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我們曾經在精神分析法中篤信,是快樂原則在支配著心理活動的整個過程。換而言之,必然有一種不快樂的負面狀態觸發了這些心理活動,而這些心理活動就是為了消除掉負面的狀態,從而使自身避免痛苦或者得到快樂。為了將上述情況放在研究的主題——心理過程中,我們在研究中納入了“經濟的”觀點。在我看來,我們在詮釋心理過程時,如果能將“局部解剖學”和“動力學”乃至這種“經濟的”因素考慮在內,那么我們所描繪的這幅人類心理過程的圖景,將是有史以來最完美無缺的,即使把它稱作“元心理學{泛指以心理學自身為對象的深層理論研究,故又稱為“心理學的心理學”。}的演繹”也不為過。

雖然在秉持快樂原則{亦譯“唯樂原則”,精神分析學中提出的的關于人的心理活動的原則之一,指人格中的“本我”自始至終都以追求滿足、趨樂避苦為惟一目的。與“現實原則”相對立。在早期,弗洛伊德把它叫做“不快樂原則”,后來又重新命名為“快樂原則”,這個標簽后來成為心理學詞匯的一部分。}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提出的某些猜想與歷史上早已建立的某個哲學體系殊途同歸,但這無傷大雅,因為精神分析研究并不是以創新和棄舊為宗旨的,并且對于那些在快樂原則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也不能視若無睹。同時,我們衷心地感謝這些先哲,通過他們的學說,我們明白了快樂原則為何對心理具有如此強大的主宰力。不過,在這個人類最神秘莫測的心理領域,我們并沒有從中得到什么客觀審慎的啟發。對于這個難題,既然不能繞開它,我們就用最大膽靈活的猜想來進行摸索,或許能有所突破。

為了探明這個心理領域,我們將快樂或者悲傷的情緒同興奮量關聯起來,這種興奮量不是“結合”在大腦里,而是存在于心中。當一個人感到快樂時,他心中的興奮量就會減少,反之,則會增加,當然,我們并沒有說快樂程度與興奮量之間是簡單的比例關系。心理生理學的經驗告訴我們,決定快樂程度的可能是某個特定時間內的興奮量的變化程度,它并不具有普遍性。有鑒于此,實驗或許能夠對我們的研究提供幫助,但在精神分析研究的學者們看來,除非這種實驗具有確定無疑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否則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將有悖嚴謹客觀的精神。

但這并不妨礙一個事實,那就是費希納{(1801~1887),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心理學物理學創始人。在哲學上費希納是一個唯心主義泛靈論者,他認為凡物都有靈魂,心和物是不可分的,心是主要的,物只是心的外觀。他一生致力對心與物進行精確的數學測量并確定它們的關系,從而將精神與物質統一于靈魂中。1860年,費希納出版了《心理物理學綱要》一書,奠定了他在心理物理學上的創始人地位。19世紀初,康德曾預言,心理學不可能成為科學,因為它不能通過實驗測量心理過程。但由于費希納的成果,科學家第一次能夠通過實驗探尋人類的精神世界。}(G.T.Fechner)的某些觀點與我們在精神分析研究中的猜想大體一致。這些關于快樂與不快樂的觀點出現在他的一本書中——《有機體產生史和發展史隨想》(1873年,第11部分,附錄第94)。這位思想深邃、目光敏銳的學者在這本書中提出:“如果說快樂與不快樂的狀態和意識的沖動之間一直存在著某種聯系的話,那么我們也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快樂與不快樂和穩定與不穩定的狀態之間存在著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可以用心理物理學來表現。這個結論為我的某個觀點提供了一些幫助。這個觀點是這樣的:只要是在意識閾限之上產生的心理物理運動,當它逐漸靠近完全穩定的狀態,直到超過某個極限值的時候,快樂就產生了;當它逐漸遠離完全穩定的狀態,直到超過某個極限值的時候,不快樂就產生了。對于這兩種極限值,我們可以稱作快樂和不快樂的質的閾限。這兩種質的閾限的中間區域,是內心最寧靜的地帶……”

對于表明快樂原則控制著心理活動的種種跡象,我們也可以這樣來理解:是心理器官在竭盡全力地使自身的興奮量維持在最低的恒定狀態。即使不能降低,也絕不能使它增加。這種表達方法不過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詮釋快樂原則的罷了,因為按照這種思路,任何增加興奮量的東西必然導致心理器官的強烈抵觸,從而產生不快樂的情緒。恒定原則是快樂原則的源頭,由前者必然推導出后者。事實上,恒定原則是從表明快樂原則控制著心理活動的種種跡象中推導出來的。此外,更為全面的研究還會使我們認識到,心理器官的這種維持興奮量最低狀態的傾向,也可以看作是費希納的“維持穩態”原則的特殊體現。他提出的這個原則已經同快樂與不快樂關聯起來了。

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快樂原則對整個心理活動并不具有絕對的支配力,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如果快樂原則的支配力能夠完全主導整個心理活動的話,那么幾乎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應該是快樂的,或者說能夠帶來快樂的。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因此,我們只能說,心理活動是傾向于服從快樂原則的,只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它會受到某些因素的阻礙,難以達到快樂的目的而已。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費希納對這個問題的相似看法:“希望達到某種狀態并不代表已經處于這種狀態;總之,只能接近卻無法達到,所以……”

