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不要因為心情不好,就隨便傷害身邊最親的人
- 高情商,好修養(套裝共6冊)
- 謝文華 張笑恒等
- 12032字
- 2021-02-22 14:39:15
1.孝敬父母最難的是“色難”
網紅作家咪蒙寫過一篇文章叫《我們跟誰都可以好好說話,除了爸媽》。她說:“跟父母說話,很容易煩躁,很容易發脾氣。發完脾氣后又特別后悔,就這樣陷入死循環。”
子夏曾問孔子:“怎樣才算孝道呢?”孔子說:“難在子女的容色上。”可見孝敬父母最難的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
有新聞報道過一個老太太為了找一份報紙,在自己兒子的房間摸索著。工作上剛遭受挫折的兒子回家看到這一幕,憤怒地說:“媽,你沒事在自己房間好好待著,別到處亂跑。”
老太太解釋道:“我就是來找份報紙。”
兒子一臉不滿地出了家門,臨走前扔下一句:“吃飽沒事干。”
當天晚上,老太太從七樓跳下去自殺了。
父母老了,很多缺點會被我們無限放大。例如倔強固執、脫離時代、倚老賣老等。我們會不自覺地在心底產生嫌棄的想法。我們對父母的態度因此變得越來越糟糕,說話聲音越來越大,給父母處理問題也越來越沒有耐心。
前段時間,李麗的媽媽讓她教自己使用微信。李麗連續教了七八遍,老太太還是不懂。李麗不耐煩了,忍不住說:“你怎么這么笨。”其實,她的母親只是一個鄉下老太太,小時候也沒有機會上學,大字不識幾個,所以她對電子產品的使用一竅不通。
后來,老太太還是學會了使用微信,但并不熟練。有一次,李麗正在上班,手機響了,是媽媽。她說別人發的微信語音聽不到聲音,問李麗怎么辦?
李麗這才想起,昨天晚上她用媽媽的手機玩游戲,為了不吵到媽媽休息,就把聲音關了。李麗告訴媽媽怎么把聲音打開,讓她試一下。來來回回打了三個電話,母親卻還是不懂該如何操作。李麗火冒三丈地道:“這么簡單你怎么都不會啊,這會兒我在上班,沒時間幫你弄,等我下班回來再說吧。”然后就把電話掛了。
母親后來再也沒有問李麗任何關于手機的問題……
由于社會責任和壓力的不堪重負,很多人都對家庭瑣事無暇顧及,而且還習慣將各種不滿的情緒帶回家里來,一不順心就板著臉,不給父母好臉色看。
我們總覺得讓父母吃好喝好就是孝順,事實卻并非如此。于丹曾在講座上說過,子女有錢了給父母買車、買房都很容易,但最難的是不給父母臉色看。
如果只注重物質上的關心,那這只是最低層次的孝。而真正的孝,是和父母好好說話,不對其亂發脾氣。這也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甚至能在關鍵時刻改變一個人的際遇。
陳熙剛開辦了一家新公司,在業界還沒有創下亮眼的成績,知名度也不高。很多大公司覺得陳熙的公司剛起步,都不愿意和他合作。在一次談判中,眼看合作談不攏,氣氛也尷尬起來,陳熙的電話忽然響起。
他一看來電人是媽媽,立馬和大家說:“實在不好意思,這個電話非常重要,先失陪一下。”眾人見他如此緊張,都在好奇到底是什么大人物讓他連生意都可以放下不談。陳熙還沒走出會議室就趕緊接了電話,顯然對方對他來說很重要。電話一接通,他就親昵地喊了一聲“媽媽”,然后特別溫柔地與母親對話。大家都看傻了眼,原來他口中的那位重要人物就是自己的媽媽。就因為這個舉動,那家大公司決定和陳熙合作。
后來,兩家公司合作得很順利。陳熙的公司也借由這次合作在業界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那家大公司當然不是一時沖動。在他們看來,陳熙和媽媽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體現的是他的穩重和耐心,這樣的人管理公司,自然踏實可靠。
有人說:“你對待父母的態度,其實決定了你會擁有怎樣的人生!”不要覺得父母不會和自己計較,會原諒自己,說話就無所顧忌。有時候,你的“不偽裝”會極大地傷害父母原本就小心翼翼的心。
人老了,必定會出現很多問題。當父母犯錯時,不要“黑臉”教育。比如,媽媽忘關冰箱門了,或者爸爸又在家里抽煙。對待父母,像這些小錯誤,一定要心平氣和地與他們溝通。保持笑臉對你來說并不難,這對父母來說卻是極大的寬慰。
不論什么時候,不要因為心情不好就給父母臉色看,他們是我們最親的人,也是我們最容易傷害的人。不要把孝順只掛在嘴邊,要知道,父母上了年紀,終會讓你面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時時刻刻做最孝順的子女吧!
