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你以為的無心,卻是別人耳中的毒舌

1.“我說話直,你別介意”

在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口直心快”的朋友,有什么說什么,毫無顧忌。當他們發現說出的話很得罪人時,就補上一句“我說話直,你可別介意”,好像這樣一說別人就真的不會介意一樣。

某個論壇上一位網友說起了一段自己的經歷。

她本來與丈夫過著幸福的生活。可是,公公的“心直口快”卻讓她很苦惱。

自己娘家人來探親的時候,公公當著大家的面說:“你們這女兒是怎么教育的,連點家務都不會做,這要是以后我兒子出軌了,你們可別怪我兒子。”她穿稍微短點的衣服,公公就會說:“穿這么暴露,是想給誰看?”每次她想爭論的時候,丈夫都會勸她說:“我爸就是說話直,你別介意,他也沒惡意。”

雖說公公平常對她也挺好,但她還是被這種“直言不諱”逼得忍無可忍。她對丈夫下了最后通牒:“要么離婚,要么跟我搬出去住!”最終,他們夫妻倆一起搬了出去,留下了公公一個人。

說話很直的人經常得罪人,他們自己卻毫無察覺,被人提醒也不以為然。他們自以為說出了“真相”,所以無所畏懼,理所當然地認為其他人都能理解他們,畢竟他們說的是“事實”。

對于這種說話不經大腦同時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大家都是十分討厭他們的。微信朋友圈中像《嘴上直就是心理壞》《當一個人說他只是嘴上直時》這一類的文章往往很受歡迎,主要原因是因為文章所批判的內容和多數人們的想法相同。

說話直的人,一般會用自己性格直爽做開脫。但這樣的“借口”,在別人看來,無疑是在肯定他們之前的評述,這反而會加深彼此之間的隔閡。

宗薩仁波切說過:“大多時候標榜自己說話直的人,只是不愿花心思考慮對方感受而已。”說話直的人,往往會因為情商低而遭受到他人的孤立。

王波大學畢業后,到一家公司上班,但是公司的人都不愿意和他走得太近。他感到十分苦惱。

領導察覺到王波的處境后,便去調查原因。原來同事們都覺得跟王波在一起“很危險”:大家經常被他耿直的性格弄得很尷尬。有一次,大家正在聊天,王波湊過來,看到一個女同事買了個包包,他就說那個包包自己的前任女朋友去年也買了一個,質量一點都不好。還有一次,有個男同事剛結婚,大家都在祝賀他,王波卻說結了婚之后,車貸房貸一大把,太劃不來了……每次都搞得大家不歡而散。

知曉了原因后,領導便找王波談話,勸他以后說話不要這么直。王波卻一臉無辜:“我打小就這樣,為什么要改,這么多年都過來了,也沒啥呀。”見王波不聽勸說,領導也無可奈何。

最終,因為部門其他人都不愿和王波合作,為了不影響工作效率,公司只有將他辭退。

小時候大家都不懂事,可能其他人都不太在意你的“直”性格。上學時,低頭不見抬頭見,大家也勉為其難地和你做朋友。但步入了社會,就沒人會再遷就你。如果你還不做出改變,路只會越走越狹窄。

不要以為說話直就是坦蕩和率性。在《康熙來了》節目中,以說話直著稱的小S就曾表示:直,就是沒禮貌,討人嫌,自己在節目中很多表現都只是為了節目效果。

所以,說話太過直爽其實是一個缺點。為了幫助大家改掉這個缺點,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方法。

首先,關注別人的優點,多說“好話”。當我們發現了別人的缺點或不足時,不要急著一吐為快,不妨聚焦于對方的優點,講一些能讓對方開心的話。比如,看到一個人的頭禿得厲害,千萬不要提及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他的衣服是不是合體、有沒有戴手表等其他方面,衷心地夸贊他:“你這件衣服很漂亮呀,很適合你”“這個手表新買的吧,好酷呀”。

