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秩序:什么力量在統治我們?(1)

  • 信仰
  • 高德
  • 5472字
  • 2015-01-05 14:08:38

永遠走不出的“囚徒困境”

我們成功地統治了地球,但什么在統治我們呢?人類在治理自身的方面擔負著重大責任與挑戰,而且遠比征服地外空間更為困難。從原始人時期,我們的智慧就在飛速進化。憑借智慧優勢,人類占據了地球絕大部分資源,成為這個星球當之無愧的霸主,但這些“思想”在為自己提供方便和推動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和制約了我們的發展。

我們可以將人類的治理分為兩個層面:

盡最大可能地開發潛在的創造力。

盡最大能力遏制已經產生并且會對人類現狀產生巨大破壞力的創造力。

這兩方面存在永恒的博弈關系。創造力本身就具有不可操控的危險性,就像開車一樣,既要節省時間,又不能開得太快,否則就可能車毀人亡。

因此,文明史的全部內容都與秩序有關,而不是技術。

秩序的核心是控制思想,讓多數人成為思想的囚徒。在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我們對于第一層面的發展越來越投入、越來越豐富。

教育是實現這一層面發展的最佳方式--教育提升人們的創造力,包括科學、藝術、生產力等方面。在這一層面上的管理者不用擔心過多的問題,只要能夠盡力化解掉遏制潛在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并提出提升現有創造力的方法即可。所以,藝術家和教師都是對秩序的挑戰者,因為他們的創造力是不受限的。他們是思想的導師,是思想的推動者。只要他們愿意,他們可以做任何事情,并教給學生“自由”的概念。

這就是為什么在2003-2008年的聯邦調查局重點監控記錄的名單中,在非恐怖分子的名錄中超過67%的人員都是藝術家和教師的原因。華盛頓監控小組的負責人曾在內部會議中這樣形容:

“州立大學的教授們每天都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敲開學生的腦袋,啟動最有破壞力的區域:懷疑,沖動,我行我素,憤怒,自我感覺良好。哦,好像它們都與一個詞有關,自由。”

任何從事這一行業的重點人物都遭到監控,這是洗腦工程的最后一部分:當你無法主導某項工作時,你就要保證它不可失控。好萊塢導演們也許并不十分清楚在沒有劇本審查制度的美國,當局是如何控制電影主題不對白宮構成實質性損害的。在他們毫不受限的創造力的房子外面,其實還有一張隱形的大網。

我們不得不考慮,在第一層面無限制發展的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對于人類秩序、規則、人力調控以及文化傳承和道德準則的沖擊。如果人類(有足夠的數量)沖破了思想的“囚徒困境”,即意味著絕對自由的實現,也意味著管理的失控--國家、公司、家庭或者某種統一的消除國界的秩序上的,這是對文明的破壞而不是建設。人類必然要從第二層面上,對于潛在創造力發展產生的以及可能產生的問題做出約束和管理。

因為對于創造力的發展來說,“缺乏秩序”的潛在破壞力更接近于“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危險局面,一旦在一個小方面放松警惕,造成秩序的漏洞或者威脅,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這些問題終將沖擊整個人類秩序,產生無法控制的災難性后果。

每個人都是思想的囚徒,人的行為是由思想支配的,而不是本能。本能決定我們的生命部分,思想則決定我們的行為部分。前者只供生存所需,后者則與社會有關,與每個人都有關聯,就像你迫切希望讀懂別人在想什么--你是他的客戶,是他的下屬,或者是她的一名追求者?當你與別人產生交集時,你就知道思想的重要性了。

我們行為的發出,事情的成敗,最根本的來源就是人的思想。所以要想改變人的行為,改變事情的成敗,首先就要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和思想。如何實現讓人們產生觀念和思想的轉變?答案就是秩序。一切按照秩序有條不紊地運行,所有的事情都是可預測的,包括思考、行為都有科學的模式,只要填入幾個關鍵數據,你就能為它們建立可控的管理模型。這是一切管理的本質。對自己、家庭、公司、階層和國家的管理都是如此,沒有什么比秩序更加重要,而它是統治人類的決定性力量。