2.嘮叨有多少,傷害就有多大
北極星樂隊有一首歌叫《別再嘮叨》,其中唱道:
周圍的環境竟是一片凄涼
背后的罵聲還在繼續囂張
我捂不住耳朵
也堵不上嘴
看你們是否能夠說到天亮
……
王曉的孩子最近老是食欲不振,而且身體狀況很差。于是王曉領著孩子去醫院檢查。
到了醫院的時候她一直在嘮叨:“哎呀,你怎么那么磨嘰?”“醫生讓你看這里,你看哪兒呢?”“醫生問你這個問題,你怎么回答的?”“醫生說話你沒聽見呀,怎么沒反應……”
醫生發現孩子是患了抑郁癥,就讓王曉先出去,想要單獨和孩子聊會兒。王曉臨出門還在跟孩子不停地說:“醫生問什么你就說,知道嗎?”“不要撒謊,撒謊是不對的,知道嗎?”“要好好聽醫生的話……”
后來,醫生告訴王曉,就是因為她整天嘮叨,才導致孩子心理產生了疾病。
嘮叨指的是一個人漫無目的地說個不停,對他人反復說同一件事或幾件事。嘮叨曾被評為孩子最討厭的父母行為之一。我們往往因為愛孩子,才對他們嘮叨,想讓他們懂得更多的事情,學會更多的道理。可是,這樣往往會讓孩子覺得我們古板、一條筋。代溝就從此產生,孩子也會因此愈發討厭我們。
當然,嘮叨傷害的不只是孩子,婚姻關系往往也因此而破裂。據統計,想要離婚的男人中70%是因為沒法忍受老婆的嘮叨。而且結婚時間越久,越容易因為這個原因離婚。
《世界電信》雜志曾刊登了一件殺人案:一個50多歲的卡車技工,讓三個流氓殺死了自己的妻子;后來問及他的犯罪原因,他說僅僅是因為妻子一直不停地向他嘮叨和抱怨。
不幸的婚姻大多有著同一種模式:女人對丈夫絮絮叨叨、沒完沒了;男人躲躲閃閃、閉口不言。最后,女人瘋狂指責,男人忍無可忍,家庭矛盾就爆發了,甚至鬧到了離婚的地步。
盡管大臣們紛紛表示反對,拿破侖三世和美麗的依琴妮·蒂芭女伯爵還是很快就結了婚,拿破侖沉浸在喜悅中,興奮地向全國宣布說:“我已挑選了一位我所敬愛的女子,我不能要一個素不相識的女子。”
可是,沒過多久,這段看似美滿的婚姻卻出現了問題。被嫉妒和猜疑沖昏了頭腦的依琴妮,總是不停地嘮叨,甚至輕視皇帝的命令,經常闖進他處理國事的辦公室,打擾他和大臣的機要會議。她很怕拿破侖喜歡上別的女人,不容許他單獨一個人外出。她還常跟姐姐抱怨她的丈夫……訴苦、哭泣、嘮叨不休。她還經常闖進拿破侖的書房,暴跳如雷、惡言謾罵……
最終,拿破侖不堪其擾,喜歡上了其他女人。依琴妮放聲哭訴:“最可怕的事,終于降臨到我頭上了。”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也說過:嘮叨是愛情的墳墓。但是,很多女性朋友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們甚至認為嘮叨是一種可愛,以為自己的嘮叨能改變丈夫的缺點。可是你必須了解,嘮叨只會引起丈夫的反感,使家庭關系變得緊張。
西方經典中說:“在地獄中,魔鬼為了破壞貞潔的愛情而發明的惡毒辦法,嘮叨是其中最厲害的一種。它總能成功地破壞愛情,且永遠不會失敗,就像眼鏡蛇咬人一樣,具有可怕的破壞性,甚至會置人于死地。”
嘮叨就是魔鬼的詛咒,它試圖毀掉一切感情,而且總能得逞。所以我們要經常提醒自己,永遠不要做一個嘮叨的人,因為嘮叨并不能讓事情變得更好。
千萬不要動不動就嘮嘮叨叨。如果你有這個習慣,我給大家列舉一些改掉嘮叨毛病的方法,供大家學習。
首先,明確表明自己的目的。無論是跟誰說事情,要先跟對方表明你為什么跟他說這些話。比如,你想跟朋友分享因為朋友幫你搶票失敗了,因為回不了家你有多傷心的心情時,不妨先明確表達“我特別難受,想跟你分享一下我的心情”。免得你一直說,朋友還以為你在責怪他。
其次,話只講一遍。訓練自己每次跟別人說事的時候,只說一遍的好習慣。比如你計劃跟老公一起旅游,快到日子了老公也沒有動靜,不要老在他耳旁絮絮叨叨,提醒一遍就好。如果他還是無動于衷,可能他臨時改變了主意。這個時候,不要一直嘮叨,那樣只會讓他一意孤行地堅持自己的想法。
最后,不要等丈夫一進門就開始嘮叨。千萬不要他前腳剛進門,你就叨叨個不停,或者抱怨今天遇到哪些不開心的事情,或者抱怨他的拖延與懶惰,這都是不明智的。我們應該等他休息一段時間,先讓他將自己的不滿與負面情緒排除掉。等他徹底平復下來,才能更好地聽你說話,處理問題。
