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感官無法把握到無限的對象
- 哲學和我們的時代:讀黑格爾《小邏輯》
- 周龍輝
- 2495字
- 2025-08-27 10:45:47
[第1~18節]
這些對象之所以不能在經驗科學的領域內尋得,并不是由于它們與經驗無關。因為它們誠然不是感官所能經驗到的,但同樣也可以說,凡是在意識內的都是可以經驗的。這些對象之所以屬于另一范圍,乃因為它們的內容是無限的。
——黑格爾:《小邏輯》,第46~47頁
1.人之為人在于人能思維
“人之為人在于人能思維”,這是兩千多年西方哲學的公理——直到理性主義傳統在西方瓦解以及后現代哲學興起,這一論斷才遭到質疑——黑格爾也將這個論斷當作顛撲不破的真理。黑格爾用這個公理證明了這樣一個觀點,即人的情感、直覺和表象并不是與思維相對立的,而是植根于思維的。人與動物不同,人能思維,而動物不能思維,所以人有宗教、法律和道德,但是動物沒有。黑格爾談論這個問題的目的在于反對那些拒絕用理性討論宗教而主張把宗教歸于情緒、直覺等非理性領域的觀點,反對把宗教問題變成一種任性、情緒和直覺的問題。黑格爾證明了人的情緒和直覺也是植根于思維,宗教情緒和對上帝的直覺實際上也是精神教化的結果??偠灾?,黑格爾一直在捍衛“信仰必須變成理性認識,哲學必須統攝宗教”的觀點。
黑格爾認為,哲學的對象和宗教的對象大體是相同的。哲學和宗教都把真理當作對象,不過宗教是以表象的方式把握真理,這樣的真理就是上帝,而哲學是以概念的方式把握真理,黑格爾哲學的真理就是絕對理念。人類對事物的認識,在時間上總是先形成表象,而后才形成概念,但是概念并不是表象的對立面,概念必須通過表象才能達到對事物的思維著的認識。
哲學就是對事物思維著的考察,概念是哲學家考察世界的唯一工具,如此一來,一切都必須成為概念才能被哲學把握,不能成為概念的存在,譬如轉瞬即逝的東西則在哲學里沒有任何地位。黑格爾有一個見解,即“意識的真實內容,一經翻譯為思想和概念的形式,反而更能保持其真相,甚至反而能更正確的認識”。[1]表象模糊不清,情緒變化不定,概念更具有穩定性和清晰性,這是哲學的優點。
但人們是沒有耐心的,他們不愿意經歷精神的辛苦勞作,畢竟概念式的思考需要更為嚴格的思維訓練,于是他們總是喜歡聽熟悉的、流行的觀念或者表象所表達的意思。
因此最易懂得的,莫過于著作家、傳教士和演說家等人所說的話,他們對讀者和聽眾所說的,都是后者已經知道得爛熟的東西,或者是甚為流行的,和自身明白用不著解釋的東西。[2]
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的序言中曾經說過,“熟知并非真知”,人們熟知的東西往往混雜著表象、感覺和情緒等東西,雖然易懂,但并不等于真理,必須通過反思才能有更正確的理解。進一步,我們又必須防止另外的一個極端,即認為只有思維的反思才能通達真理,大多數人的生活是虛假的、錯誤的生活。黑格爾認為人們往往是“日用而不知”,正如他所舉的例子,人們雖然每天都在合理地消化,但是并不知道人體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
2.感官無法把握到無限的對象
“后思”(Nachdenken)即包含著經驗的原則,近代哲學從無限量的經驗海洋中尋求普遍標準,從無秩序的繁雜體中尋找秩序和必然性。這意味著近代哲學的內容來源于對外界自然和自己內心的直觀和知覺,經驗是近代哲學的原則。黑格爾所說的“近代哲學”也就是經驗科學,它們主要是尋求規律和普遍命題。例如,近代哲學將物理學稱為自然哲學,將國家學稱為政治哲學,黑格爾實際上不認為它們配得上哲學的名稱。
但是近代哲學(經驗科學)卻無法把握無限(自由、精神和上帝),因為經驗原則所運用的感官無法經驗到這些無限的對象。另外,雖然經驗科學尋求普遍性,但是經驗科學的普遍性確實與特殊的東西沒有內在關聯,加之經驗科學總是基于直接給定的材料或者權宜的假設,這使得經驗科學的必然性是不足的。
黑格爾并不反對經驗科學,不反對物理學、化學、生物學,不少人以為黑格爾是要以辯證法代替物理學、化學等自然科學的經驗研究,這是對黑格爾的極大誤解。恰恰相反,黑格爾是承認經驗科學的,甚至要將經驗科學的普遍原則加以運用。黑格爾認為思辨哲學與經驗科學的區別在于范疇層次的不同,思辨哲學是用理性范疇,如有、無、變、質、量、度,在更高的意義上統攝經驗科學的范疇,如引力、斥力、正電和負電,同時又承認它們在各自領域的有效性。
3.只有一個哲學體系
康德認為哲學在認識無限之前,必須考察自己有沒有認識無限的能力。黑格爾以“游泳”隱喻駁斥了這一觀點。黑格爾認為康德考察人的認識能力的做法無異于一個學究對人說,“在沒有學會游泳之前,切勿冒險下水”。人們究竟能不能認識無限,這個考察本身就是對于無限的認識,換言之,考察哲學認識能力已經屬于對哲學本身的認識了??档掠袥]有下水游泳呢?康德實際上自己下水游泳了,并且告訴世人一旦下水游泳就會面臨“四個悖論”,所以勸誡大家不要下水,并把這個地方劃為“信仰”的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康德像一位殉道者,將自己的尸體橫在通往探索無限的道路上,以示世人:此路不通。
歷史上的哲學流派和體系多如牛毛,這些不同的哲學體系立論不同,范式之間不可通約,甚至觀點都是截然相反的。難道歷史上的這些哲學體系只有一個是對的?或者從它們一方被另一方所否定的哲學歷史中證明了它們實際上都是謬論?黑格爾認為實際上只有一個真正的哲學體系,其他所謂的哲學體系,如東方的儒學,西方中世紀的宗教哲學、近代的經驗哲學雖然各成體系,但都是真正的哲學體系的不同環節和發展階段。黑格爾說:
哲學的每一部分都是一個哲學全體,一個自身完整的圓圈。但哲學的理念在每一部分里只表達出一個特殊的規定性或因素。每個單一的圓圈,因它自身也是整體,就要打破它的特殊因素所給它的限制,從而建立一個較大的圓圈。因此全體便有如許多圓圈所構成的大圓圈。這里面每一圓圈都是一個必然的環節,這些特殊因素的體系構成了整個理念,理念也同樣表現在每一個別環節之中。[3]
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哲學體系實際上是對哲學體系某個特殊原則的發揮,每一種哲學潮流都表達了某一特殊規定,但所有的哲學又統一在一個哲學體系之中,這個哲學體系是唯一的圓,包含無數小圓于其中。
注釋
[1]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2016,第41頁。
[2]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2016,第40頁。
[3]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2016,第55~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