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 道德經全集
- 信自力編著
- 1260字
- 2021-05-27 15:20:47
【原文】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①。揣(zhuī)而群之,不可長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②身退,天之道③。
【注釋】
①不若其已:不過滿了為止。已,足了、完了。
②功遂:功業成就。
③天之道:指自然的規律。
【譯文】
水碗已盛滿,不如停止下來。捶打(金屬)使它尖利,難保長久(必遭挫敗)。金玉滿堂,沒有守得住的。富貴而驕傲,自己招災。功成業就,退位收斂,這是合于自然規律的。
【評析】
本章論述的重點是“盈”和“功成身退”。貪慕權位利祿的人,往往得寸進尺;恃才傲物的人,總是鋒芒畢露,耀人眼目。這些是應該引以為戒的。否則,富貴而驕,便會招來禍患。
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是相當困難的,但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去對待它,那就更不容易了。老子勸人功成而不居,急流勇退,結果可以保全天年。然而有些人則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結果身敗名裂。比如秦國丞相李斯即是如此。
李斯在秦國為官,已經做到丞相之職,可謂富貴功名于一身,權大勢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終卻做了階下囚。臨刑時,他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不僅丞相做不成了,連做一個布衣百姓與兒子外出狩獵的機會也沒有了,這是多么典型的一個事例啊!然而,對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沒有身敗名裂之時,是不大可能領會“功成身退”的真諦的。
作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與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發展本來就是向著自己的反面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的,否泰相參、禍福相位,古今中外的歷史上長盛不衰能有幾人?
“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卻也含有引發禍水的因素。老子已經悟出辯證法的道理,正確指出了進退、榮辱、正反等互相轉化的關系,否則便會招致災禍。因而他奉勸人們急需趁早罷手,見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貪婪權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間,而要收斂意欲,含藏動力。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有這樣的詩句:“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這正體現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解讀】
觀心性,觀天地,觀人道,觀自然,自然有所觀。所以觀一切都很自在。拿得起放得下,看得破想得開。常常隨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樂而不為?天蒼蒼野茫茫,一切想要的欲望太渺茫。妄想很久,原來都是一場空。那什么是現實的?
修下的福是現實的,積下的功德是現實的;造下的業是現實的,犯下的罪所造下的罪孽是現實的。功德是回歸至凈圓滿永恒的中介物,罪孽是回歸至惡濁劣永恒的中介物。此大道內理是出世間法,只要心神復歸于道即可悟出。所以大道內理并非“玄理”,“玄理”不玄,皆為萬物原理。本自不玄,只因未進入境。身臨其境,萬物奧妙盡掌其中。
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法喜充滿,以功德心來處世。所以能了悟大道的真諦,明白人生的意義。世道是短暫的。一粒沙里有一個世界,一朵花里有一個天堂,把無窮無盡握于手掌,永恒寧非是剎那時光。致虛極,守靜篤,大道無形,行者無疆,體悟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有慧根的人可以通達世出世間法,所以放得下自我意志,做的事就能經得住時間的檢驗。人即使放不下也得放下,因為有一天你放得下也得放下,放不下也得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