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你的德性中隱藏了多少“癌癥性格”
- 好身體,從改變德性開始
- 何裕民
- 4165字
- 2015-06-19 10:55:47
每個人的脾氣秉性不同,形成的性格也各有不同。某些性格與癌癥的發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稱之為“癌癥性格”。有多少“癌癥性格”關系著我們未來的健康?
一、每一種個性都對應相應的癌
研究顯示:個性(也稱人格)與個體的健康和疾病,包括癌癥的發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專家們先后區分出A、B、C、D四種個性類型:A型者爭強好勝;B型者容易滿足于現狀;C型者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D型者看待問題常較悲觀,比其他人群更容易焦慮和抑郁,因此又被稱為“憂傷人格”。
研究表明:A型個性者較易患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C、D型個性則被認為與一些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關系較為密切。
刻意控制自己的C型個性者易生癌
美國科學家Temoshok和他的同事們調查了150例惡性黑色素瘤患者,發現他們具有一種明顯的行為模式,他稱其為C型個性,表現為??桃饪刂谱约?,不輕易流露負性情緒。這種個性被認為是癌癥病前的危險個性因素。
這種個性特征的突出表現為息事寧人,處事以退讓、保守為主。研究發現:C型個性者喜歡抑制煩惱、絕望或悲痛情緒;害怕競爭,逃避現實,企圖以姑息的方法來達到虛假的和諧;表面上處處犧牲自己、為別人打算,內心又有所不甘;遇到困難并不急于出擊,到最后卻做困獸猶斗。這樣的個性者較易患癌癥,所以人們把這些個性特征稱為“癌癥性格”。
愛抑郁的D型個性者(林黛玉型)易生癌
D型個性也被認為與癌癥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這類個性者的心理常是抑郁、憂傷情緒占主導,林黛玉可以說是其典型代表。而抑郁、憂傷被稱為癌癥的“催化劑”。臨床上,女性乳腺癌、卵巢癌患者中,很大一部分就是這類個性者。
古羅馬“醫學之王”蓋倫曾指出:抑郁的女性易生乳腺癌??梢?,一千多年前就存在這一現象。其實,這些像林黛玉的D型個性者,往往由于其性格特征,導致其精神、情緒長期處于波動和不穩定狀態,神經—內分泌—免疫軸和代謝始終是紊亂、失調的,免疫力低下,睡眠欠佳。久而久之,容易被乳腺癌、卵巢癌等盯上。
完美主義者易生癌
完美主義者往往是各方面細節都追求完美、特別細膩的人。前面說到的認真類型者,其實就是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也是癌癥的青睞人群,這幾乎已經形成一種定論。
臨床治療中,我發現很多癌癥患者,特別是城市里的一些女性癌癥患者,往往表現出一種完美主義傾向,什么細節都追求最好,指數一點點的升升降降就追根問底、忐忑不安。這種完美主義傾向使她們身體的內在機能一直處于繃緊狀態,所以神經、內分泌、免疫等系統和機體代謝都不可能松弛,因此容易出問題!