嘮叨讓人變得不理智,當你反復訴說一件事情的時候,你的眼里就只剩那一件事,這會干擾你的判斷力。因此,為了不傷害身邊的人,我們一定要改掉嘮叨這個壞習慣。
3.心情不好,也不跟孩子說氣話
在面對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時,我們時常會產生一些負面情緒。而當這些情緒無處發泄時,我們身邊最親密的人,尤其是弱小而又缺乏反抗力的孩子很容易成為我們的宣泄對象。
白麗麗正在廚房做飯,剛從學校回來的兒子放下書包就拿出手機開始玩游戲,頓時白麗麗火冒三丈。想起自己下午在公司受了氣,白麗麗的心情越發糟糕。她不耐煩地說道:“一回來就玩手機,要不然別去學校了,以后就去網吧得了!”
“去就去,只要你給我錢!”兒子頭也不抬地答道。
“真不知道生你有什么用,我讓你去你就去,那你怎么不去死呢?”白麗麗說。
“這可是你說的……”兒子把手機摔在地上沖動地跑出了家門。
白麗麗這才反應過來自己說錯了話,趕緊追了出去……
當我們為人父母,在和孩子說話時,就得時時注意。因為孩子在心智尚未發育成熟時,無法分辨事情的嚴重性,他們一旦受到刺激,很容易做出喪失理智的行為。所以,當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不要對孩子說一些不經大腦思考的氣話,這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成年人會很容易分辨出對方說的是不是氣話。但是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可能會引起他們的自卑,從而深深否定自己。
金瑜下班剛到家,女兒便拉著她一起上街去買炸雞腿。金瑜本就因為工作受挫心情不是很好,她生氣地對女兒說:“你一天就知道吃,你知道我有多辛苦嗎?”
女兒聽后,不甘示弱地說:“辛苦你就不要回家看我呀!”金瑜怒不可遏:“你以為我回來是為了看你嗎?我是回來照顧我的花兒的。”女兒聽后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從那以后,女兒再也不主動跟金瑜說話了,金瑜問女兒原因,女兒也不說。直到奶奶來家里時,女兒才告訴奶奶,媽媽說不愛自己,更愛她的花兒……
像這種看似無心的話,大人說完就忘了,但孩子卻可能會記一輩子。這些話會在孩子的心底生根發芽,直到某一天給孩子造成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
因此,就算是我們心情不好,也不要對孩子說像下文這樣的氣話。
第一句:“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很多家長,在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習慣對孩子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然后掉頭走掉。這對孩子的刺激是非常大的,一方面,父母的離開會給他們心里留下創傷,讓他們變得缺乏安全感、不容易相信別人。另一方面,家長說這樣過于偏激的言辭,會讓孩子形成極端、偏激的性格。
第二句:“我怎么生了你這么笨的孩子。”無論父母有多生氣,“笨蛋”“沒用”“差勁”等否定孩子人格的話是絕不可以說出口的。當父母否定孩子時,很容易讓孩子陷入淚喪的情緒里不可自拔,最后導致自暴自棄。
第三句:“我不喜歡你這樣的小孩。”當孩子的行為讓父母不滿意時父母可能會說出這樣的話。從父母口中聽到這樣的話后,會讓孩子陷入自己真的被討厭了的誤區中,這會讓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對親子關系有害無益。
如果你不小心說了這些氣話,一定要及時做出補救,讓孩子知道你剛剛說的話是無心的,讓他知道你是愛他的。比如,你可以對孩子說:“對不起,兒子,媽媽今天遇到了很不開心的事,所以剛剛才會說那樣的話。你并沒有錯,是媽媽的錯,請原諒媽媽好嗎?媽媽愛你,你永遠是媽媽的寶貝!”
