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導論篇》:莫把對真理的無知當作良知
- 哲學和我們的時代:讀黑格爾《小邏輯》
- 周龍輝
- 2471字
- 2025-08-27 10:45:47
這些工作占據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階層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們精神上的內心生活不能贏得寧靜。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現實,太馳騖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內心,轉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園中。
——黑格爾1818年在柏林大學的開講辭
在1817年的第一篇序言中,黑格爾發表了他對那個時代的哲學潮流的看法,黑格爾發現當時有兩種趨勢,一種是舊形而上學,或者說是理智形而上學,這種哲學極其狂妄,屬于被康德批判的獨斷論。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學具有專制色彩,但是由于混亂而陷入了無政府主義,他們隨意從某個理智規定出發去論述理性的對象。這種哲學在我們的時代,尤其是在當代中國的“民哲”群體中廣泛存在,他們從某個物理學、數學或者道德的一般觀念出發去認識世界的本體,譬如認為世界的存在就是“熵”,或者說世界是由光明與黑暗或者說善與惡等兩種對立的東西組成的,等等。在黑格爾看來,這種康德以前的形而上學過于瘋狂,其內容不過是人所熟知的知識,只不過在形式上加以奇異的拼湊而已。
盡管使人敬佩,盡管使人瘋狂,而它的內容卻常常充滿了人所熟知的支離破碎的事實。同樣它的形式也僅僅是一點有用意的有方法的容易得到的聰明智巧,加以奇異的拼湊和矯揉造作的偏曲意見,但它那表面上對學術嚴肅的外貌卻掩蓋不住自欺欺人的實情。[1]
黑格爾對這種哲學趨勢的評價是熱情有余、根基不足。這些思想家以為不通過深沉的勞作,利用一些簡單的知識,加以奇怪的拼湊就能夠直接達到美妙的哲學之境。
另一種哲學趨勢是康德哲學,這種哲學的根基是懷疑主義,它認為我們根本沒有能力去認識物自體,這樣就消解了通過嚴肅理性去探討自由、神圣與真理的可能,從而把根本的問題交給了信仰、情感甚至是個人的任性,這是黑格爾所深惡痛絕的,黑格爾不能容忍理性對無限的對象緘口不言,以至于將其拱手讓給信仰、情感和啟示來掌管。
然而,黑格爾在這一版序言中沒有進一步闡釋他自己的哲學觀點,時隔十年,在《哲學全書》第二版序言中,黑格爾闡釋了自己的幾個哲學觀點。
第一,哲學承認現實,并且要說明現實的道理。哲學被認為是與日常經驗、國家立法和樸素的宗教意識相對立的,超凡脫俗、打倒一切宗教迷信以及批判一切既有的政治秩序。黑格爾認為這是一個很壞的偏見,哲學并不是與政治、倫理、經驗和宗教相對立的,哲學應該承認這些精神形態,并且從這些精神形態中汲取力量,進而說明這些現實的精神形態的真理。一些哲學理論之所以走向與現實的精神形態對立,是因為把哲學僅僅理解為抽象的范疇,而沒有從范疇轉到概念,進而上升到理念。黑格爾的哲學承認這些現實的因而也是有限的精神形態,這也意味著黑格爾并不把哲學視為一種脫離有限性、現實性和經驗性的無限性,而是深入各種有限的精神形態之中,譬如經驗、政治與樸素宗教意識等,認識并從中汲取力量,也就豐富了無限的哲學內容本身。儒家哲學講究“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大體與之類似,真正的學問是包含了豐富的有限性的無限性,而不是脫離世俗現實談論高遠之道。
第二,思辨哲學是同一與差異的同一。黑格爾哲學首先是一種同一哲學,黑格爾哲學的同一性原則是對斯賓諾莎哲學的繼承,黑格爾說:“對得起斯賓諾莎哲學和思辨哲學,這是我們所能要求的最低限度的公正。”[2]思辨哲學首先具有同一性,但是這種同一性并不是說一切是一,抹殺一切區別,善與惡成了同樣的東西,如此的同一是抽象的同一,而不是具體的同一。黑格爾所說的同一,是前提,我們必須認識到一切客體與主體的有限性以及它們共同從屬于唯一的主體,又必須認識到主體與客體、有限與無限、善與惡之間的差別。因此,黑格爾不是將善與惡的區別當作假象,而是把惡作為實體分裂為二,善與惡都是更高主體的真實環節。黑格爾確實批判了同一性哲學抹殺了差別,但黑格爾只是否定抽象的同一,而沒有否定具體的同一,同一本身不是思辨哲學的全部,但是思辨哲學的前提,正如斯賓諾莎哲學是黑格爾哲學的前提。
第三,哲學必須統攝宗教。在黑格爾活躍的普魯士王國,宗教仍是莊嚴的存在,啟蒙派與虔誠派占據宗教討論的主流。與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不同,黑格爾并沒有把宗教和哲學對立起來,也沒有完全反對宗教,他把宗教視為絕對理念發展的一個環節,只不過是表象層次地對絕對的把握,而哲學則上升到概念層次。宗教是意識的一個較低階段,宗教情緒與精神內在的心情打交道,而哲學是足以宰制內在心情的力量。但黑格爾也不同于虔誠派,虔誠派把宗教歸為主觀情感,黑格爾認為哲學應該把宗教從主觀情感與深沉虔誠的狹隘領域擴充到意識的教化,在熱情的宗教意識中發現必然性的理念。
名滿天下者,謗亦隨之。1830年,黑格爾已經是聲名遠揚的哲學家,在《哲學全書》第三版序言中回應了啟蒙派和虔誠派對自己的抨擊。黑格爾的核心觀點是哲學應該介入信仰,信仰必須變成一種精神的勞作和理性的知識。啟蒙思想家提倡信仰自由,但是對信仰的內容卻置若罔聞,黑格爾不滿意這種消極的形式主義。而虔誠派天天念叨上帝,卻始終沒有把信仰變成一種學理的探討。
《小邏輯》附了1818年黑格爾任柏林大學哲學講席教授的開講辭。由于聘任發生在戰爭之后,黑格爾在開講致辭中不無緣由地感嘆:
這些工作占據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階層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們精神上的內心生活不能贏得寧靜。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現實,太馳騖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內心,轉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園中。[3]
黑格爾對哲學的命運充滿了信心,這不僅因為彼時普魯士國家建立起來了,而且黑格爾相信精神和理念本身的力量,凡是現實存在的東西無不只是理念以及符合理念的東西,凡是不符合理念的東西都將喪失存在的基礎。哲學研究的第一條件是相信精神的力量,凡是符合精神本性的東西一定會不可阻擋地成為現實。黑格爾反對當時盛行的批判哲學,這種哲學把對永恒、神圣和真理的無知當作良知,淺薄的人最容易接受這樣的學說了,把無知當作大智慧的虛驕之風氣也便大肆流行了。
注釋
[1]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2016,第2頁。
[2]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2016,第12頁。
[3]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2016,第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