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病由心生,誰都逃不掉的心理問題(2)
- 受益一生的心理自愈術
- 陳榮賦
- 3273字
- 2015-05-27 11:36:28
情景性的心理反應失常,在正常的活動中雖然也時有可見,例如第一次登臺演出、第一次獨自駕車外出等,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緊張反應,即正常心理活動中的緊張反應等心理反應失常,與某種情景也緊密相關,但這種性質的心理反應失常,通常可以通過不斷適應某種情景而逐漸減少以致最終消失。經常登臺演出,經常獨自駕車外出,久而久之也就習以為常而不再出現緊張反應。
同時,正常心理活動中的心理反應失常,在各種“第一次”或具有相當刺激性的情景中都會出現,其程度和表現也大同小異。然而常見心理異常的異常反應則不然,不僅只對某種特定的情景作出異乎尋常的強烈心理反應,以致不為常人所理解和認同,而在其他情景即使是在“第一次”或具有相當刺激性的情景面前也不會產生如此強烈的反應,似乎只對某種特定情景(例如考試情景)“情有獨鐘”。而且某種特定情景反復出現,也難以通過不斷適應而逐漸減少異常反應,甚至還會出現“越演越烈”的趨向,以致最終演變成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2.偶發性
絕大多數常見心理異常并不經常或持續出現,而是偶發的、暫時的。這一方面是指脫離某種特定的情景,常見心理異常就不復存在,例如對考試情景會產生強烈緊張反應的學生,在大多數非考試情景下都表現正常。而某種特定情景并非經常或持續出現,因而常見心理異常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才會有所顯現。同時,在某種特定情景下,有時也會不出現異常的心理反應,或者這種反應比較微弱。另一方面是指常見心理異常常常會自行緩解,或者是出現異常反應的頻率逐漸減少,或者是強度逐漸減弱,或者是一段時間后自行痊愈。當然常見心理異常也可逐漸演變成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3.無病理性變化
常見心理異常的心理狀態沒有病理性變化,即精神活動正常,不存在智力遲滯、情緒淡漠、病態自信等心理過程障礙以及由心理過程障礙引起的怪僻、對立、麻木等行為障礙,不存在朦朧、夢幻、嗜睡、昏睡、昏迷等各種層次各種程度的意識水平降低和喪失現象,不存在對時間、地點、人物識別錯誤的“定向力缺損”,不存在否認自己心理問題的“自知力缺乏”。
具有常見心理異常的人,其心理活動和心理狀態在通常情況下給人的感覺都是正常的,即使在特定情景下出現了常見心理異常的某些征象,通常也不認為是一種心理異常的表現。其原因就是不存在與常人比較有明顯不同的病理性精神癥狀。
影響心理健康的三大因素
人的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極為復雜的和動態的過程,所以影響心理健康、導致心理偏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復雜多樣的。根據功能的不同,各種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分為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兩大類。根據性質的不同,影響因素又可以分為生物遺傳因素、心理環境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三類。
心理不健康的原因較多,一般認為大致有以下幾種:
1.生物學原因
指遺傳、生化、生理、腦及軀體損傷等因素導致的心理不健康。
遺傳:大量的調查研究資料表明,在心理疾病中,遺傳因素有一定的作用,尤其在精神分裂癥、狂躁性憂郁癥等疾病中,遺傳因素的致病作用較為明顯。
生化:近代神經化學研究表明,中樞神經遞質中的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物質代謝失常,可以成為誘發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
機體損傷:機體損傷或患病可以引致心理變態。例如腦外傷可引起變態行為;癌癥、糖尿病等可以引起適應不良的人格變態等。
2.心理學原因
指那些因環境條件的變化,通過心理的影響而引起人的心理與行為異常的因素。學術界在闡述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的問題上,形成了心理動力學派、行為主義學派和人本主義學派。
心理動力學派:以弗洛伊德為代表。該學派認為,被壓抑的情緒和心理沖突是心理變態的動力學原因。內在的矛盾沖突或情緒的紊亂是在意識水平之下進行的。個體在無意識中隱藏著被壓抑的本能欲望和沖動,這種欲望和沖動由于社會道德、規范的限制,不能得到滿足。但在某些外界條件的作用下,無意識的矛盾和沖突就會釋放出來,導致了某些心理和行為的變態。
