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心態決定生死(2)

為什么深圳30歲上下的乳腺癌患者特別多

我曾指導過一名姓曹的女博士,課題做的是零毒抑瘤制劑誘導荷癌(胰腺癌)小鼠癌細胞凋亡實驗,十分成功。2006年行將畢業前,她曾多次跟我去深圳出差。我在深圳原本就有幾百名癌癥老患者,他們一直接受我們的醫療方案,包括中醫湯方調整。每次去還會有許多新癌癥患者在老患者介紹下尋求幫助。幾次在深圳,前后十余日,四百余名深圳患者找我診治,曹博士為我侍診抄方。

剛到深圳的時候,她感覺特別好,主動與接待人員提出希望能在深圳工作,對方也十分樂意接受。沒想到,第一次出差結束時,曹博士問了我一個問題:“為什么深圳30歲上下的乳腺癌患者特別多?”而第二次出差結束時,曹博士說:“我堅決不來深圳了。”原因就是深圳外來女性癌癥患者的“30歲”現象。

曹博士跟我出門診多年,對各地的情況比較了解,她所說的的確是事實。甚至我在上海也有個29歲的乳腺癌年輕女患者,一打聽,她少年時就隨父親去了深圳,一直在深圳上學、工作,只是因為患了癌癥才回到奶奶處(上海)治療。

根據我長期觀察,上海、北京,包括廣州等大城市的乳腺癌患者,年齡段集中在38~50歲,農村還會晚3~5年。但深圳有個奇怪現象:會突兀地冒出一個27~33歲的高發年齡段。而且,細細分析,這些女性大都是來自內地的大學畢業生,均十分優秀;且到深圳打拼,才剛過了5~6年時間。她們絕大多數干得不錯,自己開始有了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然而,就在此時,乳腺癌魔擊倒了她們!這是什么原因呢?

我對此也曾費解過,深入觀察分析后始有所悟。眾所周知,深圳完完全全是個“移民”城市,不像北京、上海、廣州,原先還有上百甚至上千年的舊有文化積淀和老市民階層的稀釋。深圳的文化完全就是創業文化、打拼文化、拼命掙扎以抗擊挫折的文化。在深圳,年輕人都懷著一股創業熱情,百折不撓。因此,深圳發展特快、競爭激烈、生活節奏緊張,在內地所有城市中都是無出其右的。

這些優秀女性一到深圳,就被卷入了這么一個高速旋轉的生存旋渦之中。面對生存壓力、競爭挫折,為發展而拼命掙扎,這種極度亢奮的心身狀態及其伴隨的機體內環境、微環境紊亂,自然是癌細胞發育的“催化劑”和癌癥發展的“溫床”。在高強度壓力下,這些優秀單身女性的內分泌系統功能更容易受干擾。因此,5~6年后表現出乳腺癌高發,也就是水到渠成之事。這讓我帶的這位處于相同年齡段的女博士望而卻步,也在情理之中。

可見,壓力與挫折具有典型的兩面性。對健康而言,有時候持久的壓力必須及時予以化解,否則后果嚴重。

為什么CEO易得胰腺癌

2003年年底,我接受媒體采訪時發表過一個見解——胰腺癌易青睞CEO。這個觀點引起了不少媒體的興趣,很多做了轉載。我從事癌癥治療近三十年,從20世紀90年代初起,對胰腺癌的治療就頗有心得。那時候中國每年患此癌者不是很多,但由于胰腺癌非常兇險,傳統中西醫治療均無良策,因此我的胰腺癌治療稍微有了些社會影響。

進入21世紀,大城市胰腺癌患者驟然增多,我接診的胰腺癌患者不下千余例。在長期與患者的接觸中,我發現一個鮮明特點:胰腺癌在CEO(企業首席執行官)中易見。蘋果電腦公司的CEO史蒂夫·喬布斯就是胰腺癌患者。我診治的CEO(含企業及單位的一把手、二把手)有180多例(截至2009年),甚至有一大型中企的多位CEO都患了胰腺癌,都成了我的患者和朋友。

我分析其緣由:胰腺癌的發病先期誘因,除了膽囊及膽道炎癥或障礙等外,還有兩個重要誘因:一是好食肥膩,酒加肉食類,特別是肥肉過量,胰腺作為最重要的消化酶分泌腺,易反復受肉類食物激活,刺激其分泌量增加而癌變;二是巨大的精神壓力和反復挫折,也就是中醫學所說的“肝氣郁結”。CEO兩者都具備了!作為首席執行官,運營企業或單位的壓力之巨大可想而知,反復挫折也在所難免。而且,作為首席執行官,不應酬是不可能的。壓力再大,再受挫折,也得陪笑臉應酬,既酒又肉,一醉方休。久而久之,故胰腺容易受累,發展為惡疾。

做人要“讓”,做事要“慢”

我有一位患者,是某央企的老總。他告訴我,他為了救一個大型國企,白天黑夜地拼命干,甚至有一次連續四天四夜沒有好好休息,幾乎只有在飛機上才是休息時間。當他把這個企業從瀕臨破產的邊緣拯救回來時,開會中突發胃脘劇痛。送進醫院一查,發現他患了晚期胰腺癌,已經無法手術了。

對于這樣的患者,我的建議是,學會釋放和轉移壓力,并總結了兩個字:“讓”、“慢”(一點兒)。“讓”就是讓點兒步,對自己、對工作讓點兒步;“慢”就是學會適當放慢腳步。須知今天已經不再是戰爭年代了,人們進入和平時代,應該把生命放在第一位,學會有些地方寬松一點兒,“讓”、“慢”一點兒。這是防癌的一大措施。

當然,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這是普遍問題。有人說“讓”和“慢”很難做到,因為有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粗看的確如此。但回過頭來看,這種觀點對嗎?錯了!今天,我們首先應該考慮到的是生命有限。生命是最寶貴的!我經常跟海內外的朋友進行交流,大家都很感慨——中國人現在像上足了勁的發條,停不下來。甚至也有外國媒體呼吁:“中國人,你為什么不放慢一點兒!”

