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生命的意義

繞不開的人生之問

人類生活在意義感中,我們會帶著自己的經驗去體驗世界,因此世界不是純粹地以它本來的樣子存在于我們的認知中。所謂“客觀的事物”都是認知進行主觀加工后的產物。這里有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經驗”。我們對世界的感知受主觀經驗影響,盡管個體經驗由動機而生。比如,當我們說“木頭”時,指的是“與人類有關系的木頭”,“石頭”指的是“作為人類生活中一個元素存在的石頭”。如果一個人想要擺脫意義感,讓自己不具意義地生活在客觀環境中,那么他可能會相當不幸:他與外界隔離,他的行為對自己和他人而言毫無意義。所以,沒有人可以脫離意義而存在,只有找到了意義,我們才算是真實地活著。事物的意義并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人類賦予的。因此,事物的意義感或多或少是不完整的,甚至有時候是不正確的。關于生命的意義,我們很難界定,它既不會完全錯誤,也不會完全正確。

如果我問你:“生命的意義是什么?”你是無法給出確切答案的。這個問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無解,我們苦惱于面對它,因此常常選擇避之不談。但是,這個問題不會因為我們的無視而消失,它如人類歷史般久遠。時至今日,依然有年輕人或年長者,時不時給眾人一擊,詰問:人之所以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尤其在人遭遇苦難或挫折的時候,這樣的追問更常出現。如果生活之路平坦,諸事順遂,人們當然不會自尋煩惱去苦思冥想這類問題。每個人的行為中不可避免地藏著自己關于人生意義的答案,所以如果不去關注一個人說了什么,而只是觀察他的行為,就能從他的姿勢、態度、動作、表達方式、喜好、抱負、習慣及性格特征中解讀出他關于“生命意義”的個人答案。一個人的行為一定蘊含著他對于生命的詮釋,他的行為仿佛是在說:“我就是這個樣子的,世界就是這個樣子的。”所以通過研究一個人的行為,我們可以發現他的世界觀——他對于自我意義和生命意義的解讀。

可以說,世界上有多少人,生命就被賦予了多少種解讀。我們假設,所有的解讀都或多或少存在錯誤,沒有任何一種解讀可以算作“絕對正確”,而且任何一種解讀都言之有理,不能將其看作“絕對錯誤”。所以關于生命意義的解讀都居于“絕對正確”與“絕對錯誤”之間。在這個區間中,我們可以區分出哪些回答是更好的,哪些是欠妥的,哪些回答的錯誤更小,哪些回答的錯誤更大,進而我們可以從中總結出好的回答所共有的、欠妥的回答所缺失的部分。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獲得關于“生命意義”的科學回答——一個被普遍驗證的真實意義,一個足以觸及人性本質又足以讓我們遇見真實的意義。所以我想強調下,“真實”的意思是:人性的真實,關于人類存在的目的和目標的真實。除此之外,別無真實可言。如果我們發現了其他意義上的真實,但我們對此不關心也不了解,那它就是無意義的。

每個人的一生都需要處理好三大問題,這三大問題對任何人而言都至關重要。可以說,這三大問題構成了一個人的真實性。一個人一生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指向這三個問題。這三大問題會一直困擾著我們,使我們不得不去面對和重視。人們對于這三大問題的回答,可以反映出對自己生命意義的獨特解讀。

第一個問題關于“我與地球”的關系。我們生活在唯一的地球上,別無選擇,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接受這一生存環境的限制,利用好地球提供的資源生存和發展。基于這一生存環境,我們要不斷發展身心,以保證我們作為生命體在地球上存活下去;同時,我們要愛護地球,以保證子孫后代可以在地球上延續。這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對的第一個問題,任何人都逃不了。無論我們做什么都是對于人類生存現狀的自我回答:行為折射出我們覺得必要的、合適的、可能的或者希望發生的事情。而所有的這些回答都建立在一個事實之上:我們屬于人類,我們是地球上的生命體。

所以,當意識到人性的弱點和生存環境的有限時,我們就會為了自己的生命和全人類的福祉而認真思考生命意義為何的問題,以做出富有遠見且切中本質的回答。這就如同解答數學題時必須努力求解,不能僅憑假設或猜想,必須使用所有可以使用的辦法去努力求解。或許最終找不到完全正確的、可以解答所有困惑的完美答案,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極盡所能去找到最優解。在尋得最優解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不忘初心——這一過程要服務于“我和地球”的緊密關系——要利用生存環境提供的各種利弊。