孩子的心靈本就脆弱,作為父母的我們更要小心翼翼地呵護,千萬不要為了一時痛快就說出傷害孩子的氣話。
4.吵架就事論事,不翻舊賬
我們與人相處中,不可能一直都一帆風順,難免會有些小摩擦、小矛盾,吵個架也不算什么。但如果我們頻頻翻舊賬就會讓一場小事演變成一場“大麻煩”,甚至彼此間的關系會因此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吳秀和朱凱戀愛三年了,最近在商量結婚的事情。
朱凱自己貸款買了一套房子作為婚房,裝修的時候,兩個人因為地板的顏色產生了爭執……
“你一直都是這么自作主張,一點也不在乎我!”吳秀說。
“你要結婚,我放棄進修機會回來結婚,你要買房,我貸款買房,我怎么不在乎你了?”朱凱無奈地說。
“要不是我前男友回來找我,你會回來跟我結婚嗎?我前天還看到你手機上跟那個女人的通話記錄,你們是不是還藕斷絲連?”
……
兩個人一邊吵一邊翻舊帳,雙方堅決不讓步,最后選擇了分手。
其實吵架本身并不可怕,什么事情說開了、想通了也就解決了,怕就怕總是翻舊賬。“舊賬”意味著是我們平時積累的怨氣、怒氣、委屈。吵架的時候,將這些“舊賬”再提出來,沒事也會變成有事,小事也會變成大事。這不僅會傷害夫妻感情,還會讓雙方陷入無休止的爭吵中!
當然,吵架翻舊賬這種事情也不止發生在夫妻間,跟親人、朋友、同事吵起來的時候,也有可能翻起舊賬。這不但不能好好解決問題,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已經過去的事,最好讓它翻篇,不必耿耿于懷,念念不忘。
張丹剛嫁到丈夫家,還在懷孕時,丈夫就因為意外去世了。丈夫的爸爸媽媽覺得是張丹克死了他們的兒子,對張丹的態度特別不好,甚至可以用“虐待”這個詞來形容。
張丹為了孩子堅持了下來,一直沒有改嫁。后來,孩子長大了,二老也上了年紀,張丹擔起了照顧二老的職責。
雖然張丹和二老還是會因為一些事情發生爭吵,但每次只能算是小打小鬧,二老也經常在外人面前夸贊自己的兒媳孝順。親戚們都說張丹“忘性大”,不記得以前的事情了。
張丹笑了笑說:“那怎么忘得了呢,不過吵架要就事論事,總是提以前的事干嗎?”
明明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說清楚就完了,大家心里也不會太難受。可大家為什么要舍近求遠,非要追溯到幾十年前互相傷害的一些事情呢?
心理學家武志紅把這種行為稱為“吵架中的擋箭牌”。意思是“吵架的時候兩個人都在互相指責、互相攻擊,為了防止對方攻擊自己,為了把對方對自己的指責擋回去。所以就找對方當年做的一件錯事當擋箭牌,只要把這件事拿出來就可以讓對方無話可說”。
而且,事實證明,擋箭牌對雙方造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這只能使得沖突升級,讓大家沉浸在以前的憤怒中。
所以,為了不傷害身邊的人,我們在和別人吵架時,特別是身邊親近的人,一定要就事論事,把舊賬壓在箱底,不要緊抓不放!
那么,我們該如何克制自己不翻舊賬呢?
