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制度存在的真實狀態

中國古代最大的制度變遷,當屬國體(國家性質)之變,也就是從封建制到帝制。西周實行的是封建制度,封邦建國,各個封國的政治、經濟相對獨立,按照宗法制,諸侯彼此認同,并尊周王為天下共主。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宗法政治秩序被打破,大國吞并小國,強國吞并弱國。最終,公元前221年,秦建立皇帝制度,“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這是以丞相王綰、御史大夫馮劫和廷尉李斯為代表的大秦群臣為始皇帝議定帝號時的總結。[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982年版,第236頁。,中國進入帝制時期。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帝制在中國持續了2133年。

兩千多年的帝制,朝廷國家的核心利益關切不外乎以下兩點:第一,怎樣延續王朝統治,這是皇權的安全問題;第二,怎樣保持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這是中央集權的問題。在這兩個興亡攸關的問題上,帝制國家一直處在不斷摸索、不斷進步的過程中。

地方控制問題的解決思路,唐宋之間有一個大變革。唐代以前,主要采取分級控制的思路,舊的層級效率降低之后,就增加新的層級來加強控制。秦漢實行郡縣制,西漢置州,本為中央派出的巡視組,后演變成為郡以上的一級地方行政組織。東漢以降,地方行政遂為州、郡、縣三級制。隋文帝“罷郡,以州統縣”[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書》卷二八《百官志下》,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79頁。,重歸兩級制。唐中期,迫于邊防壓力,不得不在州之上設置節度使,又為三級制。無論三級還是兩級,各級行政機構都是一攬子治理,屬于行政學上所謂的“完整制”。到了宋代,在分級控制之外,又出現了“分權制衡”的新思路,在州以上的“路”級實行“分離制”余蔚:《完整制與分離制:宋代地方行政權力的轉移》,載《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119—10頁。。北宋的“路”大致設有四種機構,這四種機構各管一攤,互不統屬,分別對上負責——轉運使司掌財政,提點刑獄司掌司法審查,經略安撫使司掌轄區軍政,提舉常平倉司掌王安石變法后新生財利,轉運、提刑和倉司又負有監察一路官員的責任。

圖十:《王安石肖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江西臨川人。我國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歷任淮南判官、舒州通判、群牧判官,任上政績顯著。于熙寧二年(1069年)遷參知政事,拜相,開始積極推行改革。后因遭到保守派反對,被兩次罷免,出知江寧府。隨著后期保守派的崛起,新法廢除殆盡。雖然新法被廢,但從變法的真正目的來看,王安石變法為神宗朝聚斂了豐厚的財富,增加了不少收入。而這些新生的財利,便由北宋“路”的四種機構之一的提舉常平倉司專門掌管。

宋人創立的“分權制衡”原則不僅適用于地方控制,而且滲透于宋朝制度設計的方方面面。就皇權的安全來說,唐代以前,在中樞權力的分配上,宰相對軍事、行政和財政實行一攬子管理,便于大權獨攬。宋則不然,宋朝開創了中國式的“三權分立”:宰相原則上只管行政,另外有樞密院管軍事,三司管財政;這三家單獨向皇帝匯報,因此,真正能夠全面掌握信息從而掌控全局的,有且只有皇帝。宋朝的皇帝很明白這個秘訣,所以再怎么進行制度改革,“分權制衡”這一條都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元、明、清三代,雖然中樞機構的具體名稱發生了改變,但是“分權制衡”的追求不變。

歷史發展到宋朝,皇帝在帝制國家權力結構中的位置也發生了改變。宰相、樞密院、三司三權分立,各管一攤,分別向皇帝報告,這就讓皇帝越來越像個“政府首腦”了。喜歡管事的皇帝,比如王安石退休之后的宋神宗,他手底下的宰相就像極了高參和秘書。明太祖能夠直接廢除宰相,由皇帝親自充當政府首腦,盡管不是宋朝制度的直接延續,但的確可以從宋朝這里獲得某種解釋。

關于最高權力的分配,關于政府機構的組織原則和具體設置,關于人才的選拔和官僚的人事管理,各項制度都是在不斷變化中的。變化,才是制度的真諦。夢想建立一項制度,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不啻癡人說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宁市| 连江县| 孝义市| 峨山| 吉安市| 益阳市| 柳江县| 达孜县| 紫云| 永平县| 石渠县| 建始县| 全椒县| 盐山县| 察雅县| 钟山县| 无为县| 阿荣旗| 若尔盖县| 礼泉县| 盘锦市| 平山县| 元阳县| 宁德市| 伊通| 云霄县| 华蓥市| 江阴市| 广水市| 台北县| 西藏| 大理市| 察哈| 青龙| 体育| 安图县| 龙陵县| 黎川县| 青神县| 宁强县| 屯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