臨床診療中我們還發現一個現象:癌癥患者中,有潔癖傾向的占很大的比重,特別是在女性患者中。潔癖者往往就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
“憤青”易生癌
所謂“憤青”,只是一個不夠嚴謹的常用詞。狹義上是指對社會、政府、國家、現狀充滿不滿,憤憤不平,徹底失去希望者。他們常以激進的言辭或行為表達自己的憤怒。他們常常比較孤獨,且每每情緒激憤,處于激憤而又消極的心理狀態。
因此,狹義上的“憤青”常常很難被人接受。臨床癌癥患者中,“憤青”很常見,特別是在中老年患者中并不少見。因此,可以說,這一性格也是癌癥易發人群的特點之一。很多人對過去的某些事件耿耿于懷,或者以自己的主觀意識指責社會,始終不能融入社會。這種類型的人群患癌,可能也和他的神經—內分泌—免疫軸功能失調有關系。
性格暴躁者易生癌
觀察表明:暴躁性格也是易被癌癥盯上的性格因素之一。臨床當中,很多胃癌、肺癌患者往往有性格暴躁的特點。特別是食管癌患者,絕大多數暴戾急躁。而且,食管癌患者一般生活方式比較粗糙,極易發火。大家都知道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他就是典型的這類性格。他不光是位創新型人才,同時性格也非常暴烈,隨時爆發!專家分析認為,他之所以患上胰腺癌,在一定程度上也和他的暴烈性格有關。
二、苦難,到底是財富,還是癌毒
研究表明:生活事件及日常生活中反復遭受挫折,是誘發癌癥的重要因素。A.B.Miller等學者溫習文獻后發現:
⑴國外二百余篇涉及人格、情緒、應付能力與癌癥關系的論文中,結論均為肯定兩者間存在著聯系;
⑵臨床經驗表明,確信自己已經患了癌癥者往往預后較差,而對診斷持懷疑態度者常預后較好;
⑶有些存活了15~20年后突然復發者,追溯原因,發現其復發前6~18個月內均有嚴重的情緒應激;
⑷乳腺癌與無法解脫的悲哀有關;
⑸1400對配偶的癌癥發病率調查表明:一方患癌或死于癌癥的心理應激可引起另一方不久也罹患癌癥(當然,其中還應考慮雙方相同的環境因素)。
不走出困境,就容易走進癌癥
其實,關于這一認識,中醫學中早已有類似的說法。所謂生活事件,中醫學稱作“境遇變遷”。中醫認為,劇烈的境遇變遷會誘發包括腫瘤在內的許多病癥。《黃帝內經》曰:“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均可致“脫營”、“失精”之疾。而脫營、失精等就是晚期癌癥患者的典型癥狀。
“故貴脫勢”,就是過去很有權勢,后來失去了;“始富后貧”,就是以前很富有,很有地位,后來家道衰落而貧窮。這些,都屬于境遇變遷。很有身份、地位的人落魄后失勢了,這類人的確很容易生癌癥。我們注意到歷史上這方面的記載很多,現實生活中也很多。
我在臨床治療中碰見過不少這樣的病例。有的患者突然失去了親人,然后一直沉浸在悲痛之后,久久不能自拔。幾年之后一查,發現生了癌。失去親人也可以看作一種境遇劇烈變遷。當然,生癌有個滯后效應,常常需要晚幾年才能發展而成。
總之,經歷過重大磨難而沒有走出困境的人更容易生癌。因此,社會境遇劇烈變遷是誘發癌癥的重要因素。
為什么社會適應能力弱的人易生癌
生活事件主要指生活中的遭遇及事件。它大致包括人際關系、學習和工作方面的問題,涉及生活、健康、婚姻、家庭和子女等方方面面,以及意外事件、幼年經歷等。
心身醫學認為,人生活在現實社會當中,常需要應對各類生活事件。但如果特定時間內生活事件過于重大、刺激過于劇烈,會導致各種疾病,特別是癌癥。有人曾經做過研究:發現喪偶后3~5年內,當事人死于癌癥的概率比一般人要上升5~7倍。喪偶,這就是重大的生活事件,它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紐約心理學家Leshan和他的同事們曾分析過250例癌癥患者的生活史,發現他們的生活經歷有些相同的地方,使得這些癌癥患者長期處于抑郁焦慮之中。這些相似之處包括:
⑴可回顧起凄涼的童年;
⑵在工作、生活中情緒表達困難;
⑶反復有諸如配偶死亡、子女離別等悲痛事件或挫折發生。
應付能力,也稱應對急變(應激)能力,是指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當生活事件發生時,不同的人可有截然不同的反應。這些截然不同的反應,造成同樣事件對不同個體可以產生完全不同的心身影響。前文列舉的胃癌患者以郁悶者為多見,他們往往應對急變的能力偏弱、社會適應能力相對較差,因此,往往無法獲得及時、有效的社會支持。所以,易被癌癥纏上。