秩序的基礎--建立信仰

任何思想在人群中的鞏固都需要秩序的保證,要完成秩序建設,除了國家機器以外(這通常不是最重要的部分),必須灌輸信仰并讓人們相信和普遍遵守--比如社會公序良俗便屬于社會公共信仰的組成部分,通常人們對此并不注意。我們可以把秩序理解為一種激發流程或者條件反射,它由外在的意識層進入,最后成為本能和潛意識區域中的一個程序。通過信仰的樹立,形成一種遇事激發和反應的流程,通過這種流程來實現人們可預測的思考。簡單地說,當人們具備了這些信仰的時候,他們的思想就會遵從于這種信仰(思考的邏輯和固定的反應機制),群體就會以一種有序的形態來形成某種具備固定特點的社會模式,他們是可控的,也是可以準確分析的。就像伯爾曼說的:“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

這個世界上的贏家正是通過洗腦和信仰灌輸來建立可控的秩序,然后去提升他的組織效率,減少管理成本,成為秩序中的受益者。

秩序的運行--思想控制

思想控制的根本就是要讓人們跳出局部的“自我意識”來審視整體,以被我們早已設計好并灌輸進去的邏輯來分析問題,得出已設定好的答案。當一種信仰的激發流程被樹立起來,人的思想、觀念就會進入到另一種固定的模式中(它的操作按鈕沒有掌握在人自己手中),成為上文中所說的條件反射,產生思想的轉變。

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一個人站在同一種視角,如果思考邏輯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可想而知,改變了人的邏輯就能改變人的行為,操控他的思想。

控制思想,這是“上帝力量”,也是秩序運行的保證。反過來,對于“囚徒困境”中的人們來說,如果要跳出洗腦的陷阱,使自己成為管理人的人而不是被人管理的人,就要在思想背后的邏輯控制上提升自主能力,避免形成對某些固定邏輯的條件反射,盡可能多地保留自己的獨立判斷和思考能力,才能夠跳到秩序之外,審視你眼前的世界。

一旦進入“囚徒困境”,人就會十分明顯地表現出下面的三點:

1.失去“關鍵性質疑”的能力。

這就好比中國古代的科舉制--爭相考取功名的人們,他們“一心只讀圣賢書”,只想榜上有名,然后做官。對于這個人生方向,他們不會有任何的質疑。秀才們不會像今天的學生一樣,想一想還有沒有別的人生之路,“難道我不能去做生意嗎?我為何要背這些書呢?”在他的思考語境中,這樣的質疑是不可原諒的,因此他不會去嘗試進行類似的思考。

在這樣設定好的邏輯思考中,他們堅定地認為,要想取得好的結果,就必須嚴格遵守這個“游戲規則”,而不是去嘗試個性發揮。所以,秀才們會一字不差地讀“圣賢書”,如同戰場上的士兵會毫不猶豫地完全執行司令官的命令,哪怕讓他立刻戰死,他也會認為這是自己的榮耀,并不會去質疑上級的命令是否公正或者對于整體是否真正有利。

2.喪失對于未知的好奇心。

好奇是智慧的源頭,也是人們解惑求知的根本動力。一個人失去了他的好奇心,就會全盤接受過去的信息而不去做自己的分析。囚徒困境會造成一個封閉的環境,告訴你外面根本沒什么,你看到的就已經是“全部”了,所以沒必要再進行無謂的探索。

重要的是,他會喪失“不遵守規則的求知欲”,這是秩序管理者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3.丟掉沖破秩序的行動欲望。

