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營養師教你科學享“瘦”
- 劉石平 袁婷 唐寒芬主編
- 1251字
- 2024-08-12 15:10:53
前言
肥胖癥是指機體脂肪總含量過多和(或)局部含量增多及分布異常,是一種由遺傳和環境等因素共同引起,并對健康造成一定影響的慢性代謝性疾病。1984年,肥胖癥被國際疾病分類體系定義為一種疾病。在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第10版中,肥胖癥的疾病分類編碼為E66.900;在疾病分類與代碼國家臨床版2.0中,肥胖癥的疾病分類編碼為E66.900。既然肥胖癥是一種病,那就得防、得治。
肥胖癥在中國已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中國超重與肥胖的發病率和增長速度均居世界首位,現已成為世界上超重和肥胖人數最多的國家。《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超重率、肥胖問題不斷凸顯。城鄉各年齡段居民超重率、肥胖率繼續上升;超過50%的成年居民存在超重、肥胖;18歲及以上居民超重率為34.3%,肥胖率為16.4%,中國約一半成人存在超重和肥胖;6~17歲、6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19.0%和10.4%。過去30年,在中國,無論是兒童/青少年,還是成人,超重/肥胖率增長了2.5倍及以上。目前,中國超重/肥胖兒童和成人數量均為全球第一。飲食、營養、活動/運動等生活方式以及社會經濟生產模式轉變是整體患病率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年齡、性別、民族、農村/城市、地理位置、婚姻狀況、受教育水平、吸煙、飲酒、心腦血管家族史等因素均與現階段超重/肥胖發病風險相關。中國未來肥胖流行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防控效果。
肥胖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是大多數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基礎,可引起血脂異常、2型糖尿病、高血壓、胃食管反流、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腫瘤及代謝相關性肝病等肥胖并發癥,超重/肥胖已經成為我國居民致殘致死的主要危險因素。
肥胖癥有不同病因,患病率高,并發癥危害大,易猝死;減重方法多樣,需科學規范應用,減重術后需終身隨訪,這不但要求多學科共同參與肥胖癥的管理,更需要病友掌握肥胖相關的健康科普知識,積極配合醫師提供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書分為五篇,包括營養基礎篇、肥胖診斷篇、肥胖病因篇、肥胖危害篇和肥胖治療篇,涉及基礎理論、實際操作、營養保健等知識,編寫力求知識性、科學性、實用性與通俗性融為一體,讓“胖友”更多地了解肥胖防治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本書是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胖友”值得信任的科普讀物。
本書的編寫人員都是從事臨床營養和內分泌臨床的臨床醫師和營養醫(技)師,他們有著豐富的體重管理的臨床經驗。本書采取一問一答的編寫體例,設計的問題全部從臨床中收集,都是“胖友”非常關心且迫切需要了解的,涉及肥胖的診斷、病因、危害以及減重的飲食、運動、藥物和手術治療等多方面的知識內容。本書還提供了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餐盤(2022)、中國孕期婦女平衡膳食寶塔、常見食物的血糖指數、不同食物的嘌呤含量、食物交換份應用、不同類型食譜6個附錄方便讀者查找。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的文獻較多,這里不一一列出。由于涉及內容廣泛,編寫時間倉促,加之水平所限,本書不當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專家、學者不吝指出,以便再版時修訂提高。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
劉石平 袁婷 唐寒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