第二個問題關于“我與他人”的關系。每個人都只是人類群體的成員之一,每個人都必然與其他人發生聯系。人性的弱點導致每個人都無法獨立完成自己的目標。如果一個人跟他人切斷聯系,固執地獨自面對生活,他勢必會走向死亡。當一個人將自己孤立起來,他不僅無法獨自生活,連生存都難以為繼。所以基于人類的缺陷,每個人都必然要跟其他人產生聯系。這其中最大的障礙是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沖突。這就意味著我們在追尋生命的意義時,必須考慮到生命意義的答案基于這樣一個事實:我們生活在與他人的聯系中,如若選擇孤立,便也選擇了消亡。為了生存,我們甚至要為自我生命和人類生命在地球上的延續而憂、而樂,并努力與同胞建立友好的合作。

第三個問題是關于“我和他/她”的問題。人類有男人和女人兩大群體,自我生命意義和人類存在意義的建立都不能脫離這個事實而存在。因此,愛和婚姻是第三大問題的核心。不論男女,都無法逃避。一個人如何面對愛情與婚姻,就代表了他對于這一問題的回答。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每個人總是會根據自我感知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法。

這三大關系紐帶可以具象為三個現實問題:

工作——為了使自己可以在地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生存,我們應該做點兒什么?

身份——為了與人協作共贏,我們應該以怎樣的身份、角色與人相處?

接納——如何讓自己接受這個事實,即“人有男女之別”及“人類的發展與延續依賴于人性之愛”?

個體心理學發現人類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都離不開職業、社交和兩性這三大核心問題。每個人面對這三個核心問題的反應,都很準確反映出他對生命意義的深層次理解。比如,一個人如果愛情體驗不充分,在工作上不夠努力,朋友很少,痛苦于維系各種關系……那么,從他有限、貧乏的生活體驗就可以推斷出:他感受到的生活是孤獨的、困難的、危險的,事業中缺少好運,經常受到打擊,感覺挫敗。他基于自己的貧瘠的生活體驗會做出這樣的認知判斷:“生活意味著要保護自己免受傷害,要把自己包裹起來,盡量免于跟他人接觸。”而反過來,如果一個人擁有親密和諧的愛情,工作上成就感滿滿,交友廣泛,而且跟朋友都能夠合作共贏,那么,從他豐富的生活體驗可以推斷出:他感受到的生活是充滿創造性的,他有很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只要努力就可以克服艱難險阻達成目標。他在面對生活時會做出這樣的認知判斷:“生活的意義,意味著要對別人產生興趣,要成為集體的一員,給自己帶來歸屬感,要為全人類的福祉奉獻自己的力量。”

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我們可以總結出關于“生命意義”錯誤解讀的共性,以及關于“生命意義”正確解讀的共性。所有的失敗者,如精神病患者、心理變態者、罪犯、酗酒者、問題少年、自殺者、妓女等,他們失敗是因為他們缺少個體歸屬感和社會興趣。他們在面對職業、社交和兩性問題時,從不尋求他人的幫助,也對合作的價值持懷疑態度。他們賦予生命以個人化的意義:“生活是自己的,任何其他人都無法從協助他人實現生活目標中獲益,因此靠人不如靠己,特立獨行才是王道。”他們的成功只是為了滿足個人自以為是的優越感,而且這種成功只對自己有意義可言。行兇的歹徒在手握武器時體驗到一種掌控感,覺得自己無人能敵,但是很明顯,這種掌控感只對他自己有意義,而人們因為他手中的武器避而遠之。擁有一件武器并沒有提升他的價值。所以,討論個體的個人意義沒有絲毫價值,因為意義存在于人與人的互動協作中:如果一個詞語,僅僅對一個人有某種意義,那么這個詞就可以被看作是無意義的。我們的目標和行為也是如此:它們唯一的意義就是對他人有意義。如果我們做的某件事情只對自己有價值,而對他人毫無益處,那么這個行為就是無意義的。我們每個人都努力實現個人價值,但是如果我們的所作所為對他人的生命沒有任何貢獻,那個人意義也就蕩然無存。

