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
最新章節
- 第13章 婚姻:愛,沒有假期
- 第12章 同伴:因為崇拜同一個圖騰
- 第11章 職業:內心住著藝術家
- 第10章 犯罪:追求者的撒旦之路
- 第9章 青春期:成人世界的孤獨騎士
- 第8章 學校:對社會的第一次觸感
第1章 前言:一個心理學家的自卑與超越
在心理學教材上,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與弗洛伊德、榮格的名字被放在一起,同為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的開創者。他成立的“個體心理學派”是心理學史上一個重要的流派,對人類個體心理的研究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從某種意義上說,阿德勒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深入到個人心理的最深處、探究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動機和原因的心理學家。他認為每個人自出生就帶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他們所處的地位都是他們希望加以改進的。這種自卑感既能摧毀人也能塑造人。人類應當承認自卑感的存在,努力糾正自己錯誤的生活模式,建立更有價值的生命意義,明確符合自己的生活目標,鼓起勇氣去改善處境,追求卓越。他的觀點引領了當下人們對自身精神世界的探索,指導人們找出自我精神問題的癥結,對工作壓力過大和生活方式不健康導致的壓抑、自卑、苦悶、孤獨、疏離等消極情緒具有積極的治療意義。
阿德勒的一生是不斷超越自卑與獲得成功的一生。他的許多觀點也來源于他的人生經歷。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于1870年生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郊區。他的父親是一名猶太商人,主要做谷物生意。由于父親經營有方,他的家境頗為富裕,一家人熱愛藝術,尤其是音樂。童年的阿德勒身體很弱,因患有軟骨病而導致背有點駝,這和他相貌英俊、身材挺拔的哥哥形成鮮明的對比,使阿德勒從小感到自慚形穢。
但阿德勒并沒有讓身體上的缺陷壓倒自己,相反,這刺激了他的上進心。他喜歡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在孩子們的游戲中也總是試圖超過他哥哥。父親鼓勵他說:“阿德勒,你不能相信任何事。”也就是告訴他,不能讓眼前的困境束縛住自己,不能相信當下的困難就是人的一生,而要勇于突破,大膽地去創造自己的生活。這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刻進了阿德勒的心里。
5歲時,一次劫難幾乎改變了阿德勒的一生——他患上了很嚴重的肺炎,醫生認為他快死了,家人也不抱什么希望。但幾天后,他用堅強的求生意志抗擊了病魔的侵蝕,竟奇跡般地康復了。而這場病也使他萌生了要當一名醫生的愿望,他將這個生活目標作為畢生的追求,只為克服童年的苦惱和對死亡的恐懼。所以,盡管他很喜歡音樂,也對許多藝術門類有很深的造詣,他還是選擇了心理醫生這個職業。當然,這次經歷也催生了他許多心理學觀點的萌芽。
阿德勒9歲時便進入了弗洛伊德14年前上過的中學。剛進中學的時候,他由于數學不好而被老師視為差等生,老師看不起他,并建議他父親讓他去當一名制鞋工人。父親拒絕這樣做。但這件事也極大地傷害了阿德勒的自尊,并激起了他的上進心,促使他努力學習,在數學上有了很大進步。偶然的一個機會,他解決了一道連老師也感到頭疼的數學題,讓班上同學刮目相看,更增強了他對自己、對人生的信心。直到很多年以后,阿德勒還經常提到這件事,他告誡人們:人的潛力其實是沒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這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關于“自卑情結及其補償”的一個重要結論。
中學畢業后,阿德勒如愿以償,進入維也納醫學院,系統學習了有關心理學、哲學的知識,并受到了良好的醫學訓練。他25歲時便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后,他先在維也納醫學院實習了一段時間,然后就應征服役,在奧地利軍隊的一所醫院工作。兩年之后,他覺得自己的知識儲備還不夠,于是又回到母校深造。在此期間,他和來自俄國的留學生羅莎結了婚。羅莎出生于莫斯科的猶太人家庭,是個能說會道、擅長交際、也很能干的女人。但她突出的個性和熱烈得有點社會主義意味的激情,與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貴族氣質不太一致,以至他們的婚姻在開始時常有摩擦。阿德勒在回憶錄中說:“男女平等這件事,說比做容易。”但后來他們兩人還是恩愛非常,白頭偕老。這大概與醫學博士特有的耐心、細膩的引導有關。
