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精神生活的社會性
- 理解人性
- (奧)阿德勒
- 3809字
- 2021-10-29 16:27:10
要想了解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我們必須研究這個人與其同胞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取決于宇宙的本質,因此往往會發生變化。而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由一些業已成型的制度習俗決定的,比如取決于一個團體或者一個民族的政治傳統。如果沒有同時理解這些社會關系,我們是不可能理解人類的精神活動的。
第一節 絕對真理
人類的心靈無法像一種自由媒介那樣發揮作用,因為人類必須解決人生當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問題,而這種必要性又決定了人類活動的范圍。這些問題,與人類共同生活的邏輯性緊密相關、不可分割;這種群體生存的基本條件會影響到每一個個體,而共同生活的現實卻又很少任由自身受到其中個體的影響,即便有,也只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然而,我們卻不能以為,如今我們的共同生活當中種種業已存在的條件都是最終的條件;它們數量太過龐大,并且容易發生改變和轉化。我們幾乎無力去照亮精神生活問題當中那些幽暗的深處,因為我們無法逃避自身所處的各種關系所帶來的那些陷阱。
在此種窘境當中,唯一的解救之道,就是認為我們的群體生活邏輯存在于這顆行星之上時就像是一種絕對真理,而我們則可以克服自身作為人類而存在組織不完善、能力有限的不足,一步一步地靠近這種真理。
我們所思考的東西當中,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已經說明過的那種唯物主義社會分層。根據他們的學說,經濟基礎屬于一個民族嚴格意義上的生存形式,它決定了屬于個人思維與行為的那種“理想的、合乎邏輯的上層建筑”。我們關于“人類共同生活的邏輯性”和“絕對真理”的觀念,與他們的那些觀念是部分一致的。然而,歷史以及我們對于個人生活的深入探究(即我們的“個體心理學”)已經證明,有的時候,個人對一種經濟狀況的要求做出錯誤的反應,卻是有好處的。在試圖逃避所處經濟狀況的過程中,一個人可能會陷入自身錯誤反應所形成的復雜陷阱當中,無法脫身。而在通往絕對真理的道路上,我們將會越過無數的這種錯誤呢。
第二節 共同生活的必要性
共同生活的諸多法則,其實與氣候規律使我們不得不采取某些措施來御寒、來修建房屋等等一樣,都是不言自明的。讓人類朝著社會生活與共同生活發展的必要性,存在于一些制度習俗當中;這些制度習俗的形式,我們無須徹底去了解,比如宗教,其中共同規則的神圣性,起著凝聚社會各個成員之間關系的作用。即便我們的生存條件首先是由宇宙的諸多影響所決定的,它們也會進一步受到人類的社會生活與共同生活所制約,受到共同生活中自發形成的那些規章制度所制約。公共需求,規范著人們之間的所有關系。人類的公共生活,優先于人類的個人生活。在人類文明的歷史當中,我們找不到任何一種不是建立在公共基礎之上的生存形式。一個人,只能存在于人類社會當中。這一點,是很容易解釋的。整個動物界都說明了這樣一條基本法則:一個物種,如果其中的成員無力面對自我保護這場斗爭,就會通過群體生活而獲得新的力量。
對人類來說,群居本能所起的作用是:這種本能進化出來、用于對抗艱苦環境且最值得注意的一種工具,就是心靈;心靈的本質當中,則貫穿了共同生存的必要性。很久以前,達爾文就讓人們注意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看到過,有哪一種弱小動物是獨自生存的;而我們也不得不認為人類正是此種弱小動物中的一種,因為人類同樣不夠強大,無法獨自生存。人類只能勉勉強強地與大自然相對抗。人類身體羸弱,必須添加諸多的人造器械,才能在這顆行星上繼續生存下去。想象一下,一個人獨自處在一片原始森林里,沒有任何一種文明工具可以利用時的情形吧!他會比其他任何一種生物更加無力生存下去。他既沒有其他動物那樣迅捷的速度,也沒有其他動物那樣強大的力量。他既沒有食肉動物那樣的獠牙利齒,沒有敏感的聽覺,也沒有敏銳的視力;而這些方面,都是為生存而戰所必需的。人類需要一種全面的手段,才能確保自己能夠生存下去。人類的食物、人類的性格特點以及人類的生活方式,都需要一種全面的保護計劃。
現在我們就能理解,一個人為什么只有讓自己處于特別有利的條件下,才能讓自己生存下去了。這些有利條件,都是社會生活提供給他的。社會生活變成了一種必要,因為通過社會與勞動分工(其中的每一個個體,全都從屬于整個群體),整個物種就可以繼續生存下去了。單是勞動分工(從本質上來說,這就是文明),就能夠為人類提供所有的進攻與防御手段,用于獲取和保護人類的所有財產。只有在學會了勞動分工之后,人類才學會了維護自己的權利。想一想分娩時的艱難,以及嬰兒剛出生那幾天里必須采取格外小心的防患措施,才能讓嬰兒活下去的情形吧!只有在出現了這樣一種勞動分工之后,人類才有可能去實施這種照料、采取這種預防措施。想一想人類血肉之軀遺傳下來的種種疾病與缺陷,尤其是在嬰兒時期,那么大家對人類生存需要異常繁復的照料這一點就會有個概念,而對社會生活的必要性也就有所理解了!社會就是確保人類繼續生存下去的最佳手段!
