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思想

上編 人類的行為

第一節 精神生活的概念與前提

我們認為,只有能夠運動、活著的生物才具有思想。思想與自由運動之間,存在著一種固有的關聯。那些根基牢靠的生物,沒有必要具有思想。如果給一株深深地扎根于地下的樹木賦予情感與思維,那該是多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啊!想一想,認為一株植物或許能夠忍受某種無法逃避的痛苦,或者能夠預知日后無法避免的事情,該有多么的荒誕啊!想一想,倘若認為一株植物具有思維能力、擁有自由的心智,同時又認為植物無法利用自身的意志是一種必然的定論,該是多么的荒謬啊!在這種情況下,這株植物的意志與思維能力必然都是毫無意義的。

運動與精神生活之間,存在著一種嚴格的推論關系。這一點,構成了動、植物之間的區別。因此,在精神生活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必須考慮到與運動有關的方方面面才行。一切與位置變換相關的問題,都要求思想能夠預見到,并且要求思想能夠積累經驗、形成記憶,以便生物能夠更好地適應生存這個問題。那樣的話,我們從一開始就能夠確定,精神生活的發展與運動相關,而伴隨思想而來的各個方面的發展與進步,也都受到了生物自由運動能力的制約。這種能動性會刺激、促進和要求精神生活始終都得到不斷的強化。想象一下,倘若能夠預測出一個人的每一個動作,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這個人的精神生活是靜止不動的。“自由本身即能造就偉人。強迫只會扼殺與毀滅。”

第二節 精神器官的功能

假如從這種角度來看待精神器官的話,那么我們就會認識到,我們正在考慮的是一種遺傳性能力的演變,考慮的是一種具有攻防能力的器官,而生物則是根據自己所處的情況,利用這種器官來做出反應的。精神生活正是進攻與尋求安全感這兩種活動的結合體,而其最終目標,就是確保人類這種生物在地球上繼續生存下去,并且讓人類能夠安全地實現其發展。假如以此為前提,那么就會出現其他更多需要考慮的問題;我們認為,要想對心靈形成一種真正的概念,考慮這些問題就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想象不出,有哪種精神生活是與世隔絕的。我們只能認為,一種精神生活是與其所處環境緊密相關的:它會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以某種方式做出反應;它會拋棄那些并不適合于確保生物免受外部世界蹂躪的本領與能力,或者會為了確保生存,而用某種方式將生物與這些力量結合在一起。

從這個方面呈現出來的關系有多種。這些關系,都與生物本身、與人類的種種獨特之處、與人類的物質本性、與人類的有利條件與不足之處相關。這些東西,完全都屬于相對概念,因為一種力量或者一種器官究竟是該理解為一種有利條件還是一種不利因素,完全是一個相對的問題。這些方面的意義,只能由一個人自身所處的境遇來決定。眾所周知的是,人類的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一只退化了的手。對于一種必須攀爬的動物來說,這會是一種明確的不利條件;但對于必須在平地上行走的人類來說,這卻是一種非常有利的條件,因此沒人會寧愿要一只“正常的”手而不要一只“退化了的”腳。事實上,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以及所有民族的生活當中,生理缺陷都不應當被認為是所有罪惡的源頭。只有一個人所處的境遇,才能決定這些缺陷究竟是有利條件還是不利因素。倘若我們還記得,有日夜之分、太陽主宰萬物、原子可以運動的大千世界與人類精神生活之間的關系千變萬化,那么我們就會認識到,這些方面會給我們的精神生活帶來多么巨大的影響了。

第三節 精神生活的目的性(目的論)

我們能夠在種種精神動向當中發現的第一種現象,就是運動都會指向一個目標。因此,我們不能把人類的思想看成一個靜態的整體。我們只能把人類的心靈看成是一個由各種運動力量所組成的結合體;然而,這些力量卻是某個單一原因所導致的結果,并且全都在努力實現一個單一的目標。這種目的論,這種實現一個目標的追求,是“適應”這一概念當中所固有的。我們只能認為,精神生活當中存有一個目標,而存在于精神生活當中的所有活動,全都是指向這一目標。

