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喚醒與主觀解釋:情緒是如何被影響的
- (美)亞倫·卡明
- 1313字
- 2023-02-01 14:45:59
2.事件的不同解讀同樣重要
人類的大腦,擅長從少量的線索中總結出特定的模式,這就導致我們容易受到確認偏見的影響。這種選擇性的思維,將導致我們只看到確認既信事實的證據,而錯過或忽略可能指向不同可能性的證據。如果你只看到生活中最悲觀的一面,那么這肯定就是確認偏見在作祟。
這令我想起了我的一位病人,他有過兩次失敗的婚姻,并借此得出結論:“所有的女人,都是奔著我的錢來的。”僅僅從兩次失敗的婚姻中,他就總結出了一個用來描述全球數十億女性的偏見!他的憤怒情緒,以及不愿意讓任何女性接近他的做法,事實上是人類大腦運作的兩種基本心理機制在作祟,即:第一,人類大腦擁有驚人的潛力,能夠從最少的線索中找出一個模式;第二,人類大腦存在這樣一種傾向,即尋求證實現有信念的依據。為此,一旦我們得出了某種結論,就會存在一種強烈的傾向,只注意到那些支持這個結論或信念的證據,從而進一步強化固有的信念。而憤怒、憤世嫉俗或敵對的情緒,會導致大腦只尋求負面的證據,并有選擇性地忽略任何積極或正面的證據。這樣一來,對負面事件或情緒的夸大或加重,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
憤怒或任何其他情緒的產生,事實上是兩個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一是特定事件在人體上產生的客觀的生理喚醒;其二是我們自己對該事件的主觀解釋。例如,有人踩到了我們的腳趾,我們感覺到疼痛,心臟也會開始加速跳動,這種反應是自發的,是幾乎無法控制的最原始的生理反應。然而,我們在被踩腳事件中產生的情緒,不是自動的,會受到我們對事件的主觀解釋的影響,假設我們將其視為一次意外,并且對方道歉的態度很誠懇,那么我們可能會同情對方,哪怕我們的腳的確非常痛。但反過來,如果我們主觀上認為對方是故意的,那么導致憤怒情緒的原因,可能是堅定地認為,這事兒根本就不應該發生!
有時候,我們會將事件的誘因解釋為情境因素(如:交通堵塞太嚴重,導致我錯過了航班),而憤怒的人可能傾向于將同一事件歸結為人為因素(如:出租車司機不給力,導致我錯過了航班)。這是因為,憤怒情緒通常由人類的行為觸發,而悲傷情緒則通常由環境事件導致。如果我們對他人的拒絕極度敏感,可能會將無意義的人際互動解釋為有人在刻意地冷落我們;如果我們自身秉持嚴苛的行為準則,那么違反這些規則的人可能會令我們感到憤怒;我們可能會將他人試圖贏得游戲的努力解釋為努力爭取優越感和支配地位,所以認定對方在貶低或輕視我們。為此,我建議諸位不妨從下面這些角度解釋憤怒的原因:
1. 尋求報復:我們覺得備受傷害,所以想要報復對方,讓事情變得公平;
2. 防止災難性后果:我們感到無助,試圖獲得掌控感;
3. 逃避他人的評判:我們感到灰心喪氣,想要放棄人生,避免被他人評頭論足;
4. 獲得關注:我們感覺沒有得到尊重,所以出言不遜,試圖得到他人的正視或證明自己的重要性;
5. 宣泄痛苦的情緒:我們自身不堪重負,想要減少自身的痛苦和不適。
如果你發現自己經常處于憤怒的狀態,可能就需要審視一下自己對生活中各種事件的解讀,因為你對事件的解釋可能會助長憤怒的情緒,并導致你對生活或未來的期望變得悲觀。這是因為,不同的事件可能帶來的情緒反應,有時候取決于我們怎么看待這些事件,而不是事件本身。但凡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你就會變得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