有一則關于一個假先知的故事。一天,這個假先知將自己所有的信徒聚集到一起,告知他們下一個星期三世界末日將要來臨。信徒們堅信不疑,于是紛紛回家變賣了自己的家產,拋卻世俗雜念,恐慌焦灼地等待假先知預言的世界末日到來。星期三如約而至,又一如既往地過去,沒有任何異常。于是,星期四,信徒們團結在一起,蜂擁至假先知的住處尋求說法。他們說:“你看看你給我們帶來了多少麻煩,我們變賣了家產,放棄了一切,并告訴身邊每個人星期三就是世界末日了,盡管他們向我們投來嘲諷和輕蔑的眼光,我們依舊鼓起勇氣,反復向別人游說我們從你這里所獲得的消息。可是,星期三已經過去了,我們這個世界還是老樣子,沒有任何異常。”“但是,我所說的星期三,”假先知辯解道,“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星期三啊。”雖然,假先知從個人意義角度對自己的預言進行了詮釋,使自己免遭質疑,可是,個人意義無法被驗證,更不能作為真理和標準。

真正的“生命意義”的標志是它們具有普遍性意義——它們的意義在不同個體間可以共享,而且大多數人能夠認可它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好的問題解決方案往往具有普適性,即大多數人使用這種方案,都可以解決問題。“天才”的定義也只不過是“對他人最有價值的”:我們之所以稱一個人為天才,是因為他對別人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價值。也就是說,天才,一定是對別人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的人。天才們對于“生命意義”的詮釋往往就是:“生命意味著要對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這里的“做出貢獻”指的并非動機,而是成就結果。我們不看過程,只看結果。每一個生活中的成功者似乎深諳“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對他人產生興趣,與他人合作”這點,并且對此深信不疑、自覺踐行。他行動的每一步都受到對他人興趣的指引,當他遇到困難時,也會努力想要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方式來解決。

當我們將奉獻、對他人產生興趣、合作作為生命意義的真諦時,很多人會提出疑問,他們幾乎不能接受這樣的觀點。于是會說:“如果這么做,那將個人利益置于何地呢?如果我們只是關注他人,考慮他人的感受,并犧牲自己來照顧他人的感受,那自己豈不是很痛苦嗎?這是沒有必要的,如果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并重,倒是可以接受,但是只顧他人而不考慮自己的感受,這點太難以接受了。而且我們難道不是應該學習把自己放在首位嗎?不應該為了發展自己的個性、捍衛自己的興趣而努力嗎?”這些觀點,在我看來都是錯誤的,而且這些問題也不是真正的問題。因為在我看來,利己和利他并非完全對立、矛盾的。如果一個人將奉獻作為生命意義,那么他的行為意圖都會圍繞這一目標展開,他會很自然地約束自己的行為,讓自己以最好的狀態去服務別人、奉獻自己。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他會不斷調整自己,讓自己朝著目標靠近;他會訓練自己養成社會責任感,并努力在實踐中學會完成這一目標的各種技能。當確立這一目標后,個人在情緒、言行上的實踐訓練也隨之開啟。于是,個人在職業、社交和兩性三大人生問題上的問題隨著能力的發展也會迎刃而解。我們拿愛情與婚姻來舉例。如果我們非常喜歡對方,如果我們努力去取悅對方,豐富對方的生活,給對方帶來快樂,自然而然會努力呈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如果我們覺得可以獨立于關系發展個性,也就是只關注自我發展,而不去關心對方,這時候我們就不會把奉獻作為目標,而這只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霸道,甚至令人討厭。

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奉獻,我們從另外一個層面也可以說明這點。如果我們認真去研究先輩留給我們的遺產,會發現什么?所有遺留下來的都是先輩對人類的貢獻。肥沃的土地、高速公路、高樓大廈,以及以哲學、科學、藝術、技術等形式存留的協作的結晶,都是先輩對人類、對后代做出的貢獻。這些遺產由為人類福祉做貢獻的人所創造,而后代代相傳。而那些從來不注重合作,把生命意義建立在個人意義上,只關注“我能從生活中獲得什么”的人,他們留下了什么?他們的人生如過眼云煙,沒有留下足跡;他們的一生都是徒勞無功的,然后就如一縷青煙消失;地球母親仿佛對他們說:“我們不需要你。你不配擁有生命。你的目標和努力是沒有未來的,你所堅持的個人價值是虛無的,你的思維和靈魂都不值得存在。你快死去吧,你是不被需要的。”

