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46章 后記
- 第45章 主要參考文獻
- 第44章 年輕人總以為這個世界壞透了!
- 第43章 個體生命的死亡是民族精神的前進
- 第42章 主觀的東西不永遠是主觀的
- 第41章 高級原則喪失作用時,低級原則沉渣泛起
第1章 前言
《小邏輯》并不是黑格爾出版的一本獨立著作,它是黑格爾《哲學全書》的第一部分即“邏輯學”,而《哲學全書》包括了“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三部分。之所以取“小邏輯”的書名,是為了區別黑格爾在紐倫堡期間出版的《邏輯學》一書,該書也被稱為“大邏輯”,因為它的篇幅遠大于《哲學全書》的“邏輯學”部分。
《大邏輯》出版于1812~1816年,是黑格爾在紐倫堡中學擔任校長時分批次出版的,此后一直沒有修改,直到1831年才準備發行第二版。1816年10月,黑格爾離開紐倫堡中學去了海德堡大學,在此,他講授了“邏輯與形而上學”等課程,為了給學生們提供課堂講義,在1817年出版了《哲學全書綱要》,《小邏輯》是其中的第一部分,這一版的篇幅大概是《大邏輯》篇幅的1/4,與《大邏輯》相比具有提綱挈領的性質,語言表達極其精練,黑格爾也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此書是一本“綱要的性質”的書。
《哲學全書》共有三版序言,第一版序言寫于海德堡大學,時間是1817年;十年后,黑格爾轉至柏林大學,出版了第二版,并作序。再過三年,也就是黑格爾去世的前一年,黑格爾出版了第三版,序言也寫于同年。
第二版的篇幅是第一版篇幅的兩倍,黑格爾重新改寫并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此時距離他出版《大邏輯》已有十多年,經過了多年的思考和授課過程,可以說《哲學全書》中的“邏輯學”是《大邏輯》的一個更為成熟和老到的版本,這也是后人推崇《小邏輯》一書的原因所在。
《小邏輯》由正文、說明和附釋三部分構成,第一版只有正文,第二版黑格爾主要增加了“說明”,第三版改動不大,“附釋”是由后人根據學生的聽課筆記整理而成的,并不是黑格爾自己所寫,而是黑格爾在課堂上的口頭發揮。《小邏輯》一書,除了正文,包括三篇序言、一篇開講辭、導言和《邏輯概念的初步規定》,正文大概只占全書的3/5,而其他部分則占據2/5的規模。導言并非針對《小邏輯》的導言,而是《哲學全書》的導言,《邏輯概念的初步規定》才算是《小邏輯》的導言。從導言開始,所有的內容便開始按照小節的方式依次編排。
《小邏輯》篇幅不長,但被公認為最難讀的哲學著作之一,尤其是正文部分,表達極其精練。正因為此,雖然當代中國思想家看重《小邏輯》,但是依筆者看來,《小邏輯》的思想精髓遠遠沒有進入漢語界。晦澀的文風掩蓋了黑格爾哲學的精彩風景,使更多的人領略到這一美景,是我寫作此書的初衷。我的宏愿就是把黑格爾思想世界里的精彩部分講述給讀者,若是此書能夠讓讀者產生一些觸動,或者發現了一個不同于刻板印象的黑格爾,于我而言,這便足夠了。
本書形成于北京大學的馬克思主義與東西方人文經典讀書會,從2019年起,讀書會開始每周讀一次黑格爾的《小邏輯》,每次讀完我便寫下一些文字,積少成多,才有了現在的規模。本書關于辯證法的理解多受宋朝龍老師的影響,“辯證法就是一切”“辯證法生成新的主體揚棄舊有的矛盾”等無不是宋老師上課時經常提及的觀點。當然,此書的寫作也借鑒了國內外相關的黑格爾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先剛翻譯的《謝林著作集》的出版,使我對黑格爾的理解有了實質性的突破。沒有以斯賓諾莎到謝林的這條思想線索作為前提,我們對黑格爾的理解是永遠不得要領的。另外,本書也受惠于國內對科耶夫、拉康、齊澤克等思想家觀點的引入,他們解讀黑格爾的獨特方式使我對黑格爾哲學的理解更為具體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