每個人天生都有沖破舊有秩序的沖動,不滿足于現在,這是人類的天性,也是科學精神形成的源頭。科學精神首先是一種探尋的欲望,失去這種欲望,人們就無法探尋社會、自然的奧秘,就會故步自封、無法前行,當然也就難以思考新的秩序,獲得對自己更為有益的知識--但對現有秩序未必有益。另外,科學精神也需要嚴密的、完全自由的邏輯思考,當你的邏輯成為困境的一部分時,你不但會失去行動的欲望,也會忽視真正的客觀邏輯,從而在原地止步不前。

我們首先面臨的是秩序問題--如何建設一個好的和科學可行的對個人和整體都必須有益的秩序,這對管理非常重要。它的基本宗旨就是:它能夠融合個人與整體的利益沖突,化解本能的欲望對于整體的損害,并調動所有人的力量為你服務。而且,你需要避免打壓人們的“底線自由”,為他們的創造力提供最大的空間,否則你建立秩序和控制思想的一切努力都將化為泡影。

秩序是怎么產生的?

在一家成功的公司,你首先看到的一定是“秩序之美”。“只有那些修煉到位的職業化員工,才能真正理解、遵守、享受那些合理、科學、美妙的職場秩序。”

這句話一語道破了秩序的精妙之處:只有理解了才會接受,接受了才能遵守,遵守了才能享受。

當然,這也從另一種角度為我們強化了人在建立秩序上的重要作用,只有合理的秩序才能具有科學性,只有科學的秩序才能被建立和遵守,也只有這樣,人們才能遵守秩序。

任何一個人都無法脫離秩序而獨自存在,每一個人都會在生活中面臨和遵守不同的秩序:社會、法律、道德、職場、人際交往……一個真正能夠在這些社會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他必定是一個認清了秩序的本質并且去遵從它的人。

如果給出一個簡短的解釋,秩序就是:我們通過有條理、有計劃地安排各結構部分的狀態,以使整體的外觀狀態正常或者良好地運轉。

聽著像專業的學術理論,但如果你能夠親身體驗到秩序的運轉--就像站在潮水般的人群中體會人們的行走秩序一樣,你會發現它的確無所不在,而且它是這個世界上最廣泛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事物。比如我們的交通,每個人都能享受或者破壞它的秩序,車輛行駛在馬路上,行人走在人行道上,各種指示燈和規則在起作用,約束人們和車輛的行為,保證交通的有序運轉。遇到紅燈時就要停下,黃燈時準備,而在綠燈時則可以通過。對于速度的限制也有明確的規則,有的路段可以達到每小時60公里以上,有的則必須放慢速度,緩行通過,以保證行人和自身的安全。

這就是秩序的基本狀態。

規則是秩序產生的前提

通過這些基礎條件(馬路和指示燈牌)與各種規則的設立,當人們和車輛經過馬路時,秩序就產生了。

但是,如果人們不能把交通秩序的產生過程視作一種協作,而只是當作他人的事情,那么就會破壞和沖擊交通秩序的條理性和計劃性。少數破壞分子還不能造成大的影響,一定數量的破壞事件會被規則從容化解,但如果多數人都開始破壞協作、不遵守規則時,秩序就完全被摧毀了,規則的善后能力將無法化解這種巨大的危機--比如類似于幾十輛車相撞的嚴重交通事故,結果就是整條馬路的全部癱瘓。

協作是秩序的運轉保證

沒有協作,我們就無法真正實現秩序。沒有協作,秩序就會暫停,進而陷入混亂。就像在人們的觀念中,絕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依賴經濟和商品社會:“沒有錢我活不下去;沒有電子產品,生活就會失去意義。”這是一些人對于物質的依賴癥。但事實上,人們真正依賴的是秩序,是基于社會協作所構建的秩序。

比如,當鼓勵合作與團隊行動的制度消失,雖然生產出來的物質產品仍然存在,你還能夠并且有機會“搶到”它們。但在這一瞬間,我們已經無法分享和享受文明社會了。對公司來說,協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當你不是一個能夠鼓勵團隊合作的領導者,或者你在這方面的投入不再那么明顯時,你會親眼看到自己手下的“變異”。很可能你會感到奇怪:

“為什么昨天還十分團結無私的員工,今天就變得這么自私了?”