對于不把合作作為生命的意義而將其他奉為生命真諦的人,他們的一生只配落得如此評價:“你是沒用的,沒人需要你,趕緊死去!”在我們現有的文化中,有著許許多多關于生命意義的不完美詮釋,可以說,個人主義者處處可見。當發現這些不完美的價值觀時,我們必須去改變它,而且我們要以為人類謀求更多福祉為目標,摒棄這些糟粕。

生命的意義在于發展對人類整體利益的興趣,在于努力發展自己的社會興趣和愛。現代社會中,這一生命真理逐漸為人所接受。在所有的宗教中,我們都能發現對拯救眾生的重視。人類社會中發生的歷史運動,幾乎全部由關心人類利益的人所發動。可悲的是,若不是親歷,人們往往會忽略宗教的這一核心宗旨,覺得宗教只是解決人們當下的生活煩惱,難以實現更偉大的社會目標。個體心理學同宗教一樣,也是為了實現拯救眾生、為全人類福祉所努力的宏偉目標,只不過它通過更科學的方式來實現。而且,在我個人看來,個體心理學會做出前所未有的貢獻。或許我們可以說,它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促進人類合作、造就全人類的福祉,科學對這一終極目標的貢獻甚至會超越其他形式的運動做出的貢獻,比如政治運動或宗教運動。在這本書中,我們從另一個視角來探究這一問題,但是殊途同歸——都是為了促成人與人的合作。

既然生命的意義常被視為事業的守護神或催命鬼而具體存在,那么顯然更重要的是要理解這些意義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為何被如此定義,如果它們存在著巨大的錯誤,要如何去更正它們。心理學可以利用人們對于生命意義的認知進一步理解生命意義對個體行為和發展方向的影響,也就是理解個體的價值觀、目標和行為之間的關系。人類對于生命意義的追尋開始于自己呱呱墜地時,我們可以從每一個新生兒身上捕捉到對生命意義的探究。嬰兒會努力去評估自己對外界的掌控力以及自己對周圍世界的重要意義。孩子成長到五歲時,就會形成相對固定的行為模式,表現為孩子面對外部世界和問題時的個性化應對風格。這時候孩子已經形成對世界和對自己的深層次固化認知,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就會用這種固化的認知看待外部世界。于是,個體就會帶著自己已有的信念去詮釋所經歷的事,這就意味著個體的詮釋總是依從于生命伊始被賜予的意義。即便這種意義存在謬誤,甚至這種問題處理辦法給個體帶來了持續的痛苦和困難,但是個體輕易不會改變對于這種意義的忠誠。對生命意義的錯誤詮釋會隨著個體經歷的情境被不斷識別、修正,進而被不斷完善。在個別情境下,個體對生命意義的錯誤解讀會導致不良后果,這個時候,個體在不良后果的驅使下會不斷修正自己的認知,進而實現自我完善。但是如果沒有外在壓力或者不良后果的驅使,他們就很難意識到其中的問題,也很難從原有的錯誤模式中跳脫出來:一般而言,專業人士的指導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發現自己的錯誤認知,并從中修正、凝練出更正確的對生命意義的解讀。

對童年的解讀

人對童年經歷有著不同的解讀,童年時期的不幸經歷有時候會被賦予完全不同的意義。有些人雖然經歷過不幸的童年,但是卻不把這視為痛苦經歷,而是把它們看作自己的財富,于是會努力克服困難,以成就更美好的未來。這樣的人認為:“我們必須努力克服這樣的困難,改變命運,這樣我們的孩子就可以被命運善待。”面對同樣的境遇,另一種人認為:“生活太不公平了,其他人總是有好運,被上天眷顧。既然命運如此待我,我為何還要善意回應世界和他人?”同樣,一些父母會想:“我小時候吃過太多苦,我都過來了,為什么我的孩子們不能?”還有一些人則會想:“我有一個不幸福的童年,那我現在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被原諒。”