鑒此,我們要大聲呼吁:一個和諧的社會,一定是把生命放在第一位的社會!生命是需要呵護的,是需要控制一下節奏的。對癌癥患者尤其要強調這一點。

其實,很多CEO患病后,經過我的點撥,當他們大多對自己的生病原因有所了解后,能夠幡然大悟。就像前面說的這一位,他現在只是通過郵件管公司大事,更多的時候看看書、打打球,做些以前想做而沒能做的事。優哉游哉!公司業績依然不錯,他也順順利利、比較舒適地活著,享受著生活與健康!

三、“悶”什么不能悶心情

明確地說:部分癌癥還和自我壓抑有關。

為什么習慣忍讓的人易患胃癌

有個經典的認識:癌癥患者往往比較自我壓抑,或者說比較“悶”。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而且在胃癌患者身上體現尤其充分。大家知道,東亞民族,特別是日本人,性格比較自我壓抑。之所以日本人的胃潰瘍發病率和胃癌發病率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奇高的,其中因素之一就是日本人習慣自我壓抑。日本第一代移民夏威夷的人群中,胃癌發病率還是很高的。直到第三代、第四代移民逐漸融入當地生活之后,胃癌的發病率才與當地有所接近,更說明了這一點。

在中國類似情況同樣存在。我觀察到一個重要現象:一絲不茍者更易患胃癌。這主要集中在45~65歲患者中,一般多見于50歲以上。看看這一年齡段的胃癌患者,無論男性、女性都有一個特征——特別認真、拘謹、做事一絲不茍;而且善于壓抑自我,人緣特別好,非常謙和,很少見到他在單位發火。但他不是沒有“火”,不是不計較個人得失,而是郁悶、憤怒時善于控制,或者說只能向內壓抑。這類人有較強的自我控制情感的能力,情感不輕易外顯,喜怒不隨意外露表達。這是一種自我壓抑型的個性特征。

已有不少研究揭示:這種個性容易導致胃的保護性因素被削弱(處于強烈自我向內壓抑狀態時,主要導致胃黏膜下的血管收縮,黏膜缺血,保護性黏液分泌減少);與此同時,破壞性因素增強(主要是胃酸分泌增加,并可伴有胃痙攣),短期內可導致胃的不適(這類個性者不少人平時就常有胃病或胃痛,但也有人平時毫無察覺),表現為消化道炎癥之類。在反復創傷基礎上不斷修復,久而久之,就導致胃的癌變,讓人受不了。

為什么45歲以上才出現癌變呢?是因為這類反復創傷、反復修復的過程常常需持續20年左右,才會最終促成組織的癌變。因此,傳統文化津津樂道的“萬事忍為先”,從社會學角度或從人際關系角度而言,也許是一種優良品行;但從健康、防治癌癥角度而言,卻有害而無益。日本人的胃潰瘍和胃癌發病率居全球第一,也許就和大和民族凡事“哈依”(日本語ハウル,亦即“是”),點頭彎腰先于認可有密切關系。

總之,從心身健康角度而言,也從保護胃的角度出發,心身醫學非常強調人們要善于及時表達和宣泄情感。當然,要注意方式、方法。千萬別只知道“一忍再忍”,否則,胃會受不了!

為什么乖孩子容易得癌癥

我接觸過不下數百例的25歲以下青少年癌癥患者,從3~5個月大的嬰兒到少年、青年都有。其中10~25歲之間的患者又以腦癌、淋巴瘤和血癌較為多見,骨肉瘤及其他肉瘤也不少見。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可以明確考慮為遺傳性或先天性癌癥,而多數其他患者則都有發病原因及誘因。

在臨床中,我們觀察到腦瘤、淋巴瘤、肉瘤及血癌患兒常有一個明顯的性格特征:“乖”——特別聽話,很少出去玩耍;幾乎從不惹禍;學習成績不錯;內向,較少與人交往;有的則有網癮特點;部分甚至有點自閉傾向。正因為他們從小很乖、聽話,從不惹禍,故家長們對這種孩子會生癌感到尤其不能接受。

我們沒有對這一現象做過深入的流行病學研究,但初步的看法是:自我壓抑、相對自閉的這種性格,易導致孩子內心郁悶無法釋放,而孩子自己也很少有愿意融合到小伙伴群體中,因此社會支持度不夠;他們往往有想法卻深埋于心,也極少與家長等交流,郁悶釋放不及時。久而久之,免疫功能等發育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DNA損傷后自我修復不力,這些可能是促使他們更易患癌的重要因素。

因此,積極鼓勵孩子多參加有益的社會交往活動,與同齡人多多交流、游戲;培養孩子打開心扉、吐露心聲的習慣;多參加戶外、野外活動;甚至讓孩子適度學“壞”一點兒、膽子大一點兒,也許都是十分有益的,尤其是對已經患了癌癥的孩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万州区| 历史| 武义县| 广昌县| 都江堰市| 富锦市| 砀山县| 玉山县| 桂林市| 广河县| 原平市| 舒城县| 阳朔县| 安丘市| 赣州市| 广宁县| 盐边县| 南岸区| 砀山县| 平山县| 开原市| 孟村| 乳源| 麻城市| 城口县| 清新县| 瑞安市| 大化| 郎溪县| 岑巩县| 文水县| 古蔺县| 青龙| 镇江市| 陇南市| 阜康市| 麟游县| 云梦县| 田东县| 龙井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