托馬斯·霍布斯在1651年出版了《利維坦》(Leviathan)一書,其中有這樣一段話:“在這種狀況(失去協作)下,產業是無法存在的,因為其成果不穩定。這樣一來,舉凡土地的栽培、航海、外洋進口商品的運用、舒適的建筑、移動與卸除須費巨大力量的物體的工具、地貌的知識、時間的記載、文藝、文學、社會等等都將不再存在。最糟糕的是,人們將不斷處于暴力死亡的恐懼和危險中,人的生活將孤獨、貧困、卑污、殘忍而短壽。”

這表明協作對于秩序維護的重要性和關鍵作用。霍布斯因此相信,任何人在本能層面都只會致力于自我保護和個人滿足,所以只有強力(亦或源于強力的威脅)才能使人與人之間避免互相攻擊,才能保證人們之間優先選擇協作而不是敵對。

信仰是秩序向更高級的狀態進化的動力

當然,霍布斯在他的書中僅僅向讀者強調了社會協作的最基本形式--避免暴力和搶劫,沒有為我們講到如何使人們選擇協作,也沒有談到信仰發生作用的實質部分--這是使協作得以長時間進行的“精神油料”。由此,霍布斯才做了這樣的假設:只要人與人之間不進行人身攻擊和人身侵犯,那么工農業、資本、知識、藝術的社會積極協作就會自然產生了。

這可能嗎?不,這只是一個基本的前提,而不是建立好的秩序的充分條件。就像修建好了高速公路,所有的司機也都承諾不進行互相沖撞,但也不能保證就不會發生車禍。同在高速路上有序行駛的前提一樣,沒有規則的集體約束力以及人們的頭腦中統一的“思想意識”,任何一種復雜的關聯活動都無法進行。

即便是在“圣人的社會(盡管實際并不存在)”中,當他們想要避免陷入孤獨、窘迫等等境地時,也必須有一定的程序誘導來產生積極的協作力,并且輔以“重要的不可違反的規則”來保證積極的秩序,避免毀滅性的消極思想。這難道不正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真正動力嗎?

霍布斯本人不可能意識到,他的這些探究對于人們理解“集體生活”

(秩序的本質)將產生多么重要的意義。不可否認的是,當今時代相比霍布斯的時代要簡單得多,人們接受習俗和傳統的觀念更為堅定,不會有迅速而且破壞性的變革--沖擊和毀滅現有秩序的行為,已經越來越不可能發生。

在漫長的文明進化中,人們在信息極其有限的境遇下,各自追求自身的利益,于是進行激烈的博弈--這種本應該造成混亂的行為卻逐漸形成了有序而且物產豐富的社會環境。這正是秩序的產生過程,其中,一批又一批的思想家(或者說社會管理學家)不停地思考著更為深層的東西--如何凝聚人心以及保證秩序的進化和穩定運行。

無論秩序多么穩固,人們都不會甘心地進行遵守和維護。因為在幾千年的人類發展中,歷史早已經把“挑戰、沖擊、改變”這樣的思維深深植入了人類的每一個細胞中。這是人類的終極信仰--沒有挑戰就不會有改變,沒有沖擊也就不會有發展,而沒有改變就不會有進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拉特旗| 富平县| 恩施市| 杭州市| 亚东县| 建平县| 巢湖市| 梁山县| 江北区| 遂宁市| 巴中市| 灵璧县| 宽甸| 福海县| 天全县| 满城县| 三穗县| 哈尔滨市| 库伦旗| 京山县| 石河子市| 韶关市| 桃园市| 孝感市| 新泰市| 新和县| 台前县| 旬邑县| 衡南县| 杭锦后旗| 旌德县| 永宁县| 富锦市| 神农架林区| 乐昌市| 甘洛县| 英吉沙县| 涟水县| 南阳市| 潼南县| 新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