假如我們對那些阻礙快樂原則執行的因素進行探索,我們會發現自己對此游刃有余。因為這是我們熟悉且擅長的領域,有許多現成的經驗和結論可以用來解決問題和作出推斷。

第一個快樂原則受阻的例子很常見,具有普遍性。眾所周知,執行快樂原則是心理活動的基本形式,也是其獨有的方式。然而,由于我們的肉體身處復雜、危險的外部世界,因此從有機體的自我保存的角度來看,崇尚快樂的快樂原則就顯得用處不大,甚至隨時會帶來生命危險。為了自我保存,自我用現實原則{亦譯“惟實原則”,精神分析學所提出的的關于人的心理活動的原則之一。指作為人格中理性部分的“自我”力圖控制非理性的“本我”的原始沖動,來適應外部客觀條件。}來替代了快樂原則。現實原則并沒有摒棄追尋快樂的目的,它只是權衡利弊,選擇了暫時向現實妥協,并忍受由此產生的不快樂的情緒,最終在長時間的忍耐后獲得最大效益的快樂。然而,在性本能中蘊藏著的快樂原則的實行手段,亙古不變且深入骨髓地存在著,要想駕馭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快樂原則或以這種本能作為契機,或在自我本身中,屢屢戰勝現實原則,從而危害有機體的長遠利益。

然而,大多數不快樂的感受,都不能用快樂原則被現實原則取代來解釋,包括那些最不快樂的感受。隨著自我逐漸向復雜高級的結構演變,另一種不快樂情緒的宣泄也時常出現,這種狀態來自于心理器官內發生的沖突和矛盾。隱藏在深處的本能賦予了心理器官幾乎所有的能量,但這些本能的發育情況是參差不齊的。一般來講,這樣的情形總是會反復出現:一部分本能統一起來,進入自我結構中的完善開放的體系。由于這部分本能和另一些本能之間在目標上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后一種本能便通過壓抑{根據精神分析理論,壓抑可以理解為:把欲望相應的意識壓抑為無意識。弗洛伊德也提到,“我們把觀念在成為意識之前所處的狀態稱為壓抑”。實際上,壓抑一詞在弗洛伊德早期論著中,就是防御的同義詞。在幼兒時期刪除意識中的不快樂的東西,這是初級壓抑;防止被壓抑在無意識里的內容進入意識,這是高級的壓抑。}使自己遠離這個統一體系,停留在心理發展的較低層次,同時也從起點階段就失去了獲得滿足的可能性。這種本能,如果利用別的非正常方式,直接或者間接地得到了滿足(這種情況在被壓抑的性本能中最易出現),那么,這種在正常情況下會獲得快樂的事情,卻會在此類非正常的情形下使自我感到不快樂。因為壓抑使舊的矛盾得到緩解,所以在一部分本能遵循此原則努力尋找新的快樂的時候,另一種快樂原則受阻的情況就產生了。這種壓抑使可能的快樂蛻變為不快樂的源頭,至于它本身的具體運作過程,至今沒有得到明確的認識,也有可能是人們對此欠缺足夠清楚的表述方式。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否認的是,這種不快樂正是神經癥{作為疾病的一種,神經癥表現多種的精神障礙,其中情緒痛苦或無意識的沖突會通過許多身體上的、生理學上的與精神上的障礙表現出來。精神分析理論認為,神經癥的癥狀是性滿足的替代物,能夠間接滿足性欲,調和本我與自我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焦慮以及分離性障礙、抑郁、強迫癥等。}患者所產生的那種感受,即:無法感受到快樂的快樂。

上文所提到的兩種不快樂,它們具體的產生源頭并不足以解釋其余大多數不快樂的感受。但對于其余這些不快樂的感受,我們似乎可以有理有據地得出結論:快樂原則并不會阻礙它們的產生,且仍然發揮主要作用。大多數不快樂源自于我們的知覺。這種知覺,可是能由未能得到滿足的本能所產生的壓力引起的,也有可能是一種要么自身不快、要么刺激心理器官產生不快樂的預感的外部知覺。這種不快樂的預感,我們通常稱為心理器官所預判到的“危險”。對本能的壓力和危險的刺激所作出的反應,形成了心理器官的具體活動,所以,這些心理活動能夠得到快樂原則亦或是稍加變通的現實原則的正確引導。這樣看來,似乎沒有必要在關鍵的地方阻礙快樂原則。但是,對外部危險引發的心理反應的探究,恰好能夠為我們目前的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線索和方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辽宁省| 木兰县| 抚顺县| 拉萨市| 巢湖市| 永登县| 通化市| 稻城县| 梓潼县| 电白县| 灌阳县| 克拉玛依市| 普宁市| 扶风县| 彝良县| 弥渡县| 马尔康县| 平凉市| 牟定县| 贵南县| 白水县| 道孚县| 昌都县| 万源市| 丁青县| 蓬莱市| 邢台市| 广水市| 太谷县| 黔江区| 涟水县| 称多县| 诸暨市| 顺义区| 团风县| 九寨沟县| 木兰县| 莱西市| 北京市| 扬中市| 昆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