人類的精神生活,是由人類的目標所決定的。倘若沒有這些已經確定下來、繼續保持著、得到了修正并且指向一個始終存在之目標的所有活動,就沒有人能夠去思考、去感覺、去希望、去夢想了。這一點,本質上是由生物必須調整自身并對所處環境做出反應所導致的結果。人類生活當中的生理現象與心理現象,都是以我們已經闡述過的那些根本原則為基礎的。除非是在一種始終存有目標的模式之內,否則我們是想不出一種心理演變過程的;而這種模式,本質上則是由生命的動力學所決定的。至于這一目標本身,我們既可以視之為不斷變化的,也可以視之為靜止不變的。

在此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把精神生活當中的所有現象,都看成是為未來某種處境所做的準備。在心理器官(即心靈)當中,除了朝著某個目標發揮作用的一種力量,我們似乎是不可能看出什么東西來的;因此,“個體心理學”會考慮到人類精神的所有表現,仿佛它們都是指向一個目標似的。

要想了解一個人的目標,并且了解整個世界的某些方面,我們就必須理解這個人一生中種種行為與表達的意思,理解這個人為了實現其人生目標而做出的這些準備性行為與表現的意義。我們還須知道,這個人必定會實施哪種類型的行為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就像把一塊石頭扔到地上的時候,我們知道石頭會沿著一條什么樣的路線掉落那樣,盡管心靈并不了解什么自然法則,因為那個始終存在的目標始終都在變化當中。然而,倘若一個人擁有一個始終存在的目標,那么這個人的每一種心理傾向都必定伴隨有某種強制性的動力,仿佛是遵循著某種自然法則似的。誠然,一種主宰精神生活的法則的確存在;不過,它卻是一種人為制定出來的法則。如果有人覺得,僅憑這一證據就足以證明他所說的某種精神法則,那么他肯定是受到了表象的蒙騙,因為到他認為自己已經證明環境具有那種亙古不變的性質與確定性的時候,他就已經在暗中做了手腳。如果一位畫家想要繪制一幅畫作,那么在他的身上,我們就會看到與一個眼前擺著此種目標的人完全相稱的所有態度來。他會進行一切帶有某些必然結果的必要活動,就像工作時存在某種自然法則似的。不過,他又有沒有必要去繪制這樣的一幅畫作呢?

自然界中存在的活動,與人類精神生活當中的活動是有區別的。關于自由意志的所有問題,全都取決于這個重要的方面。如今,人們認為人類的意志并不是自由的。的確,一旦糾結于某個目標,或者與某個目標結合起來,人類的意志就會受到束縛。而且,由于人類與宇宙、動物以及社會的各種關系的情況往往決定了這一目標,因此在我們看來,精神生活常常顯得像是處在某些不變法則的支配之下似的,這一點就不足為怪了。不過,比如說,倘若一個人否認自己與社會有關系,并且與這些關系進行對抗,或者拒絕讓自己去適應人生當中的種種事實,那么他就會拋棄所有這些貌似真實的法則,而一種由新的目標所確定的新法則也會干預進來。同樣,公共生活的法則也不會對一個在人生當中本已感到困惑、并且試圖消除自己對同胞的感情的人具有約束力。因此,我們必須斷言,只有定下了某個恰當的目標之后,精神生活當中的一種活動才會必然出現。