其次,克制自己,不要反駁。如果對方說錯了,或者與我們有不一樣的看法,不要立馬反駁。等別人說完了,我們再找恰當的時機跟他交流。比如,聚會上,同學說自己買了什么配置的車,花了多少錢,就算我們知道那種配置的車根本不值那個價格,我們也要忍住,不要反駁人家,這只會讓別人難堪,而且毫無意義。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要圖一時口舌之快就毫無顧忌地傷害別人,這樣人緣只會變得越來越差。

2.“你怎么這么笨”這句話傷人最深

“你怎么這么笨?這道題都不會做……”

“你怎么這么笨?一個獎學金都拿不到……”

“你怎么這么笨?連個客戶都拉不來……”

無論在哪里,這樣的話似乎會不時聽到,有時還會從我們自己的嘴里說出來,當時也并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但是,這樣的話會對當事人造成極大傷害。

在教育基金會“破壞性語言”調查報告中,“你怎么這么笨”榮登榜首。調查發現,“你怎么這么笨”這樣的語言,會對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傳遞產生一定的阻礙,嚴重的還會給對方造成不可逆轉的心理傷害。

陳虎妻子在兒子兩歲的時候因為意外去世了,陳虎沒有再娶。

從兒子上學開始,陳虎經常被老師叫去辦公室談話。陳虎因此十分苦惱。他對兒子說的最多的幾句話就是“你怎么這么笨?這道題都不會做”“你怎么這么笨?每次考試都墊底”“你怎么這么笨?一點都不像我”。

初中上完,兒子怎么也不想上學了。陳虎生氣地拿起皮帶就打兒子,兒子大聲地說道:“你有試著整天被別人說笨嗎?既然我這么笨,就別讓我上學呀!”

陳虎一下愣住了,不知道該怎么反駁。

孩子們一旦什么事沒做好,家長就開始了慣用口頭禪——“你怎么這么笨?連這點事都做不好”。可能家長們覺得這沒什么大不了的,反正孩子還小,他也不會計較。但是,孩子往往會對這些批評信以為真,他會認為自己就是很笨、很沒用、什么也做不了。這樣一來家長不僅沒有得到想要的激勵效果,反而會讓孩子的狀況越來越糟。

有則新聞說,一名中學生捅傷了同班同學,僅僅是因為對方說了句“你怎么這么笨”。事后警察了解到,原來是因為自小媽媽老對他說這句話,他一直在努力擺脫這個陰影;聽到同學也這么說,他一下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所以,不要低估“你怎么這么笨”這句話對一個孩子造成的傷害:它不僅會影響學習,還可能會影響到他們性格和心理的健康發展。

心智未健全的年輕人容易被這句話傷害,即使是心智健全的成人,也會如此。

陳紅和周麗麗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由于都是新人,兩人時常相互幫襯。

一段時間之后,兩人關系越來越熟,經常一起交流問題。可令陳紅糟心的是,每次周麗麗問她問題時,她都盡心盡力解答。但是自己問周麗麗的時候,對方總是含含糊糊,等陳紅進一步追問時,周麗麗就會帶著嫌棄的語氣說:“你怎么這么笨啊?都說這么清楚了還不會!”

剛開始陳紅看在朋友的情分上沒說什么,可周麗麗一直這樣。有一次,當著大家的面,周麗麗又這樣說,陳紅忍無可忍地跟她大吵了一架,質問她為什么每次都要這么羞辱她。周麗麗一頭霧水地看著陳紅,覺得她很不可理喻。從此兩人關系越走越遠。

在周麗麗眼里,這句話可能并沒有什么不對;但在陳紅眼里,這就是對自己的侮辱。這句話是兩人支離破裂、漸行漸遠的原因。

雖然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這點事情算不得什么。但是,不管是誰都不希望別人說自己笨。就像說“你怎么長得這么丑”“你怎么這么胖”一樣,無疑都是對對方的嘲諷。你以為大家都不介意你的一句無心之語,其實怨氣都積攢在對方心底。