上述關于生命意義的解讀都是非常典型的,如果他們不改變自己關于生命意義的認知,那么他們的行為就不會發生改變。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個體心理學摒棄了決定論。經驗并不是成功或失敗之母。事實上,個人經驗,即所謂的創傷,對于個人來說沒有太大意義,決定意義的是個體賦予經驗的意義。所以,經歷究竟具有怎樣的意義,這完全依賴于自我決定。如果把自己的某種特定經歷作為未來生活的依據或基礎,那么很可能會一直受到某種錯誤的誘導。因為,意義并不產生于情境本身,而產生于個體賦予情境的意義。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的失敗源自童年時期沒有形成正確的認知,他們會因為某些糟糕的童年經歷而秉持著影響一生的錯誤信念。這其中,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有先天身體缺陷的、早年患病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從小經歷坎坷和挫折,遭受命運的不公,那么要求他們去建立以利他和奉獻為核心的生命意義,實在是太難了。除非有對他們的經歷感同身受的人,給予他們關心和愛,讓他們體會到來自他人的愛,他們才有可能學會去關愛他人。但事實上,很多先天有糟糕經歷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因為跟周圍人的比較變得消極、氣餒,甚至自暴自棄,更有甚者,還會因為身邊人的憐愛、同情和關注而倍感壓力、自卑感驟增。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又會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對外界漠不關心,失去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是沒有用的人,應該被全世界拋棄。

我認為我是第一個研究先天身體缺陷或內分泌異常對兒童生活產生不良影響的人,這類兒童是第一種會對生命意義形成錯誤認知的兒童。現在這個科學分支已經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但其發展軌跡與我的設想并不相符。從一開始我就專注于探索幫助孩子克服這些障礙的方法,而并非去論證這樣的先天身體缺陷導致了兒童成年后的失敗。我希望人們認清一點:先天身體缺陷并不會導致人們形成錯誤的生活方式。沒有案例表明內分泌異常會給不同的兒童造成某一種完全相同的影響。很多身體有缺陷的兒童能夠超越身體帶給自己的困難,戰勝自己,最終重建自我價值。從這個層面來說,個體心理學并不倡導優生優育。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杰出人物中不乏身體缺陷者,但是他們通過克服身體障礙,讓自己成為卓越的人。他們中有很多人一生都遭受著病痛的折磨,甚至英年早逝,但是卻在短暫的人生中留下了偉大的人類瑰寶。我們會發現,很多關于人類進步的新成果或新貢獻都源自身體缺陷者,他們需要跟命運的不公作戰,承受來自身體的磨難和外界的壓力,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但是磨難鍛煉了他們的意志,使得他們奮勇向前。所以,我們很難只通過外表而不是內在就評判心靈的好壞。但是,上述的例子如鳳毛麟角。從古至今,大部分有先天身體缺陷的孩子都沒能做出一番成就、創造出輝煌的人生。因為他們并沒有獲得正確的幫助和引導,他們無法真正理解磨難對于自己的意義,在成長中會變得越發自卑、越發自我。正因如此,我們會發現,有相當多的失敗者都有因先天缺陷而被父母拋棄的童年經歷。

第二種容易對生命意義形成錯誤認知的孩子是被溺愛的兒童。這類兒童因為父母的溺愛,往往產生對現實不切實際的期待,他們認為自己是最大的,自己是核心,自己的想法就是法律,別人需要無條件服從。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提供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條件,讓他們感受到了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得到一切的快感,因而他們產生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這種對世界的錯誤認知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比如當別人不把他們作為注意力的中心,不對他們給予優待,又或者別人不那么顧及他們的感受時,他們會體驗到特別強烈的失落感和落差:他們會覺得世界欺騙了自己、背叛了自己。在他們的認知中,只有索取,沒有付出,因為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所以除了要求和索取,他們并不懂得任何其他的處事方式和問題解決方法。對被溺愛的孩子來說,周圍的人事事都隨他的愿,屈從于他,把他視為掌中寶,這導致他失去了獨立自主性,不懂得凡事要靠自己。他只關心自己,不關心別人,從沒有學著去珍惜、經營與他人的合作。當問題出現,他有且只有一種方法——寄希望于他人。他會幻想著如果能讓別人覺得自己是獨特的,那么自己就又能像小時候一樣獲得寵愛,這樣他就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任何一切。而且他以為,只有這樣,自己的處境才會改變,找回幼年的光彩。

