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
- 道德經全集
- 信自力編著
- 1142字
- 2021-05-27 15:20:47
【原文】
載營①魄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②至柔,能嬰兒乎?
滌除玄覽③,能無疵乎?
愛民治國,能無以知④乎?
天門開闔⑤,能為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以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謂玄德⑥。
【注釋】
①營:圍繞。
②專氣:專,結聚之意。專氣即集氣。
③玄覽:心靈上的鏡子。玄,心里的。覽,鏡子。
④以知:憑借個人的見識和能力,即唯個人意志。知,智能、見識。
⑤天門開闔:鼻子呼吸,比喻一舉一動。
⑥玄德:基本的道德素養。玄,本質的、深層的。
【譯文】
精神和身體合一,能不分離嗎?
結聚精氣,致力柔和,能像無欲的嬰兒嗎?
洗清雜念,深入靜觀,能沒有瑕疵嗎?
愛民治國,能自然無為嗎?
感觀在進行生命運動,能守靜嗎?
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
道生萬物、養萬物,生養了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推動了萬物發展而不自恃其功績,使萬物生長了而不去主宰它們,這就叫最深遠的“德”。
【評析】
本章繼前幾章而深入闡述有關修身的問題。開頭六句提出六種情況、六個疑問:“能無離乎?”“能無為乎?”“能如嬰兒乎?”“能無疵乎?”“能為雌乎?”“能無知乎?”這六個問題實際上說的就是有關修身、善性、為學、治國諸多方面的內容。
對于這一章的解釋,學術界有些分歧。一是對“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句話的判定,有人認為是與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等相雷同,因而系錯簡;也有人認為,五十一章就道而言,本章就圣人而言,文句相同,其對象不同。
在《道德經》一書中,文相同或近似的情況、前后重復的情況都是常見的現象,不必認定為錯簡。此外對于“載營魄抱一”的“一”,有學者認為此一為“一身”的意思,即精神與軀體合而為一身,不可分離;有人認為“一”即“道”,“抱一”即統一于道;也有人認為“一”可以當“專一”解釋,此句譯為人要安居于常居之所,專一慎獨,須臾也不能受物欲的誘惑。本書依從前種觀點。
【解讀】
凡產生了的東西,就需要有讓其存在的空間。為了讓種種東西有存在的空間,心法的基本方式就是要首先讓心“空”起來,也就是達到“無”的境界,然后讓種種東西在心中有序地安排起來。
老子以反問的形式列舉了幾種使心達到“無”然后再進行處理的事情。這種列舉可以是無限的,然而方法就只是使心達到“無”的境界一種而已。“無”的境界與宇宙產生前的境界在邏輯本質上是一致的。愛民治國:“愛”字在構字上是用手把一切抓到心中的樣子。“民”是“國”中的基本元素。“國”指的是宇宙大方,“治國”則是推演宇宙大方的意思。“玄德”指的是隱藏在深處的產生宇宙一切的本質規律。
賢者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而對于哲學家來講每日自省的更多。只有把事考慮周全了,才能行事盡其善美。研究哲理的人經常自省,所以才能把持大道,然后才能做到為天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