這個世界并沒有因此而給予他們同情,它是客觀而又冷漠的。他們的發展受到抑制,需要克服種種困難。當然,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們總會有可能得到補償,抹去他們心中的傷痕,但是,即便心理發展的遲緩沒有使兒童對未來生活絕望,但是經濟的拮據也會使事情變得更為復雜。有缺陷的兒童對于成人社會的既定法規了解有限,他們習慣用懷疑和質問的態度來對待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機會,并喜歡把自己孤立起來,逃避承擔責任。他們對生活中的敵意尤為敏感,并會無意識地夸大這種敵意。他們對痛苦的關注遠勝于光明。一般來說,他們會高估自己的缺陷和他人的關心,他們始終持有敵對的態度,要求別人關注自己,但卻不會同等地關注他人。他們認為生活中的責任是成長道路上的障礙而非激勵因素。由于他們對同伴一直抱有敵意,因此他們越來越遠離社會。于是,他們過于謹慎小心地對待每一個與社會接觸的經歷,而這使他們離真理和現實越來越遠,從而給自己帶來新的困難。
如果父母對孩子沒有給予足夠的關心,那么也會給兒童的心理發展帶來相似的阻礙。過多的阻礙,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孩子將變得固執,不能識別什么是愛,也不能恰當地表達關心,因為他們對親情的認知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在缺乏親情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身上,很難發現任何關心的行為表現。他們對所有愛和親情持有逃避的態度。如果不懂教育的父母、老師或其他成人告誡孩子愛、親情是不應有的、荒唐的,會使人缺乏男子漢氣概,并給他們灌輸一些有害的格言,也可能會產生相同的結果。教育兒童敬仰成人是很荒唐可笑的,這種情形在生活中卻并不少見。那些經常受到嘲弄的兒童更是如此,由于痛苦的經歷,使他們深怕表現出對成人的依戀,覺得喜歡別人是很荒唐的,同時也會顯得缺乏男子漢氣概。他們抗拒著對親情的需要,仿佛對他人的關心會奴役他們,并讓他們丟臉。于是,在兒童早期,親情是不被接受、認可的。由于這種教育阻礙和壓抑了兒童的親情感覺的發展,因此兒童變得膽小、懦弱,逐漸從周圍的社會中退縮出來,喪失人際交流溝通的能力,但這些對兒童心理發展是極其重要的。只有身邊的某個人主動與他接觸,他才會與之建立極其深厚的關系。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人長大后只會與某一個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而不能與很多人建立這樣的關系。例如上文中提到的那個男孩。當他注意到母親只關心弟弟時,感覺自己被忽視了,因而在長大后始終四處徘徊,想要找到他童年時期未能得到滿足的對母愛的需要。這個例子說明這類人在生活中很可能會遇到困難,他們在兒童時期很可能接受的是強制教育。
過多的關愛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與無關愛所造成的影響一樣,都是有害的。嬌生慣養的兒童與被嚴格教育的兒童一樣,成長中都會遇到重重困難。從一出生,兒童就有被關愛的需要,當父母或其他成人給予的關愛逐漸超越了界限時,這個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會依戀某一個或幾個人,拒絕和他們分開。對關愛的認知因錯誤經歷而得到強化,以致兒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憑著他人的關愛,他可以迫使別人為自己的成長承擔某種責任。這是很容易發生的,比如兒童會對他的父母說:“因為我愛你們,所以你們必須這樣做或那樣做。”這在家庭中時有發生。一旦兒童在某人身上嘗到了甜頭,就會對他表現出更多的關愛,從而使之更加順從自己。毫無疑問,這樣的教育對兒童的發展是有害的,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將極力以愛的名義滿足自己的私利。為了達到目的,他可以采用任何方法,去征服他的對手,無論是兄弟還是姐妹,甚至散布流言來打敗他們。這樣的兒童可能會慫恿其兄弟去干一些違法的事情,以使自己顯得正直、懂事,從而得到父母的寵愛。他會對父母施加一定的壓力,從而使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他挖空心思、不遺余力,直到成為眾人目光的焦點。有時他會變得懶惰或干壞事,唯一的目的就是讓父母注意他,圍著他轉;有時又會很乖,像個模范兒童,這是因為他認為這可以獲得別人的關注,而別人的注意是對他的一種獎賞。