這類兒童成年后很容易成為社會中最危險的毒瘤。他們很善于偽裝自己,表現出假裝的善意,甚至為了獲得想要的權力或機會,他們可以盡顯諂媚之色。我們知道與人合作是生存之道,可是他們不懂合作,可以說抗拒合作。在這類人中,還會出現一批反社會的人:他們覺得自己本該被重視,一旦他們感受不到周圍人的熱情和擁躉,他們會覺得被背叛了,覺得整個社會都是自己的敵人,所有人都跟自己有仇,并試圖向社會泄憤、施暴來為自己伸張正義。毫無疑問,這種處事方式會遭到社會的抵制,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而這種社會的“敵意”又會被他進一步解讀為自己被虐待、被不公正對待的新證據。這也就是對于反社會的人懲罰往往無效的原因。懲罰對他們來說毫無效果,反而會進一步鞏固他們頑固的錯誤認知:所有人都與我為敵。不管被溺愛的兒童長大后成了居心叵測的人,還是反社會的人,不管是假裝的善意,還是公然施暴,他們在本質上都犯了相同的錯誤。這類人往往是根據情境切換使用這兩種方法來處事。無論采用哪一種行為,他們的本質目標是相同的。他們的行為背后都懷揣著相同的錯誤認知:所謂生命的意義,就是要成為王者,證明自己是至高無上的,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只要懷揣這種錯誤認知,他們的行為就永遠是錯誤的。

第三種容易對生命意義形成錯誤認知的孩子是被忽視的兒童。這類兒童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愛與合作,他們為自己構建了一個沒有愛與合作的冰冷的世界。所以,他們遇到困難時,往往會過分高估事情的難度,過分低估自己應對困難的能力,更不會寄希望于他人的善意幫助。他們覺得世界是冰冷的,并在現實中反復驗證這種設想。很明顯的一個表現是:在正常人看來,一個人要想得到別人的愛和尊重,首先要學會幫助別人,而這在他們這里是行不通的。他們不相信一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別人的愛。他們不相信任何人,因為他們連自己都不相信。在一個人的成長中,給他無條件的愛勝過一切,沒有什么經歷能夠媲美無條件的愛對一個人的影響。孩子出生后,母親的第一要事就是讓孩子信任自己,讓孩子體驗到生命中有值得信任的人是怎樣的感受;在此基礎上,母親還要擴大孩子安全感的強度和廣度,幫助孩子建立起對周圍的人和事的信任,直到孩子在生存環境中建立起充足的安全感。如果母親沒能幫助孩子建立起對外部世界的信任,比如母親自己占據了孩子的社會興趣,讓孩子只對她有興趣、有愛,只聽她的話,那么孩子在以后的成長中便很難發展起社會興趣及對同伴的興趣。每個人都有對他人產生興趣的能力,但是如果這種外在興趣沒有被訓練或引導,那么就很難被培養起來。

我們假設有一部分孩子是完全被忽視、被討厭、被厭棄的兒童,如果這類兒童存在,那么他們基本上是缺乏合作意識的,喜歡獨來獨往,沒有跟人溝通的能力,無法融入人群,忽視任何可以幫助自己與人發生聯系的事物。而我們知道,孤立的個體只有一個結局:消亡。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人可以完全與世隔絕地生活。一個孩子只要能夠活過嬰兒期,就一定接受了他人的關心和照顧。如果他完全被忽視,從未被關愛,一定不會活過嬰兒期。因此,我們對于完全被忽視的群體不做討論(因為他們根本不存在),我們只研究那些與正常情況相比較為缺愛的人群,以及那些在某些方面被忽視的人群。總之,我們將被忽視的兒童定義為生命中從未出現過值得無條件信任的人的孩子。很多失敗者在童年時是孤兒或者私生子,而當我們對這類孩子進行分類時,我們必須將其歸為被忽視的兒童——這是對社會文明的極大諷刺。

上述身體先天缺陷的、被溺愛的、被忽視的這三類兒童長大后最容易對生命意義形成錯誤的解讀。這些孩子未來必須借助他人的幫助才能糾正錯誤的認知模式,以形成更加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如果我們曾關注過這些孩子,對他們真正感興趣并立志幫助他們,我們會發現他們的一言一行中都映射著其對生命意義的理解。人的生命價值觀,不僅僅表現在一言一行中,在夢中也有所呈現。而且,夢和聯想的映射作用更加顯著:一個人的人格在夢中和清醒時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在夢中,人所承受的社會壓力不那么尖銳,比清醒時更加放松,人格受到的防御和障礙更少,因而生命價值觀在夢中可以更真實地呈現出來。

對記憶的解讀

如果想要更精準地了解一個人賦予自我與生命怎樣的意義,就繞不開記憶的作用。記憶對于了解一個人關于自己生命意義的解讀起的作用最大、最關鍵。所有的記憶都是有價值的,不管我們覺得它多么微不足道,只要這個記憶存在,就代表了某些潛意識中想要記住的事情。每一個記憶都是某些人生經歷對生命的刻畫。“這是你最期待的事情。”“這是你最想回避的事情。”“這才是生活的樣子!”……個體將難忘的經驗留在記憶中,通過解讀記憶,我們可以讀出經驗被賦予的生命意義。因此,經驗本身并不重要,我們之所以重視它,是因為一個人對生命意義的詮釋借助經驗藏在了記憶里。所以,重要的不是經驗,而是經驗背后的意義。所以,對了解生命意義而言,每個記憶都是寶藏。