第三節 安全感與適應性
從前文所述中,我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從大自然的角度來看,人類就是一種不如其他物種的生物。這種不如其他物種的感覺與不安全感,始終都存在于人類的意識當中。它的作用,相當于一種始終存在的刺激因素,始終在激勵著人類去發現一種更好的方式和更完善的手段來適應大自然。這種刺激,迫使人類去尋找那種可以讓人類在生存當中的諸多不利條件得以消除和最小化的處境。這時候,人類就必須擁有一種能夠實現適應與獲得安全這兩種過程的心理器官了。要讓原始人和最初的半獸人,變成一種能夠利用一些附加的組織性防御武器,比如角、爪子或者牙齒來與大自然抗爭到底的生物,可能會要困難得多。而心理器官本身就能夠迅速為人類提供不時之需,并且彌補人類生理缺陷所帶來的不足。一種始終存在的不足感所導致的這種刺激,會讓人類培養出預見與預防的本領,并且使得人類的心靈進化到了目前的狀態,變成了一種思維、感受與行動的器官。由于社會在人類的適應過程中發揮著一種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器官必須從一開始就考慮到共同生存的種種條件才是。心理器官的所有官能,都是根據一種共同的基礎,即共同生存的邏輯性發展起來的。
在邏輯及其普遍適用這種內在的必要性當中,我們無疑會看到人類心靈成長過程中的下一個階段。只有能夠普遍應用的東西,才是符合邏輯的。我們還會發現共同生存的另一種工具,那就是人類的有聲語言;它是一種奇跡,將人類與其他動物區分開來了。語言這種現象的形式清晰地表明了它的社會起源,因此我們不能把它與同一種通用性概念割裂開來。對于一種獨自生存的個體生物而言,語言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有在群體當中,語言才有存在的理由;它是共同生存的產物,是群體當中所有個體之間的紐帶。有一些人,是在很難或者不可能與其他人進行交流的環境當中長大的;從這些人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證明此種假設正確的證據來。這種人當中,有一些人經常會因為個人原因而逃避所有的社會聯系;還有一些人則是環境的犧牲品。在這兩種情況下,他們都會深受語言缺陷或者語言障礙之苦,并且永遠都不會獲得學習外語的本領。這就好比是,只有在人際聯系非常安全的情況下,語言這種紐帶才有可能形成和保持下去。
在人類心靈的成長過程當中,語言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以語言為前提條件,我們才有可能形成邏輯思維,因為語言使得我們可以逐步形成概念,并且理解意義之間的差異;概念的形成并非是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關乎整個社會的問題。只有以它們具有通用性為前提,我們的思想與情感才能被人理解;而我們身處美的事物之中時產生出來的那種喜悅之情,也是以對美的認知、理解與感受具有普遍性這一事實為基礎的。由此可知,思維與概念,跟推理、理解、邏輯、道德觀及審美觀一樣,都是起源于人類的社會生活當中;同時,它們也是所有以防止文明解體為目標的個人之間的紐帶。
欲望與意愿,也可以理解成人類作為個體這種狀況的兩個方面。意愿只是一種服務于不足感的一種心理傾向,是獲得一種令人滿意的適應感的手段。而“愿意”就是指感受到此種傾向,并且參與到此種傾向的運動當中去。每一種自主性的行為,都是起始于一種缺陷感,而消除這種缺陷感,就是朝著一種滿意狀態進行的。
第四節 社會感 [2]
現在我們就可以理解,用于確保人類生存的任何準則,比如法律規范、圖騰和禁忌、迷信或者教育,都必須受到社會這種概念的支配,并且適合于這種概念才行。我們已經在宗教方面審視過這種概念,并且發現,適應社會是心理器官最重要的一種功能,對個人來說是這樣,對社會來說也是如此。我們所謂的公平與正義,以及我們認為人的性格當中最可貴的那些方面,從根本上來說,不過都是滿足人類需求當中出現的各種條件罷了。這些條件,既讓心靈得到了體現,也引導著心靈的活動;責任感、忠誠、坦率、熱愛真理等等,全都屬于只是通過共同生存這一普遍適用的原則確立和保持下來的美德。我們只能從社會的角度,來評判一種性格究竟是好是壞。性格,就像科學、政治或者藝術領域里的任何一種成就那樣,只有在證明了它具有普遍價值的情況下,才值得我們去加以注意。我們可以用于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是由這個人對整個人類的價值決定的。我們會將一個人與那種理想的同胞形象進行比較;這種理想狀態的人,會用有益于整個社會的方式去克服自己面前的使命與困難,會讓自己培養出很高程度的社會感來。在我們的論證過程中,下述這一點將會變得越來越明顯:沒有哪一個合格的人,能夠在沒有培養出對人類的一種深厚友誼感的情況下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