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對小孩還是成年人,“你怎么這么笨”這類的話,都能帶來巨大的殺傷力。輕者會讓你們之間的對話變得尷尬,人家不想跟你繼續聊天;重則會讓對方產生被侮辱的感覺,于是對你惡語相向,針鋒相對。

所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避免使用這句話,以免給他人帶來嚴重的心理傷害。

3.關系再好,也不能肆無忌憚地開玩笑

朋友在一起的時候,都喜歡互相開玩笑,以此來活躍氣氛。越是關系好的朋友,通常玩笑也會開得越過分,因為我們總以為好朋友之間就可以肆無忌憚地開玩笑。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張聰和江達是大學同學,也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在一次同學聚會上,大家都各自訴說著畢業后的發展情況。

張聰想暖一下場,就拿江達開了個玩笑。江達見這樣確實有成效,也就跟著開起了張聰的玩笑。當江達拿張聰的前妻開了個玩笑后,張聰瞬間感覺江達這是故意讓自己難堪,畢竟前妻是因為出軌才和他離婚的,于是就質問江達是什么意思。

兩個人越說越激動,后來直接要打架,幸虧同學們把他倆拉開,各自送回了家。

事后,兩個人再也不好意思聯絡對方。

好朋友之間,由于習慣了隨便開玩笑,就不會太顧忌。有時為了嘩眾取寵,拿朋友來開玩笑;有時為了炫耀自己能說會道,也拿朋友開玩笑;有時為了表達朋友間“關系好”,還拿朋友開玩笑。我們可能還以為這樣做跟我們平常開玩笑沒什么兩樣,結果往往傷害了朋友,還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

開玩笑的時候我們并沒有帶著惡意。可是,因為關系好,我們通常會知道對方很多別人不知道的事情。當你把那些本該只有你知道的事情告訴了別人,當你把明知道他不想聽到的事情宣傳得天下皆知的時候,你無疑會傷害到朋友,他也必然要跟你翻臉。

所以,就算是好朋友之間,開玩笑也一定要有度。否則彼此間的關系一定會受到影響。

那么,跟好朋友開玩笑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第一,如果朋友有宗教信仰,千萬不能拿此來開玩笑。

宗教信仰是個很嚴肅的事情,就算是朋友也不要去觸碰這個話題。因為在宗教信奉者的心中,信奉的東西是不能被開玩笑的,這是對他們最大的侮辱。

第二,不要經常嘲笑朋友外貌上的缺點。

比如朋友太胖、太矮等。我們不能經常拿這些開朋友的玩笑,如果你經常說,就會讓朋友覺得你真的有嘲笑他的意思。但是,偶爾兩個人的時候,你還是可以稍稍“嘲笑”一下他。比如,他要取個東西,自己太矮夠不著;他要系上安全帶,但是太胖系不上。你就可以在幫完他后來一句“體會到長得高的優勢了吧”“讓你吃,這么胖下去,以后都不用買車了”。這種無傷大雅的調侃反而會增進彼此間的感情。

第三,不要拿朋友的身體缺陷開玩笑。

關系再好,也不能拿朋友的身體缺陷開玩笑。比如朋友只有一條腿,你就不要開跟腿有關的玩笑,像“我們來比賽看誰跑得快”;如果你的朋友眼睛看不到,你就不要開跟視力有關的玩笑,像“你看這個花好漂亮”。

第四,不要拿朋友的傷心事開玩笑。

好朋友的傷心事一般都會跟我們說,我們聽后藏在心里就行,不要拿來開玩笑。比如朋友告訴你,自己被老板批評,回家哭了一宿,你就告訴別人“你看看,這還有個因為被老板批評兩句就哭宿的愛哭鬼呢”。如此宣揚朋友的傷心事,只會讓他們覺得你不可靠,不能夠信任。