童年記憶非常有價值,因為它呈現出一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存續了多久,揭示了其首次發展出生命態度的具體情境是什么。一個人的最早期記憶之所以如此重要,原因有二:第一,最早期記憶可以說明一個人關于自我和環境的基礎認知,最早期記憶是個體關于自己外貌、自我評價、他人評價的第一次綜合性認識;第二,這是個體主觀意識的起點,也是他為自己所寫的自傳的開端。因此,我們從個體最早期記憶中,常能夠發現他對于自己的脆弱性和匱乏感的認知與所期望擁有的力量和安全感之間的對比。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一個人的最早期記憶是否是個體所能記住的第一件事情,或者是否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都無關緊要。記憶是否重要,取決于它們被看作什么——它們對當下生活有怎樣的解釋,以及它們對未來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

這里我們舉幾個關于早期記憶的例子來說明它們對生命意義的決定性影響。“咖啡壺從桌子上摔下來,把我燙傷了——這就是生活!”一個女孩如果擁有這樣的早期記憶,那么面對生活時的感覺是無助的、恐懼的、過度災難化的,這并不奇怪。如果她常覺得別人不夠關心自己,自己是被忽視的,這也沒什么值得驚訝的。“有些成人就是這么粗心大意,讓小孩子暴露在這樣的危險下!”另一個學生的早期記憶中也出現了類似的畫面:“我記得在我三歲時從嬰兒車里掉了出來。”而且,這個學生還反復做著一個與這個早期記憶的感覺很相似的夢:“世界末日到來了!我在半夜醒來,看到天空火紅一片。星星全部墜落,地球正在撞向另一顆行星。眼看就要爆炸了,我突然醒來。”當被問及是否有什么特別害怕的事物時,這個學生說:“我害怕一生平庸,沒有任何成就。”很顯然,他的最早期記憶和噩夢的反復出現帶給他很大的挫敗感,也證實了他對于失敗和災難的恐懼,害怕自己失敗無為,又害怕生活災難重重。

一個十二歲男孩一直有尿床的問題,而且跟母親存在持續的沖突,于是被家人帶來咨詢。他跟我提及了自己的早期記憶:“媽媽以為我走丟了,于是跑到街上去哭喊著找我,非常崩潰。而事實上,我一直都躲在家里的衣柜里。”從這樣的早期記憶中,我們可以解讀出來訪者的認知:“生活意味著,通過制造麻煩來獲得關注。想要獲取安全感,就要學會欺騙別人。我是被忽視的,但是我能夠愚弄別人。”同樣,他的尿床行為也是他想要博得關注和引起注意的手段,母親在自己有這樣的行為時對自己所表現出的緊張、焦慮進一步證實了他對生命意義的詮釋。正如前面的例子一樣,這個男孩很早的時候就形成了這樣的認知,覺得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危險,而只有別人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時,自己才有安全感;在自己需要時,別人時刻守護著自己,只有這樣才可以心安。

一個三十五歲的女士回憶道:“在我三歲時,我走進一個地窖。當我走在漆黑的樓梯上時,比我稍大的堂哥突然從我身后打開門,跟著我走來,我被他嚇了一跳。”從這段早期記憶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女士小時候并不喜歡跟其他小伙伴玩耍,尤其不喜歡與異性相處。我猜測她是獨生女,事實證明我的猜測正確;而且,她目前三十五歲,依舊單身。

下面這個來訪者的早期記憶則顯示出更高層次的社會情感:“我記得我媽媽讓我照顧妹妹,我推著嬰兒車,妹妹在車里玩。”從這個早期記憶的表述中,我們可能發現一些關于來訪者本人的性格信號:她喜歡跟比自己年齡小的人相處,她對自己的母親萬分依賴。如果一個家庭中有新生兒出生,讓年長的孩子照顧年幼的孩子,是發展孩子合作意識的最好方式,既可以讓年長的孩子對新生兒產生興趣,還能激發他的責任心。如果孩子通過這種行為建立起合作,那么他們就不會想盡辦法去跟小寶寶爭奪父母的愛,也不會因父母對小寶寶的關愛而貶低自己的重要性。