很多自閉者容易生癌,也可以從這個角度做出解釋。
三、不可小看的社會致癌因素
長期以來,社會因素與癌癥發生關系的研究一直頗受學者重視,中醫學對此也有過討論分析。研究表明:種族、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文化、經濟地位及職業等因素,均與癌癥的發生有一定關聯。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日本的胃癌發病率很高,肝癌則相對集中在中國,中國農村地區的食管癌發病率很高,這些現象背后都有其社會學因素。
為什么獨身女子易患乳腺癌
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有研究提示:修女的乳腺癌發生率高于其他婦女,但她們不容易患宮頸癌、陰道癌;獨身女性乳腺癌發生率也高于已婚女性。在現代社會,獨身女性的乳腺癌發生率同樣高于已婚女性,這是反復被證明了的事實。而宮頸癌恰恰相反,好發于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下的人群。女性中首次房事發生過早、性伙伴較多者,更易患宮頸癌。
進一步研究提示:年齡超過40歲的修女,其乳腺癌發生率甚至超過獨身對照人群。修女乳腺癌不僅僅高發,而且發生較對照組為早。在45~49歲期間有一突變性增加(高發年齡段),較消化道癌的突變性增加早了5年。這是因為修女長期孤獨,情緒及性的需求被壓抑、長期得不到滿足,所以乳腺容易癌變。而宮頸癌的發生則與宮頸和陰道局部刺激、反復炎癥有關。正因為她們性生活比較少、宮頸刺激少、炎癥概率低,所以宮頸癌的發生率就會大大降低。
哪些職業是癌癥的安樂窩
前面說了:CEO更易被胰腺癌盯上,城市里的乳腺癌、卵巢癌女性患者往往集中在三類人——中小學老師、財務、辦公室中低層管理人員。這些就是很典型的癌癥職業傾向。
什么環境易傷人
據統計,喜馬拉雅山脈南端的居民易生腹部皮膚癌,這與當地人喜歡在腹部用烤爐的習慣有關;早在19世紀,科學家就已經確定掃煙囪者易發陰囊癌;近又發現,密切接觸烹調油煙的人易患肺癌,長期處于粉塵環境者亦易患肺癌……這類研究不勝枚舉。
有文化,也可能得癌癥
有資料表明,腎癌往往發生在有一定文化層次的人身上,農村居民中腎癌很少見;食管癌卻相反,城市的白領患者相對少得多了。這又表明:癌癥也和文化層次有一定關系。
四、愿臨終者的懺悔成為生者的生存指南
近來,不斷有年輕成功人士因為生癌而夭折的噩耗。不久前,上海復旦大學青年教師于娟30歲剛剛出頭就死于乳腺癌,引起一片唏噓感慨之聲。其實,于娟的事情絕對不是個案。這些青年精英罹患癌癥,其中存在著某種共性。
世界名著《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是根據真人真事編寫,其中描述的女主人公崔雅三十多歲,患的也是乳腺癌。臨終前,她分析了自己會生癌的原因,列舉如下:
⑴過度地壓抑自我情緒,尤其是憤怒和哀傷;
⑵幾年以前曾經歷了一段重大的人生轉折、壓力和低潮,一連兩個月,幾乎每天都在哭;
⑶太過于自我批判;
⑷年輕的時候攝取了太多動物性油脂、蛋白質和咖啡;
⑸使命感太強,急于確立人生價值與目的;
⑹小時候常覺得非常寂寞、無助、孤立,無法表達自己的感覺;
⑺長久以來一直傾向自給自足、自制和過度獨立;
⑻靈性修持(譬如內觀)一直都是她最根本的目標,但沒有全力以赴;
⑼沒有早一點遇見所愛的人(她戀愛較晚),長期缺乏情感支持。
上述緣由在城市成功人士癌癥患者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根據于娟等國內患者的自我分析歸納,還可以加上幾條:
⑴拼命工作,忽略所有其他;
⑵好勝心太強,信奉“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來”;
⑶生活沒有規律;
……
以上這些絕大多數都是心理或行為因素,一定程度上都是可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