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善①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②,處眾人之所惡③,故幾于道④。居善地,心善淵⑤,予善天⑥;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⑦,故無尤⑧。
【注釋】
①上善:人性有善的一面。上,形而上,指人性。上善即最善。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來說明圣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圣人的言行有類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有靜:一種平衡狀態,即風調雨順。靜,平衡。
③處眾人之所惡:即居處于眾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④幾于道:幾,接近。即接近于道。
⑤淵:沉靜、深沉。
⑥予善天:對待人應該像水一樣潤澤萬物善于效法上天。
⑦不爭:指如水德一樣不爭,對應前面“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三項。
⑧無尤:從無而尤,即因為生存環境惡化而使人幽怨。尤,人怨。
【譯文】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樣。水雖善于滋潤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它總是處于人們所厭惡的(低下)地方,所以也就最接近“道”。(最高的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選擇(低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深沉寧靜,對人要效法上天,說話要誠信可靠,從政要有條有理,干事要利用特長,行動要抓住時機。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世無爭,才沒有什么過失。
【評析】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于水。為什么說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后,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于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后的七個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并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后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么怨尤。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于東流之水。子貢問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
【解讀】
本章講述的是處世方法。人生在世必要經歷很多事情,如何處理好各種事情很重要。會處理事的人可以功成身遂,名揚天下、而不會處事的人則是茫茫從事,碌碌無為,不斷受挫。一個人會處世的大道之理是什么?那就是在于這個人的本質、這個人的修為,還有這個人所處的環境。
一個人與一個人的本質都不相同,本質是上善的人是最莊嚴神圣的。上善之人的本質就是本性。在本原里本質是上善的生命是無數,然而在現實的人之道上,本質是上善的人,那真是全人類都沒幾個,甚至都沒有。上善的本質就是至凈圓滿的永恒。
上善本質的人比圣人都高萬倍不止。上善之人天生就有慧根,與眾不同,不會傷害眾生,對于名利毫不動搖,完全做到了見素抱樸,清凈為天下正。上善本質的人比明心悟性的哲學家都高萬萬倍不止。但是如此本質的人從古至今都沒幾個,所以向如此本質的人學習是一般行不通的。如此一來,那就只能是一個感慨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