第五,不要不分場合地開對方玩笑。

平常私下和朋友一起,可以互相開一下玩笑。但是在某些重要場合里,不要開好朋友的玩笑,那樣不僅沒有娛樂效果,還會讓朋友覺得很難堪。

比如,朋友在和老總參加宴會,你就不要再拿朋友開玩笑了,這時他也沒法和你嘻嘻哈哈;朋友在和長輩聊天時,你也不要拿朋友開玩笑,這時如果朋友也和你鬧就顯得不尊重長輩,不和你鬧又覺得冷落你;朋友和你不認識的人一起,也不要拿朋友開玩笑,可能朋友平常會以高冷的一面示人,你這樣一做,就會讓其他人覺得朋友是個表里不一的人。

玩笑可以開,但無論和誰開玩笑,都一定要謹慎。肆無忌憚地開玩笑,就算是再好的關系,也可能因此斷送了彼此的友誼。

4.“早跟你說了會這樣”,事后諸葛亮的話傷人自尊

“早跟你說了會這樣。”

“我早知道他們贏不了的。”

“當初就覺得那個人是不可靠的。”

“我就知道會這樣。”

這類事后諸葛的話聽起來總是讓人很難受,生活中很多人卻喜歡將這一類的話掛在嘴上,往往傷害了別人還不自知。

陳華和周亮一起接了公司安排的策劃書,在最關鍵的方案選取上,有A、B、C三個選項。陳華問周亮的意見,周亮說:“這個你懂得多,你來選就行,我聽你的。”

結果,交上去的方案并沒有得到領導的認同。領導讓他們繼續改進,還在會上批評兩人辦事不力。由于陳華是講解人,對陳華的批評也更多一些。

散會之后,陳華找周亮商量改進方案的事。周亮卻一臉嫌棄地說:“我就覺得選A是不對的,你還偏偏選了A。”陳華本來就因為被批評的事很煩躁,聽周亮這么一說,瞬間就爆發了。

“不是你讓我選的嗎?現在又來說我!”陳華大聲說道,“既然你早知道,你怎么不早說?那好,現在方案你來做,我去跟經理說我做不了。”說完頭也不回地朝經理辦公室走去,留下滿臉驚訝的周亮呆呆地站在原地。

當一件事情沒有按照我們預期想象中的路線發展時,為了不讓我們顯得很蠢,我們會傾向于去修改自己的記憶。比如,遇到一個選擇題的時候,有四個選項,由于時間緊促且兩個答案都像正確答案,你就選了第一個選項,你確信選對了。結果你選錯了,答案是第二個選項。你知道答案后就會迅速改變自己的記憶,讓自己覺得當時是知道要選第二個答案的,只是一時失誤選擇了第一個答案。

為了保持自信心,大腦時常會篡改我們的記憶,這就讓我們容易成為事后諸葛:即我們在得知事情的結果之后,常常會表現出在事前就已經知道事情的走向,然后想向別人證明自己,產生一種自己早就看透一切的成就感。

在1972年尼克松總統出訪北京之前,Fischhoff和Beyth訪問了一些人,讓他們來估測尼克松和毛主席見面的概率。得到結果后,再問這些人當初自己的預測概率是多少。調查發現,在得知正確答案后,被訪問的人給出的記憶中的答案多是向正確答案靠近,而遠離自己之前的第一次答案。

N.Crawford說:“人們想要正確的欲望,要比他們變得主觀的能力要強很多。”人們總是習慣于自私地堅信自己早早就知道正確答案,仿佛別人都比自己蠢。

下意識里,我們更傾向于自己是“先知”。因而,我們經常會不自覺地成為那個被人討厭的事后諸葛亮,動不動就說“早跟你說了會這樣”。

因為是潛意識行為,我們會把這些行為當成一種習慣:有朋友開車上班出去發現限號,有人就說“我早推算今天限你這個號的,你還開出來”;有同事買股票虧了,有人就說“早跟你說了等等看,你還要買”。一旦這一類的話語變成口頭禪,我們的人緣卻變得越差。

正在上大學的郭敏說:“最討厭那些說‘當初我就覺得他不老實,你還跟他談戀愛’的人,你知道你倒是早告訴我呀,等我被劈腿了你再來說,這是來嘲笑我眼瞎嗎?”