渴望跟他人相處,并不總意味著真正對他人感興趣。當被問及早期記憶時,一個女孩這么說:“我正在跟我的兩個姐姐和另外兩個女性朋友一起玩。”從這樣的記憶中我們可以判斷出,這個女孩喜歡社交,愿意跟人相處。但是當她提及自己最恐懼的事情時,我們對她有了新的了解:“我害怕獨處。”因此,我們能得出,這個女孩缺乏獨立性;她喜歡跟人相處,并非真的對他人感興趣,而是因為害怕獨處。

合作的重要性

我們發現并解讀出一個人的生命意義,就可以了解他真正的人格。有些理論認為人的性格是無法改變的,我不這么認為。我覺得這些人之所以堅信性格不可改變,是因為他們從沒有找到過改變性格的真正鑰匙。眾所周知,如果不發現問題源頭的錯誤,那么任何的言論或治療都無法站住腳。同理,如果不去修正一個人對于生命意義最初始的錯誤認知,那么性格確實難以改變。改變性格、改正錯誤的唯一方法,在于訓練個體發展出更具合作性、更具勇氣的精神和生活方式。

合作是抵御神經癥的唯一屏障。因此,訓練并鼓勵孩子與人合作,支持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跟同齡人相處、解決問題、玩耍,都至關重要。任何對合作的阻礙,都會導致極為糟糕的后果。比如,被溺愛的孩子從小形成了只關心自己的意識,長大上學后便會將這種自我意識帶到與同學的相處中。在學業上,只有當他覺得自己能夠獲得老師的寵愛時,他才會對學習產生興趣;他只接受夸贊,不接受批評;他成年后,在合作意識上的匱乏會使他變得越來越偏激。在錯誤第一次發生時,他沒有刻意訓練自己的責任感和獨立性;而今,他面對任何生活的挫折,早已經無能為力。

對于這些人的問題,不能一味指責,我們要做的是在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方式會招致惡果后給予指導和糾正,幫助他們學會與人合作。我們無法指望一個從沒有上過地理課的孩子在地理課測試卷上取得好成績,更不能指望一個絲毫沒有合作意識的孩子在需要團隊合作的事情上表現得很有合作精神。人們想要生活得好,離不開合作的能力。人類社會中所有難題的解決都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而所有的合作都要以裨益他人、社會和后代為前提。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只有明白這個真諦的人,才能有勇氣去面對困難,斬獲成功。

如果老師、父母和心理學家能夠發現孩子在理解生命意義上所犯的錯誤,并且他們本身能夠秉持對生命意義的正確理解,那么我們就可以確信,缺乏社會興趣的孩子終有一天可以借助社會支持系統來重新認識自己,建立自信,更積極地抓住人生機遇。在老師、父母、心理學家的幫助下,他們修正了自己對人生意義的認識,在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他們不再輕言放棄,不再一味想著走捷徑,不再為了逃避責任或推卸責任給其他人,不再苛求他人給予偏愛或同情,也不再“玻璃心”,不再因受挫而萌生羞辱感或自我攻擊、自我厭惡,也不再消極悲憤地反問:“活著有什么意思呢?我活著還有什么用?”反之,他們會自我慰藉:“我是為自己而活。這是我的人生,是我需要面對的生命課題,我有能力去解決它,我堅信自己能夠跨越它。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行為的主人,我們凡事要靠自己,我們需要依靠自己來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要記得,沒有誰需要為我們的人生負責,除了我們自己。”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在心智上獨立自主,又樂于互助合作,那么人類文明的進步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生生不息。

譯者:尼娜
上架時間:2024-01-12 15:59:10
出版社: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阳县| 老河口市| 西吉县| 乌兰县| 南岸区| 渝中区| 板桥市| 南溪县| 潮安县| 长岭县| 姜堰市| 肃北| 仲巴县| 溧阳市| 华坪县| 铁岭市| 吴旗县| 玉环县| 益阳市| 凯里市| 荥经县| 兰州市| 庄浪县| 奎屯市| 武山县| 玛纳斯县| 礼泉县| 博客| 凌云县| 金乡县| 灵璧县| 石屏县| 怀宁县| 福海县| 上栗县| 黄冈市| 海城市| 牟定县| 海兴县| 郑州市| 拉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