29歲時,阿德勒在維也納有名的布雷特公園附近開設了自己的診所。他的病人主要是藝術領域的專家,如畫家、音樂家等。從醫療實踐中他發現,這些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們,都曾克服過兒童時期因生理缺陷或意外事故造成的心理陰影。他們奮進拼搏,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不凡的才干。在工作之余,他還廣交朋友,常到咖啡館去和各種各樣的人聊天、探討人生,他的不拘小節和開朗的性格,使他深受歡迎。當然,阿德勒絕不是在此虛度時光,他會觀察社會各階層的人們,了解他們的童年和主要的經歷,再進行比較和分析,得出一些結論,為他日后創建個體心理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在1900年前后,剛滿30歲的阿德勒,人生又發生了一次戲劇性的轉變。阿德勒的研究興趣一直集中在精神病理學方面,他熟讀弗洛伊德《夢的解析》一書,認為這本書非常有助于了解人性。兩年后,他還寫了一篇分析《夢的解析》的文章,發表在維也納一家有名的雜志上。沒想到,這篇文章立即引起了弗洛伊德的注意。他很欣賞這位年輕的醫學博士對精神分析學的看法和理解的深度。不久后,阿德勒就收到了弗洛伊德的親筆信,邀請他加入由弗洛伊德本人主持的“星期三精神分析協會”。
弗洛伊德對阿德勒的加入感到十分高興,他認為阿德勒的思想和見解大大深化了精神分析學的研究,阿德勒也隨之聲名鵲起。40歲時,阿德勒就成為了著名的維也納心理分析協會繼弗洛伊德之后的第二任主席,并擔任心理分析學刊的編輯。這些經歷使阿德勒成為精神分析學派僅次于弗洛伊德的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也為他日后創立自己的學說打下了基礎。
盡管阿德勒加入了精神分析協會,但他對弗洛伊德的許多觀點還是有著自己的看法。他尤其不贊成弗洛伊德的“性是人類一切行為的驅動力”的觀點。阿德勒發表的《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補償的研究》一文曾引起精神分析學界很大的爭論,這也標志著他與弗洛伊德的分歧已經明顯化了。阿德勒在這篇文章中首次引入了“自卑情結”的概念。他認為,由于身體的缺陷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自卑,可能毀掉一個人,使人自暴自棄或發生精神病,但也可能激發人的雄心壯志,使人發憤圖強,以超于常人的努力和汗水補償生理上的缺陷,從而成為不平凡的人物。比如古希臘的戴蒙斯賽因斯從小患有口吃的毛病,但經過多年苦練,他不但克服了口吃,還成為了聞名于世的演說家。美國的羅斯??偨y患有小兒麻痹癥,但他自強不息,從逆境中走向成功的故事更是廣為人知。類似的例子在歷史及現實社會中數不勝數。
這篇文章使阿德勒聲名大噪,文中的許多觀點被收錄至這本風靡全球的《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并得到了更進一步的展開與深化。他認為,自卑感并不是什么壞的情感,或是變態的征兆,相反,它是每個人在追求其優越地位和改善生活環境中必然要出現的心理反應。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對待這種自卑。是像孩子那樣利用自卑作為借口逃避現實,事事依賴他人?還是勇敢地克服和超越自卑,走向成功的人生?這些理論對當時社會造成了很大影響,激起了一代人奮進拼搏的勇氣,并使他有了一大批追隨者。
因為他的主要觀點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義大相徑庭,弗洛伊德已經開始無法容忍,不久兩人就鬧翻了。1911年,弗洛伊德與阿德勒的分歧公開化了。弗洛伊德致信心理分析學刊的發行人,要他把學刊封底阿德勒的名字除去,否則就把他自己的名字去掉。而阿德勒也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想屈于權威,于是帶領9名同伴退出心理分析學會,正式與弗洛伊德分道揚鑣,并組織了“自由心理分析協會”,稱自己的思想體系為“個體心理學”。至此,42歲的阿德勒又克服了人生的一次苦難并實現了自我的超越。
到1920年前后,阿德勒已經聲名遠揚了,不但在維也納有眾多的擁護者和追隨者,還有許多人慕名而來,到維也納拜師求教,阿德勒也應邀到歐洲各國講學;1926年,他到美國講學,受到社會各界的熱烈歡迎,次年成為哥倫比亞大學的客座教授;1932年,他受聘擔任美國長島醫學院醫學心理學教授。就在這一年,他出版了《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更是贏得了全世界的關注。到這個時候,阿德勒已經功成名就,個體心理學的影響逐漸擴大,他的聲望如日中天;1934年,阿德勒決定在美國定居;1935年,他創辦《國際個體心理學學刊》;1937年,阿德勒再一次應邀到歐洲講學,過度的勞累使他心臟病突發,逝世于蘇格蘭的阿伯丁大學,享年67歲。
早在1949年,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就預言說:“我們可以預見,個體心理學在20世紀將迅速發展,因為唯有它的幫助,心理學才能符合它所研究和服務的人類本性?!笔聦嵣?,的確如此。如今,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所喜愛、所傳播,它被廣泛應用于人文科學的領域,尤其以心理治療和教育領域最為突出。在美洲,有“阿德勒心理學協會”,定期出版業務通訊和《個體心理學季刊》;在北美和歐洲,有30多個兒童發展訓練機構和100多個阿德勒職業訓練組織;德國也有龐大的個體心理學協會,出版《個體心理學》雜志;國際上也有個體心理學聯合會,定期開會討論交流個體心理學的最新進展。
如果我們耐心地品味阿德勒的名作《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一定會感動于作者對生活的無限熱情和他對研究人類健康、理性、樂觀的執著精神。尤其在這個物欲橫流、精神貧乏的年代,阿德勒的心理學猶如浸入沙漠的一縷清泉,讓人重新體味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些絕不是金錢、物質和泛濫的私欲能夠滿足的,它將人類帶入了一個更加廣闊,也更令人神往的精神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