在上班的謝黎說:“整天嘴邊掛著‘我就知道這個PPT這里沒處理好,你還偏偏拿去給領導看’的人,你知道沒做好,你倒是提醒我呀,我被領導教訓了你再來說,是要證明自己比我強嗎?”

在家帶娃的王麗說:“那些來教我帶娃的姐妹們,當我的寶寶身體出問題了,就說‘我早跟你說了不要用這個產品,對寶寶不好,怎么還買了’。如果我強調其實她從來沒說過,她還說我腦子不好使,她說的我記不住,真想跟她們絕交。”

由于我們的認知產生偏差,我們會將正確的答案強行放在之前的記憶中,以此來凸顯自己的敏銳、機智。可是,這樣就把本該和我們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的人,狠狠地踩在了腳下。

當他人遭受失敗和損失后,如果我們裝得高高在上,嘲笑他們的無能和無知,一定會讓對方的尊嚴受到極大打擊,這也就是為什么陳華會那么生周亮的氣。

為了我們人際關系的健康發展,也為了不得罪他人,我們一定要盡量改掉“事后諸葛亮”這個壞習慣,不然肯定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到身邊的人。

那么,我們要怎么改掉這個壞習慣呢?

首先,對大事適時記錄一些經過、細節。

由于我們成為事后諸葛亮最大的原因在于記憶偏差,所以我們只要記錄下一些重要的細節或者當時的感受,再回過頭,就能知道自己那時的想法,不至于盲目自我認可。比如,和同事一起完成一個項目時,每天回家把今天發生的事都寫下來,要是項目失敗了,你再找找失敗的地方,看看自己當時是不是有其他想法,這樣就不會隨便開口了。

其次,不對他人已經失敗的事情進行評述。

如果有人在某件事上失敗了,不要再去評述這件事,就算你知道他的處理方法有問題,事情已經過去了,就讓它翻篇。比如,朋友談了個女朋友被騙錢了,就不要再去說:“我以前看她濃妝艷抹的,就知道不是好人。”沒人愿意聽的,好好陪著朋友就行。

最后,盡量少說類似“早跟你說了會這樣”的話。

不要在事情已經發生了,并且對別人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再說“我早知道……”“我早告訴過你……”“以前我就覺得……”之類的話。

如果事情已經無法挽回,就不要在別人面前做個事后諸葛亮,這不僅沒有作用,還會傷害別人。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讓事情過去就行,省得給別人添堵,給自己生事。

5.“呵呵”的潛臺詞是“我不想和你說話”

因為一直在忙事業,曹奇三十來歲了還沒有結婚。

最近,經親戚的介紹,他先后和不少女孩相親。雖然他自我感覺良好,但每一個姑娘和他聊了不到一個星期便和他斷了聯系。

他接連遭受失敗,都快喪失繼續相親的信心了。這時候,一個相親對象讓他特別動心。當這個姑娘又不理他的時候,他忍不住問對方自己哪里不好,為什么突然就不理他了。

姑娘驚訝地說:“你不是老對我說‘呵呵’嗎?我以為是你看不上我,不想理我了呢。”曹奇不解地問:“‘呵呵’還有這個意思?”

“呵呵”原意是笑聲的擬聲詞,表示單純的笑、淺笑或者開心的笑。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它早已經脫離了本身的意思。如果我們還把它當作是“原意”的話,那我們很可能會跟曹奇一樣,讓對方以為我們不想繼續和他們說話了。

“呵呵”經過長時間的演變,現在給人們的意思多是嘲諷、無奈、不屑,更有甚者也可以理解為罵人的意思。所以,這個詞在現在的生活中只有一個用處,那就是用來澆滅對方的全部熱情。有人用“流言止于智者,聊天止于呵呵”來形容它對別人造成的殺傷力。因此它也曾被評為年度最傷人聊天用語。

事實上,我們跟對方說“呵呵”的時候,就好像是在表達“我對你沒興趣,我不想和你說話”“你怎么這么討厭,說個沒完”等不友好的意思。有心也好,無意也罷,這個詞說出來就會讓對方覺得很“毒”,覺得我們是很討厭他們甚至是憎惡他們,會直接影響我們與對方之間的關系。