首先,不要說以前我們為別人做的好事。當你說出來類似“我以前怎么對你的,你怎么能這么對我?”“還記得兩年前我為了幫你,和我最好的朋友都鬧掰了,你現在卻這樣……”這樣的話時,對方為了反駁你,會不斷地尋找你“狼心狗肺”的證據,這只會讓你們的爭吵越來越激烈。
其次,不要提對方以前做的錯事。不要說類似“上次考試你就作弊了,這次這么好成績肯定也是作弊的”“你小時候都偷人家甘蔗,你還說你是好人”這樣的話。一旦開始數落對方以前犯的錯誤,就會激起對方的怒火,雙方很快就會進入惡意攻擊的模式中。
在吵架時,一定要針對當下吵架的內容、矛盾、怨氣進行,將其都說完了,所有負面情緒都盡量被對方看見并理解到,那么就不會積怨。這樣在下一次吵架時,我們會多一份對對方感受和想法的理解,從此形成良性循環。再吵架時,雙方也就不會失控,不至于總是翻舊賬。
5.任何時候都不要把話說得太絕
與人交流時,有很多人喜歡把話說絕,仿佛只有這樣才能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想法。可是當我們把話說得太絕的時候,我們所傳達的意思已經遠遠超出了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
在電視劇《血色殘陽》中,有這樣一段劇情:
在六爺還是小孩的時候,有一年祭祖時,六爺貪吃,偷吃了供品,陶老爺的祖父當著六爺的面對六爺的祖父說:“你們那一支算是完了,把陶家發揚光大的只能是我們這一支了。”
這句話深深地烙在了六爺的心中,從那以后,六爺便對陶家懷恨在心。若干年后,六爺用計折騰得陶老爺一家敗落不堪、家破人亡。
六爺最后得意地說道:“事可以做絕,話一定不能說絕。”
陶老爺的祖父本是一句戲謔之言,卻因為把話說得太絕,讓六爺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傷害,也給自己家族帶來悲劇。
評論一件事、一個人,應該考慮到所有因素,切勿僅因一些“憑據”,就用“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的話來對一個人蓋棺定論。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在羞辱他,讓他對你懷恨在心。
在《周易》中有這樣一句話: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就是說,行不可至極處,至極則無路可續行;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對則無理可續言。聰明的人,不會將話說絕,這意味著能夠給自己留后路。
一天,王媛和同事肖靜發生了一些摩擦。本來在同一個辦公室工作,低頭不見抬頭見,雙方互相退讓一下也就過去了。但是王媛不但不接受肖靜的道歉,反而不依不饒,語氣強硬地說道:“肖靜,你給我記好了,從今以后咱倆就是陌生人,我就當不認識你,你也不要招惹我!”
王媛將自己的憤怒宣泄了出來,卻沒想過這會給自己帶來怎樣的影響。
幾周后,肖靜被老板提拔,一下成了王媛的頂頭上司。這下王媛傻了眼,由于之前的矛盾太深,王媛只好選擇辭職,離開了辛辛苦苦打拼了五年的公司。
把話說得太絕,不留一絲余地,很容易傷害對方。如果事情發生了于己不利的變化,對方想到你之前說的話,就會抓住機會瘋狂報復,也就很難再有挽回的機會。
“人前留一線,日后好相見”。和人相處要留余地,話不要說過頭。在能夠回轉的事上,說話留些余地,只有說話時留余地,才能有足夠的條件來應對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給人退路,也是給自己退路,若把人逼到無路,受害的也只能是自己。
為了避免把話說得太絕,我們應該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在說話的時候隨便發“毒誓”。很多人急切地想讓對方明白自己的決心,習慣在自己的話前面加個“毒誓”。例如,“我發誓,要是再原諒你我就……”“如果我以后再相信你,我就不是人……”。雖然,大家都知道“毒誓”是假的,但這些話依然會給對方造成心理上的障礙,覺得你是內心十分厭惡他,才會鐵了心離開你。
第二,對身處困境或做錯事的人,不要火上澆油。有些話可能平時說出來沒有那么“絕”,但若是放在身處困境或做錯了事的人面前就不一樣了。例如,朋友在處理工作時遇到了不會的問題,來請教你,你卻對他說:“你怎么這么笨”“你肯定是世界上最笨的人了”。這只會會讓朋友覺得你淺薄無情,進而傷害到朋友的自尊心,得罪朋友。
再如,一個員工常常遲到,經理如果經常在眾人面前指責他:“你這樣下去和咸魚有什么區別?”“你這么沒有時間觀念是身體不好使,還是腦子有毛病?”這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傷害到對方的自尊心,讓其產生更大的抵觸情緒。
第三,不要輕易說“永遠”。在和別人發生矛盾時,不要輕易說“我永遠也不會跟你做朋友了”“我永遠也不愿意和你有交集了”這樣的話。說這些話時,我們大多是一時沖動。對方卻會認為你不看重這份情誼。
總之,不管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說話切記不能太絕,太絕通常意味著自斷后路,最終會讓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6.不輕易抱怨身邊的人和事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們不斷地聽到這樣或那樣的抱怨:工作不稱心,收入不滿意,同事不友好,天氣不順心,生活環境不美麗,加班太多,責任太重……
甚至可以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聽到抱怨。然而抱怨能夠解決問題嗎?