另一方面,我們很有可能根據一個人目前的行為,推斷出他必然懷有一種什么樣的目標。這一點更加重要,因為很少有人十分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么。在實踐當中,要想對人類有所了解,我們就必須遵循這種做法。由于一個人的活動可能具有多種意義,因此這樣做起來往往并不簡單。然而,我們可以選取一個人的許多活動,對它們進行比較,并且將它們生動地描述出來;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將表達出了精神生活當中一種明確態度的兩個點連接起來的方式去理解一個人;在這種方法中,上述兩個點在時間上的差異,是用曲線標注出來的。我們利用這種方法,是為了對一個人完整的人生形成一種一致的印象。下面這個例子將會說明,我們怎樣可以從一個成年人的身上重新發現他在童年時期形成的那種人生模式,并且兩種模式之間存在驚人的相似性。

有一位三十歲的男性,性格方面特別有上進心,并且克服了發育過程中的種種困難,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和榮譽;后來他卻患上了極其嚴重的抑郁癥,因而到醫生那里去,發牢騷說自己既不想工作,也不想活了。他解釋說,自己就要訂婚了,可他對未來卻覺得疑慮重重。他被一種強烈的猜忌心理困擾著,婚約也岌岌可危,很有可能解除。在這個案例當中,他提出來證明自己觀點的那些事實,其實都不是很有說服力。由于沒有人能夠去責怪與他訂婚的那位年輕女士,因此他表現出來的那種明顯的缺乏信心,就讓他受到了大家的懷疑。他就是這樣的一種人:先是接近另一個人,覺得自己被對方吸引住了,可隨后馬上又會采取咄咄逼人的態度,毀掉了雙方剛剛建立起來的那種聯系。

現在,我們不妨按照前面所述的方法,從這名男子的生活當中選取一件事情,并且設法將此事與他目前的態度進行結合,來描繪出這名男子的人生態度。根據經驗來看,我們通常都會查問患者童年時代的最初記憶,盡管我們往往不可能去客觀地檢驗此種記憶的確切意義。這名男子童年時期的最初記憶如下:當時,他正和母親、弟弟在逛市場。由于市場上人來人往、喧囂擁擠,因此母親便把他(兩兄弟中的哥哥)抱在手上。注意到自己做得不對之后,母親又把他放下來,抱起了他的弟弟,而讓我們的這位患者被擁擠的人群推來擠去,不知所措。那時,他還只有四歲。在述說這段記憶的過程中,我們聽到了一些情況,與我們從他對目前所患疾病的描述當中推測出來的情況完全相同。他不相信自己是最受父母寵愛的孩子,而一想到父母最寵愛的是另一個孩子,他就受不了。把這種關聯向他解釋清楚之后,我們這位大感震驚的患者馬上就明白了其中的關系。

每一個人的行為所指向的目標,都是由所處環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給孩子留下的印象所決定的。每個人的理想狀態,也就是每個人的目標,很可能在剛出生的幾個月內就已經形成了。即便是在這樣小的時候,某些感覺也會發揮出作用,誘發孩子做出高興或者不安的反應來。此時,兒童身上便會浮現出某種人生觀的最初跡象來,只不過它們都是用一種最原始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影響到精神生活的那些根本因素,在兒童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就已經固定成型了。兒童會在這些基礎之上形成一種上層建筑,而這種上層建筑,日后還可以進行修正、受到影響和進行轉化。各種各樣的影響,很快就會迫使兒童形成一種明確的人生觀,并且決定了兒童對人生帶來的諸多問題做出自己獨特的反應。

研究人員認為,一個成年人的性格特點在其嬰兒時期就可以看出端倪來,這種看法其實并沒有錯得離譜;這一點,恰好說明了人們經常認為性格具有遺傳性的事實。不過,認為個性與人格遺傳自父母的觀點卻是普遍有害的,因為這種觀點會妨礙教育工作者履行自己的使命,會打擊教育工作者的信心。人們之所以認為性格是遺傳得來的,真正原因其實在于其他方面。此種借口,使得任何一個肩負教育使命的人,只需簡簡單單地把學生的失敗責任歸咎于遺傳性,便能夠逃避自己應盡的義務。這樣做,當然是與教育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馳的。