其實,與“呵呵”同等“功效”的詞在我們的生活中也不少。例如,“哦”“額”“嗯”等。

人民日報官方微博上有過這么一條寫女網友感情經歷的話:

女網友和男友是異地戀,由于離得較遠,兩人見面機會很少,只能通過聊天和電話消解相思之苦。

有一次十一黃金周的時候,女網友想去看望男朋友,便興高采烈地將這個消息告訴了他,結果她男朋友就回了個“哦”。一瞬間女網友感覺從天堂到了地獄,她覺得男朋友是在敷衍她,不喜歡她,便跟男朋友大吵一架,并提出了分手。

幸虧男朋友一直認錯求原諒,最后兩人才和好如初,但“哦”字成了他們聊天的禁用詞。

一個“哦”就能讓兩個苦苦相戀的情侶差點分手,可見這種帶有濃重負面感情色彩的詞,在聊天中造成的傷害確實不容小覷。

我們今后要減少用這些詞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如果你要用“呵呵”來表示高興,不如換用“哈哈”來表示;如果你想用“哦”來表示我知道了,那你就換做“好的,我知道了”來表示;如果你想用“額”來表示沒有話說,你就用“我要去洗個澡”來代替;如果你想用“嗯”表示你同意,你就換用“嗯嗯”來表示。

如果我們想用這種辦法去拒絕跟別人繼續聊天,那也是錯誤的做法,需要改正。因為這樣對方不單單是不跟你聊天了,以后見面都可能會擺出苦大仇深的樣子,連個招呼都不會打。正確地拒絕跟對方聊天的辦法不是生硬地結束聊天,而是找一些相對可信的“不得不結束聊天”的理由來結束聊天。

例如,如果是白天在外面,就說“前面有個熟人,我要去打個招呼了”;如果是白天在家里面,就說“家里面來客人了,回頭再聊”;如果是晚上在家里,就說“我要去洗澡了”。如果實在沒合適理由,就說有人要給你打電話,可能一會兒沒回你信息就是接電話了,然后過一會兒不理對方就行了。

寧波大學語言專業類博士田啟濤表示,網絡語言的存在有其特殊的土壤。像“呵呵”“哦”等這些詞語就是在網絡環境下發生了質變,產生了不一樣的意思。雖然這些言語本來沒有惡意,甚至有些本來還是表達善意的。但是,收到這樣信息內容的人幾乎沒有一個是開心的。或許有些時候,沉默或者干脆不回復,效果可能都比發“嗯”“哦”“呵呵”更好些。

所以,在我們以后的聊天中,盡量不要用這些帶有“毒性”的詞語。當然也不止我們文中提到的這些,還有一些需要大家自己去發現,一旦說了某個詞,對方表現出反感了,以后就盡量不要再說那個詞了。

6.多少婚姻毀在一句“過不下去就離婚吧”

有人說,再恩愛的夫妻一生中也會有100次想離婚的念頭,50次想掐死對方的沖動。結婚后,想離婚是正常現象,但大部分人只是想想而已。大多時候,真正毀掉婚姻的往往是那一句“過不下去就離婚吧”。

劉曉燕和黃新大學畢業后便匆匆步入了婚姻殿堂,結束了多年的戀愛長跑。

可是,好景不長。結婚之后,兩個人因為瑣事天天吵架,吵完了又覺得誰都離不開誰。可沒過兩天,劉曉燕心里那團莫名的怒火就又燒了起來,動不動提“離婚”,有時還會發展成肢體沖突,搞得家里一片狼藉,兩人就像兩個無助的小孩,在家里抱頭痛哭。

后來,黃新也覺得沒法繼續這段婚姻了,就跟劉曉燕說:“過不下去就離婚吧。”劉曉燕點了點頭,兩人一起走向了民政局。

離婚本是個非常嚴肅的事情,但在被提出一次之后,我們就會不斷地接觸這個話題。好像把它搬出來,能讓吵架變得更有意義一樣。事實上,這樣只會不斷積累對方內心的怒火,我們總覺得,吵架時搬出“離婚”就能解決了,但是總有一天就會真的“離了”。

婚姻本來就是充滿矛盾的,一旦我們確定下來,就要盡力去適應,而不是發生了矛盾,就想要逃離對方。畢竟兩個人之間生活,免不了磕磕碰碰,就算跟這個人離婚了,下一段婚姻又怎么辦呢?

