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理喚醒與主觀解釋:情緒是如何被影響的
- (美)亞倫·卡明
- 1451字
- 2023-02-01 14:45:59
1.迅速反應的天性
感受到憤怒情緒時,人類的身體就為危機的應對做好了準備,我們時刻準備著戰斗或逃離。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快速反應機制,確保我們的身體實際上已經做好了攻擊或逃跑的準備;例如,一只灰熊正在朝我們沖過來,這時候我們的身體必須要做出特定的危機反應,以確保我們能夠存活。這時候,我們的手腳會變得冰冷,因為血液從四肢回流,以確保四肢在被灰熊咬掉時,不會流失太多血液。這本質上是在保護身體的血液供應,讓血液流向特定的地方,以確保生存。在這種自動的、本能的應激機制中,荷爾蒙迅速地在全身循環,這時候,瞳孔會放大,心率加快,呼吸變得急促而淺薄,消化速度減慢,汗腺活動劇增,血液和氧氣從大腦中流失,進入軀體的大塊肌肉中,為迅速移動做好準備。
請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話:“血液和氧氣從大腦中流失……”要理解為什么我會變成這樣(生氣和大喊大叫),這句話就非常重要。壓力、憤怒、恐懼等情緒,都會壓倒我們的大腦,剝奪大腦中的氧氣,徹底關閉大腦的理性思考能力。在此類情緒崩潰發生時,我們就無法正常地思考。“崩潰”這個詞,描述了為了讓身體做好應對準備而發生的荷爾蒙釋放的情況。這些化學物質必須蔓延到整個身體,被吸收到細胞組織中,并在它們被釋放到尿液之后,我們的身體才會恢復到正常狀態。在戰斗或逃跑狀態下,這種荷爾蒙的泛濫模式,可能會持續20分鐘左右。
這就意味著,每一次應激反應之后,我們都需要20分鐘的喘息時間,才能夠真正地實現生理層面的平靜。如果壓力的情況持續存在,我們的心率將繼續保持高頻,身體也將產生更多的腎上腺素,進而導致大腦無法正常思考,引發理性思維的屏蔽。即使我們心里知道應該采取不同的反應,但生理上仍表現出應激狀態。為此,大多數人在自認為很平靜的時候,事實上可能還要花一段時間才能真正冷靜下來。
但大腦中主管理性的前額葉皮層,在壓力之下,不敵主管情緒的杏仁核的競爭時,這種腦內情緒接管就會發生,而這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比賽,因為充斥整個人類大腦的情感通路傳遞信號的速度,往往比負責理性的通路更快。杏仁核釋放的情緒沖動,將導致神經系統的傳遞路徑變窄,速度降低,這就導致以理性思維通路,在處理同樣的信息時,只能通過次一級的通路傳遞,并且可能在大腦不同區域遭遇堵截。有鑒于此,當人類大腦中的情感通道傳遞信號的速度是涉及邏輯和理性的迂回路線的兩倍時,我們根本無法在壓力之下及時地應用理性的判斷和思考。原因就在于,思考、計劃、分析和行動都需要時間。
對于仍處于狩獵和采集階段的遠古人類祖先而言,在危機情況之下,時間是一種奢求。遭遇危機時,如果不能立即采取行動,他們可能就會死亡,他們沒有時間分析和權衡利弊,或在分析后再采取行動。例如:啊,我面前有一頭熊,我應該繼續尋找蜂蜜嗎?去抓一條鮭魚嗎?還是用木頭造出一些長矛做武器?或是抓起一塊石頭防衛?還是立刻逃跑?所有這些思考都不會發生,這就是典型的戰斗(攻擊)或逃跑(撤退)情境,在這一刻,幫助遠古祖先活下來的,不是以符合邏輯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是依賴于本能的情緒反應,以確保生存。
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對情緒無能為力?情緒是人力無法控制的嗎?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的!但從更重要的意義層面來看,情緒是可控的!更正確的說法是,情緒是一種自發的生理反應,從這個角度來看,情緒的確不在人類的直接控制范圍內,就像眼睛的眨動那樣。但正如我們能夠意識到眼睛眨動的動作那樣,我們也能夠意識到是什么觸發了情緒反應。如果我們可以控制人體自動的生理反應,如眨眼、呼吸和記憶,那么同理,我們也有可能控制情緒的自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