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反復確認對方愛不愛你,是恐懼被拋棄

“老公,你愛我嗎”

“老公,你愛我嗎?”

“愛。”

“看著我的眼睛說一遍。”

“好。”

“你會拋棄我嗎?”

“不會。”

“無論我做什么你都不會嗎?”

“是的。”

“你的眼神出賣了你。”

“可我很真誠啊。”

……

這樣的對話,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少見。

每個人都有確認“對方愛不愛我”的時候,只是在用不同方式確認罷了。比如:

◎ 生病了不直接讓對方來照顧你,看對方來不來。

◎ 說自己喜歡的東西但不叫對方買,看對方買不買。

◎ 不時問對方你的電話號碼、生日,你們的紀念日,看對方記住沒記住。

……

當然還有極端的,在吵架的時候用不斷打電話、傷害自己的行為,來確認對方是否還在乎你。

這些言語和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確認。這種確認人人都需要,只是每個人的程度和方式不一樣。有的人似乎不用太多確認,就能愛得很安心;有的人卻需要不斷“作”來試探,愛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

究竟怎樣的確認,才是健康、有利于感情的呢?

為什么要反復確認對方愛不愛你

首先,我們要了解,為什么我們需要這種確認。

這背后,是一種“確認感”在起作用。依據(jù)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關系理論,確認感的意義是:當一個人的“自我”或“關系”被破壞,形成創(chuàng)傷后,便需要用各種方式確認“我是好的,我們的關系不會破裂”,從而修復“被破壞的風險”。

每個人從小都會有被破壞的經(jīng)歷。

自我的破壞,比如小時候父母要求我們幾點吃飯、吃什么、幾點上廁所、如何沖馬桶、幾點必須睡覺等,這些正常的規(guī)矩會約束我們的自我,不知不覺地破壞了我們的自我體驗。

而關系的破壞,則是從一些必要的分離、沖突開始的。比如入園、偶爾的責備,甚至打罵,會讓我們懷疑“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這時,確認感就會產(chǎn)生。

小時候,我們會這樣做:“媽媽,我要尿尿啦”“媽媽我要睡啦”,每一次去廁所和睡覺都要“通知”媽媽,此刻就是在尋求確認。

媽媽只需要說“知道啦,你去吧”即可。

這無意間傳遞了“媽媽在”的感受,孩子就會安心。

成年后,我們也會有這樣的確認,比如問對方想不想你、你分享的話題對方愿不愿意聽……

這些都再正常不過。

如果大部分確認可以得到合適的回應,那么破壞所產(chǎn)生的不安也可以得到緩解。隨著一次次的緩解、關系的加深,確認的方式也會轉化。

很多親密穩(wěn)定的情侶、老夫老妻,他們不再用語言表達“你還愛我嗎”,而是體現(xiàn)在對彼此的行為和感受上。

比如,加班他會給你打電話嗎?天氣不好會問候你嗎?生病了會照顧你嗎?特殊紀念日他會記得嗎,有儀式嗎?你的新發(fā)型他會看見嗎?你們一起看電影嗎?一起旅行嗎?你們睡一張床嗎?對彼此身體感興趣嗎?……

這些隱性確認,恰好讓人感受到點點滴滴的愛與溫暖,是很健康的必要的確認。

而真正造成困擾的是,過高的確認感。

真正可怕的是過高的確認感

過高的確認感,并不是憑空而來。

也許是早年被嚴重地破壞,容易感到不安。

例如,每次犯小錯(尿褲子、不吃肉)就會被大聲打罵;或者遭遇過嚴重的被拋棄、被迫分離等事件。

也許是每次確認時,很多父母不理解,沒有給出回應。

例如,父母覺得好笑或厭煩,“尿尿、睡覺都要匯報”……孩子越和父母說,父母就越不回答。

這時,不安無法得到緩解,越堆越高。于是,確認自己安全的需要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強烈。

即使到了成人,還是習慣需要頻繁確認來緩解居高不下的危機感,就算對方給了回應,也不敢相信。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確認感就過高,但這是有源頭的。

她說,“從記事開始爸爸媽媽就吵架,最后我實在憋不住了,就勸爸媽離了婚”。這就是安全感的破壞。

在家庭關系中不斷出現(xiàn)動蕩和危險,父母沒有太多的能量回應她的需要,她就在丈夫身上尋求療愈。比如,她會經(jīng)常問:“老公,你是不是不愛我了?”“你是不是覺得我不好了?”“你是不是丟下我不管了?”