陳雯經過一段失敗的婚姻后,經歷了一段低迷期,便遇到了第二任丈夫。

雖然,第二任丈夫比第一任丈夫回家更晚,家庭條件也不好,她也老和第二任丈夫吵架,吵得比第一任都兇。但是,她卻和第二任丈夫一直過了下去。

她的好朋友問她,你們這么吵架都沒有離婚,為什么跟你第一任就離婚了呢?陳雯想了想說:“夫妻間吵架沒什么大不了的,只有吵架才能讓你們發現問題出在了哪里,才能抓住問題解決它。不隨便提離婚,除非你是真的想離了!”

如果你突然發現你們倆過不下去了,想跟對方離婚,無論是真的過不下去了還是能將就著過下去,也不要說“過不下去了就離婚吧”。冷靜下來,等過兩三天,如果你還是要離,那么只說一次,就去辦手續。因為要是你說完了,你發現你只是一時沖動,但是對方在聽到你說出“離婚”的時候,你們之間的感情可能再也回不去了,隔閡總在你提離婚時產生。就算你真的想離,晚說一兩天、晚離一兩天也不會有多大影響。

如果你是想拿離婚來“要挾”對方,千萬不要這么做。一次兩次可能會成功,若動輒就提,便毫無作用了,還會加深你們之間的矛盾。

所以,當夫妻之間關系出現裂縫的時候,不要輕易說“離婚”。我們給大家提供一些方法應對可能出現的婚姻危機。

第一,多想想孩子。孩子是婚姻中最重要的結晶。如果長期處于爭吵、冷戰的狀況下,家庭的環境會嚴重影響孩子對家庭的認知,也可能給孩子帶來精神困擾。

第二,不要按照別人的方法來處理危機。許多夫妻婚姻出現危機了,看別人家都是冷戰幾天就好了,就有樣學樣,結果事情可能就越演越烈,最后連溝通的余地都沒有了。要知道,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適合別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自己。

第三,要正確認識婚姻危機,不要讓自己扮演受害者。婚姻出現了危機,雙方都是受害者。不要總覺得自己是受害的一方,這樣只會不斷地加大你的不滿,讓你的理智開始下降,喪失辨別是非的能力。

第四,不要讓親戚朋友摻合進來。“清官難斷家務事”,何況親戚朋友本來就有一定的喜惡偏向,而且也不一定知道事情的全部真相,不可能完全正確地認識到你們的婚姻危機。請他們來可能只會加速婚姻死亡步伐。

研究表明,百分之七十的離婚夫妻,都會在離婚后心生悔意。百分之六十的夫妻都是因為不理性、沖動的原因離婚。因此,哪怕婚姻危機壓得你透不過氣,也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要隨便提離婚,除非你真的想。

7.對朋友說話也要“客氣”點

人們總是習慣把自己不好的一面暴露給親近的人,在說話上也是如此。無論是自己平常壓抑住的趾高氣揚的語氣,還是自己天生愛對別人呼來喝去的脾氣,或是自己不爆粗口不舒服的壞習慣,在和親近的人交流時,都會更頻繁地出現。因為,朋友之間的互相接受程度比較高,不會輕易翻臉,大家會更加放肆。很多人甚至錯誤地認為這就是對朋友說話的正確方式。

方靜有一個認識多年的朋友,兩人關系一直很好,可是這個朋友的說話方式卻讓方靜感到不舒服。

方靜的男友有車有房月入一萬左右,這個朋友卻問她:“你對象是不是瞎,怎么會看上你呀……”

后來方靜鬧分手,朋友對方靜說:“你有什么資本啊,還跟人家提分手……”

這個朋友結婚時,方靜想打聽一下伴娘是誰,朋友說:“反正不是你,你那么黑,輪也輪不到你……”

方靜問朋友為什么用這樣的態度對待自己,朋友卻說:“因為咱們是朋友呀,‘互相傷害’才能加深我們的友誼嘛!”