我們的文明,對人生目標的確定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它確定了孩子找出辦法實現自身愿望之前需要迫使自己去突破的界限;這種愿望,既可以給他帶來安全感,也可以讓孩子適應人生。就我們的文化現狀來看,兒童需要的那種安全感,可能是在很小的時候習得的。所謂的安全,我們并非僅僅是指沒有危險的那種安全;我們所指的,是那種深層的安全系數,它可以確保人類這種生物在最適宜的情況下繼續生存,與我們說某臺經過精心設計的機器運轉時的那種“安全系數”差不多。一名兒童,會通過要求獲得一種“附加”的安全要素,來獲得此種安全系數;這種安全要素,會高于僅僅滿足兒童的某些本能、僅僅讓兒童安靜地成長所必需的程度。這樣,兒童的精神生活當中便會出現一種新的活動。很顯然,這種新的活動就是那種獲取支配地位和優越感的傾向。與成年人一樣,兒童也希望強過所有的競爭對手。兒童會竭力爭取一種優勢,而這種優勢則會給他帶來一種安全感與適應性,意義與他以前給自己設定的那種目標完全相同。這樣一來,兒童的精神生活當中就會萌發出某種焦慮感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焦慮感還會日益嚴重起來。現在,假設世界要求我們做出一種更加強烈的反應。倘若在這種需要的時候,孩子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遇到的種種困難,那么我們就會注意到,他會費盡心思地去找出種種借口和許多復雜難懂的托詞來;而這些借口與托詞,只會使得兒童內心對榮耀的渴求更加明顯罷了。

在這種情況下,兒童最直接的目標,往往就會變成逃避所有較大的困難。這種兒童會在困難面前退縮,或者設法擺脫這些困難,以便暫時性地逃避人生的種種要求。我們必須明白,人類心靈做出的各種反應,都不是最終的和絕對的反應;每一種反應都屬于局部反應,只是暫時有效,但我們決不能將其視為解決一個問題的最終辦法。尤其是在兒童心靈的成長過程當中,難道我們沒有想起,自己面對的是此種目標觀念中那些暫時性的具體表現形式嗎?我們可不能用衡量成年人心智的那種標準,去衡量兒童的心靈。對于兒童,我們必須看得更遠,問一問兒童一生中自發出現的種種能力與活動,最終會引領他去實現一種什么樣的目標。假如能夠變身進入兒童的內心,那么我們就能理解,孩子能力的每一種表達,都會適合于他的理想;這種理想,是他給自己設定的,當成是他適應人生的最終形式。假如我們想要明白兒童為何會如此表現,那么我們就必須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問題。與其見地相關的情感基調,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其中有樂觀的態度,此種孩子確信自己能夠輕而易舉地解決面臨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培養出來的個性,會與那些認為人生諸多使命顯然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的人相同。在這種兒童的身上,我們會看到他們都培養出了勇敢、率真、坦誠、負責任、勤奮以及諸如此類的品質。與此相對的,就是兒童培養出了悲觀的態度。想一想,那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問題的孩子的目標是什么吧!對于這樣的兒童來說,整個世界必定顯得非常陰郁和令人沮喪!在這種兒童身上,我們會看到膽小、喜歡反思、不信任別人,以及懦弱者竭力用于保護自己的其他所有性格特點。這種人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的,但都遠處于人生戰斗前線的后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郧西县| 郓城县| 东乌| 洪泽县| 滕州市| 招远市| 临漳县| 红原县| 会昌县| 大田县| 柳河县| 墨脱县| 安平县| 习水县| 丹东市| 盈江县| 七台河市| 嘉义县| 陇南市| 游戏| 通江县| 乌拉特前旗| 徐水县| 茂名市| 苗栗市| 通榆县| 平定县| 杭锦旗| 曲周县| 龙江县| 舞钢市| 赤壁市| 乌恰县| 龙江县| 乐昌市| 洛扎县| 岗巴县| 揭东县| 麻城市| 崇明县| 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