李磊工作后,幾乎每天都在抱怨。
他最愛抱怨自己直屬上司:“我那個上司就是人渣一個,老把下屬的工作成果說成是自己的,拿去向老板邀功。”
還喜歡抱怨自己的工作:“我的工作每天都在重復,太無聊了,不知道這樣下去還有沒有前途。”
尤其喜歡抱怨社會的不公平:“人家小劉跟我一起進的公司,人家的工作多有意思,這太不公平了。”
……
終于有一天,同事們對他越來越反感,老板也找他談話,問他為什么入職這么久卻連自己的工作都不能單獨完成,并提醒他要認真對待工作。
然而,在之后的日子里,李磊依然我行我素,還又向同事們抱怨:“因為我是新人,老板就知道欺負我,為什么都要針對我啊!”
最后,在新一輪的業績審核中,因為業績不達標,李磊被老板開除了。
抱怨是一種十分消極的情緒。當我們開始抱怨時,情緒就會降到低點。好像在自己面前,有無數道溝,橫著無數道坎。這會極大地打擊我們的積極性,使我們無精打采,萎靡不振。所以說,抱怨會破壞心情、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
抱怨也傷害別人的感情。當我們抱怨時,就必然會涉及具體的人和事。當你把你的抱怨說給別人聽后,總有一些話會傳到當事人的耳朵里。你抱怨朋友,朋友不開心;你抱怨同事,同事疏遠你;你抱怨上司,上司不滿意;你抱怨家人,家庭鬧矛盾。
所以,抱怨不僅解決不了事情,還會讓情況變得更糟,更會傷害到身邊的人,對我們的生活有害無益。
張易是一位網約車司機,每次有客人上車,他就開始向客人抱怨。
“你看看,今天的車又這么多,你還選了個特別堵的地方!”
“這邊路也太窄了,我怎么這么倒霉,又接到這樣的單了!”
“你看看這些人過馬路都不看車,怎么亂闖的人都從我車前過呢!”
“這油價漲得太厲害了,這是不想讓我掙錢呀!”
……
越抱怨張易心里越不痛快,整天總陰沉著臉,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
眼看別人的生意越來越好,張易忍不住請教一個同行。老師傅告訴他,據其他師傅說,坐過他車的人,因為聽了他的抱怨,本來大好的心情也被影響了,后來見是他的車都不下單了……
張易這才改掉自己抱怨的習慣,從那以后,生意也慢慢好轉了。
如果你是一個習慣抱怨的人,必定會時常不開心,戾氣深重,覺得世界到處充斥著不公平。而當你在向別人抱怨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中觸發對方的消極情緒,很可能會把對方也拉入悲傷的氛圍中,從而傷害別人的感情。這會讓親密關系越來越疏遠,也會讓別人對你避之唯恐不及,進而影響你的社交、你的形象,甚至你的人生。
所以,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中,都不要輕易抱怨身邊的人和事,爭取不給別人留下滿腹牢騷的負面印象;也不要因為抱怨而傷害到別人。
其實,想要讓自己不再習慣去抱怨,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只要做到以下幾點,就可以改掉時常抱怨的習慣。
首先,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抱怨不斷,就是心里積攢的負能量太多。和愛人吵架,你會說“你嫌棄我現在丑了胖了老了,不喜歡我了”;和朋友鬧別扭,你會說“他現在發達了,不想和我這種窮人做朋友了”。這種負能量爆棚的想法只會讓自己陷入無止境的抱怨中。