表面上是沒事找事,實際上,她是通過不斷確認,來讓自己感到“你不會像父母那樣拋棄我”“我在你這里是安全的”。

這種過高的需求,不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卻常常不自覺地給伴侶帶來很大的負擔。

在婚姻生活中,這無疑是對彼此的一種消磨。

若不是不安全感太強烈了,沒人愿意這樣折騰。而細究這種居高不下的不安感,背后其實都是一種被拋棄的恐懼。

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博士曾說過:“早年經(jīng)歷太多忽視和否定,情感得不到滿足,覺得自己是沒人愛、沒人要、沒人關心的人,總會以為自己被拋棄了。”

例如重男輕女環(huán)境下的女孩、成績差或達不到父母高要求的孩子、從小父母離異或被拋棄的小朋友們,若沒有人讓他們可以確認“我是安全的、我還被愛著”,這種被拋棄的恐懼就更有實感了。

長期處于這種無法緩解的恐懼中,我們就會產(chǎn)生一種錯覺:我不配被愛。

于是,我們更容易從一些細節(jié)中覺得對方是不是發(fā)現(xiàn)了“我不值得愛”,想要拋棄我,因此更需要一次次過度的確認。

而過度的確認,往往會從兩個方面,再次重復被拋棄的“命運”。

第一,如果對方無法理解這一點,也沒有太多的能量可以支撐,就很容易被消磨到放棄這段感情,再次讓我們印證“我不配被愛”的觀點。

第二,如果對方不放棄,但也無法一直回應,那么我們就會感到求而不得,很容易進入一種更猛烈的狀態(tài)——反向確認。比如經(jīng)常吵架、離家出走,甚至自我攻擊、生病,等等,以此鬧出更大動靜測試對方的態(tài)度。

就像蘇珊博士的一些來訪者,吃了一整瓶安眠藥,然后打電話給另一半,或者吵架后把家里的燈全部砸掉。

這樣的測試,成功概率很低。

往往到最后,對方忍無可忍,決定退出。

就像來訪者們的伴侶,接到電話后不親自趕來而只是叫醫(yī)生過去,或者看一下砸壞的家具后馬上離開。

這些,最終都會再次讓我們體驗到被拋棄的感覺。

相信自己值得擁有不錯的關系

那么,要怎么辦才好?

如果你是一個需要高度確認、無法自控的人,也許下面三步可以幫到你。

(1)探索造成不斷尋求確認感的重要源頭

每個人的背景不同,養(yǎng)育模式不同,對同一件事的感受也不同,找到獨屬于你的主要情結至關重要。

找這個源頭,不是為了去怨恨,而是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疼愛自己、理解自己,并接納自己那些無法自控的“矯情”。

這時,失控不再是一團模糊的攻擊和“作”,而是一種基于你成長經(jīng)歷的“必然”結果。

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更容易冷靜下來。

(2)分清現(xiàn)在的關系≠以前的不安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現(xiàn)在的關系不等同于以前的關系,我們就很可能一直把對方當作小時候讓我們不安的父母,不斷去確認。

伴侶怎么做,都很難填補我們內心的安全感。這時,我們不妨和伴侶一起商量一種具有邊界的、安全的確認方式。比如,調整一下語言和方式。從急躁的“你不愛我了”“男人都是負心漢”類似負面的語言,調整成“你為什么這樣做,你有沒有想我”。

這些必要的調整和信任,會讓對方從高壓中解脫,更好地給我們確認,幫我們打破“被拋棄”的惡性循環(huán)。

(3)豐富確認的途徑

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模式有問題,而是因為模式太僵化、太單一、不夠靈活。

我們常常向一個人身上刻板地尋求確認,直到壓倒這根唯一的稻草,卻不知道,其實有很多途徑可以緩解我們被拋棄的焦慮。

比如工作中的成就感,興趣中的享受體驗,關系中的傾訴對象,在大自然、小動物中的放空與自由,等等。

享受這種積極體驗,并在其中給自己做確認:我是一個不錯的人,我值得擁有不錯的關系。

這些多元的確認,其實就是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避免我們因為某一種確認的消失,而徹底否定自己。

畢竟,隨著婚姻生活的瑣碎與平淡,每個人都需要找到確認的不同方式和途徑,一方面保持自己相對穩(wěn)定的自我感,另一方面也不至于把彼此感情消磨殆盡。

這才是最健康的模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利县| 建昌县| 讷河市| 吕梁市| 柞水县| 柳林县| 长泰县| 栾川县| 廉江市| 城口县| 巴彦淖尔市| 同心县| 襄城县| 花垣县| 岗巴县| 敖汉旗| 新宾| 涿州市| 海淀区| 宜兴市| 兴和县| 石渠县| 东乡| 大足县| 宜黄县| 沁源县| 三穗县| 沭阳县| 资阳市| 扬中市| 精河县| 长沙市| 清徐县| 永州市| 漾濞| 咸丰县| 宁陕县| 嘉峪关市| 清远市| 新龙县| 花莲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