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度與人心:帝制時代人與制度的互動
- 趙冬梅
- 1435字
- 2021-02-04 10:24:44
制度存在的真實狀態
中國古代最大的制度變遷,當屬國體(國家性質)之變,也就是從封建制到帝制。西周實行的是封建制度,封邦建國,各個封國的政治、經濟相對獨立,按照宗法制,諸侯彼此認同,并尊周王為天下共主。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宗法政治秩序被打破,大國吞并小國,強國吞并弱國。最終,公元前221年,秦建立皇帝制度,“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中國進入帝制時期。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2年,帝制在中國持續了2133年。
兩千多年的帝制,朝廷國家的核心利益關切不外乎以下兩點:第一,怎樣延續王朝統治,這是皇權的安全問題;第二,怎樣保持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這是中央集權的問題。在這兩個興亡攸關的問題上,帝制國家一直處在不斷摸索、不斷進步的過程中。
地方控制問題的解決思路,唐宋之間有一個大變革。唐代以前,主要采取分級控制的思路,舊的層級效率降低之后,就增加新的層級來加強控制。秦漢實行郡縣制,西漢置州,本為中央派出的巡視組,后演變成為郡以上的一級地方行政組織。東漢以降,地方行政遂為州、郡、縣三級制。隋文帝“罷郡,以州統縣”,重歸兩級制。唐中期,迫于邊防壓力,不得不在州之上設置節度使,又為三級制。無論三級還是兩級,各級行政機構都是一攬子治理,屬于行政學上所謂的“完整制”。到了宋代,在分級控制之外,又出現了“分權制衡”的新思路,在州以上的“路”級實行“分離制”
。北宋的“路”大致設有四種機構,這四種機構各管一攤,互不統屬,分別對上負責——轉運使司掌財政,提點刑獄司掌司法審查,經略安撫使司掌轄區軍政,提舉常平倉司掌王安石變法后新生財利,轉運、提刑和倉司又負有監察一路官員的責任。

圖十:《王安石肖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江西臨川人。我國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歷任淮南判官、舒州通判、群牧判官,任上政績顯著。于熙寧二年(1069年)遷參知政事,拜相,開始積極推行改革。后因遭到保守派反對,被兩次罷免,出知江寧府。隨著后期保守派的崛起,新法廢除殆盡。雖然新法被廢,但從變法的真正目的來看,王安石變法為神宗朝聚斂了豐厚的財富,增加了不少收入。而這些新生的財利,便由北宋“路”的四種機構之一的提舉常平倉司專門掌管。
宋人創立的“分權制衡”原則不僅適用于地方控制,而且滲透于宋朝制度設計的方方面面。就皇權的安全來說,唐代以前,在中樞權力的分配上,宰相對軍事、行政和財政實行一攬子管理,便于大權獨攬。宋則不然,宋朝開創了中國式的“三權分立”:宰相原則上只管行政,另外有樞密院管軍事,三司管財政;這三家單獨向皇帝匯報,因此,真正能夠全面掌握信息從而掌控全局的,有且只有皇帝。宋朝的皇帝很明白這個秘訣,所以再怎么進行制度改革,“分權制衡”這一條都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元、明、清三代,雖然中樞機構的具體名稱發生了改變,但是“分權制衡”的追求不變。
歷史發展到宋朝,皇帝在帝制國家權力結構中的位置也發生了改變。宰相、樞密院、三司三權分立,各管一攤,分別向皇帝報告,這就讓皇帝越來越像個“政府首腦”了。喜歡管事的皇帝,比如王安石退休之后的宋神宗,他手底下的宰相就像極了高參和秘書。明太祖能夠直接廢除宰相,由皇帝親自充當政府首腦,盡管不是宋朝制度的直接延續,但的確可以從宋朝這里獲得某種解釋。
關于最高權力的分配,關于政府機構的組織原則和具體設置,關于人才的選拔和官僚的人事管理,各項制度都是在不斷變化中的。變化,才是制度的真諦。夢想建立一項制度,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不啻癡人說夢。