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深隱于事物內部的“道”
- 大學:平民的修養
- (戰國)曾參原著 劉強編著
- 1285字
- 2025-03-26 15:18:38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本末]指樹根和樹梢。
天地萬物都有根本、有枝末,任何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其中本末始終的奧妙,那么就接近“道”的真諦了。
朱子云:“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后。”
萬物有理,四時有序
常言道:“萬物有理,四時有序。”這里的“序”,乃順序、次序、程序之意,也指事物運動變化的過程和步驟。
時間和空間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上展開的。以農民種地為例,就可以分解為松土、播種、施肥、灌溉、收割、打碾等多個環節。如果不在一定的時間播種,或者混淆了收獲和施肥的次序,那么糧食種植就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
從社會角度看,科學、嚴謹、規范的程序有利于實現并維護國家、集體及個人的利益,反之則會帶來損害。我們的身邊不乏不講程序、不重程序的事情。為政者,如果能時時處處記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的道理,凡事遵循自然規律,嚴格遵照程序,那么,加快發展,為民造福“則近道矣”。
只是向著心中的那個目標前進
王浚,字士治,弘農湖縣(今河南靈寶西南)人,出身于官宦家。西晉著名軍事家。博通典籍,姿容修美,只是不拘小節,不為鄉鄰所稱。及至年長,幡然悔悟,毅然改變原來的性格志節,嚴格要求自己,變得通達事理,志向遠大,胸懷開闊。官至撫軍大將軍。
歷史之所以引人入勝,往往是因為其中的人物有著非同尋常的言行和經歷。王浚在還未得到任用而僻處家鄉之時,就已經表現出了自己遠大的志向。據《晉書·王浚傳》記載,他“開門前路廣數十步”(在宅院門前開辟了一條數十步寬的路),鄉人不解,問:“你在家門口修這么寬的路有什么用?不是過分了嗎?”王浚說:“以后成就事業了,儀仗扈從出入方便啊。”人們聽后冷笑而去。
王浚對鄉人的嘲笑并未表示出不快,他只是引述了《史記》中的話:“陳勝不是說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話嗎?”重申了自己的志向。
王浚的婚姻也頗有傳奇色彩。涼州刺史徐邈的女兒才貌俱佳,嫻淑有主見,一直沒有遇到如意郎君,待字閨中。一次,徐邈在家中設宴款待賓客。他的女兒在內室觀察,她指著一個人對母親說:“就是他。”她千挑萬選的夫君就是王浚。他當時還只是一名地位低微的小吏。
王浚初為河東郡從事,為羊祜所賞識,轉巴郡太守、廣漢太守,有“惠政”。遷益州刺史,泰始八年(272年),晉武帝司馬炎謀攻東吳,經羊祜推薦,授王浚龍驤將軍,監益、梁諸州軍事。奉詔修建戰艦,訓練水師,做戰爭準備。按史書的說法,其練兵聲勢浩大“舟楫之盛,自古未有”。公元280年,王浚率軍沿長江東下,開始伐吳之戰。當年三月,王浚大軍開進吳國都城建業(今南京),東吳政權宣告結束。王浚在平吳之役中立了大功,升為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特進散騎常侍。
唐朝詩人劉禹錫曾在《西塞山懷古》中寫道:“王浚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說的就是王浚攻陷吳國都城的事。“大行不顧細謹”,從王浚的經歷可以看出,甚至可以說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成大事之人,不拘小節,不去浪費精力和時間,不在意別人的譏嘲與評價。尤其是那些目光短淺之人的風言風語,更不必理會,盡管向著自己的目標不懈努力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