如果我們能給自己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心情就不會太糟糕,很多事情也不會一直放在心上,自然就沒有抱怨的理由了。和愛人吵架,要告訴自己“那是他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我這么優秀,他到哪兒找這么好的人”;和朋友鬧別扭,就告訴自己“原來他是這樣的人,還好認清了他的真面目,不然以后損失會更大”。
其次,站在他人角度看問題,不做“定罪人”。假如你是一個公司的員工,你想成為策劃,可公司只安排你做打雜的工作,你先不要抱怨“我們公司的領導,都沒有慧眼,浪費我這個人才”。而要站在公司的角度考慮,如果你是領導,面對一個沒有展現核心技能的員工,你肯定也會讓他先打雜。想通了這個道理,你就不會有什么怨言了。
最后,尋求解決的方法。我們抱怨通常是因為沒有能力去解決事情,但心里又不甘心,所以用抱怨來發泄心里的不滿。先想辦法攻克一切難題,這樣,我們也就沒什么好抱怨的了。
抱怨于人于己都有害無益。做到完全不抱怨確實很難,但只要做到以上這幾點,并堅持下去,就能夠成為一個不隨意抱怨的人。
7.不吼不叫、心平氣和地溝通才有效
人們在表達自己觀點或想讓別人明白自己感受時,總是習慣性地提升語調,試圖用聲音來讓對方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然而,這樣做反而會適得其反。
鄭天的父母年紀大了,身上的毛病也越來越多,一直在吃藥。
有一次討論“藥有效沒有效”的問題時,父親說:“不吃藥,身子上的骨頭疼;吃吧,胃又疼。”
鄭天粗聲粗氣地說道:“那就去醫院看呀!”
父親也用同樣的語氣回答:“看什么看,老毛病了,又死不了!”
兒子不耐煩地吼道:“那你想怎樣,你說!”
父親也吼道:“我是死是活不關你的事!”說完起身回到自己的房間。
坐在一旁的妻子蹙眉,心想:本來這是關心的話語,應該充滿溫馨的氛圍,怎么就吵起來了呢?
大吼大叫的溝通方式會把對方的關注點從你們溝通的問題轉移到你對他的態度上,從而忽略了你們的原話題。因為人還有一個基本屬性,那就是“自我價值保護”原則。我們總是在潛意識中防止別人對自己進行貶低和否定,當我們對對方大吼大叫,對方就會覺得我們看不起他們,從而對我們進行反擊,這很可能會引發罵戰。
所以,在我們與他人進行溝通的時候,切記不要大吼大叫,這樣不僅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還會讓對方感覺到你的敵意和不尊重,對對方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
何青是公司的人事部經理。有一次公司正開會,一個員工突然闖進來,對何青大吼大叫……
“何青,你為什么辭退我?是不是因為新來的實習生是你親戚?”
“我在這個公司工作了三年了,你說辭退就辭退了,你讓其他員工怎么想?”
“你別以為你不說話就能不管這事了,今天你必須給我一個說法!”
……
等這個員工停下來了,何青輕聲說道:“之前辭退事宜我們通知得不到位,我向您道歉,現在我們去我辦公室,我把剛才你的疑惑都給你說明白,好嗎?”