經過對以上情形的討論后,我們發現:一旦思維模式確定,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達到目的的手段。為了達成目的,兒童可能會朝邪惡的一面發展,也可能會朝好的一面發展。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兒童通過犯錯、擾亂秩序來吸引人們的注意,而另一些更精明的孩子則靠美德達到相同的目的。
我們可以給倍受寵愛的兒童做一個歸結:他們成長過程中的障礙都被成人掃除干凈,沒有形成自己的能力,也沒有機會去承擔責任,他們沒有獲得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機會,而這些準備是他們未來生活中所必需的。對于那些樂于與他們交往的人,他們因沒有交際能力而無法與之好好交往,更何況對于那些因童年的逆境而對外界存在敵意的人們,他們更是無能為力,很難與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因為沒有機會親自去克服困難,他們對生活沒有正確的預期。一旦離開了如溫室一樣的小小王國,他們幾乎注定要遭遇失敗,因為他們再也找不到像他們父母那樣樂于幫他們承擔責任的人了,也再也找不到他們習慣了的溫室。
這些現象或多或少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兒童更應該獨立成長。腸胃有毛病的兒童會特別注重營養,因而他們與正常兒童有著不同的成長歷程。生理存在缺陷的兒童有著獨特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最終卻使他們陷入孤立。還有一些兒童由于無法認清自身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而采取回避的態度,因而他們找不到朋友,玩的游戲也與其他同伴所玩的游戲不同。他們要么羨慕其他同齡人,要么對別人不屑一顧,關在屋子里專心致志地玩自己的游戲。在嚴格的教育壓力下長大的孩子也面臨著與社會隔離的危險,生活在他們看來不是令人愉悅的。他們要么忍受生活的一切,忍氣吞聲地接受生活的悲苦;要么像個戰士,隨時準備著與環境進行戰斗。這樣的孩子大多忙于捍衛自己的生活,害怕自己一敗涂地。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們會覺得生活是如此艱難,責任是如此沉重。我們可以想象得到,在他們的眼中,外面的世界永遠都不是友善的。過分的警覺壓在他們心頭,像一個沉重的包袱,使他們更傾向于回避困難,而不是勇敢去面對失敗的危險。
這些被溺愛的兒童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是社會認知發展不完全的標志),就是他們只關注自己,不關心別人。這一特征是導致他們朝著悲觀主義世界觀發展的決定因素。除非他們找到糾正這一錯誤思維模式的方法,否則他們不會幸福。
(三)人作為社會組成物而存在
前面我們已經詳細闡明:只有把兒童放在特定的環境中,我們才能了解他的人格,從而推測出他在社會中的特定境遇。所謂的境遇是指他在社會中的位置,及對諸如職業挑戰、人際交往等這些人生來就會面對的社會和生活中的問題的態度。借此我們就能發現,那些在生命伊始就在個體身上留下的深刻印記將影響他一生的處事態度。在兒童剛出生的幾個月內,我們就可以判斷出他將與社會建立怎樣的關系。這時我們完全可以將兩個嬰兒的行為方式進行區分,他們的行為模式已經有了相當明顯的差別。而且隨著兒童的不斷成長,這種模式特點將變得越來越顯著,不再發生變化,同時兒童的心理活動也會更多地受到社會關系的影響。與生俱來的社會歸屬感隨著他對關愛的需求逐漸顯露出來,這會促使他主動親近成人。兒童對生活的熱愛總是指向他人,而不是像弗洛伊德所說的那樣,總是指向自己的身體,而且受性欲影響的動力在強度和表現方式上因人而異。在兩歲以上的兒童身上,區別主要表現在語言上。只有當發生最嚴重的心理功能退縮時,這種牢牢植根于每個人心靈深處的社會歸屬感才會消失。總之,社會歸屬感將伴隨人的一生,在一些情況中社會歸屬感會被扭曲并受到約束,在另一些情況中又會得到擴大、拓寬,甚至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家庭成員,還包括他的民族、他的國家乃至全人類。它還可能超越種族的界限,擴展至動物、植物、無生命的物體乃至整個宇宙。因此,我們在進行研究時,一個重要的基本依據就是必須把人看作社會的組成物。掌握了這一點,我們就掌握了通過理解人類行為大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