最后,方靜覺得自己沒法再在這份友誼中繼續下去,選擇了離開……

在與人相處時,大多數人都會陷入這樣的誤區:與不熟的人說話需要客客氣氣,與朋友說話就可以百無禁忌。因為朋友之間彼此熟悉更多,相互了解更深,哪怕和朋友說了“不禮貌”的話,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以為朋友都能接受,畢竟我們“毫無惡意”。直到友誼破裂才知道傷害了朋友。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以尊重為前提的。每個人都想從對方那里得到尊重,如果在和朋友說話時,全然不顧對方的感受,會讓對方的自尊心受挫。久而久之,無論關系多好的朋友,友好的關系也將不復存在。

公司最近招了一批新人,在培訓期間,何立待人謙遜有禮,表現尤為突出,何立所屬部門的主管對他頗為重視。

試用期三個月過去了,何立的業務技巧越來越嫻熟。可是,他所在小組的業績卻老不達標。主管以為是其他員工不夠努力,便把何立調到了另一個小組,可是結果還是如此……

主管調查了原因之后發現,何立的溝通能力特別強,每次進一個部門后就能和所有人都成為朋友。可是,在和大家成為朋友后的何立就像變了一個人,時常對同事們吆五喝六,不是臟話連篇就是理直氣壯地讓別人幫他做事,這讓同事們都很反感,漸漸的,大家越來越不愿意和他一起工作……

主管找到何立,和他說明了情況。何立也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在后來新分到的小組里,何立和同事們成為朋友后,說話再不會像以前那么“隨便”了。

新的一月里,何立所在小組的業績也成了部門新高。

客客氣氣說話,對待不熟的人如此,對待朋友更應該如此。當朋友從你這里獲得更多的尊重和重視,你們的友誼才能延續下去。沒有人愿意接受不禮貌的待遇,無論是多年的好友還是剛剛結交的新朋友,如果不注意說話方式,他們都會離你而去。

所以,在和朋友說話時,也要“客氣”一點,不要毫無顧忌。

首先,“命令”語氣不能用。這也是我們最易犯的錯誤,常常用命令的口氣讓朋友幫自己做事。比如“你去把我的快遞取回來……”“你把我衣服洗了……”“這個圖你把它畫好,晚上給我,我明天開會要用……”命令的語氣容易讓朋友產生地位差異,讓他以為自己在你心中低人一等,傷害到對方的自尊心。

其次,人身攻擊性言語要少說。好友互損是好朋友之間的重要象征;可是,真正互損時,場合、時間的把握都很重要,畢竟沒有人愿意當眾出糗。而且,就算是互損,如果講的是人身缺陷,對方心里也不會好受。所以,就算是好朋友,對于人身攻擊性言語,如“你這么胖還想游泳,不怕浮起來嗎”“你比你老婆矮一頭,可真是成功人士呀”之類的話,盡量不要說。

當然,要注意的也不止這些,所有可能傷害朋友自尊心的話,我們都要避開。千萬不能因為關系好,就不對你們之間的言語把關,等到傷害了對方才后悔莫及。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龙县| 镇康县| 峨边| 阳新县| 杭锦后旗| 平邑县| 景德镇市| 卓资县| 托克托县| 神木县| 武义县| 黑龙江省| 开封县| 南京市| 左贡县| 盐池县| 信阳市| 兰西县| 洪雅县| 正阳县| 晋城| 什邡市| 双江| 清新县| 盐城市| 原平市| 辰溪县| 岗巴县| 扎囊县| 揭东县| 瑞昌市| 西畴县| 莫力| 扶余县| 长沙县| 临夏市| 简阳市| 自贡市| 姚安县| 靖宇县| 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