這個員工沒想到何青這么有禮貌,一時也覺得理虧,便和何青一起回到了辦公室,耐心聆聽何青的解釋。
很多時候,大吼大叫雖然可以壯聲勢,作用卻遠不及心平氣和地和他人溝通有效。只有當我們心平氣和地和別人說問題的時候,對方才會感受到我們的誠意,才能有耐心聆聽我們的發言,一場完美溝通才能完成。
所以,在與人溝通時,一定要心平氣和。為了學會這種溝通方法,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在情緒激動時,盡量降低自己和別人說話的音調。越是不同意對方的觀點,想要反駁對方,就越要注意自己的語調,以免犯錯。
其次,如果對方已經開始大吼大叫了,我們要保持鎮定,復述對方發怒的原因,一起分析事件。當對方對我們大吼大叫的時候,我們的反應多半是保持沉默或者馬上進行言語上的反擊。但這兩種方式其實都不是很恰當。保持沉默,只會讓你把更多的憤怒壓到心底,對你的心靈造成傷害;而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去反擊,只會讓情況更加惡化。
這時最好的辦法其實是保持鎮定,等到對方發泄完后,心平氣和地復述一下對方發怒的原因。就像案例中那樣,當你非常謙和地去陳述對方發怒原因的時候,對方便會自亂陣腳,甚至產生小小的愧疚。這樣,就很容易把對方重新拉回到理性的狀態,然后再一起理性分析所遭遇的問題。
再次,不要在意對方的語言攻擊。有些人用詞比較惡劣,當他在大吼大叫地進行語言攻擊時,我們一定不要在意。否則一旦開始對話,就會變成單純的罵戰,停都停不下來。
最后,如果我們自己忍不住大吼大叫了一兩句的時候,要及時和對方說“對不起,我剛才說話過分了,今天我情緒不太穩定,我們以后再聊吧”,然后離開現場,讓自己的情緒迅速穩定下來。
與人溝通時需要有一顆包容的心,這樣才能更好地克制自己的情緒,以免說話的語氣傷到別人。
8.失意人面前不談得意事
很多人喜歡跟身邊親近的人談論人生得意事,為的是能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喜悅和開心。但是,如果對方正處于失意之時,千萬不要把我們自己的得意事拿出來分享,那會讓對方覺得你在落井下石。
周力和張成在畢業10年后的聚會上見面了。他倆上學時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兼舍友,聚會時,周力顯得異常興奮,見人就跟別人說自己這10年所取得的成就,房子、車子、孩子……
張成卻相對安靜,要么專心吃菜,要么跟旁邊的同學低聲敘舊,很少提及與事業相關的話題。
周力“繞場一周”后又回到張成身邊,和張成喝了幾杯酒后,就又開始跟張成講述他這10來年的大成就。張成剛開始偶爾還回應一下,可見周力越說越起勁,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張成直接起身去別桌跟其他幾個同學敘舊了。
沒有等到這次聚會結束,張成便和另外幾個境遇相同的同學提前離開,他板著臉,沒有和周力打招呼。
事后,周力才知道原來當時張成創業失敗欠了很多外債。
一個人要是在別人失意的時候還提自己的得意事,對方肯定會心存芥蒂。
人在失意的時候是脆弱的,他們最需要安慰,而如果這個時候還在人家面前談論自己的風光與榮耀,無疑是在對方的傷口上撒鹽。而且,越是親近的、信任我們的人,越會覺得我們辜負了他們的情感,我們的夸耀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就會越大。
人在失意的時候是非常敏感的,當我們炫耀自己的得意事時,他們的心靈必會受到非常大的打擊。有的人會覺得我們是故意來傷害他們,就此產生怨恨之心。
方荷是個大三學生,目前在一家公司實習。
有次情人節部門聚會,大家都在興高采烈地討論自己的另一半給自己買了什么禮物。因為部門經理見多識廣,能辨別許多商品的真偽,一些人就拿著情侶送的禮物去讓經理看是不是真品。
方荷本來打算讓經理幫忙看一下男友送的戒指,可是發現經理心情不好,她沒有拿出戒指,而是跟經理講男友跟自己吵架了,沒送她禮物。沒想到經理也是剛剛跟丈夫吵完架,兩人一下就惺惺相惜,開始互相打氣,一直聊到晚會結束。
過后,經理覺得方荷不僅有能力,而且會做人,就提前錄用了她。
有人說,方荷這是在故意討好。其實不然,在生活中,沒有誰能永遠一帆風順,試想一下,當我們遭遇失意的時候,如果有其他人在自己面前肆意宣揚他的得意事,想必我們也會很不爽。這個時候,我們更多需要的是安慰、同情和鼓勵。
面對失意的人,我們要學會用“善意的謊言”去照顧別人的心情,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要給他們帶來一種“我現在比你們混得好”的優越感。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可能給他們造成傷害。
那么,在失意的人面前,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首先,不要直接打聽發生了什么。不要一看人家情緒不好就去問:“你看起來不開心呀,發生了什么事?”很多敏感事情當事人并不想傾訴,你一問就會影響你們之間的關系。如果真的想知道發生了什么,就去問其他人,或者對當事人旁敲側擊,一定不要正面問“你發生了什么事”?
其次,當個“樹洞”先生。通常很多人在失意的時候都有大把的委屈和苦楚想說給別人聽,這個時候只要聽他們說就行。耐心地當個聆聽者,才能是正確的安慰對方的方式。
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要在失意者面前宣揚我們的得意。并且要盡我們所能去對失意者表達同情和理解,說話要隨時考慮到對方的感受,幫助他們走出心理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