行為主義學派:以華生為代表。他們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人的行為,觀察刺激和反應,學習和習慣的表現來解釋變態心理的原因。華生做過模擬性恐怖實驗。他讓一個喜歡玩弄動物的幼兒接觸一只白鼠,幼兒并不害怕白鼠,可以用手觸摸。當他用手觸摸時,實驗者發出可怕的巨響,結果幼兒哭鬧起來,可見幼兒的恐怖行為是由學習和習慣獲得的。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給華生的觀點有力的支持。該學派的觀點認為:人的行為是通過學習和訓練而得到的,心理變態的表現可以看作是學習到的異常行為。
人本主義學派: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羅杰斯創立。羅杰斯認為,人具有自我實現的需要。人本身就有一種自我實現的無限潛能。如果受到巨大挫折,使內在的潛能不能很好地發揮,這時人就產生了自我防御和失調現象。羅杰斯還認為,在自我實現的過程中,人很重視自我價值,愿意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尊重。如果失去自尊的需要,其人格正常發育受到影響,就可能導致心理與行為的異常。
3.社會文化因素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生物學因素決定著心理現象的發生和存在,而社會文化因素決定著心理現象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方向。此處社會文化因素包括社會制度、經濟條件、生活與文化水平、倫理道德、教育程度等。
(1)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對某些心理疾病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與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給人們的心理帶來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適應調整不良,就會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文化水平低,迷信巫術的人,心理與行為變態就容易發生。
(2)社會文化關系的失調:社會文化關系包括階級、民族、宗教、職業、道德、兩性關系等等。關系失調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來自社會生活事件。例如,配偶死亡、離婚、失業、考試失敗、失戀、家庭不幸、工作緊張等等,也有地震、火災等突發原因。如果這種失調的強度大,時間長,就可能導致人發生心理和行為異常。
(3)社會動亂的心理創傷:長時間的社會動亂或者暴動會對心理造成巨大的影響。
社會緊張狀態的心理作用:人口過密、擁擠、噪聲騷擾、生活貧困、工作緊張、社會犯罪、歧視等等,都可以造成緊張狀態。伴隨緊張狀態而產生的消極情緒,例如憂愁、悲傷、焦慮、恐懼等等,可以擾亂人的心理和行為。
常見異常心理綜合診斷測驗
為了明確你是否確實存在常見心理異常,請你進行“常見心理異常綜合診斷測驗”。你只需在下面的22個描述中,依據自己的真實情況回答“是”、“否”即可。
1.你最近是否感到悶悶不樂,常給人一種心事重重的感覺?
2.你是否總擔心糟糕的事情發生?
3.你是否總是對人懷有戒備之心或者是對他人的不幸無動于衷?
4.你是否在公共場合因為一點小事就暴跳如雷?
5.你是否總是心急如焚?
6.你是否經常自怨自艾、悲觀失望?
7.你是否經常疑神疑鬼?
8.你最近是否總感到空虛無聊?
9.好長一段時間,你是否總是無端煩惱?
10.你是否經常感到無精打采?
11.你是否有時會失去方向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不知道身邊人都是哪里來的?
12.你是否有不知所措的時候?
13.你最近是否有身體難以忍受的感覺?
14.你最近是否在挫折面前經常一蹶不振?
15.你是否常常想出風頭,炫耀自己?
16.你最近是否對事物失去興趣,體會不到生活的樂趣?
17.是否不論怎樣眉飛色舞,情緒高漲都不適合你?
18.你最近是否喜怒無常?
19.你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發怒嗎?
20.你最近是否感到了無生趣,情緒持續低落?
21.你是否很長時間對什么都很麻木?
22.你最近是否即使對自己有切身利益的事情也不關心?
測評結果分析:
選“是”記5分,選“否”記0分。
將測驗中你選“是”的選項加起來,看看有多少個,每個記5分。所得的總分就是你的“常見心理異常綜合測驗”的總體得分。這個得分說明你是否具有常見心理異常。分數的意義如下:
如果你的得分在80分以下,說明你心理上沒有異常,不存在任何心理障礙;
如果你的得分是81~100分,說明你具備一些常見心理異常的特征,但只要平時自己注意,并不影響你的生活和工作;
如果你的得分在101分以上,說明你存在常見心理異常,可能會影響你的生活與工作。建議你深入分析自己的心理問題,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矯正自己的心態,同時運用本章提供的方法進行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